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眼觀史
1908年對於清朝來說是不太平的一年。光緒和慈禧在24小時內先後去世,震驚了世人,好在慈禧在光緒死後就火速安排了皇位接班人,那就是溥儀,慈禧死後,溥儀的父親載灃更是做了攝政王。有人就問了,當時慈禧已死,溥儀才三歲,作為攝政王的載灃為什麼自己不做皇帝呢?
這就要從頭開始說了。
慈禧和光緒帝之間的鬥爭,可以說從光緒親政後就沒有停止過,可結果我們都知道,都是慈禧完勝,光緒被囚禁。而且光緒帝的身體一直不好,也沒有子嗣,這可是關乎到大清朝未來的大事。其實子嗣凋零問題,從道光開始就越發嚴重了,只是到了同治和光緒這裡來了個總爆發。要怪就怪滿族人喜歡近親結婚,滿族人才多少人,為了保證血統純正和防止大權旁落,不和漢族聯姻,當然滿族人也和蒙古人結親,不過這都解決不了問題。
到了晚年的慈禧對於皇位接班人的人選問題是越發重視。同治皇帝就是因為沒有子嗣,所以沒法才在皇親中找了一個合適人選接了同治的班,他就是光緒。但是光緒在名義上接的還是咸豐的班,畢竟光緒和同治是平輩。可是合適的人選始終沒有找到。
直到1906年溥儀出生,才被慈禧認定為是合適的皇位繼承人,還把出生不久的溥儀抱到宮中撫養,足以看出慈禧的心思。溥儀後來被過繼給光緒,同時一肩祧兩房,也承繼同治之子,繼承大統。
那為什麼慈禧就鍾愛溥儀呢?
首先溥儀的生母是榮祿的女兒,也是慈禧的乾女兒,而榮祿是慈禧最信任的大臣。
其次,溥儀的父親載灃是光緒帝的兄弟,都是載字輩,論血緣也是非常近的。而且載灃和光緒不同,載灃這個人比較聽話,沒有野心,慈禧可以很好的控制。這點在以後就證明慈禧的眼光非常毒辣,看人很準。
溥儀出生後,慈禧也對載灃不錯,刻意培養他,23歲的載灃就負責掌管健銳營,健銳營是負責京城守衛的,足見慈禧對載灃的信任;1907年又授予載灃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1908年正月正式擔任軍機大臣職務。這種火箭提拔的速度,在整個清朝都找不到第二個,載灃可以說是父以子貴了。
當初溥儀被慈禧選中作為皇位繼承人,載灃一家就不情願,可也是敢怒不敢言。或許有人問了,自己的兒子做皇帝怎麼還不高興呢?的確,要是太平年間,這肯定是一件好事,可是到慈禧晚年時期,大清朝什麼樣,大家還不清楚嗎?有慈禧在,一切都還好說,就連袁世凱都不敢露出野心。要是慈禧也死了,誰還能鎮得住那些臣子和治理這燙手的天下呢?
隨著慈禧和光緒的先後去世,溥儀和載灃也正式登臺,開始了他們最後三年的統治。載灃為什麼不想自己做皇帝呢?
首先是自己不想也沒有必要取代自己兒子做皇帝的,畢竟自己已經是攝政王了,最高權力就掌握在自己的手裡。
其次載灃這個人對於權力看的很清楚,也知道自己沒有那個本事來治理天下,這點從處理袁世凱就可以看出來。後來面對袁世凱軟硬兼施,載灃也不過多的討價還價。清朝滅亡後,載灃索性就做他的寓公,不問世事,一直活到了1951年。這樣的人其實還是很灑脫的,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如果一味的爭權奪利,估計載灃也不會活多久吧。
還有就是溥儀做皇帝是慈禧欽點的,載灃不敢違背。即便慈禧死了,皇族中那些覬覦皇位的人也會盯著載灃出錯。如果載灃敢自立為帝,那其他有野心的皇室成員肯定會藉機對抗載灃,就算載灃笑到了最後,那對於皇族來說也是一次災難,使本就危機四伏的清政權更加搖搖欲墜。這是載灃不想看到的。
歷史局中人
載灃沒有法理去繼承皇位,也就是他沒有資格當皇帝。
溥儀的上一任皇帝是光緒。
也就是光緒的下一任皇帝只能是他的兒子。大家都知道光緒沒兒子,那也是有辦法的:
古代有一種過繼的辦法,由親族選一人過繼給沒有後代的一脈,承繼香火。比如說大名鼎鼎的袁紹。
袁紹的父親是袁逢,但由於是庶出,且伯父袁成無子,於是過繼給袁成。袁紹本是袁術的親哥哥,於是變成了堂哥。法理的改變,讓原本什麼都沒有的袁紹,可以繼承袁成的政治遺產和人脈資源,不落於袁術的政治資源。
再比如說司馬攸,原本作為司馬昭的兒子,是沒有繼承權的。但是他被過繼給司馬師,於是有了繼承晉朝江山的法理性,雖然最終沒有繼承,但也被哥哥司馬炎視為皇位威脅者。
所以,溥儀過繼給光緒,法理上溥儀是光緒的兒子。溥儀只是生理上是載灃的兒子。
同樣,光緒也不是醇親王的兒子,而是咸豐皇帝的兒子,他法理性的媽媽就是慈禧。所以載灃是沒有權利也沒有法理繼承皇位的,因為他是醇親王的兒子。從載灃的官位也得知,他是攝政王,卻不是太上皇,可見一斑。不過說那麼多有啥用呢?大清都亡了
銫媒體
溥儀是載灃親生兒子,載灃是攝政王,溥儀雖然是皇帝但年紀小,甚至都沒親政,清王朝就滅亡了;還有溥儀當皇帝是慈禧臨終指定,光緒帝死後,慈禧太后讓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具有合法繼承性。清王朝此時內憂外患不斷,作為攝政王的載灃哪會有心思想這些。
然後說說慈禧選擇溥儀的原因:
第一、因為光緒帝(載湉 )沒有子嗣、無後,不得不選新的繼承人;
第二、溥儀和慈禧的關係;
老醇親王是慈禧的妹夫,光緒帝和載灃都是老醇親王的兒子,他倆是親兄弟,溥儀是光緒帝的親侄子;
第三、慈禧自己親生兒子同治帝(載淳)早逝無後;
按道理來說,應該把溥字輩的過繼給同治,按宗法制把同治這一宗續上。但是慈禧出於私利,把年紀小的載湉 (即後來的光緒帝)過繼給咸豐,她好繼續垂簾聽政。後來光緒帝死了,慈禧太后讓溥儀繼承皇統,過繼於同治帝載淳,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
萌哥蛋蛋看世界
1908年,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先後離世。慈禧臨死之前,指定僅3歲的溥儀為下一任皇位的繼承人,由溥儀的生父,25歲的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那麼就有一個疑問:溥儀正值沖齡,而載灃正值盛年。中國古語有云,“國有長君,社稷之福”。那麼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呢?
一、慈禧太后的意志無人敢違背。
慈禧太后原為咸豐皇帝的懿貴妃。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咸豐皇帝以木蘭秋獮為名,逃往承德避暑山莊,1861年病逝於此。咸豐死後,懿貴妃的兒子載淳即位為帝,年號“同治”。同治年幼,由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從此開啟了慈禧太后掌握國家實際最高權力長達近半個世紀的序幕。同治無嗣而終,慈禧為了能繼續保持至高無上的權力,選擇過繼自己的侄子加外甥,醇親王的兒子載湉為帝,年號“光緒”,繼承的是咸豐皇帝的大統。時間到了1908年,慈禧在垂危之際,選擇了僅三歲的溥儀為新的皇帝,繼承自己的親兒子,同治皇帝的大統,同時兼承光緒帝之祧,一人祧兩房。慈禧作為一個精明的政治家,自然不會不知道“國有長君,社稷之福”的道理。慈禧選擇溥儀為帝,完全是出於自己的私心。但因為她已經掌握帝國最高權力達近半個世紀之久,雖然命不久矣,在統治集團內部,依然沒有人敢違揹她的意志。
二、載灃沒有必要。
溥儀雖然入嗣同治,兼祧光緒。雖然名義上已經是別人的兒子了,但畢竟實際上還是載灃的親生兒子。載灃沒有必要搶自己兒子的皇位。另一方面,慈禧太后指定載灃為攝政王。載灃雖然沒有皇帝之名,在帝國最後三年的時間裡,卻是掌握著真正皇帝的權力。所以,載灃沒有必要自己去當皇帝。
三、載灃自己當皇帝可能會導致皇族內部的分裂和更大的國家動亂。
慈禧太后臨死之時,皇族內部正值盛年的皇族宗室,不止載灃一人。由溥儀當繼承人,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沒有敢違背。但如果載灃想自己當皇帝,不免讓其他正值盛年的宗室,也有當皇帝的野心。當時大清王朝已是搖搖欲墜,如果在這個時候出現皇族內部因爭奪皇位而發生爭鬥,勢必會導致統治階層內部的分裂和國家更大的動亂。
四、載灃有一定的政治洞察力,政治野心較小。
載灃即位攝政王時,大清王朝烽煙四起,搖搖欲墜。面對著這樣一個爛攤子,載灃的政治壓力和心理壓力都很大,他對於大清的前途也不看好。所以等到載灃卸任攝政王回到王府的時候,對妻子劉佳氏說:“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表現出一種如釋重負的心情。所以在大清亡國以後,載灃更多的把眼力放在如何維護皇室優待條件上。對於一些滿清遺臣尋求復辟,載灃並不感興趣。1917年張勳復辟,載灃也表現的比較冷淡。後來溥儀要去東北,載灃也是極力勸阻。再到後來,載灃受溥儀邀請去了東北,只月餘便返回北平,不問政事,只至新中國成立後在北平離世。所以說,載灃的政治野心較小,在他當攝政王時,面對那樣一種政治形勢,也沒有必要自己當皇帝,把自己放在火上烤。
綜合以上幾點因素,雖然在大清王朝的最後三年時間,攝政王載灃掌握著國家最高權力,但卻並沒有當皇帝。
歡迎各位讀者關注,點贊,收藏,轉發。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共同討論。
阿魯恩佐
我是七哥
兩個原因。
第一,這是慈禧的安排,作為慈禧的寵臣,載灃是不會違背的。(慈禧劇照)
載灃,和光緒是同父異母的兄弟。雖是兄弟,但兩人對慈禧的態度全然不同。(光緒)
光緒明目張膽地反對慈禧,載灃則相對比較乖巧,討慈禧歡喜。因而,載灃備受慈禧厚愛,年紀輕輕,就當上了軍機大臣,最後直奔清廷中樞。
最終,在慈禧的授意下,將載灃的兒子溥儀送上皇位,載灃當上了攝政王。
這種格局,是慈禧希望看到的,既沒有人為光緒平反,也不會有人動搖慈禧的地位,敢挖慈禧的墳頭。
第二,載灃,性格比較平穩,處事中庸,不具備野心。
慈禧之所以看上載灃,就是因為這一點。
載灃平庸,處理國家大事,可能不怎麼樣。但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載灃也不會動搖慈禧留下的政治格局。一旦政治的天平打破,載灃是沒有那麼大的能力,來應對的。
舉一個最好的例子,載灃想要剷除袁世凱,本來是要徹底除掉他的,但卻在張之洞、奕匡等人的阻撓下,留下了袁世凱一命,最終為清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這一次政治較量,就很好地說明了載灃的水平,載灃身為朝中中樞,手握清朝最高權柄,連一個小小的袁世凱都收拾不了,更不用談論什麼,廢除皇帝,自己上位了。
本事有多大,就做多大的事,這一點,載灃也是明白的。
所以,也才會有載灃卸任後,高興的說到:回家陪孩子吧!
我是七哥,歡迎大家多多點贊,評論,轉發!關注我,每天帶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認知!
歲七夸父
溥儀作為大清的最後的一個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皇帝,到底是悲哀還是幸運呢?
溥儀登基的時候只有三歲,而這個時候我們都知道溥儀的父親就是載灃,攝政王,掌控大清的軍政大權,當時來說大清的實際掌權者就是載灃,因為這個時候慈禧已經是死了。那麼為什麼光緒不傳位給載灃也就是他的弟弟?而是傳給了載灃的兒子,也就是光緒的侄子溥儀呢?或者說為什麼後來載灃不自己直接把兒子趕下臺自己當皇帝呢,因為這個時候畢竟溥儀才三歲能知道什麼呢?
我們從血緣關係上來說溥儀確實是載灃的兒子,但是從法理上來說溥儀又不是載灃的兒子,當時不管是同治還是光緒都是沒有子嗣的,而光緒,同治,載灃這幾個都是兄弟了,載灃有兒子啊,就是溥儀,還有一個兒子,溥儀是長子,所以就把溥儀過繼給同志和光緒兩個皇帝了,這個時候溥儀已經是同治或者光緒的兒子了,並不是載灃的兒子了。同治死後就是自己的弟弟光緒當了皇帝,光緒死了自然是自己的“兒子”溥儀登基了。所以從這裡來說載灃和皇位沒有一點關係的,也是沒有任何權利來繼承皇位的,除非是光緒下詔傳位給載灃,不然載灃如果當皇帝那就是造反。
當然後來慈禧,光緒都死了,這個時候天下已經是載灃的了,這個時候其實當不當皇帝都是一樣的,自己的兒子才三歲,自己又是攝政王,而且目前很多人普遍都是認為載灃比較懦弱,優柔寡斷的人,而且我們都知道大清滅亡以後很多大清的遺臣都是想復辟的,但是隻有載灃非常平靜的接受了這一切,從來沒有想過復辟,從這裡來看載灃應該是一個政治頭腦非常清醒的人,知道大清已經是徹底沒戲了。所以之前即使大清沒有滅亡,自己也是肯定沒想過要當皇帝的。
中國歷史研究所
悟空問答上有很多這樣的問題,某某為什麼不當皇帝。
並不是人人都想當皇帝的好嘛。
現代電視劇電影,全是皇帝文治武功,后妃佳麗,似乎當了皇帝,無所不能,為所欲為,以至於造成了一種皇帝情節,似乎人人想當皇帝。
但是你之蜜糖,我之砒霜,這個世界上有的人愛錢,有的人愛做官,有的人愛女人,有的人都愛,有的人喜歡冒險,有的人喜歡搞研究,有的人就想做一個謀士,有的人就喜歡輔佐別人,有的人喜歡花天酒地,無憂無慮,每個人追求不一樣的啊。
要飯三年,給個皇帝都不換。
釋迦摩尼啥都不要,什麼權力,金錢,地位,女人,對他都如浮雲,這是他的追求。
《天龍八部》裡的段家皇族子弟,看著皇帝寶座就像是燙手山芋,比如段正淳,就喜歡遊個山玩個水,追追美女少婦,你讓他當皇帝,他也不想當啊。
當然了,不做皇帝有兩種答案:
一種是想做,做不了。
一種是就是給他做,他也不想做。
載灃屬於後一種。
從載灃的一生處事風格來看,這個人一輩子追求的就是好好活著,他對政治沒啥興趣,他對如何好好活著興趣很大。
這個人一輩子都是順勢而為,做事也比較平和,對於政治的態度是,你給我我就接著,需要扔了我就扔掉,涉及到政治的人,不管好人壞人,能放則放,不和他們過不去。
比如,慈禧讓他做攝政王,他就做了;汪精衛刺殺他,最後放了;袁世凱搞破壞,讓他跑了;讓他兒子做皇帝,他就同意了;清朝溥儀退位之後,載灃索性不管政治了。
載灃下臺之後,看看他的後半生如何呢?
孫中山親自拜訪他,北洋政府給他尊崇,南京國民政府依然如故,日本人也沒有過分為難他,最後壽終正寢。
如果一個皇族子弟一輩子追求平安的好好活著,他可不就是達到目標了麼。
所以,有時候對一個人不做什麼,並不需要分析太多理由,他不喜歡,四個字就足夠了。
師明禮
1908年12月2日,3歲的溥儀被放在太和殿的龍椅上,哭著接受文武百官的跪拜。在完成登基儀式後,他成了清朝最後一位皇帝。他的父親載灃,則被慈禧任命為攝政王。
按理說,當時的清王朝內憂外患,政治能力很強的載灃顯然比3歲的溥儀更適合做皇帝。而且雖說溥儀是慈禧立的,但慈禧已死,載灃為什麼不直接奪位呢?
(溥儀登基)
我們先說,為什麼慈禧不讓年富力強的載灃繼承皇位。
說起來載灃這個人有很多優點,他為人低調,做事踏實,又很有才學,慈禧相當看得起他。
深得重用的載灃也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
比如在1894年,由於在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被義和團殺害,德國不但逼著清廷在克林德喪命之地立碑,還要求他們到德國負荊請罪。
由於載灃既是光緒的胞弟,又是慈禧的親外甥,所以成了去道歉的不二人選。
載灃到了德國後,德國人竟提出“向德皇跪拜謝罪”的條件。載灃儘管平時為人謙和,但當時卻堅決不同意這個條件。甚至很硬氣地準備打道回府。最後還是經過雙方協商,才改為鞠躬行禮。
此事一時轟動國內外,就連國際上也稱讚載灃為“中國之賢王”。如此,載灃的政治能力再次得到了慈禧的肯定。而載灃也因此飛黃騰達,在他25歲時,便坐上了軍機大臣的位子,成了清廷最高領導圈中年輕有為的青年幹部。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
光緒無子,當時清朝又處於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危險時刻。按理,慈禧應該找個成年有才幹的人做大清朝的掌舵人。可是,她卻選擇了載灃才3歲的兒子溥儀。
按慈禧的詔命,溥儀被過繼給光緒,同時肩祧兩房,承繼同治之子,繼承皇位。而一直倍受慈禧重用的載灃,則被任命為攝政王。
(慈禧劇照)
慈禧之所以做出這樣的決定,有三個原因。
一、慈禧是個權力慾很強的人,再加上當時她並未考慮到自己會死。所以她為了把權力牢牢抓在手中,只可能立一個小孩子做皇帝,這樣她就能繼續垂簾聽政。
二、載灃之所以得慈禧重用,是因為載灃很乖,聽話。說明白點,就是天生的打工仔,執行能力不錯,但領導能力不行。這一點,從他後來處理袁世凱的問題就能看出來。所以慈禧認為他做國家決策者是不合適的。
三、載灃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奕譞本來有7子,夭折了3個,還剩載湉、載灃、載洵和載濤。其中載湉4歲時被過繼給咸豐,成為光緒帝;載洵被過繼給瑞郡王奕志的後人;載濤又被過繼給鍾郡王奕詒,所以載灃就成了奕譞這一支的獨子。如果把載灃再過繼給咸豐(也可以說過繼給慈禧),奕譞這一支就沒有後人了。奕譞曾在慈禧政變中有功,慈禧怎麼也不可能幹出讓他絕後的事,所以載灃就沒有機會成為合法的帝位候選人了。
不過,雖說慈禧並沒有選載灃為繼承人。但是,慈禧選定溥儀後,幾個小時後就去世了。那時候,溥儀年幼,隆裕太后仁弱,正是奪權篡位的好機會,為何載灃沒有直接奪權篡位呢?
(載灃劇照)
我認為載灃之所以不直接做皇帝,也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載灃不是個有政治野心的人。
他理想的是“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那種生活。所以當他辭職後,他很高興地對家人說,我終於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另據溥儀在《我的前半生》裡,也說過載灃雖然擁有國家最高權力,但他是個老實人,和他的祖父一樣,是把權力看得很淡的人。
二、載灃沒有必要篡位。
他已經掌管了軍政大權,溥儀又是他親兒子,將來溥儀親政後,他順理成章就是太上皇了。
三、載灃是個顧慮很多的人。
載灃做攝政王后,認識到手握北洋軍軍權的袁世凱,對自己獨掌大權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再加上光緒之死,袁世凱脫不了干係。所以為了鞏固權力,也為了給光緒報仇,載灃打算殺掉袁世凱。
但他左思右想,還是找來奕劻和張之洞等人商量。
奕劻就說了一句,殺了袁世凱,北洋軍造反怎麼辦?就讓載灃嚇住了。最後只是撤了袁世凱的職,讓他回家洗了睡。
這個事做得極不漂亮。袁世凱這人若不殺,就不要鬧得大家都知道。知道了又不殺,等於放虎歸山,再想讓他忠於清王朝,那是不可能的。
四、載灃是個有自知之明的人。
辛亥革命爆發後,北洋軍明裡暗裡不聽從載灃調遣。眼看各地紛紛獨立,清王朝岌岌可危。無奈的載灃,只得任命袁世凱為掌管軍政大權的總理大臣,並解散了他一手創建起來的皇族內閣,辭去了攝政王職務。
載灃但凡有一點私心,他大不了抱著和清王朝同歸於盡的心也要滿足私慾的話,也依然可以瘋狂一回。不過他有自知之明,深知自己在政治上能力實在平庸,又說話容易結巴,哪裡能做皇帝呢!
所以,不管如何,載灃從沒有想過做皇帝這事。
(參考史料:《我的前半生》《晚清宮廷生活見聞》)
張生全精彩歷史
首先,溥儀繼位,載灃當攝政王,這是慈禧的安排,不是誰說改就能改的:
“攝政王載灃之子溥儀著入承大統為嗣皇帝。”
“前因穆宗毅皇帝(同治)未有儲貳,曾於同治十三(1874)年十二月初五日降旨,大行皇帝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現在大行皇帝龍馭上賓,亦未有儲貳,不得已以攝政王載灃之子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併兼承大行皇帝之祧。”
“現在時勢多艱,嗣皇帝尚在沖齡,正宜專心典學,著攝政王載灃為監國,所有軍國政事,悉秉予之訓示裁度施行,俟嗣皇帝年歲漸長,學業有成,再由嗣皇帝親裁政事。”
這意思說的很明白,溥儀繼位而不掌權,有事情由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商量著辦。
慈禧雖然在治國方面一塌糊塗,但是她在政治鬥爭方面的水平卻非常高。
慈禧活著的時候,各路政治勢力根本就沒有出頭的機會。不要說維新派、革命派,就連後來滅了清朝的袁世凱,在慈禧活著的時候也是卑卑伏伏。直到慈禧閉眼的前一刻,她說的話在清朝都比聖旨還要聖旨。
那麼,在慈禧死後,載灃為什麼沒有推翻這個決定,自己當皇帝呢?
首先,載灃不想當皇帝。
有朋友可能說了,天底下還有人不願意當皇帝?!
嘿,還真別奇怪,天底下還真的就有人不願意當皇帝,載灃就是其中之一。
為啥呢?因為皇帝並不僅僅意味著最高的權力,也以為著最大的危險。如果自己實力不足就僭越皇位,下場會比誰都慘。
溥儀接過來的這個皇位可不是一般的皇位,而是一個已經走過了兩百多年的封建帝國的皇位,是一個內憂外患,矛盾重重的政權的首領。
這可不是明朝萬曆、清朝乾隆這種享福的皇帝的皇位,而是一塊燙手的山芋。以當時清朝的形勢來看,搞不好要當亡國之君的!
而且,載灃本人也根本就沒有什麼權力慾。
你我這樣的普通老百姓,對權力十分渴望是正常的。而載灃作為天潢貴胄的親王,本就衣食無憂,對權力並沒有那麼渴求。載灃本人酷愛讀書文玩,對於政事並沒有什麼興趣,本來在政壇也不太顯眼。他曾經在家裡書房掛了一副字——“有書真富貴,無事小神仙”,這顯然是想當無事王爺的意思。
別說當皇帝,連慈禧讓他當的攝政王,他都叩頭推辭,氣的慈禧罵他:此何時而講謙讓,真奴才也!
連攝政王都不情願當,你說他願意當皇帝?
從後來的表現上看,載灃的確對政治沒有任何興趣。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載灃就辭了攝政王的位置,把大清江山置於不顧了。而曾經掌握中國最高權力的他,居然就此就真的安心做了寓公,從此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在這之後,無論是北洋軍閥、國民政府還是日本人,都請不動他。連張勳復辟這種事情,載灃都表現的極為冷淡。溥儀去了東北之後,力邀載灃來長春,載灃禁不住勸,本人去了一趟,僅僅待了一個月就回到了北京,從此閉門謝客,誰也不見。
載灃一直活到了1951年,建國之後,周總理有一次提起他,周總理說載灃安心當寓公,沒有受敵人的誘惑,保持了晚節,這很好。
其次,載灃也沒必要當皇帝。
大家有所不知,當攝政王或者太上皇,可比當皇帝爽多了!
為什麼?該有的權力全都有,該有的義務卻都沒有。
無論是攝政王還是太上皇(李淵這種被迫的不算),在封建社會之下,這群人的權力都絲毫不比皇帝小。攝政王管的一般都是一個不懂事的小皇帝,而太上皇這種存在,在封建倫理之下,無論兒子孝順不孝順,皇帝都要裝出一副孝順的樣子。
由於有權力沒義務,因此頗有一些人願意當太上皇。比如從宋高宗趙構開始,南宋連著三個皇帝都當了太上皇。
對於載灃來說,自己頂著謀逆的名義去搶了自己兒子的皇位,圖個啥呢?就為了在龍椅上坐坐?
載灃不可能合法的坐上皇位,想當皇帝一定要謀逆,這是風險很大而且名聲很不好的事情。而載灃在這一番操作之後,頂著殺頭的風險,待著篡逆的帽子,自己的權力卻沒有加大,這虧本的買賣誰做?
更何況,溥儀是載灃最喜愛的兒子。把皇位費大勁從自己兒子手裡搶回來,再把皇位傳回給自己兒子?這不是小孩過家家,載灃作為一個心智正常的成年人,是絕對不會幹這種傻事的。
小約翰
清朝作為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共歷經十二帝,其中入關前有兩帝,包括後金的努爾哈赤和改國號為清的皇太極,入關後有十帝,分別是順治帝、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咸豐帝、同治帝、光緒帝和宣統帝,但是入關後的這十位皇帝中只有七位皇帝有實權,最後的三位皇帝都是傀儡,其中又以光緒帝最慘,他在位三十四年,一直被慈禧太后控制,哪怕他有救國之心也無救國之權。但是奇怪的是光緒帝駕崩後掌管清帝國半個世紀的慈禧太后也於次日去世,為何皇帝之位還是歸了年僅三歲的溥儀,而掌握實權的攝政王載灃卻沒有當皇帝呢?
首先就是因為溥儀年幼,容易控制,並且將他過繼給同治帝和光緒帝后,由太后垂簾聽政符合規矩,但是載灃在光緒帝駕崩時已經二十六歲了,有自己的主見,如果他做皇帝是不會被控制的,慈禧太后又或是後來的隆裕太后都沒有理由再執政,這不符合慈禧的利益,畢竟選皇位繼承人時慈禧想的還是光緒帝駕崩後由自己繼續掌握朝政。其次載灃自己的能力也不行,能當上攝政王也是被逼迫的,溥儀眼中他就是“懦弱無能”,載濤也說他“優柔寡斷”,根本不適合做皇帝。
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的矛盾就越來越大,慈禧早就有廢除光緒帝的想法,在1900年1月24日召集了王公大臣會議,決定立溥儁為“大阿哥,並讓光緒帝於次年元旦讓位給溥儁,改元“保慶”,所以溥儁也被稱為“保慶帝”,但是由於國內外的一致反對,光緒帝沒有被廢。光緒三十四年光緒帝已經病得十分嚴重了,此時不得不再考慮皇位繼承人。但是此時光緒帝還在,不可能從同輩的載字輩中尋找皇儲,只能在下一輩溥字輩尋找皇位繼承人,若執意選擇載字輩的人做皇儲,那就意味著要先廢了光緒帝,但當初想改立溥儁失敗的例子證明慈禧太后雖然大權在握,也沒那麼容易廢掉光緒,所以皇位繼承人一定要先過繼給光緒帝,再兼祧同治帝,這樣兩個無後的皇帝就都有了子嗣,按照規定,這個繼承人應該是與當朝皇帝血脈聯繫最親近的人,溥儀作為載灃的兒子,是光緒帝的親侄子,符合要求,光緒帝對於這個繼承人也是十分滿意。
在皇位繼承人上,顯然載灃沒有資格,慈禧也從來沒想過讓載灃繼承皇位。由溥儀繼承皇位,再讓自己的侄女葉赫那拉·靜芬(隆裕太后)垂簾聽政,這才讓能讓慈禧太后放心。而本就無心朝政的載灃,能當個攝政王也挺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