寶貴的人生財富—自強不息

人生於天地之間,自立自強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含義。

寶貴的人生財富—自強不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有一首詩寫得好:

“滴自己的血,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幹,靠天靠地靠父母,不算是好漢。”

人生最可依賴的是什麼?

不是親人給予的物質幫助,也不是金錢的支撐,而是自己擁有的知識和智慧,是自己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常言道:

“靠天種地滿地草,靠人盛飯一碗湯”。

當我們跌落進苦難的枯井裡,應該做的不是痛苦等待,而應該設法自救,用自強抗拒生活的艱難險阻。

自強不息是我們祖先留下來的最寶貴的人生財富。

黃帝教民養蠶,製作舟車;炎帝斫木為耒耜,課民以農桑;堯帝設官定歷,率民戰勝旱災;大禹為了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足跡遍佈九州五湖,最終治服了水患。

寶貴的人生財富—自強不息

正是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使得我們的社會不斷的進步,我們的人民創造出更多的優秀成果,使得我們的民族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魯迅說:

“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幹的人,有拼命硬幹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捨身求法的人。”

正是先輩們致力於社會的奮鬥,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安寧。然而社會的進步,生活條件的提高,更需要我們發揚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才能使中華民族在我們這個新的歷史時期實現偉大的復興。

“藏於心者,無以竭愛;動於身者,無以竭恭;出於口者,無以竭馴。暢之四支,接之肌膚,華髮隳顛,而猶弗舍者,其唯聖人乎!”(《修身》)

寶貴的人生財富—自強不息

凡是存在於內心的,是無窮的慈愛;舉止於身體的,是無比的謙恭;談說於嘴上的,是無比的雅馴。如果上述的種種品行能暢達於四肢和肌膚,直到白髮禿頂之時仍不肯捨棄,大概只有聖人吧!

墨家十分注重言行上的修煉,在具體的修身過程中,墨子主張持之以恆,反對一曝十寒。而保證持之以恆得以堅持的條件,就是適中的原則。

墨子認為君子賢士修身,內心需要有仁愛,但不能隨意施捨。行為舉止應該謙恭,但不能過分馴順,因為一旦過分了就難以持久。

即使是好心善意也應該適度,所謂的過猶不及就是這個道理。心有常愛,行有常謙,言有常雅,才是修身所要達到的境界。

墨家修身主張“持中守常”,要做到“持中”,就是適度的原則。在我國古代的思想中,和諧適度是一個重要的範疇。

寶貴的人生財富—自強不息

儒家講究修身,主張適度控制慾望,將人慾引向道德仁義的約束中。道家講養性,追求自然之道,和無慾的逍遙境界。佛家對人的慾望更是深惡痛絕,主張清心寡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