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釣瀾滄江裡的“奇魚”因肉色像老南瓜得名

以前在瀾滄江上釣魚,多年以後,又釣上瀾滄江裡的奇魚。我們叫它“面瓜魚”。

垂釣瀾滄江裡的“奇魚”因肉色像老南瓜得名

面瓜魚傣語叫做“巴些”、“巴黃”,是瀾滄江水系中的“奇魚”之一,也是雲南瀾滄江等江河中的一種兇猛魚,這種魚,皮灰黑,當地人以其肉色很象透煮的老南瓜(面瓜),於是叫做面瓜魚。

可稱得上是江河中的“鯊魚”,是大江中魚之上品。


垂釣瀾滄江裡的“奇魚”因肉色像老南瓜得名

大江裡的面瓜魚出沒在深水急流、險潭裡,憑釣處極難釣,但面瓜魚的頭和前軀特別粗大,性遲鈍,頗貪吃,水渾濁時昭然若揭的見餌便上鉤。

垂釣瀾滄江裡的“奇魚”因肉色像老南瓜得名

頜齒內傾如倒鉤,小魚一旦掛齒,準時在劫難逃。動作笨拙,不善游泳,多伏在水流湍急的河底,守株待兔捕捉過往的小魚。


垂釣瀾滄江裡的“奇魚”因肉色像老南瓜得名

垂釣瀾滄江裡的“奇魚”因肉色像老南瓜得名

扁平的身體、無鱗的外表,寬大的嘴,長著鬍鬚,背上的硬刺來看像是屬於鯰魚一類的,但又不像是圖片上見到過的湄公河鯰魚。

垂釣瀾滄江裡的“奇魚”因肉色像老南瓜得名

魚肉煮出來黃生生的像南瓜,肉絲粗獷中含細膩,除脊骨和肋骨外沒細刺,味清甜醇綿爽口,特別是那金黃色的湯,喝著極可人。

垂釣瀾滄江裡的“奇魚”因肉色像老南瓜得名

令品嚐過的人嘖嘖稱讚;是待客的上品,舊時老百姓拿著了,還要把它的身子上貢給土司,自己只能吃魚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