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由平遙北上,雖然一直行進在黃土高原上,卻是自北向南的汾河平原,起伏並不是很大。向北走到忻州有一個寧武縣,這裡有黃土高原的土石山區,其中一座山叫蘆芽山,主峰高度海拔二千七百多米,和汾河平地高差一千三百米。我們到寧武的時候天色已晚,就顧著找地方吃羊肉,基本沒注意黑黢黢的山上都長了什麼、還是什麼都沒長。第二天早上從民宿的磚窯標間裡一出來,眼見外面的山上還是長了不少大樹的,有樹就能見秋光。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蘆芽山最有名的景點就是那個萬年冰洞。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據化驗,這個冰洞是第四季冰川的古董,距今有二、三百萬年了,所以叫萬年冰洞。如果冰川期的冰在裡面一直沒化,那肯定裡面是永遠恆溫的。我們走到一個大石頭坑裡,坑壁上有一個很小的洞口,抬頭往上一看,不是一線天,而是一掌天。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進了洞就要一直往下走。為了讓我們能下去,當地人修了木棧道,還安裝了電燈。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棧道兩邊都是冰窟窿,裡面有冰鍾乳和冰溜子。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還有天然的隧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這樣的棧道走不多遠就到底了,下面是一個大洞,空間不小,裡面結滿了各種形狀的冰。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棧道延大洞繞了一圈,大家站在棧道上觀賞,還拍照。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有冰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冰水母。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這種細長的毛刺叫冰鵝管。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冰鼻涕。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冰哈喇子。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冰葡萄和冰鬍子。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走一圈、嘆一圈、拍一圈,然後從另一側棧道再爬上去。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在一般的溶洞裡看見的那些鐘乳石有從上面下來的,也有從地上長起來的。這裡的冰都是從上面長下來的,說明還是有融化發生,只不過特別緩慢。這個洞只有上面一個洞口,沒有空氣對流。冬天外面的冷氣下沉能進來,讓空氣中的水分冷凝在那些冰上。夏天外面的熱氣上升進不來,洞裡的冰就不會融化。這個冰洞很神奇。

從冰洞出來,順著山腳下的馬路往前走,走到一個拐彎的地方進去,就到了這個地方。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大路口新修了一個寨門。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恆山北麓有一座懸空寺,蘆芽山這裡有一座懸空村。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過去有難民為了躲避土匪和戰亂逃到這半山腰上,憑空蓋了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山崖陡峭,易守難攻,唯一的出入口也很難走。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官兵土匪見這裡很是貧困,不像有財寶的樣子,所以就放過了這些村民。苟延下來之後,村民們也搭了個亭子,算是搞點子小情調。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進村的小路彎彎曲曲。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路邊的落葉松結了不少小松果。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站在高處可以觀賞周邊的秋色。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離開懸空村,前面看見一片石頭山,山頂上是一座小紅房子。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山下有清格凌凌的河水。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河岸上肯定要有秋草。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看見一隻鼎,寫著“鼎汾”。根據《漢書》記載,漢武帝在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於汾水之陰拾到一週代寶鼎。這寶鼎不是做飯的炊具,而是禮器。漢武帝把寶鼎託運回長安,然後在宗祠裡祭了一番。那個年代,除了傳國玉璽以外,最重要的立國之器就是寶鼎了。有臣讒曰:“天祚有德而寶鼎自出,此天之所以興漢,乃漢寶,非周寶也。”漢武帝聞言大喜,宣來搬家公司把此鼎運到避暑的夏宮甘泉宮供起來了,命名“汾鼎”。由此,汾鼎便象徵國祚興旺。那座甘泉宮現在只有地基和土牆跟了,那隻汾鼎也早已失傳。唐代蘇頲有言在先“盛業銘汾鼎,昌期應洛書”,洛書就是河圖洛書中的那個洛水神龜背上的圖文。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鑄鼎銘“汾鼎”可以理解為祝願國家興旺強大,可是為什麼立在這裡呢?原來這裡是汾河源頭。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現在山西省裡運來一個玻璃蓋子,把汾河發源的泉水池給扣上了,還在泉邊靠山建了一座“汾源閣”。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這汾源閣所在之處原有道光年間修建的水母殿,殿裡就是汾水發源的那眼泉。1997年在水母殿原址上蓋了這座汾源閣,仿清代晉派樓閣建築。汾源閣二樓掛了一塊額匾,上面寫著“汾源靈沼”,那是山西詩書畫印藝聯副主席郭新民1997年為重建汾源閣所題,他是當時的寧武縣委書記,寧武縣旅遊大業的主要發起人。那眼泉水流進前面的水池,然後從池邊一隻龍頭注入河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汾河源頭”碑後面是汾鼎,汾鼎後面的山上有一座廟。爬上一百單八級臺階上去一看,叫雷鳴寺。看看山門。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看來這座寺還兼做汾源管理所和博物館。山門裡坐著彌勒佛。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進了山門的登山臺階也是彎彎曲曲的,上去是一座牌樓,額枋上寫著“雷鳴華夏”,也是郭新民先生1997年所題。這座寺是1997年重建的,二十年了,也相當破舊了。因為汾河源頭泉水湧出聲如雷鳴,所以本寺名為雷鳴。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牌樓兩邊也有鐘鼓樓。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後面是宗教活動場所大雄寶殿,雖然規模不小,可是規格不高。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大雄寶殿裡佛像是剛剛重塑金身,金碧輝煌。佛像是結半跏趺坐,就是一腳藏在下面;一腳露在外面。右手說法印,左手禪定印。這座大雄殿裡有三座佛像,下面這是中間的釋迦牟尼佛,他的左手是東方藥師佛,右手是西方阿彌陀佛。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看完蘆芽山裡的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我們沿著汾河順路而下。

秋風起時走三晉之五:蘆芽山


水碧天藍,坐車向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