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一些大學教師流失也很嚴重,許多博士、教授選擇到南方的大學就業。你怎麼看?

孫啟耀英語教授


新疆有東北有同樣情況,甚至全國西北、東北地區都有這樣的情況。剛到新疆某高校,就遇到了招人問題。

做為雙一流高校,我們招人必須有嚴格要求,如國家名校的博士,並且需要多篇頂級期刊的論文和科研項目的經驗。

但這樣優秀的人,我們給的薪資待遇呢?僅僅二三十萬。

而同等級這些人在內地高校或者企業工作,年薪最少五十萬,甚至可能會到一百萬。

我在看某地次於我們的學校拿出二十多萬招聘。還看到了我身邊在職的老師參加了應聘。

歸根結底,工資待遇太低

一個年薪十幾萬,一個年薪二三十萬,怎麼比?只有加強我們邊疆地區的工資才可以留得下人,留得住人。


新疆黃賢科


本人東北人,遼寧人一個。我13年大學畢業,是全國前十名的名牌大學。家裡讓考公務員,我當時報考瀋陽的公務員,瀋陽和南方不同,雖然也是公開招考,但是很多專業都是特招的,就是去指定院校招人。其實那些他們去招人的學校挺一般的,我們這些名牌大學畢業的反而沒什麼機會了。

然後我的高中同學,北航研究生畢業,畢業後去大連一個國企找工作,面試的時候,對方直接和他說,你不要來了,我們都是要瀋陽航空的學生。估計應該都是內定了。無奈之下,他去了深圳。

作為東北人,都希望自己的家鄉好,希望能留下來東北好好建設家鄉,但是,現實非常無奈。

現在我們高中同學裡,回東北的越來越少了。沒辦法,想回去也不能回了,在南方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家庭,現在慢慢適應了南方的生活和工作,但是還是希望家鄉好。


老於聊公考


一次高鐵上,路遇一對大學教授夫婦,他們剛剛從東北某大學辭職,去新單位報到。

原單位哪裡沒說,新單位哪裡也沒說。

女性不願意聊工作的事,男性也是很含蓄地表達了對東北工作環境的失望。

他們也是糾結了許久,到新單位考察幾次,最終在孩子上了大學之後,決定離開原單位。

沒有比較就沒有選擇。人到中年,選擇放棄穩定的生活,更需要勇氣。可是有了重視人才的環境,他們捨不得放棄實現自己價值的機會。。

“雙一流”時代,人才爭奪戰是一場迴避不了的殘酷競爭,不重視人才的高校必然面臨著嚴重的人才流失困境。

雖然教育部明確指出不鼓勵從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但事實上,高校合理招攬人才無可非議,教師選擇更適合自己的發展平臺也無可厚非。

優秀的人為何不選擇有更多發展機會的平臺?

一紙公文擋不住人才流動的步伐,他們愛國愛家,也愛自己。

東北地區的高校要留住人才、引進人才,只有增強自身的吸引力才是根本。依靠政策手段,或者強壓方式是留不住人的。

東北目前不具備地理優勢和經濟優勢,要想留住人才,只有努力創造學術環境優勢,用事業留人、用情感留人。

如果校方從福利待遇到學術環境,從教授的個人生活到家庭的後顧之憂,都不讓教授困擾;如果校方能夠給教授們創造一個能夠體現尊重知識分子、重視知識分子的工作環境,也許教授未必會選擇離開。

當然,教授們也得重視合同契約精神,建立按契約辦事,合理流動的環境。


媽咪老師


本人就是遼寧人,現在在北京一所大學讀博,即將畢業自己也面臨回家還是在外地的選擇,想說下自己的真實想法:

首先,待遇是一個比較大因素,南方工資水平確實要比北方好很多(北京除外),特別是對於大學老師和研究生,浙江江蘇的單位往往提供大量的科研啟動資金和安家費,相比之下北方几乎沒有。

其次,與個人發展的專業方向有關,北方多是傳統重工業加工製造業,南方多是互聯網等高科技企業。現在各大高校的熱門專業多集中在計算機通信等,必然導致畢業就業傾向南方。

最後,感覺與南北方人生活方式有關,北方多國企,家裡人都會認為公務員是最好的工作,人工作的活力相對較弱,而南方多是私企,工作的動力比較強,會導致一些充滿熱情的大學老師和研究生更傾向於去南方。

當然生活環境空氣質量也會有影響,但可能我更在意前三點


痘痘的垂死掙扎


人才流動是正常現象。

這幾年東北高學歷、高職稱人才出現向南方大規模流動的現象,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為曾經的高校教師,我的很多朋友都到南方了。

對這個問題有著最直接的感觸。

大致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3個方面:

1、待遇差別太大了

有人可能說近幾年東北經濟不景氣是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放到別的行業,這的確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

但是,對於高校教師來說,

東北經濟不景氣不是根本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這幾年南方的高校瘋狂引進教師,

給出的條件誘惑力太強了。

舉幾個我瞭解的例子吧。

(1)廣東省、浙江省等沿海城市的待遇:

博士、副教授一次性引進費用大概30萬—70萬不等。

提供中轉住房,科研啟動金,給購房補貼、除了工資還有津貼。

(2)西南貴州、雲南、重慶和四川等省份的待遇:

東南沿海引進人才的待遇高可以理解,

但是西南省份這兩年也在瘋狂引進高校師資。

攀枝花學院引進博士的費用是60萬。

大家想一下,從東北到南方,換個單位就到手幾十萬。

這個誘惑大不大?

2、工作環境的原因

東北機制、體制僵化,

在高校也是一樣的,官僚主義盛行。

南方在這方面要好很多。

大家同樣有能力,

在東北不靠關係,可能很難出頭。

但是,在南方,尤其是珠三角和長三角關係的影響就淡化很多。

3、氣候的原因

雖然東北冬天有暖氣,

但是一個冬天的戶外運動太少。

年齡大了,氣候寒冷容易得心腦血管疾病,

所以東北人冬天還是願意到南方過冬,

於是三亞變成了黑龍江省三亞市。

東北有不少博士、教授到南方工作,

也會考慮氣候的原因。


雷哥觀教育


  • 東北地區最近十幾年人才流失情況的確是比較嚴重的,現在已經慢慢的開始波及到高校教師了。
  • 待遇。可能東北地區高校教師選擇去南方高校當老師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南方學校能夠開出的待遇要比東北高校高很多。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年輕人在東北高校能夠拿到一月1萬元的收入,而到南方高校已能夠拿到一月2萬元的收入,他們肯定是能心動的。
  • 跟風趨勢。有的高校老師看著自己的同事到南方高校發展的很好,所以自己也就心動了;可能再加上前同事的鼓吹,自己就更加的心動了,讓自己的前途是聯絡一下南方高校的職位,如果條件合適的話就會跳槽到南方高校。另外,東北高校教師跳槽的南方,可能也是因為受到了社會大環境的影響;現在很多東北人都去廣東廣西海南這些省份發展,這些高校教師可能也有朋友去南方發展,所以他們就跟風去了南方發展。

  • 經濟發展。最近一二十年東北的經濟發展的確是很緩慢的,東北地區是中國的老工業基地,而且這些工業企業大部分屬於國企,最近一二十年因為國家經濟政策的調整導致這些企業虧損比較嚴重。如果一個地方的經濟發展速度緩慢的話,本地的財政收入也就會降低很多,這也會影響到當地政府補貼當地的高等教育發展。如果高校得到的教育經費比較少的話,那麼學校裡面老師的收入水平可能也會比較低。相對應的話,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很不錯,高校得到的政府補貼也很多,高校教師的工資待遇水平也很高。

  • 氣候。另外一個影響東北高校教師到南方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氣候。東北地區冬天的時候,氣溫能夠達到零下三四十度,而廣東、廣西、海南這些省份冬天最低氣溫只有個位數,相對來說南方是要比東北宜居的。
  • 社會人情。東北地區的人情比較複雜,辦什麼事情都需要社會關係,可能這樣的辦事模式也影響到了學校的管理,高校教師覺得自己的才能在學校裡得不到正常的發揮;東北地區高校的教師認識到了問題的癥結,覺得如果去南方高校任教的話,好好做科研說不定能夠被重用。

饕餮視聽


最搞笑的是改革開放之初,粵東某縣一個知名中學,一位老師被深圳挖走,這個中學的老師帶著一點點資金前往深圳做這個老師的思想工作,結果前往做工作的二位老師也被深圳方面倒過來做工作,最終全留在深圳!從此以後,人才流動,很多單位表示理解!當然不理解也要逼你理解的!!!


手機用戶5994689473


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為你解答。

東北高校人才流失和西部高校情況是類似的,在教育部一些關於人才的政策文件中,甚至直接把東三省視同為西部高校。為什麼這些高校的人才會流失?原因很多,有的可以改,有的卻永遠無法改。下面這三點就很難改。



對人才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人文環境

主要是政府、學校行政部門的管理理念,當地居民的觀念。東北很多地方被人詬病官本位思想太嚴重,凡事必須託關係找人才能辦,當地人缺乏務實精神,愛吹牛。這一方面有政府的原因,但更多的還是根深蒂固的文化原因。實際上,我接觸過不少東北人,雖然確實愛吹,但做事也還挺實在的,不過不好的名聲一旦傳開了,大家就會帶著有色眼鏡來看了。另外,很多北方人到南方之後,確實會被南方寬鬆開放的文化氛圍所吸引。



其次是自然環境

其實在遼寧這些地方,自然環境還是不錯的,但到了哈爾濱,冬天就有些煎熬了。我有幾個朋友當年去了大慶,在大慶發展得很好,但就是受不了漫長的寒冬。其實不光外地人,現在很多東北人也在往外走,冬天就去青島、三亞住,夏天再回東北。對於那些有能力有水平、去哪裡都有人要的高校教師,完全可以選擇一個宜居的城市。



最後是經濟環境

這一點我放在最後了,因為高校教師作為事業編制人員,其實受市場影響很小。雖然說東北經濟不振,企業效益不好,但並不影響教師們的生活,本地企業不行,他們照樣可以和南方企業合作。我在東北高校有幾個同齡的朋友,都是好幾套房子,開著幾十萬的車。但是,經濟不景氣會影響到教師的家庭,如果他們的另一半不在體制內,那收入就會低不少。更重要的是,由於整個城市的發展放緩和大多數行業的人才流失,會造成教育、醫療、文化服務等重要產業的質量下滑。



東北、西部高校人才流失是多種原因綜合的結果,短期來看很難逆轉。當然,如果不存在或不介意上面三點,其實東北也是不錯的選擇,至少我的那些東北朋友們日子過得還是挺滋潤的。


高校人才真經


很正常的人才流動現象,有的老師也是被“挖”走的。


一些中西部知名高校的教授、學科帶頭人因為各種原因出走學校,往東部或沿海發達地區名校或普通大學任教最近幾年非常普遍。經濟發達地區的985高校或非重點大學都會將人才引進的眼光瞄準中西部的好大學,尤其是東北、西北的985、211高校,然後挖人。


這種現象被戲稱為“孔雀東南飛”。


以地處西北的蘭州大學為例,改革開放以來流失的人才,可以再辦一所蘭州大學。主動走或被挖走的老師中很多都是學科帶頭人、院士、準院士,蘭州大學的某些學科出現了塌方和斷層。但近幾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引導,和辦學條件的改善,蘭州大學人才流失的現象的得到了遏制。


東北、西北地區高校人才流失嚴重的原因:


1.經濟發展的差距.

改革開放以來,沿海、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起來,把中西部地區,尤其是東北和西北地區遠遠的拋在後面,經濟差距逐漸拉大。經濟發展一滯後,基礎設施、環境衛生、醫療健康、教育水平就會和東部地區產生差距。而且地方政府難以在資金方面大力支持當地高校的發展。


一方面,經濟發展的落後,生活條件、質量和東部地區差距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區的大學得不到地方政府的有效支持,發展受限。


辦學經費就是一個例子,同樣是985高校,卻不同命。蘭州大學2019年的教育經費卻不到浙江大學的四分之一。辦學經費,都沒有經濟發展水平更好城市,武漢、成都的211高校武漢理工大學、西南交通多。地方政府支持的不足,是重要的原因。

“倉裡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面對這樣的狀況,很多西部、東北地區高校的老師為了自身事業和家庭,就會選擇出走,到物質條件更好的東部、沿海高校任職。


2.高校發展的搶人大戰。

師資力量是衡量高校實力最重要的一個標尺,也是培養人才,提高辦學質量的關鍵。師資隊伍強,學科科研實力就上去了,就能培養更多為優秀的人才,學校的知名度、社會認可度就更高。

所以,人才競爭是高校競爭的根本。


中國有2000多所高校,985高校就是39所,211高校有100多所,各個學校,尤其是綜合性大學,開設的專業都大同小異,你有的專業,我也有。然而,由於辦學屬性、歷史原因,師資力量分佈卻不是均衡的。


即使是211高校,也有著其他985高校所沒有的優勢專業學科及雄厚的師資力量。比如,雲南大學的民族學,就比中山大學的民族學學科實力強。

即使是清華北大,也有自己的弱勢學科。比如,清華北大的醫學和農學學科就比較薄弱。在教育部公佈的第四輪學科評估中排不上號。


為了發展自己的弱勢學科,東部、沿海高校財大氣粗,不惜花重金從中西部高校挖高層次人才,包括院士、長江學者、傑青、資深教授。


即使是學科實力相差不大的兩所高校,如果其中一所高校經費充足,那麼他們也會從其他高校挖走人才,來壯大自己的學科實力。


人都是往高處走,大學老師也一樣。他們也希望能到條件更好的地方生活,在科研條件、資源更好的高校潛心研究,也希望能給家人和後代更好的物質生活條件。面對別的高校開出更好的條件,大學教授也是人,他們也會心動。


東部高校挖人大戰可休矣


教育部長曾表示,“東部各高校,請對中西部高校的人才手下留情。”他疾呼:“挖走這些人才,就是在掘人家的命根。”

教育部已發文要求,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並明確提出,“不鼓勵東部高校從中西部、東北地區高校引進人才”。


神奇小鯉魚


關鍵還是地方的吸引力,大學也是依附於城市的。

就比如浙江大學,5年前吧,真不算熱門。現在浙大越來越牛氣了,我也明顯能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學生想報考浙大,其實不僅僅是因為浙大的名氣,我瞭解到很多人其實就是喜歡杭州這座城市。因為城市具有吸引力,自然城市裡的好學校會受益於此。

別說東北了,就說浙江,整體確實發達,經濟也不錯。但是你細看,浙江內部區域發展也是極度不平衡的,大量的優質資源集中在杭州,哪怕是寧波也分不到多少。

同在浙江的兩所師範大學,一所浙江師範大學,但是在金華,這個三線城市,十幾年前這所學校是浙江師範類最好的學校。但是因為地域原因,名氣不斷在下降。反而是身處杭州的杭師大,現在知名度越來越高。

所以沒什麼,這是大量的人用腳投票的結果,未來差距會不斷擴大,所以我還是建議一定要去大城市,很多小城市其實並沒有太大的機會了。我們要往優質的教育、醫療去,不然以後怎麼辦?另外我覺得很多旅遊型的小城市還是很有機會的,環境好,如果把教育和醫療搞上去,還是能吸引一撥人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