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五難”,要靠一生的功夫

書法是瞬間表現的藝術,一件書法作品可以在瞬間完成的,在這瞬間裡的一招一式要表現出“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的技術、思想和意境。

書法還是不可以重複的藝術,一件作品一個樣,沒有絕對一模一樣的作品。書法還是一個遺憾的藝術,如果一個字甚至一個筆劃寫壞了,大大影響書法的質量。因此,書法的不可塗改性決定了書法的難度。俗話說:“字是黑狗,越描越醜”就是這個道理。

一、 難在用筆

王羲之在《書論》中說:“每書欲十遲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謂書。”這裡的“遲急”、“曲直”、“藏出”、“起伏”說的都是在用筆過程中行筆的變化。“遲急”是說行筆速度節奏的變化;“曲直”是說行筆運動軌跡的變化;“藏出”是說起筆、收筆的變化;“起伏”是說行筆過程中提、按的變化。

這些都是用筆的要點,而且不同的行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藝術效果。通常情況下,“遲”表現“沉著”,“急”表現“得勢”;“曲”表現“多姿”;“直”表現“剛勁”;“藏”表現“渾成”;“出”表現“爽利”;“起”表現“靈動”;“伏”表現“穩重”。然而,這些又都不是絕對的,不同情況,不同對待。

二、難在結構

從形態上講究對比、變化,從內涵上講究神采、韻味。故對比、變化是書法的根,神采、韻味是書法的魂。書法要求筆畫搭配適宜、使轉有情。線條決定質量,結構決定形態,韻味決定神采。

就像廚師做菜首先講究菜的質量,然後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藝術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慾,看著就想“吃”。“吃”是廚師做菜的核心內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鮮、香,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回味無窮,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就像廚師做菜首先講究菜的質量,然後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藝術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慾,看著就想“吃”。“吃”是廚師做菜的核心內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鮮、香,我們要什麼,有什麼,回味無窮,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書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內,形可視,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難,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麼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謂形神兼備也。

三、難在墨法

墨法在書法中佔著中要的地位,善於用墨,是書家一生不斷的追求。素有“惜墨如金”的當代草聖林散之,用墨講究、變化無窮。“潑墨似水”的清代神筆王鐸,用墨大膽、痛快沉著,把筆墨“濃、淡、幹、溼、燥”的豐富變化演繹地淋漓盡致。宋姜夔《續書譜·用墨》說的更為詳細:“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則燥潤相雜,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墨濃則筆滯,燥則筆枯,亦不可知也。”

四、 難在章法

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古人作書很講究章法,蔣驥《續書法論》:“篇幅以章法為先,運實為虛,實處俱靈;以虛為實,斷處俱續。行間有高下疏密,須得參差掩映之跡。”

章法是點畫與點畫之間的呼應,字與字之間的顧盼,行與行之間的相映,整體上氣韻通達,虛實相生,神采飛揚。

五、難在意境

意境是書法家把書法的情感注入筆端,用書法的形象來抒發胸中之意,讓讀者欣賞到書法作品的豐富內涵,從中得到感悟、啟示和滋養。意境是文化的體現,其表現方法,簡單地說是虛實相生,實是虛的基礎,虛是實的昇華,虛實是相互依託的關係。

(六)難在統一

用筆的熟練程度決定著線條的質量。筆畫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的準確與否,決定了結構的形態的優劣。結構的寬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對比、變化準確與否,決定了章法的優劣。

書法是通過漢字表達作者的情感的藝術,把筆畫、結構、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對比、變化統一在一起,再注入作者的技術、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是經典的好作品。

書法是瞬間藝術,卻靠一生功夫!

蘇軾《一夜帖》欣賞

書法“五難”,要靠一生的功夫


書法“五難”,要靠一生的功夫


書法“五難”,要靠一生的功夫


蘇軾《一夜帖》,又名《致季常尺牘》,行書,30.3×4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夜帖》是蘇軾謫居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寫給朋友陳季常的信札。陳季常是蘇軾老長官陳希亮的兒子,喜談佛法,晚年隱居在黃州、光州之間,因為與當時謫居在黃州的蘇軾時有往來,便成了好友。在這封信札中,蘇軾託陳季常向王君轉達:王君所索取的黃居寀畫龍已暫借給曹光州,一旦曹光州還畫以後,他便馬上還給王君。

這幅作品質樸敦厚,用筆凝重,筆畫豐腴多肉,且結字偏斜,前半段的情感平和,逐漸趨於起伏,所以全作字形大小、筆畫粗細、字體型態等也隨之改變,相當具有變化的趣味。蘇軾一生宦海浮沉,謫居於黃州的期間,正是他藝術創作的頂峰時期,這幅作品即是他在這段時間所作的行書精品之一,作品遒勁茂麗,肥不露肉,神采動人。

【釋文】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恐王君疑是翻悔。且告子細說與。才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