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夢魂妍~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夢魂妍~

海上仙島曰崇明

公元618年仲春的一天,在江蘇省南通狼山的長江江面上,兩三漁舟正撒網捕魚,狼山上不時傳來樵夫的俚歌俗語。突然半山腰有人驚喜地高呼:“大家看海作神啊,在東南方,大家看海作神啊。”一時間,漁夫停網,樵夫止斧,目光投向東南方的江面上。人們再不見起伏的江流,而是看到影影綽綽若明若暗的茅舍,炊煙裊裊的村落,車水馬龍的街市,古柏掩映的廟宇。有人說:這是大哈蜊在吐氣;有人說:肯定那邊要漲出沙洲了;也有人說:聖人將出,仙境才現。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是年冬季,長江水位下降,在今海門南方的江面上,露出了兩塊沙洲,人們按其東西排列方向,稱之為東沙、西沙。這東西兩沙,即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沖積島、祖國第三大島——崇明島的雛型。

人們說的“海作神”和“大哈蜊吐氣”,其實就是海市蜃樓。一般人只知道海市蜃樓出現在渤海灣廟島群島一帶水域,但是長江口的這一奇幻仙景,其實古已有之。崇明人認定“海作神”的出現,是淤漲沙洲的標誌。

公元618年,殘暴荒淫的隋煬帝在江都自殺,隋朝滅亡。太原留守李淵進兵攻佔長安稱帝,建立唐朝。上面所說的“聖人將出,仙景才現”,正是表明了飽經戰亂的老百姓對能建立安定統一的國家的期盼。崇明,這長江口的沖積島,正是和大唐王朝一起誕生了。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以後一千多年間,長江口又湧現了許多沙洲,與此同時,原有的一些沙洲卻又被江水吞沒。至清未,崇明已成了六十多個沙洲組成,東西長76多公里、南北寬13-18公里的大島。

崇明島先民大多來自與北部一水之隔的海門、南通,這可由現在崇明人口語與海門及一部分南通人完全一致佐證。

“崇明”命名於公元705年,但縣誌沒有記下命名之由來。新世紀伊始,《新民晚報》登載作家王安憶的《綠崇明》一文,其結尾倒是寫出了“崇明”兩字的來歷:

江風中昏昏地望出去,船一起一伏,遠處的崇明一隱一顯,正應了“崇明”兩字的原意,“崇”是高出四方的狀態,“明”即光明,想這光明,並不止於亮,還有綠的意思吧。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人們好稱有七百餘個山島組成的散佈於杭州灣外浩渺東海的舟山群島為“東海明珠”,那麼在長江口,三面臨江,東瀕黃海東海的崇明島,應該說是長江口一顆璀璨的明珠。

忠烈義士慷慨歌

公元1276年4月的一天子夜,三位身穿便服的南宋官員,來到南通狼山腳下的長江邊,匆匆僱傭一隻小船,避開元軍巡船,拉起風帆,向崇明島北支水域急馳。

第二天辰時,崇明島呈現在眼前。三人坐在艙板上,中間一位三十來歲、身帶有傷痕的四方白臉者,目光注視著雙膝前的一張地圖。坐在他右邊的一個叫杜滸的人說:“我們暫去崇明島吧。”“去年冬天,邸報上說崇明已陷於北軍,我們到南方溫州去。”四方白臉者說。

午時,船行崇明東北隅(即今港沿鎮北部),船工說:“這裡水域接近東海,但水味淡如泉水,故叫淡水洋。”船工正用吊桶吊水,以備中餐之用。四方白臉者用手指往吊桶裡一醮,塞進嘴裡一嘗後說:“水雖渾濁,確是淡的。”站在他左邊叫金應的人知道他又來詩興,便拿出文房四寶放在他面前艙板上,他稍加思索,提筆寫道:

渺渺乘風出海門,

一行淡水帶潮渾。

長江盡處還如此,

何日岷山看發源。

他收筆後細讀一遍,杜滸放聲誦讀三四句,便說:“寇氛掃除,我們一定到岷山一遊。”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這位四方白臉者,就是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

原來這年3月,元軍迫近臨安,南宋朝廷推薦右丞相文天祥出使北營而被扣,在鎮江得隙逃脫,一路草行露宿,差點被殺。他帶領的十二人到南通時只剩下杜滸、金應兩人。

崇明島第一次接納了民族英雄——文天祥。

1276年,元軍攻佔臨安,南宋滅亡,元丞相伯顏命管軍千戶朱清,將南宋庫存圖書典籍從臨安取海道運往大都。由此朱清經朝廷獲准嘗試開闢海上漕運,使江淮和東南沿海糧食直達大都,遂在崇明、太倉建造利於沿海航行的平底船六十艘。1282年,朱清海道運糧試航成功。1285年,朱清運糧十萬石到京,翌年增至四十三萬石,1290年又增至一百五十萬石。爾後每年海上漕運達三百萬石。海運比運河河運節時省錢。與此同時,朱清於1287年疏浚婁江(今瀏河),開劉家港海道通往直沽,窮鄉劉家港頓成巨市;且琉球、日本、高麗商船也進港貿易,劉家港遂有“六國碼頭”之稱。海運的興起和對外貿易的發展,為松江府的上海鎮創造了發展的機遇,上海鎮逐漸設置市舶司、商稅局、萬戶府和巡檢司等。1291年,上海縣獲准建置,這一年為上海建城年。朱清因之而升至海道中萬戶、大司農、江南行省左丞。

朱清,崇明西沙人,字澄叔。曾淪為海盜,其早年劣行,史有定論。然他打破七百年來運河河運為中國南北唯一的水上通道,開創海運業,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促使上海縣的建置,其功績當不可沒。

元代易過,進入明代。明朝的邊患除了北方少數民族外,又有了海上的倭寇和西方殖民者。在抗擊外敵入侵中,崇明產生了唐一岑和沈廷揚等英雄名臣,鄭成功也駐足過這塊綠島田疇。

唐一岑,廣西臨桂人,1553年任崇明知事。時值縣治四遷平洋沙,土城未竣,倭寇來犯,城中軍民奮力驅逐了倭寇。翌年,倭寇再犯,唐率軍抵抗,迫退倭寇。兩天後,倭寇又犯入城,唐一岑率眾巷戰,手刃數寇後,傷重而亡。縣城失守,城中軍民義憤高呼:“不殺倭寇,何以報唐公。”與寇血戰,殲滅二百餘人,收復縣城。戰後,唐一岑葬於縣城西南角;1731年,遷葬大同鄉蟠龍鎮;1990年,再遷葬縣城東果林場。明嘉靖帝敕贈唐一岑為光祿寺寺丞,諡“愍忠”。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這是崇明自開墾以來第一次與外敵激戰,由此崇明成為抗倭要地。爾後明清兩朝都視崇明為江防重鎮。

1644年,明王朝在李自成農民軍和滿清鐵騎的內憂外患中,終於崩潰了。在這血與火的鬥爭中,出現了千古唾罵的吳三桂、洪承疇等民族敗類,也出現了史可法、沈廷揚等民族英雄。而崇明人沈廷揚與洪承疇的一段遭遇,更見忠奸分明,薰蕕不雜。

1647年,洪承疇在南京總督軍務,鎮壓抗清義軍,沈以南明兵部左侍郎兼右僉都史總督浙直水師,在崇明西部鹿苑江面與清軍大戰四晝夜,夜遭颶風襲擊,沈廷揚和部下七百餘人被擒,但無一人投降而在蘇州全被活埋,沈被押解南京。

1647年農曆七月初二,五十三歲的沈廷揚被押往蘇州三山街淮清橋,他端正衣冠,向南叩拜,並高呼“為國而死,死而何憾!”當即就義,遺體安葬在虎丘五人墓西邊。

南明桂王追贈沈廷揚為戶部尚書。百年後,乾隆帝追諡沈“忠節”,在今崇明學宮西側建有沈忠節公祠。1937年5月,修葺該祠。1950年後沈忠節公祠被廢棄,2015年重建。

正當沈廷揚在蘇州就義,另一位民族英雄鄭成功並沒有因滿清八旗插遍中國大陸而退縮,相反,他正組織舟師尋找抗清根據地,首先把目光投向了勢居要衝的崇明島。

1659年8月初,鄭成功率領戰艦在崇明島東部登陸,然後向西挺進縣城,並用巨炮轟毀城牆西北角(今慶成菜場處)十多丈,城堞百餘個,又填塞護城河,鄭軍七次攻城,並與清軍在城樓肉搏,戰況甚烈。因崇明列為軍事要地,守城清軍皆為能戰之士,故鄭一時難以攻下。14日,鄭引兵南去,暫駐廈門和金門。兩年後的1661年,鄭成功率軍攻佔荷蘭佔領的臺灣。1662年2月1日,荷蘭簽訂投降書,退出了佔領38年的臺灣。

實業興邦諸精英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沈文鎬

到了清代和民國,崇明島培養了出類拔萃的文人學士,同時也產生了儒家文化與西方人文科技相結合的文化鉅子。沈文鎬、李鳳苞、王清穆、陶勝百、陳幹青是崇明人引以為榮的社會棟樑,還有在崇明經受江浪海濤磨練,成為第一個抗擊西方列強入侵犧牲在虎門的關天培。

沈文鎬(1696—1750),字紹岐,號誠齋。家住今豎新鎮油橋村。1733年(雍正十一年)進士,殿試一甲三名探花,崇明人就稱之為沈探花。沈初任編修,後外放山西提督學使。山西大同,朔平位在北疆,學風不盛,學術不精,沈就選拔當地的優秀人才,保送省城書院深造,再回家鄉播種文化種子,大見成效。1744年(乾隆九年),沈探花參加乾隆帝舉行的翰林院宴會,寫出柏梁體詩歌,備受乾隆帝讚賞。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金鰲山公園正門

於是崇明人中流傳著沈探花當過乾隆帝師的故事:乾隆帝曾問老師家鄉崇明島的特色,沈想,崇明只有江海之水,而無山丘之勝,有山有水才是好地方,沈就隨口誇說:

揚子江頭潮,浪拍造崇明。

三面長江水,東瀕大海濱。

一塔曰鎮海,一山金鰲名。

米糧瓜果地,四季藹如春。

後來乾隆帝來到江南常熟,準備乘船來崇看望退休的沈探花老師。沈得訊後就連夜發動民工挑土築山,又在山上造塔,這就是壽安寺旁的金鰲土山和上面的鎮海塔。乾隆帝因大風不便來崇,就隔江向崇明島三叩拜,祝願老師健康長壽,皇帝叩拜,崇明島升高三尺,成為無水患的寶島。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崇明學宮

1841年,關天培(1781—1841)在虎門英勇抗擊英軍入侵而壯烈犧牲,其英名彪炳史冊。但我們不能忘了關天培於1823年至1833年在崇明鎮臺衙門(現錦繡賓館)先後任奇營遊擊(從三品)、太湖副將、蘇淞總兵(從二品)等職十一年。1834年關升任代理提督,受道光帝接見,並平調廣東水師提督,七年後犧牲任上。

李鳳苞(1834—1887年),崇明城橋鎮東河沿街人,自幼接受儒家教育,獲秀才,列貢生,又接受西方人文科技,粗通英文。

李鳳苞於19世紀60年代,用準望法測繪的“崇明地圖”是《江蘇輿圖》中最為精確,受巡撫丁日昌賞識,即向兩江總督曾國藩推薦。1875年,丁又帶領李鳳苞北上面見直隸總督李鴻章,從此翻開了李鳳苞一生的光輝篇章。李鳳苞的事業可歸結為“四個第一”:

1876年,李鳳苞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提出旅順為北京東方門戶而建立軍港的建議,並前往考察旅順形勢,確立其為海防重鎮而付諸實施,這就是後來旅大、威海和大沽成為三角防禦體系保衛京津的海上長城的肇始。

1877年,李鳳苞加三品卿銜,帶領中國歷史上第一批海軍留學生三十八名前往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深造。1878年,清廷授李鳳苞二品頂戴孔雀翎,任駐德公使。

1879年,李鳳苞歷經七年繪製,由九百七十二幅地圖組成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自己繪製的《天下全圖》(即世界地圖),正式出版。

1880年,李鳳苞任駐德公使(1881年兼任奧地利、意大利、荷蘭三國公使),和公使館參贊徐建寅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自己設計、在德國伏爾鏗兵廠監製的中國海軍史上最大噸位的軍艦——定遠號、鎮遠號,各七千四百噸。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李鳳苞一生,著譯頗豐,內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地理、音韻等二十五部著作,其中《使德日記》被編入走向世界叢書發行。

l900年,一個三十來歲崇明城橋鎮年輕人殿試二甲進士,為光緒帝“欽賜翰林”,他就是清官王清穆(1860—1941)。1903年至1904年,王清穆創辦了我國第一家商會——上海商會;又支持華僑興建了我國第一、第二條商辦鐵路——潮汕鐵路、新寧鐵路。1906年,王任滬杭甬公司總經理。1919年,王又任太湖水利督辦。

王清穆為家鄉崇明走上現代工業之路作出了貢獻。王與同仁創建了崇明第一家輪船公司、第一家紗廠、第一家銀行;王還為崇明常遭江潮和風暴襲擊而發動民眾籌款保堤造堤築楗。

王清穆一生為官清廉,私人寫信,不用公有信紙信封,一般信件,都用舊信封翻制。節儉先從小處著手,廉潔先從小處著眼。小不佔才能養成大不貪。

1906年,王清穆奉命查辦京漢,京榆鐵路貪汙案,主持者賄以三十萬銀元,他嚴詞拒絕。直隸總督袁世凱“調升”王直隸按察使,王羞與為伍,棄官回鄉。1920年,王不滿孫傳芳霸道,雖被公推江蘇省長而不就;又撰寫《彈劾蔣介石》文,敦促蔣除貪汙,鎮強暴等六項要求。

1938年3月崇明淪陷,王避居上海,拒絕日寇軟硬誘降。l941年農曆五月,王清穆因病在上海去世。

民國年間,世人有“無崇不成臺”、“無崇不成船”之說。“無崇不成臺”的領軍人物為陶勝百;“無崇不成船”的領軍人物是陳幹青。

陶勝百(1890—1982),崇明廟鎮人。1914年畢業於上海交大電機系;1915年又畢業於北京交大無線電系,旋受聘於北京政府交通部和海軍部,成為民國時期第一個身兼兩部工作,獲取兩份工薪的電信技術員。

1920年,陶勝百騎著駱駝前往外蒙古庫倫架設無線電臺。

1924年,陶勝百拒絕驗收由日本人建造的不合協議要求的北京雙橋大電臺,並辭去交通部職。1925年調任上海吳淞海岸巡防處,是年陶勝百自行設計並率隊在吳淞、嵊山、沈家門、廈門設置氣象報警臺,使得沿海地區的海難大大減少。

1926年至1928年,陶勝百成立“中華無線電研究社”,又創建附屬工廠“中華無線電廠”,成功製造中國第一臺無線電短波收發報機。接著又創辦“中華無線電學校”,共培訓三屆無線電技術人員,計二百二十三人,其中崇明人一百三十人。期間,中華無線電廠製造的無線電短波機和無線電技術人員被軍政界和民用機構如銀行、鐵路等部門廣泛採納使用。當時報刊記者到全國各地電報局、軍隊電臺、鐵路電臺採訪,都發現有崇明人在,而且都是單位電信事業的中堅。有位記者用文言語表達了在電信界崇明人之多:“無不有崇人焉,懿歟盛矣”。由此“無崇不成臺(電臺)”這句話,在我國電信界廣為流傳,而“無崇不成臺”的領軍人物就是陶勝百!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陳幹青(1891—1953年),今崇明港西鎮團結村人。1914年畢業於國立吳淞商船專門學校,1921年,陳以精湛的業務知識衝破把持海關的外國人阻攔,成為中國第一個外洋輪(升利輪)船長。l924年,陳昇任中國首任總船長——肇興輪船公司總船長,掌船三十餘條。任職總船長的陳幹青,注重培養航運人才,一是在實際航海業務中培養輪機長、二副、大副以致船長;二是恢復吳淞商船專門學校,培養航海新生力量,這兩方面的人才,崇明人佔了大部分,而後成為中國航海界的生力軍,於是“無崇不成船”和“崇明船長多”之語就廣泛流傳,而陳幹青是“無崇不成船”的領軍人物。

1929年,陳幹青被國民政府委任出席第十三屆國際勞工大會資方代表。1931年,陳任上海船舶碰撞處理委員會委員,各國委陳為中國口岸代理。1932年,陳幹青首創中國海上意外保險公司,並出任董事長兼總經理。陳幹青不愧為中國現代著名的航海家。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長江客貨輪“天佑號”,1937年為免遭日軍劫持,天佑號自沉於二條豎河港內

港汊縱橫美挑源

崇明島是是長江口的沖積島嶼,全島河港有序縱橫排列。南北向河道稱港或滧,間隔三五里即有一港或一滧,例如直河港、堡鎮港、四滧、七滧。這些港滧大多是漲海時受潮汐侵蝕自然形成,而百姓墾殖後稍加疏浚。東西向的河道叫橫河,南北間隔二三里即有一條橫河,例如愛民河、惠民河、天仙河,現在各鄉鎮往往以序數稱謂,例如一號河、二號河。橫河大多原是港、滧的支流,而後由民工疏浚而成。農民便於灌溉排澇,又在農田開挖南北向溝渠,叫民溝,東西間隔百米左右即有一條民溝。這樣民溝接橫河,橫河通港滧,港滧又入南北長江水流。解放後,港滧入江處築了水閘,有效控制水位升降,又開挖了貫通各港滧的東西向的“南運橫河”,方便全縣各鄉鎮的水上運輸。這獨特的水系佈局,使得海島免除水旱災害。居民又在港滧、河溝兩岸植樹種木,使整個海島成為綠島。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崇明集鎮大多建造在港滧和橫河邊,便於運輸。南北東西每隔三至六里即有一集鎮,舊集鎮不下六七十個,其中“橋(鎮)、廟(鎮)、堡(鎮)、浜(鎮)”最為繁盛;而大戶鉅富最多的是油車橋、堡鎮、新開河、浜鎮,所謂“金油車橋銀堡鎮,銅新開河鐵浜鎮”即是。

崇明島地處江海交匯處,封建社會治安不良,故居民建造住宅時,首先在選定的宅基四周開溝,叫四桯宅溝。把挖出的泥土堆放在宅基溝旁,使宅周高起,防止海潮侵襲,然後在高起的宅基上造房。宅前架起小橋,以通出入,確保居民安全。住宅有三廂、四廂,也有三井兩院、四井三院。一般一宅一姓居住,也有兩姓三姓居住。

崇明人講究綠化,以南向住宅為例:宅北即後宅溝沿一般種竹——竹報平安,象徵家族興盛;宅東即東宅溝沿種桃柳——桃紅柳綠,利於觀賞,且樹冠小易透光;宅西,即西宅溝沿種榆樹——“榆”諧音“餘”,象徵富裕,且榆樹有吸附毒氣煙塵、淨化空氣的作用;宅前種槐樹——槐鼎象徵位及三公;宅溝養魚,春夏兩季,樹影婆娑,好鳥相鳴,溝水波漣,游魚上下,雖濠上濮水所不及。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20世紀60、70年代以來,鄉村造房要遷移至居民點,而尚存四桯宅溝內的四廂、三井兩院的民宅,是獨特的崇明民居建築和文化景觀遺產,更是待開發的旅遊資源!

崇明自古被稱為長江門戶,自唐一岑抗倭以來,明清兩朝把崇明作為江防重鎮,且防守轄地遠及嵊泗列島和太湖、蘇淞地區。然而滿清旗兵南下,沒有在崇明鏖戰;1842年,英國艦隊繞過崇明溯江西上南京,而在鎮江發生激戰;“八·一三”上海會戰,與上海一水之隔的崇明沒有發生爭奪戰;1949年解放上海,國共兩軍也未在崇明交戰。崇明雖處大江之口,守者無鎖鑰之價值,攻者無必經必奪之意義。如此崇明成為既無兵燹之兇;也無大災異害的桃源樂郊。

氣貫江海寫文明

以上所述,便是我家鄉崇明島自然和地域歷史文化的總寫。

這個只有一千四百年曆史的海島,卻有著特有的本質特性——江海島嶼文明。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今天的崇明島仍有著“江海島嶼文明”的特徵:這裡有最早興起的河塘養殖,最早家養的野雞野鴨,也有除港臺以外最早的拆船業,這裡還是候鳥的集散地。但有幸的是:崇明島還有沒被工業汙染的清新空氣,潔淨水質和純淨土壤。

背靠祖國大陸面向繁華上海、廣闊大海和多彩未來的崇明島,它已經拒絕了汙水流淌、廢氣排放、噪音喧天的工業經濟,也不再叫喊發展麥浪滾滾的農業經濟。

崇明的未來再不趨附於高樓林立、工廠櫛比的大城市的繁華,因為“歷史,從來不給附庸以地位”。於是“世界級生態島”的前景展現在世人的眼前!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時間進入新世紀第十八個年頭,迎來了崇明成島1400年的慶典。無疑,文化建設的熱潮讓崇明島遇上新的機遇,深信我的家鄉崇明島一定會抓住機遇,向著世界級生態島邁開堅實的步伐,前進!

崇明一千四百年,江海梦魂妍~

信息來源丨崇明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