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說,如果海水不是鹹的,經過陸地植物和動物的生長活動,海就是臭水坑?

漫中慢講


如果海水不是鹹的,地球可能就不會是想現在這個樣子了,因為海水的鹽度差異是洋流的“馬達”。變“臭水坑”倒不一定。畢竟那麼大體積的水很可能會有另外的自淨機制。這一點可以參考貝加爾湖,世界上最深的淡水湖。


洋流的秘密

多達71%的地球(近四分之三)表面被陸地所覆蓋,海洋擁有地球97%的水。這些巨大的水體並非“死水一潭”。水流將水從一個地方流動到另一個地方,被稱為“洋流”。這些洋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水的鹽度(鹽和其他溶解的礦物質的濃度)的影響。


流體的密度
物理原理告訴我們:重力作用下,流體中密度較小的物質將上升,而密度較大的材料將下沉。該原理當然也適用於水。密度更大的水將沉入海床。發生這種情況時,密度較小的水必須讓路,從而導致密度較小的水上升。此過程將形成一種“對流”的模式。

上圖:水的密度與洋流。


  • 流體溫度

溫度實際上是物體內能(熱能)的度量。內能越大溫度越高。當溫度高時,物質中的原子被能量“激發”並開始膨脹。由原子組成的分子也以這種方式膨脹。這種膨脹導致密度降低。在海洋中,溫暖的水像任何其他物質一樣膨脹,並且遵循密度原理,上升到海洋的頂部。比暖水更“重”的冷水沉到底部,佔據了上升的暖水所留下的空間。結果也可以形成對流。

  • 鹽度,密度和溫度

當海洋中的水分子變熱時,它們就會膨脹,從而產生了額外的空間,鹽和其他分子(例如鈣)就更容易溶解其中(通常是這樣,但也有特例)。由於較熱的水比冷水可以容納更多的鹽和其他分子,因此熱水可以具有更高的鹽度。海水的鹽度越高,密度也越高。當鹽度足夠高時,水將會下沉,開始對流。這也意味著如果溫水具有足夠高的鹽度,則冷水也可以位於溫水之上。實際上這是一個複雜的平衡過程,海水鹽度和溫度的不同搭配可隨時逆轉水流的方向,形成複雜的洋流趨勢。


  • 鹽和其他礦物質的來源

海水中影響海流的鹽和其他礦物質來自多個因素。其中一些鹽分來自陸地上被侵蝕的岩石,並通過河流和溪流帶入海洋。另一部分也來自海床。此外,人類的活動也是因素之一。

上圖:世界洋流概覽。

關於洋流的一些有趣的小知識:

  • 世界上最鹹的海洋是大西洋。毫不奇怪,這個海洋是所有海洋中分層最多的。

  • 在極地結冰時,剩餘的水鹽度較高,因此極地冰蓋下的水會下沉並開始形成洋流。

  • 由於溫度、鹽度和密度之間的聯繫,一些洋流實際上會季節性地反向。印度洋就是這種情況的一個例子。

  • 極地地區在溫度足以使冰融化時,以及河流入海口附近降水和徑流量,都會導致海水鹽度降低。例如,波羅的海、黑海和普吉特海灣水域的鹽度均為27/1000或更小。這遠低於海洋的平均鹽度(35/1000)。

  • 洋流會影響地球的天氣,因為它們會運送熱量和水分。因此,海洋的鹽度甚至與陸地上的天氣也直接相關,因為鹽度與水流的運動有關。


如果海水突然沒有鹽度(變得一點都不鹹)……

洋流很可能會變弱許多(不能說完全沒有)。這樣的世界的運作規律可能會被打亂。

世界氧氣產量的一半來自浮游植物,這是海洋頂部幾米處的單細胞植物。他們依靠洋流擾動帶來的海底的礦物質作為養分。如果海洋不鹹了,洋流變弱甚至消失,就不會有深海與淺海的水流循環,那這些單細胞藻類以及相關的浮游生物估計都很難生存。要知道地球上最貧瘠的地方不是沙漠,而是沒有洋流經過的淺海。因為那裡海水缺乏養料,動物和植物都難以生存。

而整個食物鏈都依賴浮游生物。而能在鹽和淡水中都能生存的微生物只佔很小的比例(不過如果海水突然變得不鹹了,這種微生物是否會開始進化繁榮也難說)。最後,大多數水生生物可能會死亡。整個現有水生生態系統將崩潰。

上圖:海洋中基於浮游生物的食物鏈以及生態系統。

但是,新的淡水生態系統可能會在“淡水海洋”當中逐步建立起來,這個情況跟淡水湖裡面的情況應該是類似的,只是海洋那麼大,那麼深,那麼複雜,情況可能會更復雜多變,這個很難預測。但大概率估計,海洋不僅可能不會因此變成臭水坑,反而可能變成純淨的淡水池。


畢竟地球上陸地只佔1/4,全部陸地生物排放的有機廢物(難以降解的塑料另當別論)都不至於讓海水變得不堪。

實際上人類產生的那些非天然的廢物才是汙染海洋的主要“罪魁”。

上圖:全球微塑料顆粒分佈圖。



這一點有貝加爾湖來提供例證

今天的貝加爾湖形成於20-25百萬年前中生代的地質運動。湖水最深處超過1632m,再往下還有6500厚的沉積層。但貝加爾湖數百萬年來仍然是水質最純淨的淡水湖泊之一。


  • 體積: 23013立方公里,這一數量大約等於所有五個北美大湖的總和。

  • 最大深度:1632米。其最低點位於海平面以下1219m。

  • 平均深度:744米。

  • 表面積:31722平方公里,在全球範圍湖泊中排名第七。

  • 長度:640公里。

  • 海岸線面積:2100公里。


貝加爾湖有300多條溪流和河流,但是安加拉河是唯一的出口,並匯入葉尼塞河,每年向葉尼塞河流入約60立方千米的水。最終,水流入了北冰洋。

塞倫加河是進入貝加爾湖的最大水源。從蒙古向北流,它貢獻了該湖近50%的水。

根據《生物科學》2009年的一篇文章,如同海洋一樣,貝加爾湖是唯一一個最深的,且在其最深處具有含氧水的湖泊(其它湖泊要麼很淺,要麼深但深處缺乏含氧水)。此外,貝加爾湖跟海洋一樣被地熱加熱。


貝加爾湖可能比西伯利亞的其他地區溫暖,但在冬天仍然很冷。冬季的平均氣溫為負21攝氏度。貝加爾湖儘管規模龐大,但在冬天會結冰,且通常在5月或6月融化。冰塊的最大厚度為2米。在夏天,平均氣溫為11度。8月的水溫大約為10度。

但是,

貝加爾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清澈的湖泊之一。在夏季,當湖中充滿了西伯利亞山脈融化的冰塊時,有時可能會看到超過39米高的冰山。令人驚歎冰的純度和透明度,這是浮游生物吃掉漂浮的碎屑以及湖中缺乏礦物質鹽的結果。


所以根據貝加爾湖的例子來看,如果海洋不是鹹的,很可能比貝加爾湖的水質還好呢!




總結

鹽度是洋流的靈魂,因此海水不鹹了,洋流大概率會減弱甚至消失,但海水變成淡水的結局有貝加爾湖這個世界上最深最大的淡水湖泊的案例做參考,所以我們不應該對“淡水海洋”表示悲觀。自然的力量是奇妙的,不是人類想當然可以預測的。


小宇堂


這不是胡扯嗎,湖泊裡都是淡水,也有很多動物和陸地植物殘骸,可湖泊的水是臭的嗎?大自然有很強的自淨能力,能夠將那些腐爛汙穢植物分解消耗,與海水是不是鹹的無關。

下水道等有機物含量很高的地方,水確實是臭的,主要是因為有機物分解過程中產生了吲哚、氨氣、硫化氫等代有特殊臭味的物質,這些物質在水中也有一定的溶解性,溶解的越多水的味道就越難聞,而且下水道的空氣有毒,長時間發酵的下水道如果貿然進入是可能因為有毒氣體中毒而死亡的,可下水道畢竟是比較封閉的,而天然流動的水體卻大多是開放的,水中具有特殊氣味的物質會會揮發在空氣中,使得河流湖泊的水上空有一定的氣味,但是還稱不上臭除非是有機物含量非常高的富營養化的水體,水中具有豐富的有機懸浮物,受微生物分解產生的有氣味的氣體種類很多總量也比較大,使水變黑變臭。自然流動的水體的底部有的會沉積一層淤泥,淤泥含有很多有機物,來源於動植物碎片,遭受微生物不斷地分解,因此淤泥帶有一些臭味。

海洋和江河湖海的區別是海水中的鹽度比較高,在大約35‰,由於面積廣大,佔地球表面積的71%。承受著大多數的陽光照射,光合作用面積大,有著複雜的洋流運動,能夠溝通海底和淺海的水,能夠將海底一些物質帶到水面上,同時陽光在海水中能夠穿行一兩百米,這些光能照射到的水體中,分層分佈著大量的富有動植物,它們為絕大多數海洋動物提供能量來源,因此海洋中的生物種類和數量應該是陸地生物無法比較的,可能都不在一個數量級上。就算海水不是鹹水,海水中依然會有很多以生物殘骸為食物的微生物,它們依然會分解有機物產生有味道的物質,但是海水的量太大了,面積也很大,產生的這點氣體很快地就消耗在大氣中,對海水的味道沒有多大影響。我們能聞到海水的腥味,是因為許多細菌能在浮游生物和海藻等海洋植物死亡的地方吞噬腐敗物,同時產生一種名為二甲基硫醚的氣體物質。

大自然有很強的自淨能力,靠的是水體、大氣的運動,靠的是微生物的分解活動,只要汙染物的量不超過生態系統容納的極限,水體一般不會變成臭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