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26年踐行者沈巍事蹟刊登《華盛頓郵報》是否意味國學具有世界真正認同?

靜見風雲自由著作者


《華盛頓郵報》刊登中國一個底層弱者的事蹟,從而引發世界的關注!這無疑是對於中國消除貧富差距,所謂尊重人才巨大的諷刺!這無疑彰顯了一點,在中國如此浮躁的社會環境當中,正在上演著“大師在流浪,小丑在殿堂”的歷史戲劇!

“逼迫”一個流浪者,以狂歡的方式。

他曾被社會逼到狹小的角落,如今,又在聚光燈下,被逼到了另一個角落。

對這位“流浪大師”沈巍而言,這些人自始至終都毫無意義;但對那些播主而言,沈巍就是一切。今天的這個局面於沈巍而言,是如論如何也想不到的。

從被人發現開始,沈魏這個社會底層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弱者,便被強制性的帶到了聚光燈下!從無人問津,到網紅主播合照,曾經嫌棄自己的同學邀請他聚會,這並非沈魏個人所能想到的!他也不會想到自己竟然可以一夜成名!無論是個人地位,還是他人的臉色,實在是轉變的太快了!而種種跡象表明,很多主播都想借沈魏這道光,照亮自己不明亮的前程,甚至滿足於自身的慾望!

而從《華盛頓郵報》看來,沈魏這個底層的弱者,竟然能成為網紅,其中更體現出較多的味道!有表揚,也有嘲諷,人物形象有勵志,也有虛榮!勵志在於沈魏用自身實踐默默的做著很多儀表堂堂的中國人都不想做的事情,垃圾分類!虛榮是沈魏周圍更多的看客藉此而享受狂歡的盛宴!

而對於國學而言,很多中國人自身又知道多少?可原本最為基本的國學,忘記的人並不在於少數,卻被一個流浪的街頭“乞丐”而運用的爐火純青!一個衣衫襤褸的沈魏,相比於殿堂之上衣冠楚楚卻不懂國學經典的教授,專家學者們而言,沈魏這個角色的出現,對於國學經典理論的闡述,更值得人們深思,這無疑是對於中國文化教育界最大的諷刺!國學的世界認同感不過是我們的一廂情願!畢竟,連自己都不懂得的學問,何談來教育影響於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