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同時是藩王?嫡長子不襲爵,有大功卻封侯?棄劇!常識是基礎

宅在家有些日子了,這段時間自然會做些平時少做的事,比如說看片,於是,除了《大明風華》,新出的劇我都點開看看,作為消遣也都還好,除了《上古密約》。這一部,因為吳磊,我點開了,但半集棄劇!

這部劇不少人吐槽,特效馬虎、演技無彩、劇情拖沓,這些我都能忽略,可是常識錯誤就沒法忍了。太子平原王早逝,太子幼弟即位,太后忌憚平原王長子戰功赫赫,為他指婚家族敗落的遼東郡主,並賜爵鎮北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劇情,卻有多處違背常識,宗法制上的常識。即使不說宗法制,也於理不合。

首先,既然是太子,為什麼又是藩王?藩王都有封地,太子是國本,怎麼可以遠離政治中心在外為王?


太子同時是藩王?嫡長子不襲爵,有大功卻封侯?棄劇!常識是基礎

太子失德,被廢為王,這個情況正常,但既是太子同時又是藩王,這種情況可不多,因為會出大事。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太子耶律倍被封為東丹國王,統轄渤海國故地。這件事導致了一個後果,那就是——受封為太子的嫡長子耶律倍丟了皇位。阿保機突然病死,耶律倍趕緊往回趕,但他畢竟是在外地,怎麼也比不上近水樓臺的二弟耶律德光。在母親述律平的支持下,耶律德光即位。遼太宗即位後當然忌憚哥哥,因為耶律倍在法理上是父親無可爭辯的繼承人。受不了弟弟和母親各種壓制的耶律倍最後居然淪落到要投靠後唐保命,最後還客死異鄉,任誰遇上這樣的事也不可能坦然對待。

太子是國本,是儲君,皇帝御駕親征,太子就要在都城監國,一旦皇帝兵敗駕崩,太子可以立刻登基。唐初李建成軍功不如李世民,也和太子輕易不出京有關。

太子死了,皇帝沒有另立太子,那受過冊封的太子長子就該是太孫,將來由著太孫繼位。明朝建文帝即位就是因為這一條。

當然劇中可以設定,百里家族就是這個傳統,但對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積澱到骨子裡的國人來說,這種設定就只能是——強詞奪理!

其次,忽略第一條,僅說藩王繼承製度。藩王死了,長子為什麼沒有立刻承襲爵位?


太子同時是藩王?嫡長子不襲爵,有大功卻封侯?棄劇!常識是基礎

西周宗法制是在商朝內亂得到的教訓中建立的。商朝的繼承製是兄終弟及,小弟再傳長兄的長子,這種做法會很亂,容易起爭鬥。商朝傳承期間的歷史不見得人人都知道,可用相同繼承製的吳國的確出了亂子,專諸刺王僚、要離刺慶忌都是史書中的重大事件。

周公制周禮封分諸侯,再設立嫡長子繼承製,天子傳嫡長子,其他兒子為諸侯,以下的諸侯、士大夫、士、平民也都是遵循這一繼承原則。嫡長子繼承製延用數千年,這制度不見得有多好,有時還覺得迂腐,但確實在古代避免了很多紛爭,很容易根據這個制度對事情做一個法理判斷。

至於爵位,繼承的方法有推恩,有每代降爵,也有世襲的鐵帽子王。近一些的朝代我們比較瞭解,鐵帽子王明朝很多,清朝雍正時有怡親王,乾隆時有和親王。那麼,這部劇中平原王死了十年了,嫡長子為什麼沒有承襲爵位?退一步,即使是降爵,嫡長子也該在父親去世時就承襲了爵位,要知道,藩王是藩國之主,國不可一日無君。

難道是因為有過錯?如果藩王有過錯,直接撤藩即可;如果嫡長子有過錯,那承襲爵位的就會是嫡次子,以此類推。總之,爵位在,有嫡子,父子都沒錯卻不承襲的情況不可能出現。

在劇中,太子平原王只是早逝而已,並不是有錯被廢,那為什麼過了十年了,平原王府還只有世子沒有王?不能自圓其說,乾脆不提是嗎?

再次,且不論藩王死了十年,世子還沒承襲爵位的怪異,就算忽略以上兩條,藩王世子因功封爵,藩王爵位就沒了?不可能!


太子同時是藩王?嫡長子不襲爵,有大功卻封侯?棄劇!常識是基礎

藩王世子因軍功得爵,爵位比王低,這事有人願意嗎?要削兵權都是明升暗降,如狄青。有大功,削了兵權還降爵,不想造反都不是正常人思維。關於這一條,我思索半天都舉不出例子,實在是想不到歷史上有誰是這種情況。誰都知道王爵比侯爵高不值一等,中間還有一級公爵,就算這王爵是每代降一級,藩王世子也該是公爵,孫子才可能是侯爵。

藩王之子封侯,這種事只會出現在沒法繼承藩王爵位的其他兒子身上。藩王嫡長子承襲藩王爵位,嫡次子封侯,這個可以有,而且是榮耀。藩王世子因功封侯,藩王爵位無人承襲,明擺著就是撤藩,誰也不是傻子,即使真有這情況,嫡次子當仁不讓就該去承襲藩王爵位。淮南王劉安連推恩都不能接受直接叛亂,何況是有大功的情況下削兵權降爵?

如果各路諸侯和平民百姓距離太遠不好理解,那麼就說說百姓。即使在現在也是一樣,哥哥自己有錢出去單過了,明說了不要遺產,父母留下的財產該不該全由弟弟繼承?交公?怎麼可能?有人要弟弟這樣做,我想這弟弟什麼事都做得出來。再老實的人遇上這樣的事都會吼一句:“憑什麼?……”

這部劇還有別的不妥嗎?有!但是沒有必要說了,上面三條足以,足以棄劇。常識是基礎,並不高深晦澀,沒有基礎,哪來的高層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