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粹國防軍和黨衛軍之間的區別是什麼?

血瞳注視著你


二戰中德軍的武裝架構分兩個層級,一個是國防軍,再一個就是武裝黨衛軍。要知道,德軍的國防軍才德軍真正的主心骨,而武裝黨衛軍,正如其名字一樣,是納粹黨的私人武裝。搞清楚這層關係,我們再來看一下黨衛軍和國防軍的區別。

二戰後德國第一任聯邦總統特奧多爾·豪斯曾這樣說:

“吾人至今還對二戰期間發生在巴黎的一件事記憶猶新,當一輛滿載德國士兵的軍用卡車在巴黎街道翻倒時,有許多巴黎市民紛紛自發上前盡力將被壓的德國士兵拖了出來,其中好幾名巴黎平民還是法國地下抵抗組織的成員,因為德軍在法國幾乎沒有暴行,德國士兵在佔領後並沒有擺出戰勝者的姿態,而是與巴黎市民和平相處,一起生活得十分融洽。令人震驚的是,在同一時期日本人卻在中國肆無忌憚的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婦孺,日本人非要殺完最後一箇中國人才甘心。”

當然,上文中所說的德軍單指的是德國國防軍。與國防軍相比,德軍中的黨衛軍卻是不折不扣的惡棍。黨衛隊第“阿道夫·希特勒黨衛隊親衛隊”裝甲師是德國法西斯最著名卓著的部隊之一,它是德國納粹的一支王牌中的王牌部隊,也是希特勒的警衛旗隊。

1936年2月,警衛旗隊派出其精英參加1936年的冬季奧運會。1939年4月30日 希特勒開放柏林蒂爾加藤區7千米長的主幹道來舉行慶祝他50歲生日的官方慶典,警衛旗隊負責沿街的警衛工作。

該團參加了佔據蘇臺德地區、合併奧地利、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等行動,它的第1次戰役卻是在1939年的波蘭戰役。是役該團歸屬於南部團體軍群,在馮·龍德施泰特(von Rudenstedt)指揮下,消滅了波軍第10步兵師。9月25日作為南方團體軍群旗下的1支部隊,警衛旗隊在羅茲、華沙和莫德林地區經歷了首次實戰。希特勒和希姆萊在古左夫視察了警衛旗隊的特遣隊。其後該團隨團體軍群1路打到華沙城下,警衛旗隊護衛營取得1面特殊的軍旗。在波蘭戰役中,警衛旗隊共傷亡400人。同時,該部製造了黨衛軍歷史上的第1起暴行。

1945年2月26日,該師參加了組織蘇軍進入奧地利的代號“平湖”的進攻行動。3月14日,希特勒獲悉“平湖”進攻行動失敗後大為震怒,隨即命令親衛隊師,帝國師,骷髏師和霍亨施陶芬師將他們的榮譽袖標從制服上全部取下。最後,時任黨衛隊第6裝甲集團軍司令官的迪特里西拒絕執行此項命令。

5月7日在得知柏林已投降的消息後,最後一任師長-----奧托·庫姆率領全師剩下的1682人,在破壞了所有裝備後前往奧地利向美軍繳械投降,徹底結束了這支部隊的軍事生命。


王銘葦


你要說國防軍和黨衛軍啥區別能扯很多

但是題主只問如何區分他們的話就很簡單,看鷹徽的位置

比方坦克大佬魏特曼,他早年確實是國防軍,這時候鷹徽在右胸

但是後來加入了黨衛軍。可以看到他的鷹徽在左臂

這個很好認,壓根不用去看什麼服裝樣式、領子標記什麼的。所有德軍都能靠鷹徽位置去區分他到底是啥


瘋狗的輕武


納粹德國時期的武裝力量分為國防軍與黨衛軍,二戰爆發後同時在東西兩線作戰,那麼,它們究竟有什麼區別呢?


大名鼎鼎的武裝黨衛隊裝甲兵指揮官派普,他穿的是黨衛隊裝甲兵制服,與國防軍裝甲兵制服在領章上有明顯區別


國防軍裝甲兵,領章是兩邊對稱的豎起來的骷髏,注意與黨衛隊特別行動隊右邊領章上骷髏的區別

首先,從屬性上來講,國防軍是德國國家正式軍隊,屬於國家正規武裝力量,這個沒什麼好多說的。而黨衛軍則屬於特殊時代的產物,它是帶有私人性質及黨派屬性的武裝,最初來源於衝鋒隊,從衝鋒隊分離出來特別是長刀之夜後迅速發展壯大,到最後達到百萬規模,它誓死效忠希特勒及納粹黨,是一隻非常強悍也非常殘暴的軍事力量。




國防軍與黨衛隊的帽徽、領章、鷹標樣式不同,國防軍鷹標佩戴在右胸,黨衛隊佩戴在左臂

其次,國防軍與黨衛軍的軍服在外觀上有區別,帽徽、領章、徽標、軍銜樣式都不相同。嚴格的說,並沒有黨衛軍這種稱呼,昂德語翻譯應該是黨衛隊及武裝黨衛隊,我們平時稱呼的黨衛軍就是武裝黨衛隊。早期,黨衛隊穿著m32黑色制服,36年後改換為類似國防軍的原野灰制服,如果對納粹德國的軍服不太瞭解的人,可能就不容易加以區分。



早期的m32黑制服,注意,只有右肩才有肩章

第三,軍銜體系,國防軍的軍銜是國際通用的從元帥、將官、校官、尉官、士官、士兵的排列。而黨衛隊則是自成一體的獨特的軍銜體系,它的軍銜更像是職務稱呼而不像軍銜,希姆萊一枝獨秀,軍銜為黨衛隊全國領袖,然後是

黨衛隊全國總指揮(相當於元帥)

副總指揮(上將) 總隊長(中將)

旅隊長(少將) 區隊長(准將)

旗隊長(上校)

一級突擊隊大隊長(中校)

二級突擊隊大隊長(少校)

一級突擊隊中隊長(上尉)

二級突擊隊中隊長(中尉)

三級突擊隊中隊長(少尉)

小隊長分別為軍士及士官,突擊隊員為士兵,所以我們在電影裡聽到的類似黨衛軍上校這樣的稱呼是沒有的,都是那一長串職務,好像是挺彆扭的。

第四,軍銜圖案不同,見下圖


國防軍軍銜

黨衛隊軍銜圖案


煙雨濛濛未沾衣


一、整體來說,兩者都是30-40年代德國的武裝力量,但是黨衛隊源於私人武裝,而國防軍是德國的正規的合法的武裝力量,在1871年德國建國時候就存在,國防軍將領不都是納粹黨員,是正規的職業軍人,有較高的素養。將領很多是傳統容克貴族出身,比如,傳統的東普魯士(戰後已經被割讓給了波蘭等國)的貴族家庭就盛產國防軍軍官。名字裡面有馮(von)的都是貴族出身,比如馮.曼施坦因,馮.施陶芬貝格(刺殺希特勒的國防軍上校)。他們崇尚騎士精神和貴族榮譽感。

二、兩者的軍服也有明顯區別。黨衛軍軍帽上有骷髏徽標,軍官佩戴骷髏戒指,還有各種紛繁複雜的配飾和徽章,都來源於古日耳曼部落的傳統神話。

黨衛軍二把手海德里希(納粹公認的完美雅利安人的典範),照片可以看到軍帽上的骷髏徽標,橡樹葉領標。海德里希1942年被刺殺於捷克,希特勒為了替其報仇,下令屠殺捷克利迪策村140名包括嬰兒在內的所有人,國際兒童節也由此而來。

德國版電影《刺殺希特勒》劇照,圖中國防軍軍官的軍帽帽徽是國徽,不是骷髏頭,沒有那麼紛繁複雜的各色花樣領標,胸前有帝國之鷹標誌。 前排左一是主人公——施陶芬貝格伯爵,他的家族是德國南部一支天主教貴族,其家族淵源可以追溯到13世紀,列祖列宗多是教堂主持、政府官員和高級將領。馮·施陶芬貝格的父親是符騰堡王國的將軍,母親是普魯士軍隊改革家——格耐森瑙元帥家族的女伯爵。

三、黨衛軍整體地位要高於國防軍,但是往往受國防軍鄙視。

黨衛軍是德國納粹用來控制德國社會各界的私人武裝和工具,類似納粹黨的私人打手團。裡面的成員魚龍混雜,比如他們的頭頭——希姆萊,出身比較低微,父母都是普通市民,自己當過養雞場負責人。很多黨衛軍高層出身都不高,所以加入黨衛軍成了許多底層青年快速致富,提升社會地位的捷徑。因此,國防軍裡面的馮(von)們看這些黨衛軍難免有那種大城市精英看山區文盲和城鄉結合部流氓的意思。

美國版電影《刺殺希特勒》劇照,“女武神行動”謀劃者幾乎是清一色的國防軍貴族軍官,多數名字裡面都有馮(von)

四、不可否認的是,國防軍裡面也有諸多堅定的納粹黨支持者,逢年過節,各種大型活動念上一段話來宣佈效忠納粹黨元首是絕對必要環節。1934年,德國國防軍從總統興登堡元帥去世當天正式宣佈效忠於第三帝國總理阿道夫·希特勒,並擁戴其為三軍武裝部隊總司令,支持其間任總統職務;阿道夫·希特勒稱元首後,由於其主張對外擴張並一雪一次世界大戰前恥,得到國防軍支持與擁護。所以,大多數國防軍還是積極的地跟隨和擁護希特勒和納粹黨的,尤其是戰爭初期,否則“閃電戰”也不會如此順利。

美版《刺殺希特勒》中,立場搖擺不定的警衛營長雷麥爾少校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實中的雷麥爾雖然是國防軍將領,但同時也是一名納粹信仰者,甚至在戰後還不遺餘力的傳播納粹遺毒。

雖然國防軍裡面也有諸多堅定的納粹黨支持者(比如上圖雷麥爾少校),但不少高層軍官還是認為忠於德意志要遠勝於忠於元首本人。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是納粹的種族屠殺和各種暴行,讓這些原本效忠元首的軍官對納粹理念產生了懷疑和抵制,比如施陶芬貝格本人,開始也是希特勒忠實的崇拜者(親身體驗到了希特勒復興國家,重整軍隊,開疆破土的威力),後來逐漸轉成了懷疑、甚至厭惡(可以參考施陶芬貝格的個人日記)。

五、黨衛軍構成相對複雜,主要包括武裝黨衛隊、特別行動隊、蓋世太保、看守營。其中,武裝黨衛軍(ss):與德國正規武裝力量的國防軍一起並肩作戰,不同的是,作為納粹黨的精銳軍隊,嚴格聽從希特勒指揮,誓死效忠元首,軍事素養也很高,是一支作戰勇猛精銳之師,湧現出許多“王牌部隊”,但也因參與過諸多納粹組織的戰爭罪行而飽受詬病。國防軍不接受外籍人士,但是武裝黨衛隊的SS志願師(SS-Freiwilligen-Division,由外籍人士組成,戰鬥力還十分強悍,比如,讓對手聞之變色的第5SS裝甲師(維京師),第11SS志願裝甲師(北歐師)等)。

武裝黨衛隊先於國防軍裝備了現代迷彩服。

黨衛軍第十一“北歐”志願裝甲擲彈兵師徽標,最後退回德國本土參加了柏林戰役

SS志願師也是45年柏林保衛戰的主力,這些外籍軍團沒有退路,不管向誰投降都是死,作為叛徒,自己的國家也回不去了,加上所謂的堅定的信仰,所以寧可戰死也不投降。甚至,維京師等外籍黨衛軍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將自己綁在了機槍陣地上,繼續向紅軍開火。死戰的結果是,在大概三個星期的柏林戰役中,蘇聯紅軍軍傷亡了30多萬人,幾乎每8個蘇軍士兵就有一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另外,特別行動隊(吸納了大量偽軍)、蓋世太保、看守營等幾個編隊更是臭名昭著,是納粹民族政策的直接執行者,“子彈屠殺”、“毒氣消毒”等惡行讓其臭名昭著。

黨衛隊特別行動隊裡的蘇聯籍“偽軍”——烏克蘭的哥薩克人。

六、黨衛軍裡面也不乏專業人才,比如德國“火箭之父”黨衛軍少校馮.布勞恩,相當的被納粹黨器重,戰後又被美國花大價錢請走,既不用接受審判,也不用改名換姓的東躲西藏,光明正大的主持了土星五號等大工程,成了美國航天之父和阿波羅登月設計師。還擔任過美國國家航天局副局長。

被國防軍軍官簇擁的德國“導彈之父”黨衛軍少校馮.布勞恩

知識不但可以改變命運,關鍵時刻可以救命,與美國總統相談甚歡的“美國航天之父”馮.布勞恩局長。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納粹德國陸軍元帥隆美爾,他在德國國防軍當中晉升的非常快,按理說他僅僅是嶄露頭角的納粹德國將領,在打下法國之後也僅是少將軍銜,沒出五年就成了元帥顯然是希特勒對他的“器重”,但主要原因還是希特勒想在國防軍當中“摻沙子”,然後進一步的控制國防軍。

二戰期間德國有兩支軍隊,一支是以馮.伯克、曼施坦因、古德里安…這樣軍人世家出身為代表的國防軍,另一隻則是希特勒的私人衛隊“黨衛軍”。

為啥會出現兩支軍隊能?究其原因就是希特勒通過不正當手段上臺當上德國“總理”之後,軍隊中的這些“世家子弟”都看不上他!德國軍隊的“普魯士騎士遺風是很濃重的”(論資排輩),不論是德皇亦或宰相,要是不去和軍隊同甘共苦那麼他的地位是不穩的,只有在軍隊當中有非常高的威望這些“世家子弟”才能服你…問題是希特勒從軍的經歷只是一“奧地利下士”,與這些“高幹子弟”的地位相比根本不是一個檔次的!這一點希特勒自己也清楚,可是不掌握軍隊怎麼能掌管德國?唯一的辦法就是創建另一支絕對服從希特勒領導的軍隊,即可以握有軍權,又能防止國防軍“譁變”。
和希特勒握手的這個就是“黨衛軍領袖”,海因裡希.希姆萊,他被德國媒體稱為歐洲最大的劊子手,600多萬猶太人就死在了他的手中…希姆萊這個人是納粹黨理論家,希特勒的左右手!一手創建了秘密警察組織“蓋世太保” 並且利用了德國青年對希特勒的盲目崇拜建立了“青年衝鋒隊”,並以此為基礎建立了“黨衛軍”這樣的專為保衛希特勒的正規化軍事組織。


黨衛軍由於是希特勒的私人武裝,開始都是挑選精壯並且絕對服從納粹黨的人,然後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裝備了最先進的裝備後就形成了二戰期間令人恐懼的:黨衛軍骷髏師、帝國師、維京師、希特勒青年師…等等聲名顯赫的“王牌部隊”。
非常少見的黨衛軍“東方營”

,裡面有許多來自西亞、北非、印度…等地的人種和民族。

但,具備諷刺意味的是,這些“黨衛軍”當中有很多被希特勒認定為“劣等民族”的人參加,隨著最早一批“黨衛軍”的兵員消耗,加之德國18~50歲成年人口增兵量的捉襟見肘,“黨衛軍”對於兵員的要求也放寬了,大量的社會閒散人員和兇徒進入到“黨衛軍”服役,這類人本來就是社會渣子,進入到部隊之後手裡有了武器,就更加肆無忌憚了!完全是一群無惡不作的獸兵…由於歐洲的大部分猶太人集中營和戰俘集中營都由“黨衛軍”管理,出現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這駭人聽聞的種族滅絕事件也就不足為奇了!
由於“黨衛軍”無惡不作,與他們交戰的盟軍官兵也對他們恨之入骨,《狂怒》裡面多次出現“皮特哥車組”消滅黨衛軍的橋段。

總體來說,德國國防軍和黨衛軍之間互不隸屬,彼此之間除了戰爭初期有所合作之外,國防軍對黨衛軍也是打心眼裡厭煩!雙方的心理甚至都希望對方倒黴!作為國防軍原則上是為了國家打仗,軍人的天職就是服從,當希特勒上臺之後,這些“世家子弟”和馮.伯克元帥這樣的更老派國防軍將領也只得服從…但是,國防軍的遺風還在,在戰爭的最後階段甚至有人要刺殺希特勒!這說明國防軍最後一絲的人性還沒有泯滅。


皇家橡樹1972


一戰結束後、作為戰敗國的只允許保留了10多萬軍隊……國防軍。

國防軍Schrmacht。德國國防軍的軍人誓言:我在上帝面前莊言宣誓,將忠誠人民和祖國……

德國國防軍就是武裝力量的“國家隊”

然而,阿道夫.希特勒上臺後德國和世界都跟著發生了“鉅變”。

納粹德國國防軍的誓言也變成:我在上帝面前宣誓,毫無保留的服從帝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戰爭狂人納粹頭目:阿道夫.希特勒

成為了德國的……元首。

把配備給他的私人衛隊“衝鋒隊”速度擴充成了一支強大的準軍事組織……黨衛軍/ScutzstaffeI簡稱:SS歸德國內務部。

從此希特勒統一領導了德國武裝力量:國防軍、黨衛軍、“國家秘密警察/蓋世太保”。
(納粹德國/黨衛軍以及“蓋世太保”頭目:希姆萊)


納粹德國“黨衛軍”誓言:我在上帝面前莊嚴宣誓,效忠我們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

納粹德國國防軍的服裝:

繼續沿用“德國灰”為主色調,完善配套了符合納粹的需要!
(納粹德國國防軍服裝)
(納粹德國國防軍元帥制服)




(納粹德國是“軍服的海洋、種類繁多”國防軍的肩章、軍銜、配飾)

納粹德國/黨衛軍、蓋世太保制服以“德國黑”為主色調,明顯特色左臂配戴紅色帶“卍”字袖標,領章上有“SS”閃電⚡標誌。
(納粹德國黨衛軍士兵的頭盔上有閃電“SS”標誌)
(令人眼花的納粹德國黨衛軍標誌)



(納粹德國SS“黨衛軍”的精銳部隊標誌)

整個二戰時期,納粹德國的“國防軍”、“黨衛軍”、“蓋世太保”橫掃歐洲、勢不可擋……

最後還是被世界反法西斯的正義力量消滅、德國再一次成為戰敗國!


孔乙己亂彈


國防軍與黨衛軍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國防軍是德國自一戰戰敗後所建立的正式武裝力量防衛軍的合法繼承者,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國有”“官方”部隊。而黨衛軍則是隸屬於納粹黨的武裝衝鋒隊的繼承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私人”部隊。

在部隊性質上,德國國防軍正式成立於1935年,其前身是魏瑪政府按照《凡爾賽條約》的規定,於1921年建立的國防力量“德國防衛軍”。在希特勒擔任德國總理後,德國防衛軍在他的支持下加劇了秘密發展和擴張;在1935年興登堡去世,希特勒獨攬大權後,德國防衛軍於1935年10月15日被正式更名為德國國防軍。最初的德國防衛軍是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它直接對德國和德國憲法負責;在希特勒成為“元首”後,德國國防軍則對三軍最高統帥小鬍子負責。在德國戰敗後,由北約重組的西德的聯邦國防軍也就成為了德三國防軍的合法繼承者。

而黨衛軍則於1925年從納粹當時的私人武裝——衝鋒隊分離出來的,其最初職責是保衛納粹黨黨魁希特勒以及其他納粹高官,同時還兼任情報蒐集、政治監察、審訊等任務。在衝鋒隊解散後,黨衛軍又全部成包了衝鋒隊武裝鎮壓之類的活。納粹獨攬大權後,希姆萊又將國家安全的活攬給了黨衛軍,黨衛軍也就成為了實質上的德國國家公安單位;但是其本身仍然是隸屬於納粹黨的私人武裝,是納粹維持統治的工具。

在部隊構成上,德國國防軍由空軍、海軍和陸軍三大兵種組成;分別由德國國防軍空軍總司令部、海軍總司令部和陸軍總司令部這三大機構直接指揮和管理。而這三大司令部又分別隸屬於最國防軍高統帥部,國防軍最高統帥部又直接對三軍總司令小鬍子希特勒負責。

而黨衛軍則由下屬黨衛隊、武裝黨衛隊、特別行動隊、看守營和蓋世太保組成;除去武裝黨衛軍外,這些機構又分別由黨衛隊總部、黨衛隊人事本部、黨衛隊法務部、國家安全部、黨衛隊人種及移民總部、德意志民族強化委員會、德意志民族對策本部和黨衛隊法務部來指揮和調遣。而這些機構又直接對黨衛隊全國領袖個人參謀部負責,這一機構又對其領導人希姆萊直接負責。而武裝黨衛隊雖然名義上是由黨衛隊作戰總部負責,但實際上則是直接由國防軍陸軍總參謀部負責的。

在出身上,德國國防軍高層大多出身容克貴族和軍人世家,像馮.曼施坦因、馮.博克、馮.布勞希奇、馮.克魯格這些姓名中帶有“馮”字的都是容克貴族的後代;軍隊成員也基本上由德國人組成。

而黨衛軍的出身就要複雜多了,下屬黨衛隊、特別行動隊以及看守營和蓋世太保主要是由德國人所構成的。而武裝黨衛軍裡面則分為三等:第一等的是正規黨衛軍(如大名鼎鼎的維京師、骷髏師),是由所謂“純種雅利安人”構成的、而第二等的則是志願師,主要由非德國日耳曼裔組成、第三等是武裝師,主要由東歐人、斯拉夫人和巴爾幹人組成。黨衛軍對成員出身(非血統)並無要求,因此黨衛軍成員中有不少的地痞流氓和罪犯。雖然國防軍在法理上來說是德國的正統部隊,但是在納粹黨統治下的德三中,隸屬於納粹的黨衛軍的地位(主要指武裝黨衛軍)明顯要比國防軍高很多;而且在戰場上,武裝黨衛軍也總是優先於國防軍獲得部隊補給和新式武器。

並且,雖然德國國防軍宣佈“忠於元首”,但是那些高層軍官或多或少都對下士出身的希特勒以及混入大量地痞流氓的黨衛軍有些不屑,他們對於納粹黨也僅僅視合作行為;在二戰後期,不少國防軍成員向英美盟軍投降,國防軍軍官馮.施陶芬貝格甚至策劃了刺殺希特勒的瓦爾基里行動。而黨衛軍則正相反,他們中的一部分人一直死守到了柏林陷落,希特勒自殺。


二戰吐槽君


簡單地說就是一個為納粹黨,一個為第三帝國。國防軍指揮軍官可以不是納粹,其組成大部分是普魯士傳統軍人,但黨衛軍指揮軍官必須是納粹黨黨員。

納粹德國即將崩潰時,防守帝國大廈戰鬥到最後的是黨衛軍,而國防軍在戰爭最末期大部分已經無心戀戰,能體現國防軍意志動搖的,最著名的就是舒道芬堡行刺希特勒事件,表明了一些國防軍指揮官在戰爭後期反對希特勒的不穩定立場。




天堂的另一面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二戰時期黨衛軍和國防軍有著本質性的區別。簡單來說黨衛軍屬於私人軍隊,而國防軍屬於國家武裝力量。黨衛隊成立就是為了保護希特勒而設立。黨衛隊行政歸屬於納粹黨衝鋒隊。後來隨著黨衛軍規模的擴大,黨衛隊也不單單是保護希特勒,責任範圍增大,同時也開始保護納粹黨所有高官、反刺殺情報蒐集、政風監察等。後來黨衛隊權利進一步擴大,對於社會治安也包含的職責範圍之內。同時黨衛隊業負責監察納粹黨內部以及衝鋒隊內部,防止不穩定分子霍亂納粹黨。



黨衛隊可以說是最忠心於希特勒的一支力量。組成黨衛隊的人員除了少部分德國人,大部分都是外籍人員,由來自烏克蘭,波蘭,芬蘭,愛沙尼亞,白俄羅斯,挪威,波斯尼亞,匈牙利,法國,俄羅斯,荷蘭等30多個歐洲以及亞洲國家的人口組成。


後來黨衛隊在德國國防軍認可下籌組訓練的準軍事部門稱為武裝黨衛隊,或者黨衛軍。這個時候的黨衛隊不止是單純的護衛隊了。而是開始有了屬於黨衛隊自己的武裝力量—黨衛軍。黨衛軍幾乎參加了納粹領導的所有重要戰役。黨衛軍可能是二十世紀最聲名在外的一支軍隊。除了勇猛被人所著稱之外,更被人稱道的就是黨衛軍的忠誠,他們唯希特勒命令是從。作戰之時悍不畏死,也正是因為如此,希特勒遇上什麼打不贏的戰役第一時間就是想到黨衛軍。而黨衛軍也不負眾望。每每都能替他們的元首攻城略地無往而不勝。


蘇聯元帥朱可夫曾說,他的部隊指揮官和所屬的建制部隊一旦聽傳前方德軍陣地出現了黨衛軍,基本上是人人都寫下遺書,全體變得肅穆無比,甚至出現逃兵的狀況。 在他的回憶錄裡他寫道:“那些納粹黨衛軍狗孃養的是真正的軍人,跟他們比,我與艾森豪威爾手下的都是他孃的業餘娃娃部隊,從心底來說,他們是我敬重的對手。由此可見黨衛軍威名之盛。

黨衛軍中還有三大王牌存在,分別是骷髏師,警察師和帝國師。最讓人奇怪的是在二戰期間,總計有大約50萬名外籍人士於黨衛軍中服役。非德國人的黨衛軍以東歐人為最多,他們分別來自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烏克蘭、波斯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俄羅斯,還有東歐各國的德裔人士。到了1945年時,在黨衛軍所有的30多個師中,還沒有哪一個師是完全由德國人組成的,即使是阿道夫希特勒師也不例外。他們之所以加入黨衛軍就是因為崇拜希特勒。所以他們加入黨衛軍發誓要保護希特勒。為希特勒掃平一切障礙。



希特勒自殺後黨衛軍中有63000餘人自願自殺為希特勒殉葬。還有70000萬黨衛軍誓死不降,和敵人戰鬥至死。後來據盟國方面數據統計,黨衛軍沒有任何一個人主動盟軍投降。即使有被俘的黨衛軍也是彈盡糧絕被俘。最讓人震撼的是一名德軍黨衛軍的遺言“告訴元首我已經盡力了,告訴我的家人我愛他們”最後這名士兵戰死沙場。


而德國的國防軍除了是德國的國家武裝力量之外。國防軍和黨衛軍的最大區別就是,德國國防軍是由全部德國人組成的。一戰結束後德國國防軍基本上是土崩瓦解了。四處潰散的德國士兵回國後加入了一個半軍事的組織“自由軍團”。後來魏瑪共和國成立了一個過渡性的臨時國防軍。招募了一些軍隊人員。但是由於凡爾賽條約德國不允許存在軍隊。此時魏瑪共和國也就是打了一個擦邊球而已。直到希特勒上臺後,希特勒開始秘密大規模擴軍。1935年10月15日,納粹德國正式成立德國國防軍。


在二戰期間,有超過600萬國防軍士兵受傷,超過1100萬人成為俘虜。有553萬名德軍士兵死亡。1945年5月9日德國戰敗投降,德國國防軍被予以解散。 如果說黨衛軍和國防軍的具體區別。那就是國防軍只是軍隊。而黨衛軍是黨衛隊下屬的一支武裝力量。而且黨衛隊負責的領域十分廣泛。基本上二戰期間只要和戰爭挨邊的部門都有黨衛隊的身影。而希特勒本人對於黨衛隊也更加寵愛。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書


在二戰中的德國黨衛軍和它的國防軍在性質上還是有所不同的。

國防軍事純粹的職業軍人,而黨衛軍除了也是純粹的職業軍人之外又多了一層另外的關係。


這種關係就是它不僅遂行一些作戰任務,而且還對當地的反抗者進行血腥的鎮壓,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

由於黨衛軍這些帶有特殊的性質,使得它在戰時要比單純的國防軍要吃得開一些,在同等軍階的情況之下,國防軍要受黨衛軍的節制,

大家可以看一下南斯拉夫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和《橋》就能看得出來。

在《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中,馮迪特里施對比肖夫說,像哈根這種人是打不了勝仗的。

比肖夫說:典型的國防軍。

從字裡行間就能看得出來,黨衛軍和國防軍之間既有很深的矛盾,同時黨衛軍也對國防軍懷有一種鄙視感!

在電影《橋》中,國防軍馮菲爾森和黨衛軍的霍夫曼博士都同為上校軍階,但在實際行動之中,菲爾森要服從霍夫曼的命令。,

國防軍一般都是有軍事素養很高的職業軍人領導,他們的職責就是服從上級的命令,為國家打仗。

他們一般都口碑很好,有的獲得了敵軍的尊重和較高的評價,如隆美爾。

有的在戰後沒有過度追究戰爭責任,如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等。

但黨衛軍就不同了,希姆萊雖然畏罪自殺,但他就算不自殺也逃脫不了盟軍對他的審判。

那些在豪森集中營、奧斯維辛集中營的黨衛軍管理人員,儘管只是一些軍階不高的小頭目,可大多數都被判處了絞刑。

而那些典型的純粹的國防軍的將領,大都獲得了法外開恩。

黨衛軍除了一些像希姆萊這樣的黨衛軍之外,也有一些屬於純作戰部隊的黨衛軍,如赫赫有名的帝國師,和骷髏軍團等。

這些黨衛軍裝備精良、作戰兇悍,既凌駕於一般的國防軍之上,同時也不屑於其他的黨衛軍。

都同為職業軍人,國防軍一般是負責戰爭行動,而黨衛軍大多是負責地方安保工作,比如海德里希。

兩者之間不僅任務性質區別較大,而且意識形態也大相徑庭,國防軍很是看不起黨衛軍,認為他們丟盡了德國軍人的臉。

其中當隆美爾的兒子想參加黨衛軍部隊時,當即受到了隆美爾的嚴厲斥責,他認為決不能讓兒子參加希姆萊這樣的部隊。


而黨衛軍也很鄙視國防軍,自命不凡、目空一切。

但最後他們都收到了國際軍事法庭的嚴厲懲罰,而國防軍則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寬大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