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中,張飛不死的話,夷陵大站會失敗嗎?

逍遙歷史學


我對這個問題的觀點是:如果張飛不死能夠參加夷陵大戰,那麼蜀軍即使不能戰勝至少也不會如此慘敗。

咱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是夷陵之戰。

關羽的死讓劉備悲痛異常,轉而把仇恨的矛頭直指江南吳國。劉備立即發動攻勢,以吳班、馮習和張南為先鋒攻佔秭歸,吳國舉國震動,孫權派人求和但以失敗告終,無奈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兵五萬抵禦蜀軍。

陸遜乃東吳中期的名將,此人謀略一流,行事謹慎,目光久遠,才能出眾。他最大的特點是能忍耐,耐得住寂寞,一旦把握住機會是卻絕不放過。

陸遜的戰爭策略是展開積極的防禦,扼守要寨堅拒不戰,蜀軍前進受阻,只能在巫峽至夷陵一線數百里長的地上紮下營寨,時間很快拖到了江南的六月份,此時天氣炎熱,蜀軍的士兵們叫苦連天。吳軍不應戰,劉備只好讓水軍也離開戰船上岸,在深山密林裡連營七百里,一邊休整,以待戰機。而此時陸遜看到蜀軍被拖得疲憊不堪,就開始了反攻,他下令吳軍士兵每個人都手拿一捆茅草,連夜到蜀軍的營寨四處放火,風助火勢燒得蜀軍傷亡慘重,劉備驚慌失措只帶了很少的人逃到了白帝城。

這就是著名的夷陵之戰。

夷陵之戰失敗的表面原因是劉備犯了“連營七百里”的軍事常識錯誤,但也存在其他諸多因素。其中一個最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張飛在劉備伐吳前被部屬暗殺,使劉備失去了一員虎將。

俗語說:千軍易得 ,一將難求。三國中張飛可是擁有“萬人敵”稱號的,其勇猛無敵的氣勢,多年戰場廝殺的經驗,這些都足以說明張飛是個能獨當一面的帥才。如果張飛不死,那麼夷陵之戰可能就不是這個結局了。

咱們從劉備在伐吳前的準備就可以看出張飛在這次軍事行動的重要性了。史籍原文記載“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由此看來,劉備本意是要讓張飛為伐吳的先鋒,卻不料張飛被殺,只好自己親自掛帥作戰了。

那麼如果張飛沒有死,在戰爭策略上劉備也不至於選擇“連營七百里”。這種戰法劉備也是不得已而為之,在高山峻嶺地帶,為了兵力不過於分散被吳軍各個擊破,劉軍只好“連營七百里”相互呼應。張飛擅長打山地戰,戰鬥臨場經驗豐富,如果他還活著,這個策略可能都不會用,也就不至於被火燒了。

如果張飛沒有死,我推測劉備的本意是命張飛為先鋒,率水軍戰艦沿江而下,直搗東吳老巢,這個戰法成功率最大,也是孫權最擔心的蜀軍進攻路線。但張飛戰前被害,這個戰法破釜沉舟大有一去不回之勢,對一國之主的劉備自己來說過於冒險,別的將領他又不信任,所以就放棄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如果張飛沒死,夷陵之戰蜀軍即使戰敗也不至於那麼慘重,如張飛這樣關鍵的歷史人物在重大事件中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有時候我們還真不能夠忽視。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我們只能站在廢墟上默默憑弔古人的風采。





墨魚軒書畫


一場戰役的失敗與成功,必然的關係,其實是一個國家的實力,與經濟和軍事、人口有些很大的關係。


絕對的領導人。

每場戰役都會有指揮官,就是歷史上的所謂的將軍”,將軍在一場會戰中起到了絕勝的作用,軍隊只有在將軍的正確指揮下才能尤如猛獅一樣,無人能當,所以,指揮官這場戰役的人太重要了,需要去思考:如何打、怎麼打、如何佈置軍隊,如何分配人員,所以起到了絕對的作用。

張飛。

當然,張飛確實是一位非常勇猛的大將,而大將也是一場戰役勝利的重要人物,一個能打的人,就有如是一把非常鋒利的刀,可以斬殺很多、很多的人,甚至不誇張的講,一位能打的士兵,可以以一敵白,大殺四方。

軍中一員猛將,就像是多了一條老虎一樣,會讓很多的人死,也會讓很多的人懼怕。


國力、

而真正帶來強大力量的還是國家自身的實力。 因為只有國家才能決定與確定很多的東西,比如:軍隊的人數是多是少,軍隊的武器裝備是否精良,軍隊的人員是否訓練有素,而有這些的,能做到這些的,只有國才能做到,當時的蜀國還算是可以,人才也有,大將也多。

天時地利。

天時地利,也同樣非常的重要,一場戰役,站有很好的地利優勢的話,那麼這場仗的勝算就很大,還有就是天氣,如果連老天都幫助你,不下雨、不下雪,不會創造阻礙的話,那麼同樣會很順利。

而張飛:可以說:首先,張飛,死的是真冤,而且,張飛是一位能戰的大將,可以一打十是沒有問題,普通人還是不是張飛的對手,而張飛,頂多是衝鋒陷陣的人,而那些決定大家生死與勝利的,往往是那些身後的謀士,指揮官,張飛一個並不能帶來多大的幫助,或者說可以挽救局勢。

夷陵會戰。

是三國時期蜀漢昭烈帝劉備對東吳發動的大規模戰役,是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一次著名的積極防禦的成功戰例,也是三國“三大戰役”的最後一場。 劉備為想給關羽報仇,把矛頭指向吳國,而發起的一場會戰。



其實,就算是當時有張飛在,也起是不到轉敗為勝的力量。

當然,如果當時張飛在的話,不能說能勝,起碼劉備不會被孫權打的那麼慘。

只能這樣,有張飛在的話,夷陵會戰不至於慘敗。


史界之說


通常來說,一場戰役的勝負有主帥的因素,也有大將的因素,但是更多是兩國之間綜合實力的因素,地形環境的因素,人心向背的因素,所以,一個張飛能改變夷陵之戰的大局嗎?能改變劉備幾盡全軍覆滅的命運嗎?恐怕很難,但是不代表不能怎麼說呢?那就得從兩方面入手,一個是張飛的才能是什麼?另一方面,就是夷陵之戰的具體過程,張飛能在此處起到什麼作用?從這兩方面下手,才能知道假如張飛不死,是否會影響整個夷陵之戰整個走向。




《三國志》多次提到關羽,張飛都是“萬人敵”,所謂“萬人敵”自然有自身武藝高強,作戰勇猛的特點,但是一個人再厲害,又怎麼能打一萬人呢?就是項羽也不能。所以,這裡的“萬人敵”必然帶著統帥士兵的才能,以及攻城略地的能耐,才符合“萬人敵”這一描述。而且,《三國志》張飛本傳裡也提到,張飛勇武僅亞於關羽。正史上,關羽得到有識人之明的曹操賞識,並且也是曹軍第一個取得偏將軍之職的將領,早於五子;白馬之戰確實是關羽殺入千軍萬馬陣中,取了顏良之首;北伐荊州,關羽水淹七軍,斬龐德,擒于禁,更是威震華夏的大將;所以,張飛僅次關羽,本身具備不俗的能力,就算張飛守城不成(有過徐州之失,其實大方向上,張飛也守不住當時徐州的),但是進攻能力應該沒有問題吧?



赤壁之戰後,劉備資本壯大前,周瑜攻打江陵之時,就是劉備派關羽絕北道,而張飛帶著二千士兵幫助周瑜攻打江陵城。入蜀之戰,張飛帶部所過皆克,劉備入主成都,只有諸葛亮,法正,關羽,張飛四人得到金五百斤,銀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的最高賞賜,這即是對過去功績的肯定,也是對張飛軍事才能的肯定。後來,張飛在巴中太守的任上又擊敗張郃的入侵。但是,張飛的軍事能力還不是最主要的,關鍵是劉備,關羽的,張飛三人的配合,除了曹魏程昱等謀士常提到關張“萬人敵”之外,其實外界最擔心和害怕的是劉關張三人的合力。

比如:郭嘉說:“備有雄才,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周瑜說:“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張熊虎之將。”可見,劉關張三人一體時,就算沒有資本也令人擔憂,此時就算沒有關羽,劉備和張飛的配合,也是讓人不能小視。而且,歷史上的張飛和小說有出入,並非是那種莽撞,只知拼殺的武將,除了愛鞭打左右和喝酒之外,據說張飛的書法還不錯,甚至還可能長得挺帥,否則怎麼生出大小張皇后呢?回到正題,那麼,張飛若參與夷陵之戰,將會如何改變局勢呢?



夷陵之戰,大飛熊已經寫了不少,簡單來說,劉備確實犯了一個不該犯的錯誤,就是棄船上岸,在樹林裡避暑紮營,還一連七百里。但是這個錯誤有一個大前提,就是劉備發動夷陵之戰是從七月秋一直打到隔年的六月夏,中間停頓了一次,於是分成了兩個階段《三國志.先主傳》。第一階段劉備派吳班,馮習擊退陸遜,李異等,收復了巫縣,秭歸一帶;第二階段,正月春,吳班和陳式夾夷陵東西兩岸,二月劉備再次進兵,包圍夷陵,猇亭,打通武陵山道,並派兵圍攻夷道的孫桓。結果,在陸遜的死守下,甚至不救宗室孫桓的情況下,還是守到了六月夏。於是,不堪酷暑的蜀軍才上岸,留下這個巨大的破綻。



劉備軍事的不利,先不說該不該伐吳這個政治因素,單單缺乏能征善戰的大將,就是一個大問題。從失去荊州算起,劉備失去關羽父子,劉封,孟達,黃忠,馬超病死,趙雲又帶不了,魏延要鎮守漢中,所以只能帶馮習,張南,傅彤,輔丹,廖化,吳班,陳式等等這樣中生代將領,這些人要麼還在成長中,要麼軍事能力遠比不上張飛,這就怪不得劉備在夷陵遲遲沒有進展,最後戰事拖到了六月夏。所以,如果張飛不死,必然成為劉備的主攻大將,即便陸遜能死守住夷陵,孫桓的夷道呢?要知道,在沒有張飛的情況下,孫桓都差點守不住了,有張飛的情況下,陸遜還不救嗎?因此,張飛不死,對夷陵,夷道進攻將上了一個層次。

那麼這樣對夷陵之戰有什麼影響呢?假如張飛攻破了夷陵,陸遜只能退守夷道或者江陵,那麼即便到了六月夏,劉備的主力或者在夷陵城裡或者在圍攻江陵,而不是在狹長的樹林裡紮營,那陸遜的火就燒不成了。那麼假如張飛在六月末之前攻下夷道,效果一樣,陸遜的夷陵將腹背受敵,甚至劉備可以繞道直接進入江陵或者武陵。所以,一旦張飛發揮了作用,起碼火燒連營大概率不會發生的。當然,即便擁有張飛,劉備也不可能打贏夷陵之戰,畢竟東吳不止夷陵,夷道的防線,而且就算劉備打到江陵城下,曹魏不可能坐視不理了,而是提前出兵爭奪江陵。所以,張飛能順利出征,對夷陵之戰是的影響很有限的,但是從蜀漢損失來說,意義就很大了。


大飛熊騎士


夷陵之戰,缺的不是武力,而是智力。就像曹操赤壁被火燒一樣。恰好諸葛亮有事走不開,夷陵之戰也是被陸遜火燒連營,二者有相似之處。曹操敗後也是懷念郭嘉,若是有奉孝,我也不會如此慘敗



小Z影視剪輯


張飛不死,對於夷陵之戰的結果影響不大。

豹眼認為,劉備用人的原則就是“對誰也不會完全信任,沒辦法的情況下對誰都能使用。”

夷陵之戰,在進入吳境之後,劉備做出了幾點安排:

派遣黃權率軍進入江北,以對抗曹魏,防禦曹魏的夾擊;派遣馬良進入武陵活動,以爭取沙摩柯等少數民族的援助;派遣將軍吳班、馮習、張南率領三萬人馬為前鋒進攻吳境。

這些人,除了黃權還有點名聲外,基本就是無名之將,魏延、趙雲等人劉備都不用。如果張飛不死,劉備最大的可能就是讓張飛替代黃權駐守江北。

張飛嗓門大,大喝一聲能讓長江水倒流,但最多也就是劉備夷陵打敗之後,張飛不會投降曹魏,至多是張飛能夠逃回白帝與劉備會合,所帶的人馬回來幾個並不好說。

除此之外,對於整個戰役影響不大。陸遜那把火,不管黃權在哪裡,照燒不誤,劉備不會逃過這一劫。

劉備無論戰略還是戰術,打仗都不咋地。連營數十里,遠在洛陽的曹丕一聽說就斷定劉備必敗無疑。果然,不出七天,劉備被打敗的奏摺就來了。

劉備唯一的一次戰績就是漢中之戰的勝利,成都之戰另當別論。

漢中之戰,持續近兩年,曹操真正與之交鋒就是兩個月。曹操儘管損失很大,一看對峙下去沒有多少油水,就主動撤軍了。劉備取得了慘勝,但卻得意忘形,自立為漢中王。

除此之外,劉備屢敗屢戰,精神可嘉,但的確乏善可陳。

夷陵之戰,也非偶然,就是算上張飛,也不可能改變整個戰役的結局。


豹眼看歷史


不是一猛將能勝!此仗不該打!就是出師無名!趙雲勸諫就備!不聽!看還不明白嗎!諸葛亮和趙雲都沒有出征!


王醫5


夷陵之戰是:夷陵的狹長地形造成劉備的失敗,並不是陸遜的軍事能力有多厲害。限於當時的條件,三國時代哪個人都無法運用運動或遊記戰。


有真理才有真相


可能性都有,首先是東吳的戰略規劃正確,但是也不排除個人的作用稍微改變戰爭的走向


沉默寡言的思考者


昭烈皇帝會站著託孤


Riario


周瑜不死的話,孫策不死的話,孫堅不死的話,吳國更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