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哥走侄不親,姐去門檻斷,兄死叔就嫂”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小幹探


這句農村諺語講的是農村社會人際關係的變化,哥走、姐去和兄死其實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他們去了天堂,結果留下了身後的一堆麻煩事。所謂的“哥走侄不親”,是說哥哥如果故去了,那麼弟弟的兒子,也就是哥哥的侄兒會和哥哥一家慢慢變得疏遠起來。

侄兒叫父親的哥哥為伯父,伯父畢竟不是父親,一旦自己的父親去世,那麼侄兒和伯父一家就由血親變成了隔代親,而隔代親是長久不了的。隨著時間的推移,侄兒和伯父一家的關係會慢慢變淡。

“姐去門檻斷”更為直接,也就是說姐姐如果去世,那麼基本上這門親戚就算是走到頭了。在舊時農村,女人的地位本來就低,姨表親遠遠比不上姑表親。如果姐姐在的話,那麼姨表親可能還會繼續下去,現在姐姐不在了,姨父不可能不再娶。這樣一來,原來的親戚關係就會被徹底打斷。

“兄死叔就嫂”,從字面意思上來理解,就是哥哥死了以後,嫂子改嫁給弟弟。現在這種事聽起來好像有點荒唐,但是在舊中國農村卻是常有的事情。

為什麼這麼說呢?一般情況下,哥哥死的時候,嫂子身邊是應該有孩子的。讓一個女人重新改嫁本來就是難事,再帶上一個或幾個孩子,那就難上加難了。而小叔子如果又恰好沒有結婚的,娶了嫂子,正好是兩全齊美的事情。

嫂子依然住在家裡,依然可以照顧孩子和老人,依然還有一個家。在2008年大城震以後,災區實際上出現了大量這種“兄死叔就嫂”的事情,原因跟上面所說的基本一致。對小叔子知根知底,只要不是人品太差,有一技之長的謀生技能,就可以了,對於一個女人來說,還能奢求什麼呢?

當然,大地震屬於特殊情況中的極端例子,在城市中,這種“兄死叔就嫂”的事情基本上看不到了。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使得她們在擇偶問題上有了更大的自主權,而不必屈從於父母的壓力。

同樣道理,親戚之間和誰走往,怎麼走往,人們也都有了自己的選擇餘地。中國特殊的人文環境造就了特殊的人際關係,在每個特殊的年代都會發生一些令人不可思議的事情。隨著農村的變化,很多在過去看起來牢不可破的老規矩也正在悄然發生著變化。

現在農村由於大量人員外出務工,而且務工時間有的長達數十年,導致農村出現了隔代親,這也是不爭的事實。中國農村之間親戚關係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婚姻關係形成的常來常往,當這種常來常往因為婚姻中的當事人死亡而被打斷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親戚關係的結束。

當然,農村城鎮化建設越來越快,農村年輕人口大量外流也是造成現如今農村親戚關係淡漠的原因之一。這是社會發展的一種趨勢,我們不必過於糾結,只要去適應這種變化就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