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遺物是如何處理的?

雨在下


民國25年(1936年),從10月17日魯迅舊病復發,僅僅兩天時間,到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便溘然長逝了。

魯迅先生在生前仍然筆耕不輟,同年1月份《故事新編》出版;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但與此同時也不斷與病魔抗爭。

魯迅死後,對自己的遺產以及遺物如何處理並沒有具體的規劃和分配,而是留下了一個很符合魯迅性格的遺囑,遺囑一共7條。

但是從遺囑的內容來看,很顯然這份遺囑,更像是對他的“第二任妻子”許廣平的個人的單獨交待。

第一條:不得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
第二條:趕快收斂,埋掉,拉倒!
第三條: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
第四條: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
第五條: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的文學家或藝術家。
第六條: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
第七條: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魯迅的遺囑

這裡之所以給“第二任妻子”打引號,是因為許廣平只是魯迅的事實婚姻內的妻子,而非名義上的妻子。他們之間自戀愛同居到生出周海嬰,都未嘗舉辦過婚禮和領過結婚證。

而魯迅的合法妻室便是魯迅先生不喜歡的原配朱安。很顯然魯迅先生並沒有對她以及自己的母親魯瑞老太太做出具體安排。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或許在於,自從魯迅先生搬到上海以後,北京的宅子就相當於送給了二弟周作人,周作人理論上有贍養魯瑞老太太的義務;並且魯迅生前也一直有寄生活費到北京,這些事情向來都是由許廣平操持的,魯迅也一直都非常放心的,因此也沒有必要具體在作任何的具體囑託了。

但是實際上這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話題,魯迅的遺物是如何處理的?

眾所周知,在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是個“有錢人”,此前的賬就不算了,都是明賬,賺得多,花得更多。從1926年到1927年,魯迅在廈門和廣州期間整一年,收到的工資在5000元法幣,月平均417元;1927 年到1936 年在上海期間,當作家,共收入法幣70142.45元法幣,月平均674元。之所以有零有整,是因為《魯迅日記》裡,1000多頁都記錄了密密麻麻的銀錢賬目的草算。

這樣的收入,大家都會認為魯迅的日子會過得很輕鬆,實則不然。

因為魯迅除了自己必要的生活開銷外,大量的錢最後都變成了書,以及支持了很多左聯的文學青年。甚至魯迅還託過人在重慶買過臘肉和香菸,捎帶到延安去。魯迅通常只記自己掙了多少錢,但是花了多少錢,通常卻是由許廣平來記錄的。許廣平在後期為魯迅做助手,可謂勞心勞力、煞費苦心。

魯迅死後,上海的這個家庭,由於突然斷了收益,生活也開始變得“緊張”起來。但是魯迅先生還是給這個家庭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那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稿以及版權費用。

但是按照法理,魯迅的第一繼承人,並不是許廣平,而是魯迅的原配朱安,以及魯瑞老太太,還有魯迅的兒子周海嬰。

魯瑞老太太和朱安都是舊時代的女人,她們認為魯迅的遺產更應該屬於周海嬰,也就是交給許廣平處理更為恰當,畢竟許廣平是讀過書的。但是朱安長期以來一直侍奉魯瑞老太太,客觀點講,作為一箇舊時代的女人,她沒有生存能力。在許壽裳作為中間人撮合下,同意了將魯迅先生的版權、稿件都交給了許廣平來處理。而許廣平每月寄來可以養活朱安及魯瑞老太太的生活費。

而由於戰爭阻隔,事實上這日子並沒有過多久,遠在北京的朱安和魯瑞老太太,就已經沒再收到過許廣平寄來的生活費。

但是作為魯瑞老太太的日子過得並不算困難,因為她有二兒子周作人的贍養費用,畢竟當時當了漢奸的周作人一個月拿2000塊的高薪,稍微擠出一點,還是夠魯瑞老太太生活的。然而朱安一直記住大先生和二先生之間是有矛盾的,所以朱安是拒絕花周作人的錢的。因此朱安就貧困不堪了,三餐不全,靠喝稀粥吃鹹菜度日。

於是朱安登報打算賣掉一些魯迅先生的藏書,結果受到記者的詰問。

記者甚至登門責備,說你是魯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怎麼可以賣掉他的遺物?你有沒有考慮過魯迅的感受?一向沉默寡言的朱安終於爆發了,對記者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

“我也是魯迅先生的遺物,你們怎麼不考慮保護我?”

所以後世的我們知道了原來朱安也是魯迅先生的遺物之一。這句話聽得人心疼。自然也引起了許廣平的重視,許廣平得知消息後,再次開始接續上了對朱安的贍養,直到朱安死去。

但是也固執地沒有完成朱安的兩個最重要的心願。

第一個心願,“抱抱海嬰”,因為海嬰如若放到舊俗裡論,也是朱安的兒子;

另一個心願,“死後希望在魯迅的身邊,生前不能相伴,死後希望相守”。

但是朱安並沒有能抱到海嬰;許廣平也並沒有把朱安和魯迅葬在一起,而是把朱安葬在了保福寺,連個墓碑都沒有。

參考書目:《被歷史忽略的歷史》、《我也是魯迅的遺物——朱安傳》、《許廣平和朱安》



炒米視角


魯迅之子周海嬰在《直面與正視——魯迅與我七十年》中回憶:



母親把遺物分為三份:上海、北京、紹興。紹興老家父親用過的遺物上海沒有。從紹興帶到北平的也極少。那時遷往外地,尤其是攜家帶口的,往往以帶必要的衣著為主。而父親以書籍為重點,專門請了木匠,按他的設計做出既便於搬運、又便於置放的書箱。這些都在北京的故居展出。至於周作人拿掉過什麼,或者當時兄弟間沒有界限,“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這筆賬算不清。因此,紹興魯迅故居紀念館裡,母親捐獻的不多,只好照回憶錄和親友的講述,去製作複製品,如展出的玩具刀、槍,“老鼠成親”畫片等。另有一冊搬家的賬本是建人叔叔當時所記,這次按圖索物,也討了些物件回來。也許曾給點補償,可能相當微薄,不過以當時的情勢,誰都不敢有異言的吧。因此展出的文物,紹興最“窮”,事實如此,只好遺憾了。但參觀的人,卻遠遠超過京滬兩地。因為紹興是魯迅故鄉,有“三味書屋”“百草園”“老臺門”,又是人文旅遊熱點,它得天獨厚,遠近中外聞名。加之商家操作,利用魯迅小說的名稱、人物,賣得極火,無形資產難以估算。至於今後還會不會再升值,那要看商家怎麼做。


曾有好奇的朋友向我打聽那些靠魯迅發財的商家有沒有向你“意思意思”,意即是否給過些經濟上的回報,在此鄭重報告大家:沒有一家有這個表示,我也不打算要。如果某個用了魯迅小說中的人物名稱的企業、店鋪,鈔票賺得盆滿罐溢,想做些功德,我倒曾表示過,請他為魯迅研究幫助些資金吧。當然,這必須有完全可靠的司庫,賬目公開,真正地用之於“民”。


北京的魯迅博物館,應當說是真正的父親故居。它是父親被周作人從八道灣趕出來後,獨立購置的。保存的文物,除用具、書籍以外,僅有少量古物、錢幣、碑帖等(移居上海後,父親再未收藏過這方面的文物),它並不完整。因為朱安去世時,曾被周作人的家屬拿走過一些,至今仍不知究竟少了哪些,這也是永遠“研究”不清的題目。至於住上海“後十年”與父親有關的物品,母親儘量“點滴不漏”地交給了魯迅紀念館。不容諱言,有些日用品物在霞飛坊曾經使用過。雖然母親在思想上要盡力完整無損地保存它們,打算將來辦個紀念館以永久紀念父親,但眼前的生活現實又往往使她不得不萬般無奈地改變初衷。比如有一件厚絨線衫,原是母親為父親打算到蘇聯養病而專門編織的,應當是值得保存的紀念品。但當時我已經開始長高,又無力添置新衣,母親只得忍痛把它拆了,編織成我身上的冬衣。出於同樣的經濟原因,有些日常用品比如碗盆鍋瓢之類,也不得不使用過。但我深知母親內心是痛苦的,每當看到她為此而憂傷不忍時,連我幼小的心靈都受到了震撼。記得我十四五歲時,夏季酷熱,我沒有薄褲子穿,母親猶豫了很久,翻出兩條“香雲紗”材料的中式長褲,帶著深沉的懷念,告訴我:“這是你爸爸穿過的。”說到這裡,我們母子相對久久默然不語。這兩條褲子,在我十九歲離開霞飛坊時還在箱子裡,後來有沒有丟失,不得而知。還有,父親離開日本回國時,有一位鄰居老武士,曾經贈給他兩把匕首。電視劇《魯迅與許廣平》裡有一場景,表演母親從北京西三條住房的枕頭邊,抽出了一把短刀。實際上這位日本武士送的是木殼套的短匕首。母親告訴過我,這匕首,無漆,本色,木製刀殼由兩瓣合成,用紙帶蘸糨糊粘成一體,緊急防身時抽刀即刺,不必抽拔以省分秒時間,刺中對方時,木殼自動分裂脫離,刃口即現。這兩把匕首已不知去向。我曾問建人叔叔有沒有得到過,他說沒有。查了北京魯迅博物館內藏品,也都沒有經手。有幾位日本朋友承詢此物,只能據實奉告了。



還有一件東西比較特別,它是一隻裝中藥“雙料——白凰丸” 的鐵皮匣子,母親曾用來放鑰匙的,才一直帶到北京。它是“種德園”老藥鋪生產的,地址“上海河南路老巡捕房對門”。曾有人著文,批評魯迅反對中藥,更不信中醫。實際似乎並不如此。根據就是這個匣子。母親當時因過度勞累,白帶頗多,西醫讓用沖洗方法,沒有見效。她遂買“烏雞白鳳丸”服下了見效很快,連西醫也感到吃驚。這種中藥丸,後來父母親還專門介紹給蕭紅服用,因她也是體弱勞累,生活不安定,以致患了婦科病,結果也治癒了。


新批判主義


1936年10月19日5時25分。魯迅先生心臟停止跳動。魯迅先生逝世後。在他居住的二樓設立臨時靈堂。他身上蓋一床粉紅色的棉絲被。臉上蒙一塊白色紗巾。

魯迅夫人許廣平將魯迅先生去世的消息通知了胡風。接著馮雪峰、宋慶齡來弔唁。幾人商議作出兩項決定。第一在萬國殯儀館出殯。第二成立治喪委員會。有9人名單:蔡元培、馬相伯、宋慶齡、毛澤東、內山完造、史沫特萊、沈鈞儒、矛盾、蕭三。這時趕來一名日本雕塑家奧田杏花。為魯迅先生製作面膜。面膜上帶走魯迅先生7根鬍子。保留了魯迅先生的DNA。目前陳列在上海魯迅紀念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其他魯迅先生的遺物被許廣平拍賣時遭到魯迅第一人夫人朱安反對。朱安一生無性無愛無子。稱自己也是魯迅的遺物。要一起保留。




喜怒無償


朱安去世後,有記者寫下這樣一段文字:“朱夫人寂寞的活著,又寂寞的死去,寂寞的世界裡,少了這樣一個寂寞的人。……。魯迅先生原配朱夫人病逝了,她無聲無息地活了六十九個年頭,如今又無聲無息地離開了人間,然而她確曾做了一件讓人欽敬的事,魯迅死後任憑窮困怎樣地逼迫她,也不忍賣掉魯迅先生的遺物,當我們憑弔與瞻仰這時代的聖者的遺物時,誰能不感激朱老太太保留這些遺物的苦心呢?”

其實,朱安出於生活所迫,是想賣掉魯迅的遺物的,只是,勸她的人多了,她才於心不忍了。原本窮困的她只得更加儉省地生活,病了,因為無錢,得不到正常的治療,這一切,加速了她的死亡。

眾多文化界人士想保護魯迅的遺物(藏書),勸朱安顧全大局,節衣縮食,這一點無可厚非。——朱安也確實做到了這一點。不過,眾人的熱心與朱安的妥協,在我看來是有違魯迅初衷的。如果魯迅知道,為保護他的那些藏書,一個困苦中的女人,生活變得更為困苦,他會作何感想呢?


噼裡啪啦嘞


民國25年(1936年),從10月17日魯迅舊病復發,僅僅兩天時間,到10月19日上午5時25分便溘然長逝了。

魯迅先生在生前仍然筆耕不輟,同年1月份《故事新編》出版;2月開始續譯《死魂靈》第二部;但與此同時也不斷與病魔抗爭。

魯迅死後,對自己的遺產以及遺物如何處理並沒有具體的規劃和分配,而是留下了一個很符合魯迅性格的遺囑,遺囑一共7條。

但是從遺囑的內容來看,很顯然這份遺囑,更像是對他的“第二任妻子”許廣平的個人的單獨交待。

第一條:不得因為喪事,收任何一文錢----但老朋友的,不在此列。第二條:趕快收斂,埋掉,拉倒!第三條:不要做任何關於紀念的事情。第四條:忘掉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就真是糊塗蟲。第五條: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的文學家或藝術家。第六條:別人應許給你的事物,不可當真!第七條:損著別人的牙眼,卻反對報復,主張寬容的人,萬勿和他接近。 ——魯迅的遺囑

這裡之所以給“第二任妻子”打引號,是因為許廣平只是魯迅的事實婚姻內的妻子,而非名義上的妻子。他們之間自戀愛同居到生出周海嬰,都未嘗舉辦過婚禮和領過結婚證。

而魯迅的合法妻室便是魯迅先生不喜歡的原配朱安。很顯然魯迅先生並沒有對她以及自己的母親魯瑞老太太做出具體安排。

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或許在於,自從魯迅先生搬到上海以後,北京的宅子就相當於送給了二弟周作人,周作人理論上有贍養魯瑞老太太的義務;並且魯迅生前也一直有寄生活費到北京,這些事情向來都是由許廣平操持的,魯迅也一直都非常放心的,因此也沒有必要具體在作任何的具體囑託了。

但是實際上這也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巨大的話題,魯迅的遺物是如何處理的?

眾所周知,在20世紀30年代初,魯迅是個“有錢人”,此前的賬就不算了,都是明賬,賺得多,花得更多。從1926年到1927年,魯迅在廈門和廣州期間整一年,收到的工資在5000元法幣,月平均417元;1927 年到1936 年在上海期間,當作家,共收入法幣70142.45元法幣,月平均674元。之所以有零有整,是因為《魯迅日記》裡,1000多頁都記錄了密密麻麻的銀錢賬目的草算。

這樣的收入,大家都會認為魯迅的日子會過得很輕鬆,實則不然。

因為魯迅除了自己必要的生活開銷外,大量的錢最後都變成了書,以及支持了很多左聯的文學青年。甚至魯迅還託過人在重慶買過臘肉和香菸,捎帶到延安去。魯迅通常只記自己掙了多少錢,但是花了多少錢,通常卻是由許廣平來記錄的。許廣平在後期為魯迅做助手,可謂勞心勞力、煞費苦心。

魯迅死後,上海的這個家庭,由於突然斷了收益,生活也開始變得“緊張”起來。但是魯迅先生還是給這個家庭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財富,那就是魯迅先生的文稿以及版權費用。

但是按照法理,魯迅的第一繼承人,並不是許廣平,而是魯迅的原配朱安,以及魯瑞老太太,還有魯迅的兒子周海嬰。

魯瑞老太太和朱安都是舊時代的女人,她們認為魯迅的遺產更應該屬於周海嬰,也就是交給許廣平處理更為恰當,畢竟許廣平是讀過書的。但是朱安長期以來一直侍奉魯瑞老太太,客觀點講,作為一箇舊時代的女人,她沒有生存能力。在許壽裳作為中間人撮合下,同意了將魯迅先生的版權、稿件都交給了許廣平來處理。而許廣平每月寄來可以養活朱安及魯瑞老太太的生活費。

而由於戰爭阻隔,事實上這日子並沒有過多久,遠在北京的朱安和魯瑞老太太,就已經沒再收到過許廣平寄來的生活費。

但是作為魯瑞老太太的日子過得並不算困難,因為她有二兒子周作人的贍養費用,畢竟當時當了漢奸的周作人一個月拿2000塊的高薪,稍微擠出一點,還是夠魯瑞老太太生活的。然而朱安一直記住大先生和二先生之間是有矛盾的,所以朱安是拒絕花周作人的錢的。因此朱安就貧困不堪了,三餐不全,靠喝稀粥吃鹹菜度日。

於是朱安登報打算賣掉一些魯迅先生的藏書,結果受到記者的詰問。

記者甚至登門責備,說你是魯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怎麼可以賣掉他的遺物?你有沒有考慮過魯迅的感受?一向沉默寡言的朱安終於爆發了,對記者說出了那句著名的話。

“我也是魯迅先生的遺物,你們怎麼不考慮保護我?”

所以後世的我們知道了原來朱安也是魯迅先生的遺物之一。這句話聽得人心疼。自然也引起了許廣平的重視,許廣平得知消息後,再次開始接續上了對朱安的贍養,直到朱安死去。

但是也固執地沒有完成朱安的兩個最重要的心願。

第一個心願,“抱抱海嬰”,因為海嬰如若放到舊俗裡論,也是朱安的兒子;

另一個心願,“死後希望在魯迅的身邊,生前不能相伴,死後希望相守”。

但是朱安並沒有能抱到海嬰;許廣平也並沒有把朱安和魯迅葬在一起,而是把朱安葬在了保福寺,連個墓碑都沒有。


怡陽母嬰


1936年,魯迅去世。朱安主動把魯迅的著作權轉讓給了許廣平,她每月只拿一小筆的生活費。

抗日戰爭爆發後,魯迅的著作收益越來越少,朱安的生活陷入困境,連飯都吃不飽。後來周作人建議她在報紙刊登廣告,將魯迅的藏書賣掉。

許廣平聞訊後十分焦急,她委託別人找到了朱安,並勸她不要賣。朱安的情緒很激動,她哭訴道:“你們總說魯迅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但是,朱安最後還是聽從大家的勸告,沒有賣掉藏書。1947年,朱安獨自一人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她生前希望跟魯迅合葬在一起,但遭到了許廣平的拒絕,最後葬在了魯母的旁邊。

臨終前,她最大的遺憾是沒有見過海嬰。面對來訪的記者,她說:“海嬰很聰明,你知道嗎?有機會的話,我願意看到他……”


歷史的影子


作為魯迅的遺孀:很多人沒有想到朱安

提到魯迅夫人,多數人只知道許廣平女士,卻不知在魯迅身後還有一個叫朱安的女人。 朱安雖然是魯迅的妻子,但卻有名無實,她為魯迅空守了41年,最後孤獨地長眠於北京西直門外保福寺處。 朱安與魯迅是同鄉,祖上曾做過知縣一類的官。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朱安,雖然識字不多,但是懂得禮儀,性格溫和,待人厚道。 朱安和舊中國很多家庭的女兒一樣,從小被教養成一個切合傳統要求的典型:三從四德,溫良賢淑。 父母惜之如掌上明珠,取名為“安”,想來必是希望女兒平安、恬淡度過一生。而朱安最終卻是用“安靜”兩個字詮釋了自己的名字,她安靜地走完了自己的一生,安靜到像一個幽靈,沒有人注意過她的存在。

這樣一個人,在魯迅過世之後,無人問津。


市民小江


私人就是私人的,不能因為偉大而道德綁架


吃肉了哈哈文件夾


魯迅的遺物都被保存起來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