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點贊!疫情,無法阻擋上海這座城市終身學習的熱情

上海市教委新聞辦 上海教育

《解放日報》點贊!疫情,無法阻擋上海這座城市終身學習的熱情

《解放日報》版面

今天,《解放日版》刊登了《疫情,無法阻擋終身學習的熱情》的專題文章,跟小育一起看全文↓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按下了“暫停鍵”。然而,疫情無法阻擋人們對學習、讀書的熱情。據統計,在今年春節前後,我國一些數字內容平臺的新增用戶數量比平時增長20%,有的平臺新用戶增幅甚至超過300%,這些平臺的日均活躍用戶數也有10-30%不等的增長。學習儼然成為這個寒冬中社會生活的一抹亮色。

事實上,無論疫情期間或在日常,學習已成為人們調節生活節奏、追求生活品質的重要途徑,而學習之風也是社會良治的一個重要表徵。從長遠看,學習,特別是突破了時空限制的終身學習,如何更好助力社會治理水平的提升,值得上海這樣的超大城市去積極探索、創新實踐。

超大城市的社會治理需要面對人口的高密集性和高流動性的現狀,一些社區的外來人口甚至超過了本市戶籍人口。優質公共服務資源的覆蓋能力較弱,與各類人群多元化、高質量公共服務的需求形成鮮明對照。另一方面,現有城市管理體制機制中的各種不足和短板,抬升了社會治理關係和利益衝突的協調和解決的成本和難度。

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在社區。基層社區是城市社會問題最集中、居民服務需求最旺盛的地方。隨著終身學習日益成為廣大市民的生活方式,以學習的“線”織密社區治理的“網”,成為提高城市治理的精細化水平、繡出城市治理品質和品牌的重要路徑。上海全市16所區級社區學院、212所街(鎮)社區學校、5800多個居(村)委學習點、數以萬計的樓組、睦鄰點、中心戶和宅基課堂,以及5萬多名各類社區教育工作者,共同築就了上海城市終身學習和社會治理的雙重基層架構,在提供學習機會的同時凝聚成社會治理的基層力量。這方面,上海各區在探索中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寶貴的實踐經驗。

《解放日報》點贊!疫情,無法阻擋上海這座城市終身學習的熱情

一是通過社區的再組織,激發基層社區治理的活力

為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創新區域終身教育體系,從2014年開始,金山區著力佈局鎮社區學校——村(居)教學點——多元學習點“三位一體”的“十五分鐘學習圈”,村居民步行15分鐘左右就能參加各類學習活動。金山區各街鎮通過跨部門協作機制,整合婦聯、團委、工會、科協、文體、衛生、黨建等部門的資源,充分利用老年活動室、黨建服務站、村民集中的大宅基等場所,打造百姓家門口的學習空間,切實推動社會資源和服務下沉到基層,並制定了一系列學習圈建設的制度、規範、公約,打破了城市管理條塊分割的格局,再造社區治理的組織要素,將學習圈創建成為金山區推進多部門共同推進社區治理的一個範例。同時,孝文化、交通文明、環境教育、農民技能培訓等社區傳統文化、居民素養提升的內容都不失時機地被納入了學習圈活動,致力於打通居民參與社區學習、提升公民素質的社區治理“最後一公里”。

通過社區組織再造建立起來的這支社區教育隊伍,在遇到社區突發公共事件時,可以迅速形成組織化較強的基層支援力量。在2020年初的全社會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廊下鎮的一批社區教育幹部、祖輩課堂志願者和學員,自發動員起來,積極參與到疫情信息的收集和宣傳、測量人員體溫、物資發放等抗擊疫情的志願活動中,協力守護社區居民的健康安全。

《解放日報》點贊!疫情,無法阻擋上海這座城市終身學習的熱情

二是通過社會化的學習和體驗,提升市民參與社區事務的意識和能力

人口的高流動性及其文化背景多樣性,是超大城市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的一項重大挑戰。這方面,國際化特色鮮明的長寧區依託市民活動中心、社區學校、婦聯等機構和部門,通過多元文化的交流和體驗活動,探索出了一套境外居民融入本地生活、中外居民共同參與社區事務的工作機制。

語言是建立文化認同的第一步。上海長寧婦聯在部分外籍人士聚居區,通過興趣班、語言班等形式,在學習知識和技能的同時,溝通並幫助解決外籍人士的個人、家庭問題,為他們融入社區大家庭、提升社區歸屬感創造條件。長寧區的社區學校針對外籍人士碎片化學習的特點和需求,發揮不同文化、語言背景居民服務社區的特長和優勢,互幫互學,不斷豐富境外居民的閒暇生活品質,創造充滿活力和包容性的國際社區文化。

長寧區努力推進境外人士的學習活動從單一的跨文化體驗,向“體驗學習”與“社會參與”並舉的跨越。舉措之一是組建各類志願者隊伍,充實基層社區治理力量。由外籍人士參與的志願者團隊,在涉外的慈善公益、垃圾分類、法律諮詢等事務中可以發揮獨特的促進作用。舉措之二是創設社區議事平臺,提供中外居民共同參政議政的渠道。虹橋街道榮華居委會設立的古北市民議事廳,有近一半的議事員為外籍人士。中外居民共同討論各類社區事務的過程,也是彼此瞭解和消弭文化差異的過程。同時,古北社區學校也可以利用市民議事平臺,更好溝通和服務中外居民的學習、交流需求。

《解放日報》點贊!疫情,無法阻擋上海這座城市終身學習的熱情

三是通過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營造和諧、互信的社區人文環境。

松江區的東北片區導入人口眾多,居民文化程度較高;而西南片區農民和老年人口居多,居民文化程度較低,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較低。如何以學習的名義,聚合和賦能市民,夯實城市基層社會治理基礎?松江區通過孵化和培育的近1800個各類學習團隊,對此給出了一份卓有成效的答卷。

學習團隊的建設源自居民的興趣愛好、技能習得、強身健體、科學生活、社會交往、審美追求、生活品質提升、自我價值實現等多種需要,而在學習團隊的實際運行中,居民遇到的各類矛盾、糾紛也能利用團隊學習場合,暢談民意民情,將問題、難題反饋到居委會,做到了“學習、議事兩不誤”,鄰里之間之間關係,因為學習團隊而走得更近,社區成員的互信度、安全感不斷提升,一個和諧、自治的社區人文環境得以逐步建立。

在增強學習團隊的居民學習力和自治力過程中,學習團隊的負責人發揮了核心作用,他們不但承擔孵化、發展團隊的任務,而且也是社區治理的積極參與者。通過培訓、經驗分享等途徑,學習團隊的負責人獲得了不斷成長的機會,負責人能力的提升又反哺於學習團隊功能的不斷升級,一批融合了學習、議事、孵化和志願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學習團隊不斷湧現。可以這樣說,松江區社區學習團隊的建設過程,是一個從“朋友圈”變為“學習圈”,又從“學習圈”變為“服務圈”不斷自我提升的過程。


作者:華東師範大學、上海終身教育研究院 侯定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