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物體沉底(規則物體),物體底部與底面完全重合,下面沒有水在底部為啥還有浮力?

汗噠噠滴


我作為一個學過物理的人,半夜刷到這題,我就簡單的畫個圖吧

向上的浮力可以理解為物體下面的流體給物體施加的一個向上的壓力,也就是我圖上的F浮;

反之,F沉就是物體上面的流體給物體施加的一個向下的壓力。

左右2邊的是相互抵消的



丁丁歷險記__


在水中,水對物體的壓強是隨著水深度的增加而變大的,物體向上的一面的壓強小於下面的壓強,所以就產生了浮力。

回到問題:例如一個正方體物體底部和容器底面完全貼合,水不能流到兩者的接觸面,對物體的底面不產生壓強,又因為左右前後四個面的壓強相互抵消,所以此時物體只受到水向下的壓強而沒有浮力。你可以把這個正方體看做是容器的一部分,或者說只是加厚了容器底就好理解了。



1296張天師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一個搞笑故事:有一個專家群,有一天群裡一個專家提出一個問題:一滴水從足夠高的高度自由落體落下,會不會砸死人。於是群裡開始了激烈的討論,什麼地球引力,水受的重力產生重力加速度,不同高度空氣密度不同導致空氣浮力不同,空氣阻力,下降過程水滴與空氣摩擦損耗等,突然一人說了句:請問大家淋過雨嘛?群裡瞬間安靜了。此人被移出群聊,激烈討論繼續。~~~~~~當然,這只是個笑話,但我覺得你這個是現實版的。

請問:你用過吸盤掛鉤嘛?吸盤掛鉤的原理可以很好解釋你的問題,氣體和液體在這個原理上是相通的。你也可以做實驗:找個內表面光滑的容器(甚至家裡吃飯碗就可以),找一個塑料吸盤掛鉤(沒有的話可以找鄰居借或者超市買一個,不超5元人民幣)。你可以做個實驗看看。



Sunnyjj


水中物體的沉與浮,一包白色晶體就能輕鬆控制一切 。

你有沒有想過,傳說中的死海為什麼能使人漂浮在水面上,而不會沉下去呢?為什麼木頭能漂在水上,但是石頭卻一頭栽進水中呢?有沒有什麼方法能改變“石沉大海”的命運呢?今天的小實驗,帶你領略密度的力量~

隨心所欲,想沉就沉,想浮就浮

五彩方塊,沉浮由你定

材料

塑料杯/塑料立方塊/塑料棒/皮筋/食鹽

(為觀察方便,爆爆把塑料杯換成了玻璃杯)

步驟

-1-

在杯子中倒入3/4的水

-2-

放入紅色方塊(最重),沉入水底

放入黃色方塊(中等),沉入水底

放入綠色方塊(最輕),浮在水面

說明紅色密度 > 黃色 > 水 > 綠色

-3-

將綠色塊與黃色塊綁在一起,變成黃綠組合

將綠色塊與紅色塊綁在一起,變成紅綠組合

-4-

把紅綠色塊放入水中,沉入水底

把黃綠色塊放入水中,沉入水底

此時紅色密度 > 紅綠組合 > 黃綠組合 > 水的密度

-5-

向水杯中再次倒入約1/4袋鹽(視水量而定)

攪拌至鹽溶解(鹽水密度增加),發現黃綠組合浮起來了

此時紅色密度 > 紅綠組合 > 鹽水 > 黃綠組合

-6-

再次加入足夠的鹽,攪拌至溶解(鹽水密度再次增加)

紅綠組合也浮到水面上

此時紅色密度 > 黃色 > 鹽水 > 紅綠組合 > 黃綠組合

-7-

向方塊懸浮的杯中再次加入適量水(鹽水密度降低)

紅綠方塊方塊又沉下去了

此時紅色密度 > 黃色 > 紅綠組合 > 鹽水 > 黃綠組合

原理

密度是物質每單位體積內的質量。在液體中,如果放入的物體密度比液體大,則它會下沉;反之,則會上浮。可見,物體的下沉和上浮,與物體和液體各自的密度有關,與形壯和光滑度無任何關聯。

將方塊捆綁和加入鹽的過程,一個是改變物體本身的密度,另一個是改變液體的密度,使它們之間的密度關係發生變化,從而改變物體在液體中的狀態。


經常用了


所謂“浮力”,就是液體對物體產生的壓力差。底部沒有液體,就不會產生向上的壓力,就沒有浮力。

換個角度來思考,如果底部與容器完全接觸,就意味著物體與容器融合成了一體,成為了容器的一部分,成為了容器的一個“凸起”,浮力問題就消失了。



姚鎮52


想從兩個方面談點看法:

第一,題主說物體底部與底面完全重合,下面沒有水在底部,不知根據是什麼?是自己看的嗎?能確定下面沒水嗎?什麼情況下才叫沒水,舉例說,橋墩紮根河床下面沒水,在乾淨的燒杯底部滴上一滴蠟,在加入水,蠟滴的下面沒有水。

如果一個物體看著底面很平滑,放在平滑的容器底部,看著二者嚴絲合縫接觸緊密,就認為不會有水進入就有點草率。在顯微鏡下觀察,再平滑的物體表面也會凹凸不平,兩個平滑的物體放在一起也一定有空隙,有空隙水就會進入,所以看著沒水不算。

第二,可能對浮力產生的原因理解不到位。浮力是由液體對浸在它裡面的物體向上和向下的壓力差產生的(F浮=F向上-F向下)。注意是向上向下的壓力差,經驗表明,通常有人片面的理解為物體下面上面受到的壓力差。當然,特殊情況下,比如豎直放置的正柱形物體,二者是一致的,如果下面沒有液體,肯定不會受浮力。但是,其他形狀的物體就難說了,比如,一個對稱鼓形物體,放在容器底部,假設用萬能膠將物體下底面與容器底部完全粘接在一起,然後,在容器中加水到剛好與鼓形物體上底面相平。這時,鼓形物體下底面肯定沒水,不受水的壓力。但是,鼓形物體的側面是向外凸出的,液體內部向各個方向都有壓強,這樣,凸出的上半部分會受到水斜向下的壓力,下半部分會受到水斜向上的壓力,對應就會有向下的分力和向上的分力,這兩個分力之差一樣產生浮力。

綜上所述,能否確定物體下面有沒有水,即使能確定,並且物體形狀規則也不一定不受浮力。


甜甜向上314159


你所提的這個問題不成立!在你所說的這種情況下,該物體不會受浮力作用。

浮力的本質是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的液體給於它的向上的壓力和液體給於它的向下的壓力之差。

提問者所提問題中既然指出物體底面與容器內部底面面之間沒有液體,也就不存在液體給於該物體向上的壓力,只存在液體給於它的向下的壓力,那麼該物體就不會受到液體的浮力。而提問者卻說物體受到了浮力,這顯然是錯誤的。

有人可能會說:“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現實中,我把一塊塑料泡沫塊壓到盛有水的水缸底部,然後鬆開手,結果看到泡沫塊浮起來了,這說明浮力存在。” 塑料泡沫塊浮起來了,的確能說明泡沫塊受到了浮力,但並不能證明泡沫塊被壓到容器底部時泡沫塊的底面與容器內底面之間沒有液體。泡沫塊之所以能夠會浮起來,是因為泡沫塊底面與容器內底面之間有液體且與容器中的液體連通,泡沫塊所受的向上的液體壓力大於它所受的液體向下的壓力,泡沫塊所受的浮力不為零,而且它所受的浮力大於泡沫塊所受的重力。

現實中,你看到的你認為是假的現象未必就是假的,必須經過認真細緻的科學研究分析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例如閆芳推手現象,大多數人看閆芳推手都認為違背力學常識,是師徒配合作假,實際上完全符合力學常識,遵循力學規律,只是大家不能用正確的力學知識對閆芳推手進行正確的分析罷了。




太極仁拳


看問題,應該是把“浮力”想象成從底部“托起”物體的力了,那麼到底是不是隻有從底部托起東西才叫浮呢?建議你試試用手從桌上慢慢拿起一個直筒物體,你就知道了!



龍族ELL


不受浮力。浮力是物體上下面受到流體的壓力不同產生的,因為只有上表面有水對物體產生壓力,四周的相互抵消所以不受浮力。可以類比一下平時會用到的吸盤,就是把空氣排出使得單面受到大氣壓強,所以才能吸附在玻璃上。

那麼一個規則的木塊漂在水面上還受到空氣浮力麼?


月上獨飲


是沒有浮力的。比如說沉船,打撈的時候,大家都是說泥的吸力。比如你踩進泥裡,這時候很難拔出來,是因為要對抗水的壓力和大氣壓強,如果晃一晃,讓一部分水能夠從晃出來的縫隙進入鞋底就輕鬆多了。這個實驗是能做的,找光滑表面的木頭緊貼缸底,加壓並且加水,等到水淹沒木頭頂部後去掉壓力。只要接觸面沒有縫隙能夠滲入水,木頭是浮不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