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最近,茶圈亂的話題,激起了茶友們的討論,

說茶圈亂的人擺出了白紙黑字三個大觀點: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總結起來三句話


人亂:茶農、茶商、茶人,愛茶的,討厭茶的,喝茶的、不喝茶,只要與茶有關,都自稱茶人,然而權威字典裡並沒有“茶人”的記錄。


茶亂:拿農藥殘留說事,並指出廣大老百姓不知道茶行業內幕。


文化亂:某教授的書裡一針見血地指出茶文化的糟粕,近30年的茶道是捏造胡扯,中國已經沒有茶道了。


人亂,茶也亂,連文化都亂,乍看起來,茶圈還真有點亂,

但仔細推敲,前後邏輯,實在站不住腳。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首先,人亂?


用誰都可以自稱“茶人”,而權威字典裡沒有“茶人”記載作為抨擊茶圈亂的依據,實在站不住腳。


這樣的邏輯——茶圈亂是因為人亂,人亂是因為很多人自稱茶人,而茶人這兩個字沒有收錄在權威字典裡。


這樣的邏輯,比“西瓜很好吃,所以好吃的是西瓜”還略遜一籌。


自稱“茶人”這個問題,無論採摘茶葉的茶農,泡茶的茶藝師,還是賣茶的茶商,專業品鑑的評茶員,喝茶的茶客等等,自稱茶人,誰能說這就是錯呢?


只要喜歡茶,自稱茶人又有什麼關係!茶行業裡,只要出於真心喜歡和誠摯熱愛,誰都可以自稱茶人,至於別人認不認這個茶人,就要憑這個茶人的“功力”說話了。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沒有把“茶人”寫進權威字典。


茶人,最早出現在陸羽的《茶經》裡:茶人負以採茶也。


《茶經》裡的茶人單指採摘茶葉的工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如今的茶人被賦予了更多含義。


中國的詞語裡,寫進字典的,沒寫進字典的,從特指到泛指的詞太多了,茶人也只是其中一個。


茶圈人亂?茶圈確實存在一些披上素衣道服濫竽充數的人,整天裝模作樣,但這樣的人只是極少一部分,懂茶的人都不傻,沒有真才實學的裝,裝不了幾天就會露餡。懂茶需要真才實學,自吹自擂的“大師”之流,在幾年老茶客面前,根本裝不下去。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因為存在幾個裝模作樣的人就說茶圈亂?書畫圈、文玩圈、酒圈,各行各業都存在一些裝模作樣、濫竽充數的人,說茶圈亂,茶圈很冤枉啊。


對於一個沒有收錄權威字典裡的“茶人”詞彙,又何必一根筋的較勁、鑽牛角尖呢!


字典裡有沒有茶人這個詞,不在於人亂不亂,而在於“茶人”這個詞的意義,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變得很寬泛。


布朗茶質量好,但布朗下面老班章的茶質量更好,老班章能凸顯布朗茶質量的獨一無二,又何必再用布朗茶去形容老班章呢。


茶評師擅長品鑑站得住腳,但茶人擅長品鑑卻未必靠譜。茶人這樣一個寬泛的概念,寫進權威字典有什麼意義?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其次,茶亂?


用茶葉農殘與茶葉內幕說話,實在可笑。


瓜果蔬菜都有農殘,茶葉使用的農藥都是脂溶性的,不溶於水。在某種程度上,茶葉相對直接吃進身體的瓜果蔬菜,是不是更安全一些。


茶葉檢測出農殘,並不等於農藥超標。茶葉農殘各個國家的標準不同,有日本標準,有更嚴格的歐盟標準,我國目前的標準與歐盟標準最接近。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宗懋表示:作為全球最大的茶葉生產國,目前的標準與我國現有生產條件是配套的。從質量安全角度來看,制定殘留限量有一個100倍的安全係數。因此,只要在限量值以內的茶葉,是不存在安全問題的,大家可以放心飲用。


至於茶圈內幕,茶圈有什麼驚天內幕?誰來爆料一下!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最後,茶文化亂?


“唐代的茶道向後世流傳,在經歷了元朝的100年後徹底在中國的土地上湮滅。日本保留了一部分唐代茶道的內容”


唐朝的飲茶習慣是煎茶法,與現在的煎中藥有相似之處,煎茶法炮製的茶,苦澀味很重,需加入一些蔥花、鹽之類。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日本的抹茶道,借鑑了宋朝點茶法,最後才逐漸演繹成日本茶道。大唐王朝雖然強盛,但日本遣唐使也無法穿越時空看宋朝的點茶法。


說中國近30年的茶文化是扭捏胡扯,說中國沒有茶道,更是荒謬!


道是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並非某個指標能夠衡量,與時代發展相適應即可。


茶道,是飲茶過程所貫徹的精神。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飲茶精神,也會根據國家文化演變出屬於自己的道,中國有中國的茶道,日本也有日本的茶道。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茶道從來沒有一成不變的說法,宋朝人沒有取笑唐朝人的煎茶過於苦澀,反而把點茶法發揮到極致。如今,卻把現代茶葉沖泡法暗地裡與唐宋相比較,說成今不如古,中國沒有茶道。額……


茶文化是時代所賦予的,

是當時大多數人的選擇,絕非一成不變,更不是墨守成規。


中國歷史的發展起起伏伏,茶文化的發展也跌跌撞撞,唐朝的煎茶法,宋朝的點茶法,元朝少數民族打壓漢文化,“茶道”也隨之衰落,無論明朝的散茶,還是清朝的沖泡法,飲茶習慣與飲茶精神都是當時的社會環境所決定的。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社會發展到今天,依然用唐宋茶道來質疑今天的沖泡,是唐宋的煎茶點茶能讓現代人更快樂呢?還是如今的沖泡就錯了呢?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茶藝


無論唐宋,還是當下,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茶文化,茶道屬於茶文化範疇,興衰交替是文化的正常現象。古今論道,沒有對錯的說法,更不是唐宋有茶道,如今就沒有茶道。


茶道與茶文化,可以批判繼承,但當代與古代沒有可比性,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選擇,每一種飲茶方式都是社會發展的產物,與時代相適應即可,完全不該站在唐宋的角度說今天的沖泡就是扭捏造作。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茶圈並不亂


茶圈確實存在個別現象讓人不爽,這些現象,可以曝光,多一份監督,就多一個淨化的可能。但是,把個別現象作為行業的概括,實在是有失公道。


說茶葉傳銷也好,吐槽茶葉暴利也罷,這都是客觀存在的個別現象,假大師賣弄風騷,偽文人穿上道袍,譁眾取寵之流,各行各業、無論古今,換個馬甲,都會輪番登場,然而,這並不影響茶葉發展的主流。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看茶圈,站得高一點


會喝茶的人不覺得茶圈亂,他們知道自己適合什麼樣的茶。說茶圈亂的人,幾乎是不喝茶的人,或者剛入門的人,茶沒怎麼喝,人就已經飄了。拿農殘說事,拿衛生說事,看似有理,其實都是以個案套整體。


貪圖便宜,買來假貨,只能抱怨茶圈亂。喝茶的人不會說差錢亂,他們明白自己適合什麼茶,也有自己的茶葉圈子,這樣的圈子,從來不缺適合自己的茶。


而另一種,不想掏錢買好茶,只想坐等撿漏,明知質量不行,還安慰自己價格便宜,覺得自己比商家聰明,當之無愧的撿漏大王。結果是賣茶的永遠比買茶的精明,貪便宜被騙,順其自然的抱怨茶圈太亂。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茶,好喝才是關鍵


茶,不懂的人自命清高,懂的人不屑湊這場熱鬧,附庸風雅的人給茶套上“道”與“文化”的外衣,標榜自己清新脫俗,懶得食人間煙火。


但是,喝杯茶,沒那麼複雜,喝茶與做人一樣,都應該務實一些,生活在當下,爭論唐宋茶道誰才是正統,其實沒有太多必要,茶,好喝才是關鍵。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茶道,結合自己的人生去領悟


人生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茶道,只能意會,很難言說,最終要靠自己領悟。


心若靜,世間喧囂與我何干。你若懂茶,自然能分辨茶的好壞,自然對茶懷有敬畏。如此,別人說亂,你自然不亂。


若能從茶中悟出一些道理,品茶陳化的人生意境,讀懂人生成敗的經歷,明白為人處世的淡然,從茶裡面獲得精神的收貨,這就是自己的茶道。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站得高一些看茶圈!


茶圈真不亂!

“為什麼茶圈這麼亂?”人亂,茶亂,文化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