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歷史上有句大名鼎鼎的讖言叫做“胡人無百年國運”。許多資料把這句話的出處算到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頭上——元至正二十六年,時為吳王的朱元璋為發兵北伐所發佈的檄文中,就有一句“古云:‘胡虜無百年之運’”。

既然有“古云”這個前綴,就證明這句話不是老朱或是老宋發明的。果不其然,我在故紙堆裡翻騰了半天,發現隋朝的開國元勳楊素曾作詩云“橫行萬里外,胡運百年窮。”(語出楊詩《出塞二首·其一》)對蒙古人恨之入骨的南宋宰相文天祥也曾給他的死對頭下過詛咒“內家苗裔真隆準,虜運從來無百年。”(語出文詩《二王》)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從秦到清,漢人能把異族攆出華夏故地獨立建國的時間,不過1100多年,比我們想象的少得多

老文後來雖然被蒙古人砍了頭,但是他的詛咒成真,蒙元果然沒熬過百年就完蛋。於是非常迷信的朱元璋就把這句話當成了至理名言,連後來在寫給逃亡塞外的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的勸降信中,還鄭重其事的重揭人家的舊傷疤:

“我師未至,君已棄宗社而去。朕謂君自知胡無百年之運,能順天道,歸我中國故土,上策也。”(《明太祖實錄·卷四十六》)

其實“胡人無百年國運”這事並非事實。像匈奴、突厥這樣給中原王朝造成過嚴重威脅的塞外遊牧政權,在漠北草原上稱王稱霸的時間都不止百年;如果有人認為這樣的政權文明程度太低,又遠在域外不能算數,那麼鮮卑人建立的北魏(國祚148年)、契丹人建立的遼國(國祚209年)、女真人建立的金國(國祚119年)、党項人建立的西夏(國祚189年)等又該怎麼算?如果有人繼續抬槓說這幫傢伙沒完成過大一統,那麼別忘了還有一個滿洲人建立的清朝……

不過換個角度看,這句話也不能算錯。畢竟我們的老祖宗對於華夷之辯早有定論:

“孔子之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五百家注昌黎文集·卷十一·雜著一》)

把韓昌黎先生的這句名言翻譯成今天的大白話就是——凡是傻了吧唧跟風吃洋餐、過洋節,滿嘴烏七八糟說鳥語的傢伙,就統統都是蠻夷!只有那些喜歡啃饅頭、拜祖宗,哪怕張嘴就是“滾犢子”、哪怕長成一副金髮碧眼的模樣,也是中國人。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嗯,按照韓夫子的觀點,不知該有多少今天的國人都應算作蠻夷

按照這種理論,前邊提到的北魏遼金西夏清什麼的,好像真沒法再往蠻夷堆裡扔。只有死活不開竅的蒙古人,一門心思在文華千年的中原大地上賣力的推廣“草原風”,結果非常倒黴的國運不過百年,也算是活該。

不過與“胡人無百年國運”類似的一個真理是,在古代只有智力低下的傢伙才比較能打。像契丹人、女真人等這些原本腦子裡長得全是肌肉的傢伙,一旦開始熱情的擁抱看起來似繁花、如燦錦,實則卻有銷魂蝕骨之效的漢家文明時,也就意味著他們離完蛋不遠了。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鮮卑人建立的北魏。


先說說魏孝文帝以全面漢化為主要內容的“太和改革”。

從登國元年(公元386年)鮮卑人拓跋珪重建代國、自稱代王(並在12年後稱帝,改國號為“魏”),直到太延五年(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的50多年間,剛剛崛起的北魏王朝如同冉冉初生的朝陽一般光芒萬丈而且不可阻擋。在拓跋氏的鋼刀鐵蹄下,因五胡之亂而四分五裂、戰火連綿了135年的北方大地終於重歸一統,與南方的漢人政權隔江相望,史稱“南北朝”。

然而拓跋氏的雄心壯志遠不止於此。拓跋燾先後13次北擊柔然,不但拓地千里,還設六鎮以固北疆,使得塞外胡馬在此後的百年間不足為患:

“(拓跋燾)世祖征伐之後,意存休息,蠕蠕亦怖威北竄,不敢復南。”(《魏書·卷一百三·列傳第九十一》)

此後又有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夢想“封狼居胥”發動元嘉北伐。於是拓跋燾慨然迎戰,一路勢如破竹直至飲馬長江,讓劉義隆落得個“倉皇北顧”的下場。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魏太武帝拓跋燾這樣的英雄人物,放眼兩千歷史中也算得上出類拔萃

拓跋燾北破柔然、南擊劉宋,北魏強軍兵強馬壯、咄咄逼人,其勢不可阻擋。而南朝屢戰屢敗,長江防線岌岌可危,自漢末以來南北分裂的局面似乎即將在拓跋氏的手中終結,還有好幾十年才能降世的隋高祖楊堅,看似已經沒機會將重建大一統的不世功業納入自己名下……

然而,隨著拓跋燾被一個宦官宗愛所弒,立國以來便四面出擊、開疆拓土毫不停歇的北魏王朝像是踩了一腳急剎車,從此再無寸進。不僅如此,從拓跋燾駕崩到北魏亡國,南朝的宋、齊、梁三國先後發動6次北伐,雖然統統無功而返,但北魏每次擊退敵人就心滿意足,再無祖輩飲馬長江甚至平定天下的雄心大志。

這是為啥?

因為太武帝拓跋燾以赫赫武功名垂青史,可是他的子孫卻都戒葷茹素跑去唸經了——話說拓跋燾非常厭惡佛教,著名的“太武滅佛”就是他搞出來的。可是當老子的一邊對著和尚喊打喊殺,當兒子的拓跋晃卻跟護犢子的老母雞似的拼命護佛,當孫子的拓跋濬更是再接再厲拼命興佛(比如修了雲岡石窟)。等到拓跋弘在位時,乾脆為了專心念經連皇帝都不肯當了,非常不負責任的將皇位禪讓給了剛滿5歲的兒子拓跋宏。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拓跋宏當了28年皇帝卻年僅33歲英年早逝,這不僅是他個人的,也是北魏王朝的悲劇

拓跋宏這個名字是不是很熟悉?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魏孝文帝,還搞出過一個更加有名的“太和改革”(也稱孝文漢化),在中學歷史教科書中評價極高,比如促進了民族融合什麼的。

我們先複習一下拓跋宏的改革都幹了些什麼——說白了就兩件事,一曰遷都,二曰改制。

先說遷都。北魏的國都本在平城(今山西大同),拓跋宏受漢學薰陶,傾慕華風,便想搬到中原去住。可是鮮卑勳貴們大都喜歡遊騎射獵,不想去南邊見世面,拓跋宏就騙他們說要南征劉宋,便於太和十七年(公元494年)將全國的精銳部隊拐到洛陽當起了坐地戶。有兵在手自然可以為所欲為,他一邊下令營建新都,一邊將上當受騙卻只能乾瞪眼的勳貴官員盡數南遷,終於完成了遷都大業。

再說改制。從太和十八年開始到拓跋宏去世,他一直在大力推行內政、教化的改革,這就是著名的“太和改革”。主要內容如下:

1、禁胡服。拓跋宏早早就仿效漢家制度服兗冕,遷都後更是明令禁止士民胡服,只可穿著漢家服飾。

2、斷北語。太和十九年,拓跋宏下詔在朝堂上不準講“北語”、只能說漢話,違者免官:

“自上古以來及諸經籍,焉有不先正名,而得行禮乎?今欲斷諸北語,一從正音。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見在朝廷之人,語音不聽仍舊。若有故為,當降爵黜官。各宜深戒。”(《魏書·卷二十一上·列傳第九上》)

3、改姓氏。太和二十年,拓跋宏宣佈自己改姓“元”,還要求滿朝文武都向他學習:

“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口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諸功臣舊族自代來者,姓或重複,皆改之。”(《資治通鑑·卷一百四·齊紀六》)

於是鮮卑拔拔氏變成了長孫氏,達奚氏成了奚氏,乙旃氏為叔孫氏、丘穆陵氏為穆氏、步六孤氏為陸氏等等。反正在當時即便是相交多年的好友,也經常搞不清彼此姓啥……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改姓氏其實是斷絕一個民族根本的狠招,所以改了姓氏的鮮卑人很快就湮沒於漢人之中,再無痕跡

4、婚名族。就是鼓勵鮮卑勳貴與中原漢人世家通婚。元(拓跋)宏還以身作則,賜范陽盧氏、清河崔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為華夏衣冠之族,納其女於後宮,並令諸王公亦納漢族大姓之女。

5、禁歸葬。詔令自太和十九年以後移居洛陽的鮮卑人,不得歸葬北方祖地。

6、改制度。效仿漢家制度,如依漢法改訂度量衡、仿漢五銖錢鑄太和五銖等。並大力蒐集有關漢家法度、禮儀的古書,在此基礎上推行班祿制、均田制以及戶籍制等政治制度。

7、倡文學。在洛陽建立國子太學,四門小學,大興儒術,重用儒生。不僅如此,元宏本人喜好文學,有出口成章之能:

“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學不師受,探其精奧。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老》,尤精釋義。才藻富贍,好為文章,詩賦銘頌,任興而作。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後詔冊,皆帝之文也。自余文章,百有餘篇。愛奇好士,情如飢渴。”(《魏書·卷七下·帝紀第七下》)


教科書沒有告訴我們的故事——孝文帝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從我們後人的角度來看,元宏推行漢化促進了民族認同,加速了華夏民族的血緣融合,為後來的隋唐大一統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自然是件大好事。不過僅站在北魏王朝的立場上,這件事可就不好說了。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民族融合是利在千秋的好事,但對於北魏而言則有利有弊

元宏雖然沒有繼承乃祖開疆拓土的武功之能,但其文治之功在北魏十幾位皇帝中亦堪稱無人能出其右。況且他5歲即位,實施“太和改革”是年僅28歲,正是年富力強、開創大業的好年華,可誰能想到僅僅過了5年之後,他就因病去世?

元宏英年早逝,使得他的改革大業未能得到徹底的推行和實施,鮮卑勳貴中的保守勢力仍保有很大的權力。這是導致北魏統治階層內部矛盾叢生、叛亂不斷,最終造成國勢衰退、權臣欺主,繼而亡國的主要原因。哪怕是在元宏去世之前,保守勢力對於改革的反對之聲就始終不絕,恆州刺史穆泰、定州刺史陸叡等先後發動叛亂,就連太子元恂也因反對改革而死。

元恂字宣道,是元宏的嫡長子。11歲時他就被立為太子,此後每逢元宏出巡或是出征,元恂都按例留守洛陽監國。

這位太子殿下雖然年幼,卻長得高大肥胖,所以受不了中原的暑熱,總想回到北方納涼。大臣高道悅勸阻,竟被他殺死,得知此事的元宏氣得半死不說,還覺得這個跟自己不貼心的兒子要是繼承大統,一定會禍國殃民,於是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高祖曰:‘卿所謝者私也,我所議者國也。古人有言,大義滅親。今恂欲違父背尊,跨據恆朔。天下未有無父國,何其包藏,心與身俱。此小兒今日不滅,乃是國家之大禍,脫待我無後,恐有永嘉之亂。’乃廢為庶人。”(《魏書·卷二十二·列傳第十》)

後來又有人告發元恂謀反,元宏乾脆賜下毒酒一杯,毒死了自己的親生兒子。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連親生兒子都不放過,可見當時鬥爭的激烈程度

即便親如父子也是說弄死就弄死,可見當時改革派與保守派的鬥爭激烈到了何種程度。而一旦內心強大、推行新政堅定不移的元宏病逝,這種鬥爭必然會愈演愈烈,並逐漸轉向對於皇權的覬覦和侵蝕。更要命的是,老元(拓跋)家的基因和運氣還不咋地,皇帝要麼普遍短壽(壽命最長的拓跋燾才熬到44歲,造反的元法僧不算),要麼早早被人幹掉。尤其是元宏之後到北魏亡國,短短的36年間居然換了13個皇帝,這還能有個好?

其次前邊說過,冷兵器時代比較能打的民族大多是腦子不怎麼好而且日子過得不咋地的。北魏的鮮卑人本來生活在寒冷貧瘠的北方,養成了驍勇善戰、意志堅定的民族性格,可是自南遷接受漢化以後,中原的奢華和溫暖卻腐蝕了鮮卑人堅硬的骨頭和冷厲的心靈。雖然他們實現了從野蠻到文明的進化,腦子也逐漸開竅,但是與生俱來的悍勇精神、騎射本能卻慢慢的消磨殆盡,尤其是王室貴族生活日趨奢靡,其祖上開疆拓土的進取精神從此一去無蹤影。

再者自鮮卑人、尤其是王室勳貴大量南遷以後,不但造成了北方邊塞的人口、兵力空虛,而且那些留守邊塞的鮮卑人對於自己貧苦的生活境況日益不滿,非常羨慕中原的繁華與富足,這就為後來的六鎮之亂埋下了伏筆。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六鎮之亂最終摧毀了北魏的統治基礎

孝文帝元宏死後,宣武帝元恪即位,成為了北魏衰弱之始;等到元恪死後即位的孝明帝元詡年僅5歲,其母胡太后臨朝亂政,終於導致北魏大亂。


當兒子的埋雷,當媽的拆家,北魏要是不亡就沒有天理了。

元宏的兒子元恪繼承了老爹的遺志,繼續大力推行漢化,採取了擴建新都洛陽等措施,進一步激化了與鮮卑遺老、尤其是皇室宗族間的矛盾,這就迫使他不得不依靠高肇等外臣的力量才得以親政。不過這也造成了北魏皇室衰微、權臣當道,直至把皇帝欺負得欲仙欲死,這是元恪給北魏亡國埋下的第一顆雷。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大多數朝代都會出個大挖特挖自家江山牆角的皇帝,在北魏這個人物就是元恪

從太武滅佛之後,拓跋燾的子孫就莫名其妙的開始跟祖宗對著幹,對於佛教無比痴迷,元恪也不例外。他在位期間不但營造了伊闕石窟,還大力建設佛寺,到其執政晚年北魏境內已有佛寺13000餘座。元恪大力興佛導致靡費無數,還使得大量的僧人無事生產、圈佔大量土地,大大損害了北魏的國力,這是他給自己的江山埋下的第二顆雷。

北魏自道武帝拓跋珪開始,就效仿漢武帝劉徹殺鉤弋夫人之故事立下家法,凡立太子則殺其母。這個手段雖然血腥殘酷,卻有效的避免了外戚干政。可是元恪立子元詡為太子後,卻因信佛不忍殺死其母胡氏,這導致在他死後胡氏臨朝亂政,徹底將北魏拖入亡國的深淵,這是他埋下的第三顆雷。

延昌四年,元恪突然病卒,北魏隨即發生政變,權臣高肇被殺。5歲的太子元詡雖然即位,太后胡氏卻得以臨朝聽政。

胡太后之崇佛更甚元氏皇帝。在其當政期間,王公貴人以營建奢華的寺廟為榮,民間百姓紛紛出家當和尚,官府和軍隊可用的民力近乎斷絕。同時她還寵信私人,分別是宦官劉騰、妹夫元乂和情人元懌,結果這三人一邊爭風吃醋一邊爭權奪利。先是劉騰殺元懌後幽禁太后,奉帝臨朝,在他死後元乂又操持權柄,大肆破壞朝廷綱紀、橫徵暴斂搞得民不聊生、叛亂四起。胡太后好不容易搞死了元乂,又舊習難改寵信嬖臣鄭儼、徐紇,繼續把已經一塌糊塗的朝政弄得更加不堪。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如今河南、山西等地的佛教石窟,大都是北魏時期遺存

就在胡氏與元乂亂政期間,先後發生了六鎮與爾朱氏之亂,北魏的統治在事實上已經土崩瓦解。永熙三年(公元534年),被權臣高歡所挾持的北魏孝武帝元修忍無可忍,逃離洛陽西奔宇文泰。於是高歡順理成章的改立時年11歲的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僅僅兩個月後,宇文泰又害死了眼巴巴將其當成救星的元修,改立南陽王元寶炬為帝,即西魏文帝。從此北魏分東西,東魏完全操控於高氏之手(後篡位自立為北齊),西魏成為宇文氏的玩物(後篡位自立為北周),拓跋珪、拓跋燾等鮮卑英雄人物的子孫,徹底淪為傀儡。

不幸攤上這樣的敗家子孫,看起來無論元宏是否推行漢化改革都一樣完蛋,其實不然。鮮卑人的文明程度不高,是靠著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團結一致的精神平定了紛亂百多年的北方,打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如果將這種朝氣蓬勃的開國氣象繼續保持下去,北魏未必就沒有機會打過長江去,再度一統天下(儘管這將是文明的倒退)。

可是馬上能打天下,卻難以治天下。因此為了江山永固和長治久安,元宏推行漢化改革是有著充分的戰略考量的。這不僅在客觀上有利於民族融合,使得在人口、教化和治理能力等方面都處於弱勢的鮮卑人更加長久的維持統治地位,還能增強國力,進一步強化北魏對於南朝的戰略優勢。

課本里沒講的故事——元宏的“太和改革”拉開了北魏衰亡的大幕

北魏橫亙天下之樞,後來楊堅就是在此基礎上一統天下

可惜長達百多年的五胡之亂使得北方漢人早已不再是異族眼中的“天選之民”,反而那些思想保守的鮮卑貴族對於將這些昔日的“兩腳羊”捧上高位非常的反感和抗拒。因此元宏面對的反對勢力遠遠比他想象的要強大,漢化改革推進的其實並不是順利。

更要命的是他英年早逝,子孫中別說英雄人物了,連守成之輩都欠奉。於是改革之爭變成了權爭,繼而連皇權都自身難保。

這是元宏的不幸,更是北魏的命運,誰都無能為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