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西安有一座碑林。

石碑,古人把棺槨埋入地下,因為沉重,要用繩子拉著慢慢放下,徒手拉繩,也不方便,就在墓坑邊沿放一條形石頭,石上有孔,繩子穿過,慢慢放棺槨。棺槨入土,那塊石頭也沒用了,不知最初是誰把那塊沒用的石頭樹在墳前,順便刻上墓主的姓名,給墳做了一個標誌,避免陵川變遷,墳墓渺茫。

石頭就成了石碑,最初的石碑一端是有孔的,就是用來穿繩用的。

再後來,石碑獨立了,越來越精美,它的作用就是樹在墓前,記錄墓主的姓名和生平。

有石碑的時候還沒有紙張,文字和書法,就在石碑上保留下來了。

有了紙張,又沒有石碑上的文字便於保存。

西安的碑林裡,收入了許多塊石碑,從古到今,唐宋元明清,一代又一代,碑林裡有大大小小的碑刻4000餘方。

全國第一。

尤其是有很多書法精品,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西安的碑林始建於北宋元佑二年,就是1087年。到現在已經有了900多年的歷史了。

這裡原是西安的文廟,把許許多多的石碑都收集到這裡,也是得其所哉。

全國許多地方的文廟都很著名,南京的夫子廟,北京的文廟,曲阜的孔廟,唯獨西安的文廟成了碑林。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他們知道這裡藏有很多名碑,都是書法愛好者非常向往的。

《曹全碑》,漢隸中婉麗風格的一流佳作。

《熹平石經》,相傳是書法家蔡邕所書,可於東漢熹平二年,隸書工整秀麗,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石刻儒家經典。

歐陽詢的《皇甫誕碑》。

虞世南的《孔子廟堂碑》。

褚遂良的《同州聖教序碑》。

顏真卿的《多寶塔感應碑》,《顏家廟碑》,《顏勤禮碑》。

柳公權的《玄秘塔碑》,《回元觀鐘樓銘》。

張旭的《斷千字文》,《肚疼帖》。

懷素的《東陵聖母帖》,《藏真律公帖》,《草書千字文》。

蘇東坡的《歸去來兮辭詩碑》。

黃庭堅的《詩帖》。

董其昌的《徐翼所公家訓碑》……

在中國,真的很少有另外一處碑林,能集中這麼多書法精品,許多字帖都是從這裡印製出去的。

到碑林看一看,就是遊走在中國的書法史裡,還有許多鮮有人知的書法碑。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今天“碑林”這兩個字,是清代名臣林則徐寫的。

林則徐不僅會戒菸,他是一代能臣。

他的修養也是很全面的,詩詞書法,都能做的很好。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一尊《石臺孝經碑》,是西安碑林的鎮館之寶。

碑文是唐玄宗李隆基書寫的。

大家熟知李隆基,都是因為她和楊玉環的愛情,其實他是一個很有作為的政治家,開創了開元盛世;同時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藝術家,精通音律,《霓裳羽衣舞曲》是他創作的。

傳統戲曲裡,他確立的擊鼓指揮整個樂隊,他還是戲曲當中很好的丑角演員,今天他還被戲班子裡奉為祖師爺。

他還是一個書法家,喜歡隸書,另一位唐朝皇帝李世民喜歡行書。

李隆基治國,詔令天下每家有《孝經》一部。

他自己親自錄《孝經》一部,加註釋文,可在國子監的石碑上。

原本很是雄偉,通高6.4米,又立在三層石臺上,碑首雕飾山巒祥雲。碑額上的篆字是太子李亨寫的,安史之亂以後,李亨當了皇上,是為唐肅宗。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書法。

果然十分了得,能當得起一個書法家吧?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西安碑林的形成,和兩通石碑的關係最大,一是《石臺孝經》,再就是《開成石經》。

唐朝,印刷術還不普及,許多文章傳播要靠抄錄,難免以訛傳訛。

儒家經典,科考所需,為了防止傳抄錯誤,保證考試的嚴肅性和公正性,唐文宗太和四年,公元830年,下詔令將十二種儒家經典刊石,歷時七年完成,共刻石114塊,正反兩面,228面。立於長安城國子監,供天下士人拓印鈔印,因為這是欽定的文本,標準教材,也是中國最早的高考教材。

因為刻成那年是開成二年,所以,被稱作“開成石經”。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開成石經》彙集了中國傳統儒家經典,包括,《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儀》《禮記》《左氏春秋》《公羊春秋》《穀梁春秋》《孝經》《論語》《爾雅》等12部,共650252字。

到了清朝康熙三年,1664年,又補刻孟子;

康熙21年,1682年,又刻《大學》《中庸》。

這些統稱《十三經》。

民國時,梁啟超向清華大學校長推薦陳寅恪,校長嫌棄陳寅恪沒大學文憑,梁啟超說,他能熟背《十三經》。

當然,陳寅恪的才能不僅是熟背《十三經》。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就是《開成石經》上的文字。

904年,朱溫叛亂,唐昭宗遷都洛陽。

駐守長安的佑國軍節度使韓建,保護起來《石臺孝經》。

909年,節度使劉尋,保護了《開成石經》。

兩種石經先後被他們二人移到同一地點,後人又把其他的名碑慢慢聚攏過來,《顏勤禮碑》《興慶宮殘圖》……

石碑漸多,1087年,把這些石碑移到今天的地址,碑林開‘始出現了。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碑林裡,最早的書法作品應該是,《嶧山刻石》。

篆書。

相傳是秦始皇28年李斯所書。

秦始皇統一天下,要“書同文”,統一全國的文字標準,便在天下立了七塊碑,昌黎,琅琊,會稽……在山東的鄒城的嶧山也立了一塊。

碑文內容是歌頌秦始皇的,——從古到今統治者就這脾氣,非要讓別人歌頌。真不要臉。

不過,那字寫的真好,線條挺拔,粗細均勻,架方端圓,既聚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

嶧山碑早就被砸毀了。

眼前的文字,是宋朝淳化年間,根據南朝徐璇的摹本翻刻的。

這是後世臨習撰書的範本。

只是書寫者李斯的下場不太好,死心塌地跟著暴君賣‘命,下場沒好的。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我們欣賞一下李斯的書法吧。

中國的書法,從甲骨文算起,應該是,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都屬於大篆書,只是因為在不同的材質上,名稱才不一樣,筆畫結構大致相同。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石鼓文是刻在扁鼓一樣的石墩子上,金文是鑄在銅器上。

它們都屬於大篆。

大篆寫起來比較麻煩,李斯把它們簡化一下,創造一種新字體,稱為小篆。

這些字就是小篆的範本。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仔細看看,只覺得那字真美,還能看出書畫同源的痕跡。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秦朝末年,出現了隸書。

這是中國漢字書法的一次革命。

大篆小篆,還都講究“依物象形”,像畫。

隸書,讓漢字筆畫符號化。

進而才能衍生出楷書,草書,行書。

這幅字是東漢的蔡邕所書,屬於隸書。筆畫方挺嚴整。是漢隸的典範。

因為是東漢熹平四年,刻在石頭上,所以被稱作《熹平石經》。

那一年是公元175年。

蔡邕有個女兒,叫蔡文姬,也是一個才女,音樂家。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學寫隸書的,要是不知道《曹全碑》,那簡直是不入流。

這就是《曹全碑》。

《曹全碑》是表揚曹全的。他是東漢合陽令,碑文記載了,他的家族世系以及征討疏勒,平定起義,安撫百姓,擴建官舍等事蹟。

書法工整秀麗,端莊平和。全篇章法整肅寧靜,縱列橫行,井然有序,寓剛於柔。"秀美飛動,不束縛,不馳驟,洵神品也”。

它在漢隸中獨樹一幟。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楷書出現了。

楷書又稱正書,真書。說它“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

楷書從魏晉到唐,漸成書法的主流。

楷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據說是三國時期的鐘繇所創。

眼前的這副楷書作品,是漢代的京兆尹司馬芳的墓碑,出土的時候只有上半截,並且已經斷為三段,所以稱作《司馬芳殘碑》。

司馬芳有個兒子叫司馬懿,就是在《三國演義》當中和諸葛亮鬥法的那位。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是北魏時期的楷書。

可與北魏延興五年,即475年。

它叫《元理墓誌》。

魏晉時期,墓碑減少,人們把墓碑變小,埋入墓中,稱作墓誌。

書法線條剛健,縱意書寫,但自然和度,妍麗多姿。

這一方墓誌,是于右任捐給西安碑林的。

上個世紀30年代,于右任捐給西安碑林許多書法精品。

于右任,陝西三原人,辛亥革命元老,書法家,擅長草書,死於臺灣。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碑代表了東晉時期的楷書書體。

魏晉時期的楷書,還不夠成熟,相比較唐楷,只是一個過渡。

我們稱作,魏碑。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隋朝楷書,與魏晉時期已不相同,漸漸露出唐朝楷書的味道。

這是《解方保墓誌》,刻於隋朝大業六年,公元610年。

用筆細勁挺拔,線條婉麗清疏。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是隨代的草書。

草書的筆畫是固定的,不是寫的潦草就是草書。

草書形成於漢代,隸書出現以後,草書就出現了。

草書分章草和今草,今草又分為大草和小草,其中的大草又叫狂草。

這是智永和尚寫的《千字文》。

智永和尚俗姓王,當了一輩子和尚,練習一輩子書法,草書行書都好,他的七世祖很有名,叫王羲之。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唐朝人的楷書,終於出現了。

這是唐代書法家虞世南寫的《孔子廟堂碑》。

唐代書法,和詩歌一樣,光輝燦爛。

原因也很簡單,唐代科舉考試詩歌,再就是注重字體,字寫不好的,直接考不上。

高考真的是個指揮棒,讓讀書人拼命也要把字寫好,於是,一大批楷書書法家應運而生。

這幅作品,用筆俊朗,形體稍長,顧盼之間,還有二王行書的味道。

這幅書法作品,放在碑林最為合適,他記錄的就是長安文廟,現在碑林所在就是長安文廟。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提起此碑名頭大。

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記,褚遂良書寫,叫做《同州聖教序碑》。

褚遂良,初唐書法家,這幅作品又有骨力,又有神韻,瘦潤華逸。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位書法家叫歐陽通。

歐陽通的父親叫歐陽詢,也是一位書法家。

歐陽通的書法出自家學,他們父子被稱作“大小歐"。

這幅《道因法師碑》,是紀念唐朝和尚道因的,道因在慈恩寺協助玄奘翻譯佛經,死了以後,他的弟子為了紀念他,請歐陽通寫了《道因法師碑》。

字體有歐陽詢的意味,但是結體稍扁,又有隸意。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是歐陽詢寫的《皇甫誕碑》。

歐陽詢是唐代初年的一位書法家,人們評價他,“八體盡能,筆力勁險,篆體尤精”。

今人稱歐陽詢的楷書“歐體”,看來他寫得最好的不是楷書,是篆書。

他的篆書見到的不多,流傳於世的都是楷書,他的楷書丰神凝重,法度森嚴,結體沉穩,形勢俊爽。

《皇甫誕碑》是他早期的作品,筆法內斂,點畫精細。

人們評價“小歐不如大歐”,你看呢?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喜歡王羲之的帝王真不少,先是梁朝的梁武帝,喜歡王羲之的字,讓周興嗣收集了1000個不同的字,編成一部《千字文》。

唐太宗李世民也喜歡王羲之,這《集王聖教序碑》是一塊“三絕碑”,唐太宗李世民撰序,唐高宗李治撰記,這還好辦,最難辦的是,李世民讓長安弘福寺的懷仁和尚,蒐集王羲之的字把它刻出來,懷仁和尚整整用了24年,才把所有的字湊齊,不但動用了皇家內府的全部王羲之的字,還曾經用千兩黃金在外面換一個字,所以這塊碑又有"千金帖”的雅稱。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是唐代詩人賀知章的撰文。

大家熟知"少小離家老大還”,都不注意他的文章還這麼美。

這字更美,是楊汲寫的。

見到這字的人也不多,1951年才能咸陽出土的,叫《楊執一墓誌》。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顏真卿出現了。

這是他寫的《多寶塔感應碑》。

《多寶塔感應碑》,記載的是神佛靈驗的故事。千百年來,人們最注重的不是它的內容,是書法。

這是顏真卿44歲所書,是流傳至今顏書最早的作品,他晚年的作品有所區別。

在這部作品裡,用筆清勁腴潤,解體勻稱謹密。

顏真卿不但楷書寫的好,行書也好,他的,書法作品《爭座位稿》,王羲之的《蘭亭序》並稱“行書雙璧”。

他的《祭侄文》,被稱作“天下第二行書”。

西安碑林裡有《爭座位稿》。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便是顏真卿的《爭座位稿》。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這是顏真卿《顏勤禮碑》。顏勤禮是他的曾祖父。顏氏祖居山東臨沂。

王羲之的祖籍也是臨沂。

地靈人傑,臨沂出了這麼好的書法家。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顏氏家廟碑》。

這是顏真卿72歲時所書。

年高筆高,風力遒厚。顏體書風發揮到極致。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顏筋柳骨,柳公權也出現了。

這是他的《回元觀鐘樓銘》。

他的軟筆如硬筆,斬釘截鐵,偏重骨力,書風遒勁健。

這碑貼在書法史上比較少見,原因是它是1986年才發掘出來的。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看來看去也不覺得累,但是寫來寫去真的累了。

先休息,把這些結為上篇,先發出去,估計也只有愛好毛筆書法的朋友才會看。

漢唐以來,西安做都,自然文物薈萃。

西安碑林看名碑(上)

(所引用圖片均為筆者在碑林所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