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故事:黎元洪大總統贈匾石塘胡家祠堂

石塘鎮十都村古時叫芙蓉村,明初有一胡姓後生為謀生計舉家從福建遷居於此,到清末已繁衍400餘人丁,成為當地望族。胡家先人歷來重視教育,代代多有讀書人。從明景泰年間起,先後有胡仕寬(臨武縣知縣)、胡師霖(清代中期雲南省經歷),光緒末年又出了兩名進士,到民國時還有過一名清華畢業生呢。

單說這兩名進士,一個叫胡朝熙,一個叫胡朝廉,是胞兄弟。當年上京赴考時,在途中一客棧結識了浙江湖州考生蔡子明,三人互通姓名籍貫後,在閒談中蔡問胡家兄弟府上有幾個祠堂,這時朝熙便隨口說胡家有上、下兩個祠堂,一個是原有的“立公祠”,一個是為了紀念讀書先輩們而在建的“書公祠”,蔡子明聽後即表示:此次上京若能高考得中,日後定當來贛登門拜訪。胡家兄弟一聽此言,便慌了手腳,因為他倆清楚:胡家只有一個立公祠,信口開河的書公祠完全是子虛烏有的事。但此言已出,兄弟倆還是作了應允和邀請。

他們一行到達京城後,皇天不負有心人,紅榜高中。由於那時全國各地反清風起雲湧,政局動盪,本科登榜考生暫不任職。

一天,在京的朝熙、朝廉倆想起在赴考途中向蔡兄應允的諾言,心想他若真的來到芙蓉村去看兩幢胡家祠堂,豈不是包子露了陷?我胡家是鉛山的名門望族,絕不可丟這個面子。又想新建的書公祠必須有特色,有氣魄。於是兄弟倆在京誠尋訪各種祠堂,最後以廖氏宗祠為藍本,請人按比例繪成立體、平面圖連同為何趕建書公祠的原委寫成家書快速寄回芙蓉村。

這時同盟會運動如火如荼,清廷搖搖欲墜,胡蔡三人經人介紹秘密加入了由孫中山先生領導的同盟會。辛亥革命後,胡家兄弟倆便在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麾下任職。民國五年(1916)竊國大盜袁世凱在全國一遍討袁聲中死去,此時的黎元洪由副總統繼任了大總統。朝熙、朝廉也成了大總統的親信之人。

再說胡家的族長公收到了朝熙兄弟倆聯名寄來的火急家書,他立即召集了各戶家長會,將為何要建書公祠的原委向大家作了通報,在統一族人認識的同時,作出了三項決定:一是建祠所需總造價銀兩的一半由立公祠在祀田資產中開支,餘下經費按胡姓人丁攤派;二是凡本宗青壯年每人義務投工一個月,多則不限;三是成立籌建新祠的機構,分工負責,各司其職。一場建祠工程的序幕就此拉開。

光陰荏冉,轉眼半年。一座巍偉壯觀佔地五畝的新祠,在中路街頭的一棵古樟旁拔地而起。鑲嵌在大門上方的石刻門額《胡書公祠》四字蒼勁有力,並列於大門口的兩方青石旗杆鼎十分醒目,大門兩側的上下楹聯,道盡了胡姓家族尊祖敬宗,耕讀為本的源流與古訓。寫有出將入相的大戲臺的雕飾顯得雅韻而精緻,臺下用鵝卵石壘成圖案的大禾基可容納二三百人,拾級而上的議事廳大方而莊重,廳內八根大石圓柱鐫刻了古今名人的名聯,再入第三進是肅穆森森的祭祀廳,兩側是廂房,座臺上按世系輩份有序地擺放著先人的靈牌,廳樓上是酒樓,樓內的窗欞、壁群、花雕都有精美絕侖的人物花鳥的雕刻,一張張酒桌整齊劃一地擺在那裡,祠堂西牆外還建有一棟四拼三間的餘屋,專供守護祠堂人居住。

在新祠峻工前夕,胡家族長公立即給在京的朝熙朝廉去信,急盼他倆回鄉參加新祠竣工典禮,接信後的兄弟倆喜不自禁,前往總統官邸謁見黎大總統,請求回鄉參加新祠落成典禮;同時敬請大總統親賜一紙墨寶,以便製成匾額懸掛於祠大廳,以示大總統關愛。黎大總統聽後十分高興,即令侍從備好文房四寶,在鋪開的徽宣上揮豪寫下了《跡抗高全》四個大字,落款為:大總統黎元洪題,中華民國五年。

胡朝熙兄弟偕蔡子明三人迅速離京南下。這一日來到廣信(今上饒市)住下客棧後,找到了制匾坊,依照大總統的墨寶,製成了一方蘭底金字的大匾,用紅綢包紮好僱人抬著匾,齊向芙蓉村走去。一行人快入村口處,只見胡家大小早已聚集在那兒,鑼聲、鼓聲、鞭炮聲,聲聲入耳,場景異常動人。

第二天,新祠內張燈結綵,紅燭高燒。在香菸繚繞,鑼鼓喧天的熱烈氣氛中,族長宣佈“胡書公祠”落成典禮和掛匾儀式開始。黎大總統贈匾的消息像春風拂地般地傳遍了上陳(家)下蔡(家),前村後莊來看熱鬧的人很多。同時,邀請來的“饒河戲班”在新戲臺上演了“天官賜福”、“財神送寶”和“魁星點鬥”等民間喜劇。

盛典過後,鄉人多認為朝熙倆兄弟能得大總統贈匾一定是個大官,可他倆解釋說,自己什麼官也不是,只是同盟會會員,是國民革命運動一分子,只不過得到了黎大總統的厚愛與信任而已。

作者:邱松林,鉛山縣石塘鎮人,主任科員退休。現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縣詩詞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市縣美協會員、中國畫家協會理事。存詩1500餘首有近500首發表,先後主編和出版了《鉛山詩詞•石塘卷》、《十家詩選•邱松林卷》、《邱松林詩畫選》等詩畫專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