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三峽工程的決策過程也可作為這方面的典範載入史冊。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這項工程是20世紀50年代提出來的,當時爭論就很激烈,工程沒有上馬。隨著國家的發展,三峽工程重又提上議事日程。但反對方仍然提出了經濟、技術、安全等方方面面的問題。對這些反對意見,政府並沒有否定,而是組織專家逐一地調查、核實、評估、論證,使設計和施工做得更精更細,確保了工程的順利建設。而任何一項大的工程總會有不同意見的。對三峽建設的不同意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第一,關於泥沙問題。在泥沙問題上的爭論主要集中在:水庫是否很快被泥沙淤滿而失去作用?在回水變動區內泥沙淤積是否影響航道和港區,重慶港是否會變成死港?泥沙長期淤積,對重慶市的防洪水位有什麼影響?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對於這個問題,在三峽工程研究中,歷來都非常重視,特別是在重新論證過程中,集中了全國最優秀的泥沙專家,動員了全國主要的泥沙研究和試驗力量,採用了現場調查觀測,數學模型計算,泥沙物理模型試驗,已建工程的類比分析等方法,經過反覆的研究和討論,得出了以下結論:採用“蓄清排渾”的運用方式,水庫有效庫容可長期保留,不會淤成泥庫。庫尾和壩區的泥沙淤積,可以採取綜合措施予以治理不會影響航道、港口和建築物的安全。水庫長期運用後,在上游干支流都不建水庫的情況下由於泥沙淤積末端上延,對重慶市會有些影響,在運行100年以後對重慶朝天門百年一遇洪水水位是有所影響,但隨著100年內上游干支流的建庫與水土保持工作的開展,泥沙入庫量將大幅度減少,對山城重慶就不會有影響了。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第二,關於水庫誘發地震和庫岸穩定問題。興建三峽工程,在水庫蓄水後是否會引起水庫誘發地震和庫岸滑坡,影響工程安全和造成長江航運的中斷?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關於水庫誘發地震,經過專家對三峽水庫和大壩所處的地質構造背景,主要斷裂規模和分佈,以及考慮歷史發震情況的研究,認為三峽壩區和庫區地殼穩定,基岩完整,歷史地震輕微,建庫後雖不能排除發生誘發地震的可能性,但影響到壩區的最大地震烈度不會超過6度,低於三峽工程採用的抗震烈度。因此即使發生最大的誘發地震,也不會影響建築物的安全。關於水庫庫岸穩定問題,在重新論證中,得出的結論為:即三峽水庫庫岸主要由堅硬、中等堅硬的岩石組成,總體穩定條件是較好的。沿幹流庫岸大中型滑坡、崩坍體已經查明,少數潛在可能失穩的滑坡崩坍體,離大壩最近距離有26公里,如發生滑落,經計算也不會影響航道和大壩的安全。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第三,關於戰時大壩安全問題。三峽工程壩高庫大,總蓄水量為393億立方米,人們擔心,如果一旦發生戰爭,大壩遭到破壞,如此巨大的水量,將會使長江中下游遭受難以想象的災害。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對於這個問題,早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就曾配合總參工程兵部、國防科工委對三峽工程的防護、潰壩、洪水演算及模型試驗等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重點是大壩在遭受核襲擊時可能潰壩造成的影響。在重新論證中,經過專家多次討論研究,並重新做了很多潰壩模型試驗。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大家一致認為,三峽大壩設有大批低高程、大流量的洩水低孔,下游河道安全洩量也相當大,在戰前可迅速提前放空水庫,降低水位運行;水庫是個長五六百公里的狹長河道型水庫,不是人們想像的“一盆水”,壩下游有長達40多公里的狹谷,可以約束洪水;萬一大壩遭受核武器襲擊潰決,可將損失限制在沙市以上的局部地區,不致影響荊江大堤的安全,對荊北、洞庭湖和武漢地區無大影響,決不會形成“三江兩湖人們盡成魚鱉”的可怕局面。

修建三峽大壩為什麼會有不同的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