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兩漢的輝煌

兩漢四百年的江山,創造了多少栩栩如生的熱血事蹟,從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斬蛇起義,擊敗戰神項羽建立了大漢帝國開始,經過39年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到漢武帝執政54年的漢武盛世,一方面大規模開疆拓土,一方面大規格對外征戰,逐匈奴、通河西、徵西南、開絲路,讓漢民族的聲威達到了頂點,四海臣服、五國來朝的盛世第一次在華夏政權出現。

輝煌仍在繼續,漢武盛世之後是昭宣中興,經昭帝、宣帝兩朝的努力,匈奴不再是威脅,同時漢朝的勢力延伸到西域諸國,漢朝的國力達到了整個四百年的頂峰,按照拋物線理論,一旦到達頂峰接下來就會開啟衰弱的週期,果然,在歷經漢元帝、漢成帝、漢哀帝、漢平帝四朝後,漢朝落入了外戚王莽手中,漢朝的聲望暫時跌落谷低。

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僅僅維持了15年之久就宣告滅亡,一方面是因為王莽的亂折騰,更重要的另一方面就是西漢留下的政治遺產和人心思漢,新朝末年引發了兩漢的第一個大亂世,各種勢力崛起,最終由漢室宗親的劉秀奪取了天下,因為天下原本就是姓劉的,當年劉邦的白馬盟誓“非劉不王,非功不侯”在特定的時候還是有特定的用途的,劉秀建立的東漢王朝被天下人視作西漢的延續。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漢太祖高皇帝劉邦

自光武中興開始,經明章之治,到永元之隆,東漢達到了一個小高潮,雖然與西漢巔峰時期的國力不可比,但也相差無幾,西漢有張騫通西域,東漢有班超定西域,西漢有霍去病“封狼居胥”,東漢有竇憲“燕然勒石”,西漢的政治遺產,東漢基本全盤接收,然而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漢和帝之後的東漢,開始走向衰弱之路,自桓靈二帝,到了東漢末年,隨之而來的是另一個大亂世。

一、東漢末年的大亂世

嚴格來說,東漢末年的大亂世要從公元184年發生的黃巾起義開始算起,到公元220元漢獻帝禪讓帝位於曹丕為止,合計36年。這其中經歷了持續十多年的黃巾起義及其餘黨作戰、漢靈帝去世之後朝廷引發的外戚與宦官的大火拼、董卓之亂、地方軍閥混亂,在這36年的時間中,無論是漢室宗親、王公大臣、世家大族、地方軍閥、窮苦百姓,對於漢朝的認同以及思念完全不同於當年的東漢初期,正是各個階層的對漢朝的離心離德,才最終讓曾經輝煌無比的漢朝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二、各社會階層對東漢的態度

1、百姓不堪

黃巾起義的參與者是東漢廣大的農民階層,也是社會的最底層,雖然組織者張角三兄弟是以宗教的形式聚眾起義的,但起義的主體是失去土地的農民,本身足以說明農民階層對於東漢統治的失望和絕望,黃巾起義的口號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這擺明了起義的目的就是要改朝換代,就是要推翻東漢的統治。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黃巾起義

另外,從黃巾起義的規模來看,黃巾起義席捲了東漢十三州中的八個州,張角兄弟集結了36個方的民眾,大方有萬餘人,小方有六七千人,合計參與起義的人至少有30萬人,再加上他們的家屬,參與的人數達到百萬以上,按東漢末年的人口來算(以袁延勝《東漢初年與末年人口數量》推測東漢末年人口為1572萬),黃巾起義參與人數達到了全國總人口的6.4%左右,這還是比較保守的推測。

雖然從比例看起來並不高,但是這個比例說明了相當多的百姓已經拋棄了漢朝,百姓不堪重負,無存無法持續,才會出來造反,反對東漢的統治,這不是人心思漢,而是人心棄漢了。

2、宗室為私

東漢末年的亂世中,劉氏宗親的表現也讓人大失所望,劉焉、劉表、劉秀的表現來看,這些劉氏宗親既沒有人心思漢,也沒有興復漢室,而是各自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謀劃。

比如說劉焉,廢刺史立州牧就是劉焉提出的,劉焉以刺史的職權太小,無法調動力量來鎮壓地方上的叛亂為理由,建議漢靈帝廢除刺史,以州牧來代替刺史之職,行使一州的行政權,這等於是給東漢末年的地方割據創造了理論條件,同時劉焉提這個建議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自己能夠出任益州刺史,因為劉焉聽董扶說益州有天子之氣,劉焉不僅置國家利益於不顧,而且還是標準的有野心的反賊。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漢室宗親劉焉

劉焉到了益州後,就開始露出謀逆之心,妄想著自己能夠稱帝而獨霸一方,並且還私自建造了只有皇帝才能使用的天子乘車,加緊篡位的步伐,可以說劉焉是東漢末年第一個心懷不軌的漢室宗親,不僅開了地方割據的先河,還想著趁亂世取而代之稱帝,要知道劉焉可是西漢魯恭王劉餘的後裔,標準的漢室宗親,可仍然拋棄了漢朝。

《後漢書 劉焉袁術呂布列傳》:時,靈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為刺史威輕,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輒增暴亂,乃建議改置牧伯,鎮安方夏,清選重臣,以居其任。

初平二年,犍為太守任岐及賈龍並反,攻焉。焉擊破,皆殺之。自此意氣漸盛,遂造作乘輿車重千餘乘。

再說劉表,劉表與劉焉同出一脈,都是西漢魯恭王劉餘的後裔,初平年間,劉表被董卓為首的朝廷任命為荊州刺史,劉表單騎入荊州,聯合當地豪強世族蒯家與蔡家一起,平定了整個荊州的動亂,之後的17年間,劉表就開始守著荊州一畝三分地,直到去世,劉表都沒有什麼大的作為,這倒是不是說劉表沒有能力,是說劉表沒有任何人心思漢的表現,沒有任何對漢朝的忠心。

董卓作亂時,關東諸侯聯合起來討伐董卓,先不管有沒有效果,但能去就是個心意,劉表沒有去,當然是因為剛剛任職的原因,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漢獻帝東歸洛陽,劉表所在的荊州離洛陽也並不遠,劉表沒有任何反應,劉表始終守著荊州,幹自己想幹的事,對於漢朝的生死存亡,似乎與他的關係不大,劉表還在臨死前將荊州傳給了他的兒子劉琮,將國家的官職和城池納為自己的私人的財產,這是以權謀私,郭嘉說劉表是坐談客,其實更準確地說,劉表應該是“守成君”才更恰當。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董卓亂政

最後說劉備,西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室宗親,一生都是打著“興復漢室”的口號,卻沒有做一件興復漢室的事,或者說劉備興復的是他自己的漢室,而不是漢獻帝這個正宗末代皇帝的漢室,更為有趣的是,劉備在漢獻帝活著的時候,就已經稱王稱帝了,這算是哪門子的人心思漢,只不過是可以利用的招牌罷了,劉備最終的目的,還是建立他自己的政權,至於東漢政權,則與他無關。

3、士族為利

東漢末年的士族之首可以說是四世三公的袁氏家族了,其家族從東漢中期的袁安開始,不畏強權、剛直不阿、忠心耿耿是袁安成名的特點,但到了晚期,以年輕一代的袁紹開始,成為東漢滅亡的掘墓人,袁紹建立大將軍何進引外軍進京逼迫太后誅殺所有宦官的這一建議,引發了何進被宦官先下手為強殺死,然後就是袁家兄弟袁紹與袁術率軍衝入皇宮之中大開殺戒,將所有宦官,甚至是沒鬍子的男子都被枉殺,引發了漢靈帝去世後,朝廷上的一場大災難,始作俑者就是四世三公的袁紹。

不僅如此,袁紹還在天子活著的時候,想要另立漢室宗親劉虞為皇帝,與董卓立的漢獻帝分庭抗禮,這叫什麼?這叫分裂國家。袁紹在乎的不過是自己的利益,利用傀儡皇帝為自己打天下,最終還是為了自己能當皇帝,而袁紹的兄弟袁術就連這一層遮羞布都不想用,而是直接選擇稱帝,天下為什麼是袁家來稱帝?明明是延續四百餘年的劉氏江山,在一片討罵聲中,袁術首先敗亡,接著就是袁紹。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袁紹與袁術

以袁紹和袁術為首的士族集團,代表了東漢末年相當多士族的政治理念,不管是袁紹的另立,還是袁術的自立,本質都是反對漢室江山,為自己謀取私利的行為,而對於其他的士族們來說,漢室不可復興,似乎是所有人的共識。

比如說魯肅,出身士族家庭,家裡是相當地有錢,周瑜起兵之初沒糧食了,問魯肅借糧食,魯肅一揮手就把家裡的一倉三千斛糧食借給了周瑜,三千斛是個什麼概念,換算成現在的重量單位,三千斛就是300噸糧食,能在亂世之中一下子就拿出300噸糧食,這就是土豪中的土豪,但魯肅顯然不止是個富二代,他可是頗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魯肅首次見到孫權,就向孫權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對,就是給孫權政治集團規劃的政治路線,其中就有這麼一句話:

《三國志 周瑜魯肅呂蒙傳》:肅竊料之,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

魯肅說以他之見,現在的漢室不可能復興,曹操不可能除掉了,現在為將軍的計謀著想,只能鼎足江東,以觀天下形勢了。這可就是明說不要思念漢朝,要培養自己的勢力,準備改朝換代吧。魯肅說這話時,還是公元200年前後,以魯肅為代表的這一批地方豪強,早就人心棄漢了。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諸葛亮與隆中對

還有千古一相的諸葛亮,同樣出身沒落官宦之家,父母早亡,與叔叔諸葛玄一起投靠荊州劉表,叔叔去世後,諸葛亮隱居在襄陽隆中一段時間,就是這個時間諸葛亮為自己在荊州編織了一張錯宗複雜的關係網,與荊州大大小小的士族拉上了親戚關係,就連劉表都是諸葛亮的親戚,但諸葛亮最為出名的劉備三顧茅廬,為劉備獻上謀劃天下的《隆中對》。

諸葛亮在《隆中對》勸劉備先奪取荊州,再拿下益州,然後聯合東邊的孫權,共同抵抗北邊的曹操,等到時機成熟,兩路北伐,則可以統一天下,大事可成,漢室可興!諸葛亮說這話時, 正宗的漢室皇帝漢獻帝劉協還在曹操的掌控之中,可諸葛亮沒有提過漢獻帝一句,諸葛亮所說的“興復漢室”不過是劉備自己的漢室而已,並不是東漢的“漢”,所謂的興復漢室,不過是拿來利用的政治口號而已,這同樣是人心棄漢。

4、權臣爭利

董卓是東漢末年的地方軍閥,在被何進召到京城之後,立即產生野心,或者說董卓一直就是有野心,只不過等到了這次機會,利用手中的兵權,收編了京城所有的軍事力量,不服從的,比如丁原,就被殺害,服從的,就加以利用,比如呂布。董卓以區區三千兵力,掌控了整個東漢帝國的朝廷,所依賴的不過是手中的兵權而已。

董卓這樣一個地方軍閥出身的權臣,是整個兩漢四百餘年從未出現過的情況,開啟了地方軍閥憑藉武力掌權的時代,開啟了弱肉強食的兼併時代,這是導致東漢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董卓的亂政不僅僅體現在個人的弄權,就連皇帝的廢立,大臣的生殺,百姓的生死,全由董卓來定奪,自然也就引發了整個天下的反對,即使是他所使命的官員照樣反對他,最終被王允聯合呂布所殺。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王允殺董卓

王允殺董卓,有擁漢的原因在內,但在成功之後,王允迅速膨脹為個人私利,開始爭權奪利,私殺文學家名士蔡邕,分封自己的家族親屬,排斥士孫瑞,又錯誤地處理董卓手下西涼諸軍,導致李傕、郭汜的反叛,就連自己的性命,以及整個宗族都被殺害,王允誅董卓,本質上還是權力的爭奪。包括後來李傕、郭汜控制漢獻帝之後,同樣是爭權奪利,毫無思漢之心。

就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也是如此,曹操的早年確實有為國家效命的心思,隨著權力和地位的上升,對皇帝和漢室越來越為恭敬,最終一步一步走上了篡位的道路,雖然曹操極力辯解他沒有取代漢朝的意思,可是曹操一直在做的,就是一條篡位之路,封丞相,進魏公,晉魏王,成為兩漢第二個異姓王,這不是篡位又是什麼呢?甚至不惜逼死自己多年的合作伙伴荀彧,篡位的路上,沒有什麼是不可以犧牲的。

從董卓、王允、李傕、郭汜再到曹操,這些權臣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個人而爭權奪利,至於漢室江山,那都不是他們所關注的,這就是人心棄漢。

從東漢末年的亂世,看漢朝的政治遺產及人心思漢的可能性

東漢末年地方割據勢力

5、地方割據

最後一個階層就是東漢的地方割據勢力,主力就是東漢的地方官,以太守、刺史、州牧為主,還包括像孫策這樣靠武力打出來的地方勢力,自從漢靈帝聽從了劉焉的廢刺代牧之後,地方割據勢力就開始尾大不掉,也成為東漢末年亂世的根源,地方勢力為了各自的發展,有能力的都是拼了命地想要消滅對方,比如曹操,沒能力的,也是拼了命地想要保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比如陶謙和劉表。

地方割據勢力從董卓作亂開始,當天下人以為他們將要聯合起來共同消滅禍首董卓時,他們卻自己打了起來,窩裡鬥,東郡太守橋瑁被兗州刺史劉岱所殺,河內太守王匡被曹操所殺,要不然就是按兵不動,打著討伐董卓的旗號按兵不動,無所作為,最終還是為了自己的地盤而互相攻伐。軍閥的混戰延續了東漢末年的亂世,直到曹操統一了整個北方,才逐漸消停下來。

總結

無論是底層的黎明百姓,還是上層的漢室宗親、朝廷權臣,或者是中層的士族豪強、地方官員,對待漢室的態度都是:不為所動、聽任發展、伺機謀利,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人心棄漢,整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對漢室表達了反對和不滿,延續四百餘年的漢朝,到了東漢末年,亂世之下各個階層的反叛,預示著漢朝政治遺產的徹底消失,人心思漢的理念已被拋棄,預示著漢朝的徹底滅亡,這不是個人力量能左右的,這是時代的發展,也是社會的選擇,更是天下的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