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人的祖先是哪裡來的?

山高水遠人


最早的陝北人可追溯到4300年前的黃帝部落,黃帝是陝北人。黃帝部落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來自1.2萬至1萬年前的甘肅、青海附近,甘肅、青海附近的大夏河孕育了華夏文明。“華”和“夏”上古時期,發音是一樣的,“華”就是“夏”,“夏”就是“華”,都與“吐火羅”有密切關係。而吐火羅是塞種人。這裡邊的故事多了,一時半刻說不完。

黃帝部落不斷向東征戰。跨過黃河佔領了山西,跨過太行山來到河北北部山區,與東方蚩尤部落接上了火,兩大文明發生碰撞,在河北涿鹿打了一仗,黃帝勝。黃帝沒有5000年,也就是4300至4200年前的人物。民國時期就有學者如是說。可巧的是,2012年在陝北神木發現石峁古城遺址。石峁古城存續時間大約是公元前2300年至前1900年,正好與黃帝時期重合。石峁古城是黃帝的崑崙城是大概率事件。

石峁古城的意義再怎麼誇大也不為過,從2012年開始發掘,每年都有驚人的發現。它還需要挖200年,才能完成發掘。隨著考古發掘的不斷深入,石峁古城很可能解開中華文明起源的秘密。當然,肯定要顛覆您的“三觀”。

準確的說,把上古時期生活在陝北、山西、河北北部山區、內蒙長城沿線的這群人,稱作黃帝部落是不嚴謹的,也與史實不符。我們稱其為“狄人”較為準確,也就是“北狄”,黃帝部落只是北狄的部落之一。


布衣劍客


首先陝北是指陝西北部地區,包括榆林和延安兩市。

1.根據老一輩的說法好像是有一部分匈奴的血統的。

關於匈奴族西遷的歷史,中國史書記得不是很詳細根據匈奴史的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幹有著說——

公元前1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後來西遷的匈奴人打拼天下,直到融入了歐洲。有學者就認為匈奴王國消失在了歐洲。並且據考證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匈牙利人與陝北人就有著極其的相似之處。匈牙利的民歌就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的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請只做參考。

自稱是“長安匈奴”的陝西作家高建群(著有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認為——

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

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

很多的匈牙利學者也都同樣認為他們的國家與匈奴的後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總的來說,陝北作為匈奴人的戰場、家園、和中國最後一個匈奴政權的墓地,身份是特殊的,也是複雜的。不能說所有陝北人都是匈奴的後代。但是匈奴的血統,絕不可能在這片土地乾涸。

2.還有就是各個時代的移民

當然最近的一次就是明朝移民。現在的榆林城興建於明朝,為明代九邊之一,戰亂不斷,環境惡劣,非政府強制移民和流放充軍等因素外基本不會有外來人口輸入,所以市民主體應該是陝北原住居民,部分為山西移民後裔,且僅限於老榆林城和長城沿線各堡。 根據《明史》、《明實錄》等史書記載,明初洪武年間先後從山西移民10次,永樂年間移民8次,共計移民18次。其中第九次,一三九五年。“(洪武)二十八年正月,山西馬步官軍二萬六千六百人往塞北築城屯田。”(《明太祖實錄》卷二三六)第十六次,一四一四年。“(永樂)十二年三月,上以其(隆慶)當要衝,而土宜稼檣,改為隆慶州……而以有罪當遷謫者實之。”(《明太宗實錄》卷一四九)  “本州原絹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四隅,紅門,黃報,白廟,版橋,富峪,紅寺六屯,謂之前十里,謫發為事官吏充之。榆林、雙營、西桑園、泥河岔道、新莊、東園、寶林、阜民九屯,連關廂謂之後十里,遷發山西等處流民充之,每戶撥田五十畝,任種辦納糧差。”(嘉靖《隆慶志》卷一)

3.土著居民

這個就不多說了,估計現在已經被融合同化了沒了。


雜談生活K


陝北人的祖先是從河南過去了!因為中國人祖先最早炎黃二帝蚩尤他們都是起源河南

陝北人祖先起源主要有兩大類

1、炎帝遷西

蚩尤為了穩固自己實力發起戰爭最終被炎黃二帝打敗後並撤退南下去,從此在南方建立了最強帝國也同時開創了南方最早起源於北方。

這次戰爭炎黃二帝雖然勝利打敗了蚩尤,但是對於炎帝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傷害。

經過幾次交戰炎帝手下大部分戰死,而黃帝手下仍然還是兵強馬壯這讓炎帝多少都有一些忌諱。

所以:炎帝戰爭結束後便帶著自己手下離開河南去了(陝北)

在河南今(鄭州)發現過關於炎黃二帝遺址也出土過一些文物,炎黃二帝出現證明了河南是最早起源中國古文化遺址。

這也證明:炎黃二帝大戰蚩尤歷史不是空穴來風而是真是歷史

2、外族入侵

除了炎帝之外後來陝北也湧入大量外來人群結合

這裡面最多人群屬於:(匈奴、鮮卑、羌族)戰爭結束後都被漢化成為了現在社會陝北人。

《五胡亂華》時候掀起了大量遊牧民族入侵中原導致北方漢族幾乎滅族之災。

陝北不例外:匈奴、羌族、鮮卑趁虛而入佔領陝北所有漢族重要陣地,也同時遭到匈奴、羌族、鮮卑大屠殺,北方漢族無一例外都遭到大屠殺。

遊牧民族入侵中原時候,漢族有兩千萬人口降到五百萬人口這對當時北方漢族來說是不小災難。

然而,這場災難並沒有很快結束直到北魏政權崛起遊牧民族對北方漢族才降低殺戮。

可是陝北漢族本來就是人煙稀少地帶經過這次浩劫,對於陝北漢族來說根本沒有能力保護陝北生存下去。

一直到隋朝北方漢族才真正的從災難中度過,由於鮮卑、匈奴羌族戰敗後他們也從為了不被漢族歧視變改為漢族發展。

而陝北本身就是人煙稀少這也使得大量遊牧民族落地生活


談笑歷史


如果說陝北生態環境的進化是個歷史的過程,那麼陝北人種的變化也是個歷史的過程,正是這個過程中,原本土著的陝北人,在與外鄉遷徙人的融合或與匈奴族人的融合中,發展成了一代新的陝北人,而當今的陝北人就正是這新的陝北人的延續。陝北人種的這種變化,也正是延安人種的變化。

遠古時期的陝北,優越的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成了人類初期理想的生存場所。於是,那個脫了皮毛、掉了尾巴、直起了前肢、有了語言表達的靈長物,開始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時,陝北人就有了自己的祖先。可以說,距今20萬年前的現今的橫山縣一帶,就生活著這樣的“陝北人”。而1923年在橫山縣的油坊頭一帶出土的人類頭蓋骨和牙齒的化石,正是對這“陝北人”的確證。但是,這時的“陝北人”到底有著怎樣的相貌輪廓特徵,還無從判斷。只有到了1975年在黃龍出土的另一具額骨和頂骨完整的頭蓋骨化石被確定為5萬年前的“黃龍人”時,陝北人才對自己的祖先形象有了一個大致的認定。陝北人形象的生動真切的顯示,那是1976年在神木石峁出土的一尊5000年前的玉質雕像。它是陝北初民對自我形象的刻畫,大臉盤,鷹勾鼻,大眼睛,大嘴巴,現代陝北人的基本特徵正好與此相吻合。這可以說是陝北這塊土地上土生土長起來的“陝北人”。

但是,陝北生態環境的變化,使得這方土地上的生命也在開始新的構成。當陝北黃土高原形成初期的農業文明被森林草原替代後,陝北開始了人煙絕少的時代,從而成了北方遊牧民族的牧地。而隨著匈奴勢力的擴大,他們經常由此進出而騷擾侵犯漢民族。於是秦代大將蒙恬率軍到此抗擊匈奴,並屯田戍邊,築城守固,遷徙內地罪人移居陝北。從此,陝北又開始了由畜牧之地向農耕的轉移。但是在這以後的數百年裡,陝北不斷有內地人的移入,陝北也不斷在進行著匈漢兩族的你爭我鬥,而最終和平共處,雜居相生,兩個民族在陝北黃土地上實現了徹底的融合同化。匈漢兩族人的血脈的糅化溶合,從而就有了陝北黃土高原這塊地域中的新的陝北人。所以,就陝北人種而言,到這時,他們的身體裡流動著匈漢兩族人的血液,這樣就使陝北人在人種上呈現了一種新優勢:男性多壯實剽悍,女性多窈窕娟秀;男性多倔強豪強,女性多心靈手巧。

陝北人從土著“陝北人”到多民族融合同化後的新一代陝北人,使得陝北人在人種上有了一種新優勢。而且,這種地理環境下的特有的生產方式和文化精神,造就了陝北人特有的心理性格和精神氣度,這就是守的耐性與走的衝力的不協調的統一,忍讓時本分與反叛的倔強的不協調的統一。這樣,也就使得陝北男性多表現一種外靜的內熱、厚重木訥的秉性,陝北女性多表現一種情真意切、熱烈似火的風韻。陝北人的這種特點,也正是延安人的特點。


午夜輝太浪


陝西不但從地圖上看自北向南呈長長的地形。就其居住在這個狹長地域裡的人來講,其實也有著非常的不同。

外地人幾乎說不清為什麼郭達、李琦為特徵的那種陝西方言與略帶些鼻音,近乎于山西方言的陝北語言竟然同屬陝西語系。當然他們更不知道陝西的南部竟然還有酷似四川方言的語言竟也屬陝西語言。而上述三種語言又幾乎把陝西地方劃分了三塊。

陝南人正像他們的語言一樣靈秀含些低調;關中人也像他們的語言一樣火爆略帶狡黠;而陝北人則無論言語、行為都由裡到外地透著更加顯著的勤奮、倔強和耐勞精神。陝北人更具特點的還有一點:容易抱團兒,容易揭杆而起……

陝北人有傳說是有匈奴人的血統。

關於匈奴族西遷的歷史,中國史書語焉不詳,多為“向西方跑了……”,僅此。

匈奴史的專家、內蒙古大學教授林幹有著說——

公元前1世紀時漢武帝使匈奴遭受重創,部分匈奴或內服或西遷西域,並終使匈奴後來分裂為南匈奴與北匈奴。至公元89至91年時,北匈奴在南匈奴與漢朝軍隊的共同打擊下接連大敗,受北匈奴控制和奴役的部族或部落也紛紛乘機而起,北匈奴主力便遠走伊犁河流域、中亞、頓河以東與伏爾加河等地。其後,中國北方的鮮卑族強大起來,逐步佔有匈奴故地,五六十萬匈奴人遂“皆自號鮮卑”,都成了鮮卑人。一個民族融入其他民族的進程是很快的。

後來西遷的匈奴人打拼天下,直到融入了歐洲。有學者就認為匈奴王國消失在了歐洲。並且據考證匈牙利人就是其後裔。匈牙利人與陝北人就有著極其的相似之處。匈牙利的民歌就很多與陝北、內蒙古的民歌在調上是一樣的。陝北民歌如信天游的產生遠比蒙古人早,很可能與匈奴有關。

現在陝北姓劉的很多,或許是匈奴的後裔。匈奴的部族很多,進入中原後多以部落或氏族為姓,如姓呼延的、姓獨孤的等,但不能說姓這幾個姓的一定是匈奴後裔。請只做參考。

自稱是“長安匈奴”的陝西作家高建群(著有長篇小說《最後一個匈奴》)認為——

匈牙利人吹嗩吶和剪紙的情形和中國陝北的一樣,他們說話的尾音也與陝北口音很相似。匈牙利詩人裴多菲在一首詩中曾經這樣寫道:

我們那遙遠的祖先/你們是怎麼從亞洲走過漫長的道路/來到多瑙河邊建立起國家的……

很多的匈牙利學者也都同樣認為他們的國家與匈奴的後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陝北人就倔強,也許是傳統中那追求生存權利的過程的孕育;陝北人就耐勞,也許是因為居住地理的險惡而迫使其唯自力、唯發奮方能存在;陝北人抱團兒,尤其是如今走出來的陝北人,他們即使是在天南海北也一樣團結一氣,好象李自成殺入西安,攻進紫禁城……


梅姑姑318


歷史中過於混亂,難以追溯

陝北地處戰地,屬於遊牧農耕交匯之地,幾千年來,遊牧內遷農耕外遷不斷交替進行,而每一次遷徙就代表著一次融合,如此頻繁遷徙融合,很難說陝北人的祖先到底來自何方

近古時期,炎、黃、蚩尤三大部落爭鋒,雖然最終黃帝贏得勝利,但三大部落也整合到了一塊,互相通婚融合,據說現在分佈在府谷米脂等地的姬姓(己、妃),就為黃帝后裔,傳自夷鼓

魏晉南北朝時期,陝北先後被前趙、後趙、西燕、大夏、北魏、北周等國佔據,那幾百年中又是一輪廝殺爭鋒,很多民族消散融合變成新的,又消散融合變成更新的,西戎變匈奴、匈奴變鐵弗、鐵弗又成了拓跋羌、突厥……

太過複雜了,戎、狄、匈奴、羯、羌、氐、鮮卑、高車、柔然等都曾在此駐足生活

李唐至朱明時期,這千百年來到沒魏晉南北朝時候那麼亂,不過也消亡了龜茲、契丹、党項等歷史有名民族。朱元璋滅元之後,大明王朝開始徙民實邊(那時候陝北屬於九大軍鎮轄區之一,被榆林鎮管轄),近的山西,遠的江南吳地,人口被源源不斷的遷至陝北,現在吳堡據說就是當年吳地遷徙而建……

到近代,紅軍長征自南而來,在建設根據地大潮中,南方不少山地民族也成陝北一份子

綜上,想知道祖先從來而來,還是看家譜比較靠譜


靈石蘊珠寶


根據史書記載,犬戎發源於西北陝甘一帶,說明了一切! 古代匈奴人,氐人,羌人,羯人,鮮卑人大量湧入陝西並被同化為漢人。這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語言是人類歷史的活化石,而語言最穩定最深層的沉澱便是姓氏和地名。在陝西東部,今天羌族村寨多如牛毛,源於羌人政權後秦曾統治陝西東部,例如大荔的阿吡,阿河,蒲城的罕井,富縣的屈南,鉗餌,彌家河,洛川的銅鞮,雋蒙,黃陵的阿黨等。陝西西部為氐人政權前秦統治,故西府多為氐族後裔,陝北當時為匈奴人北漢,大夏,鮮卑人的北魏統治,大量的匈奴人漢化後改姓氏為劉,郝,呼延,喬,萬等,大量的鮮卑人漢化後改姓氏為元,韓,薛,慕容,尉遲。張騫通西域後,一直到唐代,大量的西域人入住陝西北部和關中,大量的西域人轉化為漢人,例如陝北白姓源於龜茲人,陝北的康,安,石,米,史,何等為中亞阿姆河的粟特人在這一時期轉化為漢人。


玖柒先生


陝北人和匈奴人的淵源是非常深遠的。陝北民歌是一個很重要的參考標的。陝北民歌與匈牙利民歌有著很多相似甚至是雷同的特點。部分曲調高度一致。這一特點在周邊地區沒有體現。歷史時期,最後出現在陝北地區的匈奴人,也有著高度的漢化特徵。但無論如何,曲調,沒有失去生命。

陝北作為匈奴人的戰場、家園、和中國最後一個匈奴政權的墓地,身份是特殊的,也是複雜的。不能說所有陝北人都是匈奴的後代。但是匈奴的血統,絕不可能在這片土地乾涸。


你為什麼總是過不去


匈奴是中國北方歷史上悠久的民族集團,其文化習俗對後來的其他民族影響巨大。在中國歷史上有兩個自號大夏的政權,分明向人們述說著匈奴是夏后氏的後代。而一個夢龍的匈奴女人,也分明在告訴人們,龍的身上繪集著中華民族各民族的一個個的魅力傳說,也是我們這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偉大民族的象徵,匈奴也好,漢族或者其他民族也罷,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歷史是美麗迷人的,是多源多流的。在中國歷史上,至少有兩個民族被稱為匈奴的“別種”,一是稽胡,一是契丹。稽胡又稱山胡、步落稽,源於南匈奴。南北朝時居住於今山西、陝西北部方圓七八百里的山谷間,種落繁盛。《周書》記載,其俗土著,亦知種田,地少桑蠶,多衣麻布。其丈夫衣服及死亡殯葬,與中夏略同;婦人則多貫蜃貝以為耳頸飾。與華人錯居。其渠帥頗識文字,言語類夷狄,因譯乃通。契丹為“匈奴之種”是宋人的說法,雖然有些絕對,但也能說明過去北方草原民族一脈相承的關係。

今天的學者認為契丹來源於鮮卑,契丹出自鮮卑宇文部是唐朝人的說法。和匈奴這個民族集團一樣,鮮卑的民族成分同樣十分龐雜,既有東胡系統東部多源的鮮卑宇文部之裔,也有來自多流的匈奴“餘種”。東漢永元元年(89年)至永元十七年(105年),匈奴被漢將耿夔擊破,北單于逃走後,鮮卑進據匈奴故地,“有十餘萬落”未逃走的匈奴人加入了鮮卑。這10餘萬落匈奴人並未繼續以匈奴為號,而是“皆自號鮮卑”了。此後,他們在與原東胡種的鮮卑人長期錯居雜處中,由於相互通婚等影響,差別越來越不明顯。這應該是契丹民族形成的一個主源,但誰也不能否認其在形成過程中的多源多流。

有意思的是,在這兩個民族在被融合之後的今天,一些陝北人自稱是匈奴的後裔,但是不是這樣呢?歷史在這個地方還真像那麼回事。陝北地區是革命老區,是中國黃土高原的中心部分,包括陝西省的榆林市和延安市,它們都在陝西的北部,所以稱做陝北。自古以來,陝北就是民族融合的“繩結區域”。從商周時代起,鬼方,獫狁,白狄,匈奴,林胡,稽胡,盧水胡,鮮卑,氐,突厥,党項,羌,女真,蒙古,滿等少數民族先後以戰勝者的雄姿,走上這塊歷史舞臺,從而演出了一幕幕歷史壯劇。這方半農半牧的區域,因此形成了以秦漢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文化個性。現在,就讓我們從一個匈奴人與兩個李姓人說起。

匈奴人是赫連勃勃(381年-425年),也叫劉勃勃,他是匈奴鐵弗部人,十六國時期胡夏國(又稱赫連夏)建立者。公元407年,赫連勃勃叛秦自立,自稱天王、大單于,赦免境內罪犯,建元龍升,設置和任用百官。他認為匈奴是夏后氏的後代,就將國號稱為“大夏”,其都城就是今陝北靖邊統萬城。數百年後的1038年,一個李姓人即李元昊,在今寧夏銀川也登上了皇帝的寶座。有意思的是,這兩個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關係的人,但他們都有一個相同的國號——“大夏”。這是歷史的巧合嗎?當然不是。

鐵弗部人是漢末匈奴族的一支,是匈奴人和烏桓人、鮮卑人的後裔,故又稱雜胡,這就是赫連勃勃的血緣。李元昊原名拓跋元昊,在他的祖先中有一個著名人物拓跋思恭,是北魏皇室鮮卑拓跋氏之後,曾為夏州(治今陝西靖邊北)的偏將,在唐朝時因功被賜李姓。公元427年,北魏滅大夏,設立統萬鎮,公元488年改設夏州。李元昊就這樣和赫連勃勃有了一份歷史的“重疊”,這也就是說自胡夏而始的夏州之名,中間多少有一些赫連勃勃的民族“認可”成分。而李元昊的祖上也與匈奴有著密不可分的血緣關係。

拓跋氏初是鮮卑地處最東北的一支,也叫別部鮮卑。原居於額爾古納河和大興安嶺北段,“統幽都之北,廣漠之野,畜牧遷徙,射獵為業”。大約到了三國時期至西晉初年,這個部落裡出了一位首領拓跋力微(174年—277年),約在200年繼任,是南北朝時期北魏皇帝的先祖,被稱作北魏始祖。其時,拓跋鮮卑進入匈奴故地,與留居故地的匈奴融合。在其在75個異姓部落中,屬於匈奴的就有賀賴氏、須卜氏、丘林氏、破六韓氏、宿六斤氏等。這些匈奴部落加入拓跋鮮卑聯盟後,與鮮卑雜居共處,相互通婚,逐漸被鮮卑化。甚至,根據今天學者們的研究,“拓跋”的含義即是鮮卑父、匈奴母所生後代之意。《魏書》更是為鮮卑與匈奴通婚抹上一層神秘的色彩,聲稱拓跋力微是他的父親拓跋詰汾與匈奴故地之天女結合所生。

這就是說,在大夏這個相同的國號裡,李元昊與赫連勃勃或者劉勃勃有著撇不清的關係。赫連勃勃是匈奴右賢王去卑的後代,他與前趙劉淵同族。劉淵是西漢時期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的後裔,因為漢高祖劉邦將一位宗室之女,作為和親公主嫁給冒頓單于,並與冒頓單于相約為兄弟,所以,冒頓單于的子孫都以劉氏為姓。雖然,我們今天不知道李元昊將國號稱為大夏,有無民族情結的成分,但晚有意思的是,在距他數百年之後的李自成卻將他“追認”為祖先。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以李繼遷為太祖,建國號“大順”,改西安為西京,封功臣以五等爵。這個李繼遷就是夏太祖,李元昊的爺爺。

我們今天一些人認為,李自成此種“認祖”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瞎折騰,但事實並不是這樣的。一方面祖籍銀州,即今陝北榆林米脂縣;另一方面,米脂人李自成出生在李繼遷寨,而這個地方確也是李繼遷的出生地。李繼遷(963年—1004年),本姓拓跋氏,今陝北榆林米脂縣人,出身党項族平夏部,為銀州防禦使李光儼之子,出生地被稱為李繼遷寨。宋朝皇帝曾經為曾李繼遷賜名趙保吉,但到了李元昊的手裡,他覺得跟著宋朝皇帝姓趙沒多少出息,就把自己的姓改了回來。

這幾個人似乎為我們理出了一條歷史的脈絡,但歷史的迷人在於人們看不清楚它,卻又覺得它很美麗。相傳,與赫連勃勃同祖的劉淵的母親,曾在龍門祈求神賜給她兒子,不一會兒,有一條頭上長有兩隻角的大魚,擺動著鰭,晃動著鱗游到祭神的地方,很長時間以後才遊走。巫師們見到這種情景都感到非常奇異,但都說這是好的徵兆。當天晚上呼延氏夢見白天所看見的那條魚變成了人,左手拿著一樣東西,約有半個雞蛋大,景象誘人。那人把那樣東西交給呼延氏說:“這是太陽的精華,吃了它就能生下貴子。”過了十多個月,呼延氏就生下了劉淵。劉淵生下時,左手上有淵字的紋路,於是,他的父親劉豹就以淵作他的名字。

在呼延氏的這個夢裡,人們不難看出長有兩隻角的大魚其實是一條龍,在這條龍的身上繪集著中華民族各民族的一個個的魅力傳說,也是我們這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偉大民族的象徵,匈奴也好,漢族或者其他民族也罷,我們都是“龍的傳人”。


捌零後少年


這個問題問得好!根據史書記載,犬戎發源於西北陝甘一帶,說明了一切! 古代匈奴人,氐人,羌人,羯人,鮮卑人大量湧入陝西並被同化為漢人。這是中華民族的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