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孝宗為岳飛平反,冤殺岳飛的宋高宗為何不反對?

喬-左傾90°


靖康恥後,北宋滅亡,皇帝宋徽宗退位,欽宗繼位,宋朝上下文武官員3000多人,被金人虜走,作為亡國奴。

康王趙構,因不在首都而倖免。在金人一路追殺下,逃到臨安今杭州為帝,稱高宗。金人暫停進攻後,站穩了腳根。對金人放回的秦檜,委以宰相。對以岳飛為代表的主戰派,予以壓制。最終,應金人的要求,殺害了岳飛。

這筆帳已算到了秦檜的身上,是不是高宗的意思呢,當然是。只不過讓秦檜背了鍋罷了。試想,如果按主戰派的想法,把徽宗、欽宗接回來,那高宗怎麼辦?從高宗個人的想法來看,他並不想接回他們。

只不過岳飛他們,只想為國復仇,並沒有分析帝王的想法,為國犧牲在所難免。因為作為主將,始終堅持自己的主張,而不考慮主管領導的反應,恐怕是萬萬不行的。

高宗傳位與孝宗,而孝宗並非高宗親生,而是趙匡胤之後,被認為是正宗。趙匡胤在50歲時,請他弟弟趙光義在皇宮吃飯,次日早晨趙匡胤死亡,趙光義繼位。這是歷史疑案。

作為民族英雄的岳飛,他的死已有人承擔責任。當孝宗提出為岳飛平反時,高宗只不過作個順水人情而已。


德雨50926495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來了解下這段歷史:1140年,金國完顏兀朮毀之前金國與南宋和議締結的盟約再次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

紹興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完顏亮南侵,朝中多數大臣主張逃跑,時年35歲的趙昚主動上書,請求領兵與金兵決戰。但經老師史浩的提醒,為了避免高宗疑心,他再次上書,請求在高宗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

宋孝宗: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2)五月二十八日,被立為皇太子,改名為眘。六月宋高宗以“倦勤”,想多休養為由,傳位給養子趙昚,是為宋孝宗。高宗自稱太上皇帝。

紹興三十二年(公元1163)七月,也就是孝宗即位後的第二個月,頒佈手諭,召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共商恢復河山的大計。


紹興三十二年,接受老師史浩的建議,下詔為民族英雄岳飛冤獄昭雪平反,追復岳飛原官,赦還被流放的岳家家屬,並逐漸開始為被貶謫和罷免的主戰派大臣平反覆官。

孝宗時岳飛冤獄被平反,改葬於西湖畔棲霞嶺。追諡武穆,後又追諡忠武,封鄂王。



過多史料細節就不羅列了現在來作分析論述!先回答第一個原因:完顏亮南侵,苟且偷安的日子也將過不成了,不得不與金國戰鬥了,與金國戰鬥必須有凝聚力!但是天下人心在岳飛,!給岳飛王平反順理成章,趙構退位避戰,也沒有底氣出來反對!




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主張積極抵抗金兵。當時,宋朝北方大片領土和人民淪為敵手,金國統治者對佔領區人民燒殺搶掠無所不及,而南宋投降派在戰局有利於宋的情況下“十二道金牌”召返戰場上的岳飛軍民,為了自己小集團的利益把岳飛謀害致死,投降議和,苟安亨樂,置北方被佔領土和人民於不顧!當時有愛國詩人詩曰:“遺民淚盡胡塵裡,北望王師又一年”;“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些都表達了當時宋朝軍民的“心聲”!什麼叫忠?忠於誰?岳飛忠於的是國家,忠於的是民族!這就是岳飛背上的“精忠報國”!岳飛為民族謀!為國家謀!秦檜,宋高宗為己謀!為什麼歷朝歷代百姓選擇歌誦岳飛,就是寧願跟隨兵岳飛去戰死,也不願在宋高宗之流底下苟活!這就是千年來百姓的心聲!也是中華民族傳承的精神脊樑!現在有的人為秦檜洗白,但我要說岳飛被害,宋高宗是有很大的責任!但不會因為宋高宗有責任了秦檜就能逃脫罪責了!同為“投降派”的趙構作為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可能只想暫時罷黜岳飛,以後可能還要用作對金的“王牌”,但秦檜借趙構打壓岳飛的機會,謀害了岳飛,就倒閉著趙構只能走投降的路了!




有人說:“我用現在的愛國主主義思想去評價‘古人’,不對!古代的國家都是皇帝的,只有“忠君”,沒有愛國!哪麼我再來論論:古代表面上是“忠君”,實際人心是“忠於華夏”!透過現象看本質!岳飛背上的字是“精忠報國”,不是“精忠報皇”,“精忠報帝”,“精忠報王”……別說古人思想就一定比現代落後!歷史也是有態度的,人也是講品行的,比如:文天祥被敵人抓捕後,關了好幾年,敵人以高官厚祿誘降,並搬出文天祥的官家已降敵的宋恭帝來勸降,文天祥寧死不降,在一般人看來,南宋已亡,主子官家也降了,你文天祥在做無畏的犧牲有意義嗎?但對於文天祥來說,自己的名族已淪為侵略者的奴隸!生又何歡!死又何哀!所以他寧願選擇死,也不會苟想侵略者的富貴!中華民族為什麼雖然被打敗過多次,卻能始終不滅!就是有這些中華文明的精神脊樑支撐著!我每每為這些英雄心中泣血,更為多數人的麻木不仁感到悲哀!寫史的人可能會篡改歷史(比如秦檜的親戚利用手中的權利篡改宋史),可能有狹隘的政治傾向,但是我們要有自己的鑑別能力,多萬對照,合理辨證,透過現象看本質,總之天理召召,公道自在人心!


在古代,表面上,口號上,現象上“國家是皇帝的”,但本質上是“國人”的,皇帝是國家的最高管理者,還有通過各種方式招來的一幫管理者,實質上有些時候皇帝說了還不算,比如明朝“內閣制”,但古時忠於“國家”的人一般都是忠於國家的管理者“皇帝”的,多數時候不衝突!古代,下巨諫言(也就是很最高統治者辮扯意見),都是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江山社稷)放前面!宋恭帝來勸降,文天祥為什麼寧死不降(此時文天祥已被抓捕好幾年,已不是自由身)?“人身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愛國還是忠君?歷朝歷代人民歌頌英雄,就是愛國主義!歷朝歷代君王為前代含冤英雄評反,就是愛國主義!設史官寫史,有傳承,有榮譽!這些都是愛國主義!愛國不是現代人的杜撰,是從古主至現描述這種現象的恰當詞語!“主義”現代詞彙,你加上或去掉都不影響“愛國”這一主題!

有人認為“岳飛要迎回‘二聖’,宋高宗才不容他!這種認為我覺得就有些幼稚了!“二聖”是金國滅北宋的戰果,金人很看重!迎回“二聖”就是當時激勵宋朝軍民的一句戰鬥口號,不光岳飛在喊,其它人也在喊!可能宋朝軍民比較懷念“靖康之恥”之前的“繁榮”!那些認為“二聖”回來當皇帝的人實在不敢苟同,這也是在侮辱趙構的智力!且不說即使打到黃龍府,能不能迎回都還未可知!但能迎回,也比放在金人手裡當作“王牌”來自立的強!退一萬步講,迎回來了,能當“皇帝”概率有多大?一個是之前就退位的“太上皇”,且已死了的,一個是被俘虜很多年的廢帝,有多大機會翻盤?(沒有辨別能力,聽袁大嘴巴把小問題誇張到那個高度!)


現在來回答“宋孝宗給岳飛平反!已成太上皇的趙構為什麼不反對!原因很簡單:不自惹懸疑!若趙構出來反對!世人會怎麼看?


蘭影竹風


1、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趙構求和不成,迫於為岳飛平反的輿論壓力,詔令“蔡京、童貫、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



逐便屬於赦免恩例,讓人犯從偏遠的流放地向內地遷移,再遇恩例就可以不受監管,結束流放生涯.注意此處是赦免,不是平反。

岳雲的妻子鞏氏就因為這份赦免令,領著岳雲的三個孩子和嶽雷的遺孀以及五個兒子,從嶺南移居潭州(今長沙).

為什麼把岳飛與蔡京同列?紹興25年秦檜死後,朝廷曾頒佈一系列的特赦,很多蒙冤的官員都在特赦之列,但朝廷也明令“蔡京岳飛不免”.

紹興31年的詔令可以看成特赦令的延續和補充,死不認錯的趙構就算是保住了面子.



2、紹興32年6月趙構退位,7月,新君宋孝宗連年號都來不及改,就頒令“追復岳飛元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

注意:是追復元官,仍然不是平反.(正如十年浩劫中某些右&派只恢復工作,但不加平反,依舊拖著歷史尾巴.)



就這樣過了十幾年,才在朝臣的要求下賜諡岳飛,正式恢復岳飛的名譽(宋制:三品以上官員死後賜諡號,罪臣除外).注意:恢復名譽只是婉轉的平反,並未為岳飛昭雪冤情,所以岳飛之孫岳珂寫的書才叫《籲天辯誣》.



宋孝宗追復岳飛官爵,固然有政治上的考量,但從他的為人看,他同情岳飛是出自真心,沒有為岳飛徹底平反,只是要顧全趙構的面子.


此李小龍非彼李小龍


不反對是為了他悠哉的當好太上皇。宋高宗趙構(1107.5.21——1187年11月9)1162年禪位於宋孝宗趙瑋(1127.11.27——1194.6.28)。趙眘被後世普遍認為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重用主戰人士;銳意進取、收復失地;政治清明、社會繁榮、文化昌盛,史稱“乾淳之治”。宋孝宗即位後即頒手諭,召回主戰派老將張浚入朝,並下詔平反岳飛,追復原職。同時宋孝宗平反了很多被貶謫、罷免的主戰派大臣,積極準備北伐。與主戰的趙眘不同,宋高宗一生膽小慎微,從1127年5月即位始便聽信於寵臣王伯彥、黃潛善等主和派讒言放棄中原,退守揚州。之後又重用秦檜這個投降派為宰相,竭力壓制岳飛、韓世宗、張浚等將領和主戰人士,只求一和。殊不知,趙構一直盼望金人“見哀而赦己”的願望最終變成了“所求漸微、所行益窮、所投日狹”的境地,無奈逃到海上避難。1130年在勞師遠征又久攻不下的金兵暫時撤離江南之後,宋高宗趁機加強了防禦部署,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並回到臨安府(今杭州)建立行在,後定都。由於反覆征戰使得金國統治者逐漸意識到有岳飛、韓世宗等抗金將領在難以取勝於南宋,即1140年主動要求在杭州站穩腳跟的南宋政權議和。宋高宗為避免戰爭積極附和議和,並於1141年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了岳飛。二十一年後“倦勤”的趙構禪位給經過三十年“考察”合格的趙瑋(賜名趙眘),還政趙匡胤一脈,自己則“清閒”的當起了太上皇。一直主戰的宋孝宗上臺伊始就下令為岳飛平反,拉攏主戰派,樹立抗金決心的舉動,宋高宗心裡是非常清楚的,退位後雖自說不問政,但其實一直在干預朝政,所以有趙眘這個經受住他的重重“考驗”而又能幹的皇帝在他前面建立“防火牆”宋高宗何樂而不為!趙構雖說膽弱,但絕對是一個弄權高手。殺岳飛是為政權延續,昭雪岳飛同樣是為了“長治久安”。個人見解,歡迎討論!







歷史解析與回顧


真正第一次為岳飛平反的正是宋高宗趙構,這個是在宋高宗退位之前就已經開始為岳飛平反了。

在《精忠岳飛》裡趙構說了一句話,我覺得應該也是反映了當時趙構的心態的: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天下也在這裡!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到趙構知道岳飛是被冤枉的,但是也不得不殺了岳飛。當時的情況來說如果宋廷一味的北伐那麼很可能就會和南明一樣的結局,堅持幾年就完了。但是我們都知道南宋一百多年基本上都是卑躬屈膝的給金國稱臣納貢換來的,所以說是選在站著死還是跪著活,趙構選擇跪著活,岳飛選擇了站著死。極端的衝突,導致了岳飛的被殺。

相比於岳飛的結局,秦檜的結局就好的太多了,岳飛被殺之後14年秦檜才壽終正寢,而且趙構當即就追封檜申王,諡忠獻,賜神道碑。

岳飛被害之後差不多二十年了,1161年金人開始大舉南侵,這個時候趙構還沒有退位,當時很多主戰派就開始站出來要為岳飛平反了,這個時候趙構沒有辦法就開始為岳飛做平反的工作了,當時下詔:蔡京、童貫、岳飛、張憲子孫家屬,令見拘管州軍並放令逐便。這個時候岳飛被流放的家人開始返回到江州了。但是這個僅僅只是給岳飛的家人寬恕,並沒有說岳飛就是被冤枉的,而且我們可以看到在趙構的眼裡岳飛和姦臣蔡京,童貫是一類人的。

1162年趙構退位,禪讓給趙昚。宋朝重新回到了趙匡胤一脈的手中。而這個時候趙構在背後,當時可以說朝廷之上很多人都是趙構提拔上來的,所以趙昚即宋孝宗做什麼都是畏畏縮縮的,因為趙構就在背後。但是即使這樣宋孝宗一繼位就給岳飛平反: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但是即使這個時候朝廷還只是對岳飛的家人有寬恕,對於岳飛一案從來沒有去複查和平反。

其實這個最主要的還是當時都知道岳飛一案的幕後主使者就是趙構,所以當時誰也不敢要求重新查岳飛一案。只是給岳飛恢復名譽給岳飛的家人恢復。

趙構可以看到不是不反對給岳飛平反,而是形勢所迫,一開始自己在位的時候就是被迫給岳飛開始恢復,平反的。到宋孝宗的時候他已經是太上皇了,權利已經大大減弱了。但是這個時候都只是給岳飛恢復官職,名譽等等。並沒有直接說岳飛一案的真相。其實南宋一百多年一直都在為岳飛平反,但是每次都是一小步一小步的進行,真正算平反還是在差不多將近一百年後,才算是徹底給岳飛平反了,給岳飛追贈賜諡等等。一代忠臣名將才得以趙雪。


中國歷史研究所


宋孝宗給岳飛平反時所採用的措施很不徹底,深度和力度都非常有限,已經儘可能地照顧到了宋高宗的面子。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下詔“追復岳飛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後,特與錄用”,此後又陸續發還岳飛被抄沒的田產房宅。

但在岳飛平反最關鍵的案件定性問題上,宋孝宗卻玩起了文字遊戲,模糊籠統地說岳飛“坐事以歿”,根本沒有明確承認是一起冤案。而且對於岳飛冤案的直接責任人秦檜、万俟卨等人,更是未採取任何貶斥、追奪封爵等行動。

宋孝宗在確定配享太廟功臣名單時,功業聲望遜於岳飛的韓世忠上榜,參與謀害岳飛的張俊也順利上榜,岳飛卻仍然以“罪臣”身份被排除在外,側面證明了宋孝宗的這次平反很不到位。因此宋孝宗的這次平反,還不如說是一次撫卹陣亡將士行動。

岳飛的後人對這次輕描淡寫的平反也很不滿意,《鄂國金佗粹編》記載,1192年,岳飛之子嶽霖死前,仍然痛心疾首地說:“先公之忠未顯,冤未白,事實之在人耳目者,日就堙沒”。也證實了宋孝宗的這次平反並未觸及問題實質,並未得到岳家認可。

岳飛平反問題,在南宋整整持續了經近百年。直到宋寧宗時期,才第一次在詔書中聲稱岳飛被害是“卒墮林甫偃月之計,孰拯其冤”,明確承認是冤案,並且追奪了直接責任人秦檜的官職、封爵,到這時岳飛這才算被真正平反。


歷史江湖


中國歷史上,皇帝殺大臣的事比比皆是,基本上都是皇帝依據自己的判斷,想殺就殺不足為奇,唯獨趙構殺岳飛是走了司法程序。岳飛謀反案涉案人張憲、岳雲、孫革等均招供,又有岳飛軍中統制級別將領,王俊、姚政、傳選等人的檢舉作證,只是謀反信(物證),被岳雲、張憲看後燒了。但至少岳飛也是謀反重大嫌疑,這樣的事換到任何一個朝代,任何一個皇帝都必須殺之不留。另外,岳飛在出兵救援順昌、柘皋等軍事行動中,怠軍拖延、隔岸觀火坐觀其成,居心叵測。在岳飛被剝去兵權後,又牢騷滿腹被人證實罵皇帝,幾十天內被連降4級,做了一個無名的官,奉朝請。岳飛從一個呼風喚雨的方面軍統帥,陡然變為一個可有可無的閒人,其心理落差可想而知,岳飛心生反念不足為奇。並且,岳飛的奉朝請官職雖是閒職,但也需要每月兩次上朝報到,但岳飛目無朝庭,直接甩手回了廬山家中,對上朝報到的事不聞不問。這些事遠遠超出了歷代皇帝對大臣的容忍程度,相比之下趙構已經是很寬宏的了。

岳飛被叛罪處死幾十年後,宋孝宗念及當年岳飛舍著老臉勸趙構立自己為太子的情意,給岳飛恢復了一個節度使的官職,解決了岳家人生活生存衣食無憂的問題,又給了岳飛一個武穆的諡號,承認岳飛做為武人對南宋的建立的貢獻,也是和恢復岳飛節度使官職相適應。但是並未對岳飛的罪名進行平反。岳飛罵皇帝,臨軍征討稽期,謀反等罪名並沒有平反結論。以致嶽霖死時(1 1 9 3年),仍囑咐岳珂要平反。因為岳飛被判罪處死,已經過去了近40年,岳飛對朝庭的威脅早已不復存在,所以高宗對孝宗的作法持默認態度。雖然之後,以岳飛孫子岳珂為代表的文人,不顧歷史事實,或是憑空編造或是憑岳珂編出的道聽途說,給岳飛抹紅喊冤,但是直到南宋滅亡,南宋朝的所有皇帝都沒有采信岳珂的說法,針對岳飛的罪名給予平反。


pld20181023


秦檜當然是陷害岳飛的劊子手,但是宋高宗趙構則是殺害岳飛的主謀。宋高宗和秦檜,一個是主謀,一個是主犯,既然已經把秦檜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了,為什麼不把宋高宗拉出來鞭屍?

水滸中的綠林好漢,入夥前有個規矩叫做“投名狀”。沒想到,金國和南宋國家之間的交流,也用到了投名狀。沒錯,趙構為了向金國乞求議和,他拿出的投名狀就是岳飛的頭。

公元1140年,完顏宗弼掌握金國軍權,新官上任,就發動四路大軍,妄圖一戰而定,滅亡南宋。金國的攻勢受到了南宋軍的頑強阻擊,甚至在局部,岳飛收復部分失地,準備舉兵反擊中原。 金國滅亡南宋的口號和攻勢,的確嚇了趙構一跳。

自從坐上皇帝后,內憂外患,有農民起義、有大將兵變、有金軍壓境,幾次死裡逃生,都快嚇出病來了。金國打不動了,正好有議和想法,趙構則見好就收,趕緊跪舔。

趙構對金國提出的屈辱性條件照單全收,還為了表達議和的誠意,給了金國一個大驚喜——解除主戰派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人軍權,冤殺主戰派的旗幟人物岳飛(至於怎麼殺害,有奴才秦檜去實施)。

宋高宗為什麼要殺岳飛呢?為了能夠將戰線穩在淮河一線、為了能夠苟且在臨安半壁江山。他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跪求和平的機會。他太渴求安安穩穩過幾天滋潤日子了,所有他要求要朝廷裡只有一個聲音——那就是議和,誰反對誰就沒有好果子吃。殺岳飛就是為了議和,給金國的投名狀。


不要以為搖尾乞憐可以換來和平,國家的和平從來都是靠打出了的。不要以為通過殺害岳飛的“紹興議和”換來了和平。

事實上,紹興議和之後的平靜,完全是因為金國內訌,顧不上欺負弱宋而已。 公元1140年到1161年期間,金國真的很忙。1149年,完顏亮謀殺金熙宗篡位,血洗朝廷,殘酷鎮壓反對者。金國境內契丹人起義、漢人起義、金人也起義。折騰了十幾年,完顏亮終於清閒下來,想起來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滅了南宋。

1161年十一月,完顏亮剛打進南宋境內,就有完顏雍登基做了金國皇帝(後來叫金世宗),完顏亮被將領完顏元宜一刀了結。完顏亮的大軍壓境草草結尾,南宋只是被虛驚一場。


趙構估計又被嚇得幾天睡不著,這皇帝擔驚受怕,不做也罷。隔年五月(1162年)趙構就禪位給趙昚(宋孝宗)。宋孝宗趙昚(shèn)正是年輕氣盛啊,他也有光復中原的理想。頭一年剛被完顏亮欺負,趙昚登基就想起了北伐。

趙昚肯定找趙構商量過,爺倆一合計,金國好些年沒發兵了,完顏亮來一趟還死在路上;完顏雍剛坐上皇位,還沒坐穩當;聽說金國境內契丹人又大亂了——得出的結論是,金國遭難啦,正好落進下石。


宋孝宗要北伐——遇到的第一道坎,是滿朝廷的反對(主戰派走的走、亡的亡,誰還主戰呀?還是主和安全)。

宋孝宗要表達北伐的決心,他就需要做出一些事情聚攏主戰派的士氣。重新起用閒置了20多年的主戰派張浚,就是朝廷動向的風向標;為岳飛等人平反,則是朝廷為戰爭動員的“投名狀”。

有位皇帝說過“天下英雄盡入我吾彀”。說白了,對於皇帝這種職業政客來說,誰都可以是一枚棋子。想和平的時候,殺掉主戰的岳飛,是為了給金國一個交代。想要北伐收復失地的時候,給主戰的岳飛平反,是為了凝聚人心給國人的交代。


可惜,弱宋趙家畢竟是,從柴家孤兒寡母手上偷來的江山。弱宋的趙家,懦弱無能是鑲嵌在骨子裡的墓誌銘。宋孝宗稍微受點挫折,剛出爐的北伐決心很快就涼涼。

隨著宋孝宗倒向主和派,主戰派張浚被罷相,死在離開臨安的路上。老死?病死?——憋屈死的可能性更大。鳥盡弓藏、卸磨殺驢,帝王的棋子,岳飛冤,張浚何嘗不冤?


爾朱少帥


為天下者不顧家,當年誅殺岳飛是穩固朝政、鞏固國本的需要,而今時過境遷,國家需要一個榜樣來振刷尚武之風,引導天下大政的方向。平反岳飛自有秦檜等人背鍋,完全可以置身事外的高宗皇帝為何還要反對呢?

一:孝宗是久經高宗皇帝考驗的繼承人

靖康之難後,宋高宗由於長期奔逃在外,又屢受驚嚇,終於在唯一的兒子慘死之後也失去了生育能力。迷信於宋太祖趙匡胤借金太宗(兩人長相神似)之手前來複仇的謠言,迫於輿論壓力的宋高宗不得不在紹興二年的時候,從太祖一脈中選擇了兩個孩子寄養宮中。

但即便如此,心有不甘的宋高宗還是日以繼夜的堅持奮鬥,希望能夠生出個一男半女來,但奇蹟終究沒有發生,紹興三十二年,在經過長達三十年的嚴格觀察、精心考量之後,年事已高的宋高宗終於決定冊立趙昚(孝宗)為太子,同年,宣佈退為讓權。

無論高宗如何臭名昭著,但就其能夠逃脫“靖康之難”建立國祚長達一百五十餘年的南宋而言,他本人的權謀術數也是非同小可的。再說,取嗣於旁支本身就是風險很大的事情,好歹也算一代梟雄的高宗皇帝豈能將皇位拱手相讓給一個跟自己不是一條心的人?

而據《宋史》記載,孝宗皇帝之所以能夠順利繼承大統,很關鍵的原因就在於他的“孝謹恭順”

所以對於自己所選擇的繼承人,他自然是十分放心的,再說,昭雪岳飛本就是政治需要,當了三十年便宜父親的高宗自然不會阻止。

二:為岳飛昭雪是孝宗北伐的政治信號

自古從龍之臣必有非常之賞,身為中興四將之一的岳飛對於南宋的建立和穩定是居功至偉、不可抹殺的。他的死不過是南北和議的需要,典型的“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而已。

對此,高宗自然也是一清二楚瞭然於心的,但他既然殺了岳飛就絕對不能為其平反,不然反覆其唇的君王又該如何治國理政呢?再說,就高宗本人在當時也未必自幼,外脅於完顏氏、內迫於秦檜,動輒得咎的處境,你讓他如何作為?

而今新君繼位,秦檜已死,掣肘之人既亡,天下大勢又是一變。經過高宗三十餘年的勵精圖治的南宋王朝,政局穩固、百姓富庶。國有餘才而民有餘力。雄心勃勃壯志慨然的孝宗皇帝自然希望能夠有所作為,上順天時下應民心的來一次大規模的北伐運動,一舉收復中原故地。

如此一來,為岳飛平反昭雪也就迫在眉睫了,畢竟威名赫赫的嶽武穆在當年可是八面招展的、金光閃耀的金子大旗。不好好利用一番豈不可惜?

三:褒揚岳飛是孝宗的報恩之舉,並非簡單的平反昭雪

一朝天子一朝臣,在孝宗還是一文不名的普通皇子之時,遠在前線奮戰疆場的岳飛就曾多次飛書上奏,勸諫高宗皇帝早日定策,冊立“聰敏穎悟、恭謹孝順”的孝宗為太子。這些事,孝宗豈能不知,只是當時身在屋簷下,無以為報罷了。

作為潛邸的擁戴之臣,岳飛雖死,身為南宋僅有的明君的孝宗豈能就此忘懷?所以為岳飛平反昭雪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投桃報李。

但這天下終究是高宗皇帝所賜,無論如何感戴岳飛,孝宗在為他昭雪的時候,也只是簡單的追憶其從龍定策之功,對於風波亭事件則隻字不提,畢竟唯有如此才能既全父子恩情,又能一酬當年的擁戴之功。

綜上所述,孝宗之所以為岳飛平反,更多的可能是出於個人恩情和政治需要等方面的考慮,至於他以武人身份干涉預立太子和不顧社稷誓死北伐的事情,恐怕還是有所顧忌的吧。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不妥,敬請聯繫作者


狐筆春秋


孝宗為岳飛昭雪平反,若未有趙構之“聖意”默許,卻是萬萬不能成事的。原因如下:

1.高宗殺飛後民間積怨甚深,有變動之虞。雖然將黑鍋給了秦檜等人揹負,卻也難免不被百姓暗中辱罵。宋太祖之祖訓規定不許殺士大夫。而岳飛被剝奪兵權後官居太子少保與樞密院副使,雖為武官出身,卻也是朝廷命官。趙構是不敢揹負違背組訓的罵名的。與其死後被人戳破脊樑骨,不如死前順應民意,給飛平反昭雪,一方面可安定武將之心,畢竟國家安全還得依靠武將。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孝宗繼位減輕阻力,穩固統治。


2.孝宗素有北伐之志。高宗知其心意,也不便多管。便允其為飛平反昭雪,以此為北伐造勢,獲取民心。

3.高宗知飛忠義,從心裡是不討厭岳飛的,他不是恃權濫殺的昏君或暴君。正如電視劇《精忠岳飛》中趙構後來在岳飛廟上香時說的一句話“岳飛啊,非卿不忠,非朕不明。你的公道在這裡,朕的江山也在這裡”一樣。為了保全江山,他是不得不下手除了岳飛。他或許心裡是後悔的。


總論:岳飛冤案的平反昭雪過程是艱難與漫長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高宗之“為和議授意”問題無法被提及。隆興元年(1164年)雖為岳飛冤案平了反,卻仍未提及趙構的問題,秦檜仍然做了“背鍋俠”;加之奸臣秦檜掌修國史,大力篡改史書,銷燬證據。導致岳飛後人難以收集有效證據。直到宋理宗當政時,就岳飛案件頒佈的《賜諡告詞》,才道出了岳飛的冤情:“夫何權臣,力主和議,未究凌煙之偉績,先罹偃月之陰謀”,第一次指出當年的和議政策是導致岳飛冤案的重要因素。岳飛冤案平反過程一波三折,可究是有礙於皇家體面,不能正真的徹底昭雪。可嘆英死者魂歸坤嶼,元兇者高居廟堂。何其悲也歟?千秋之後,一切公論,當由後人評說。


一家之言,淺薄之語。自有紕漏與主觀臆斷之處。請多多賜教!若僥倖入得專業者的靈目,吾必將貽笑於大方之家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