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鐵的使命:明信片中的南滿洲鐵道和大連日本橋

日軍在日俄戰爭初期便佔領俄國在遼東半島的據點達爾尼,1905(明治三十八)年 2 月 11 日,達爾尼改名為大連。《朴茨茅斯和約》一成立,包括大連、旅順在內的山海關以東的關東州租借權,與東清鐵道的南滿洲支線(大連─長春),便從俄國轉移到日本。

滿鐵的使命:明信片中的南滿洲鐵道和大連日本橋

不過,因為戰爭而支出鉅額資金的日本,實在沒有多餘的經費經營鐵路,便接受了美國鐵路大王愛德華.亨利.哈里曼(Edward Henry Harriman)的資金援助,日美共同經營鐵路(桂太郎/哈里曼協定)。

考慮到之後的對俄關係與遠東情勢,桂太郎/哈里曼協定確實有諸多好處,但日本國內輿論卻沒有接受的餘地,在朴茨茅斯和談會議中立下大功的小村壽太郎的反對下,桂太郎/哈里曼協定被撤回,1906 年 11 月 26 日半官半民的國策會社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滿鐵)誕生了。

滿鐵的經營以國際協調為方針。滿鐵系列的滿洲《日日新聞》製作了以“滿鐵的使命”為題的明信片。

滿鐵的使命:明信片中的南滿洲鐵道和大連日本橋

這張明信片開頭就先說滿鐵“依據增進人類福祉的大綱,遵從日華共榮共存的主義”,以“公平分配資金與收益”為經營方針,視“建立東洋的模範和平鄉極樂土”為目標,由日本獨佔滿鐵的股份。可是,一旦要經營鐵路,就必須依賴美國提供滿鐵所不足的火車頭、客車廂、貨車與鐵軌等等資源。圖中的明信片清楚描述此情景。

滿鐵的使命:明信片中的南滿洲鐵道和大連日本橋

照片裡的火車頭與客車車廂都是美國製的,讓人想到橫跨美國的大陸鐵道。這樣的明信片散發出日美友好的氣氛。從 1908 年 10 月 28 日開始,連接大連與長春(寬城子),車程十七個小時又二十分鐘的快速列車,每週行駛兩個班次。

在調整滿鐵經營基礎的同時,日本也正式展開都市建設。大連日本橋就是其中之一。“大連日本橋工程中光景”拍下了攜手合作建設的技術師。

滿鐵的使命:明信片中的南滿洲鐵道和大連日本橋

日本橋以前叫做“俄國橋”,是東清鐵道的陸橋,但俄國軍在撤退時破壞這座橋。日軍佔領大連後,應急的搭建了木造的臨時橋。但是木造橋是脆弱的。於是關東都督府設計了鋼筋構造的新拱橋, 1908 年 3 月完成了日本橋。日本橋全長約一百米,寬約十六米,在當時算是巨大的建築物了。橋頭建塔,欄杆設街燈的日本橋,看起來非常莊嚴。

大連日本橋完成的翌年,也就是 1909 年 9 月,夏目漱石接受好友滿鐵總裁中村是公的招待,訪問大連。夏目漱石在遊記《滿韓之地》(1910)中,對大連日本橋有以下的評論,“只是名字叫日本橋,其實純粹是西式的建築,而且是必須到歐洲才能看到的建築,優雅而堅固”。下圖是“大連日本橋”的樣子,拱橋的下面就是滿鐵的列車行走的軌道。

滿鐵的使命:明信片中的南滿洲鐵道和大連日本橋

“讓人懷念帝都的大連最美橋─日本橋”上,路面電車、汽車、人力車穿梭,也能看到通行的行人。

滿鐵的使命:明信片中的南滿洲鐵道和大連日本橋

這座大連日本橋與東京和大阪的日本橋齊名,都是深受日本人喜愛的“日本橋”。曾經參與戰前教科書編纂的兒童文學作家石森延男,在其執筆的〈早晨的大連日本橋〉(收錄於戰前的《小學國語讀本》)中描寫到:

“早晨的時鐘將近八點。一位俄國老人站在下面,胸前掛著麵包箱,眼睛盯著腳下的鋪路石,一動也不動。趕著上班的人匆忙經過橋上,用力地揮著手杖,腳步聲噠噠噠地響。(中略)橋下,載貨的列車敲著鐘聲經過。煤炭堆積如山,火車頭冒出的白煙飄散到橋上。碼頭那邊一片灰濛濛的,不知那是煙還是霧。從紅磚瓦建築物間的縫隙,可以看到俄國碼頭……”。

大連日本橋是對比舊俄國與新日本的最好舞臺。石森在寫給兒童的《飛躍的滿洲》中,巧妙地描述了俄國老人、趕著上班的人們(日本人)、滿鐵(日本經濟)、煤(撫順煤礦)、碼頭(大連港)的位置。大連日本橋強化了“大日本帝國”的統治印象。許多日本人閱讀遊記與文學作品來了解滿洲,而明信片與照片則補足了文字的不足,美化了日本人對滿洲的印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