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獨,人生最高深且簡單的功夫

之前我們聊過“誠意”這個概念,其實所謂“誠意”就是一種把內心中“意氣”、“習氣”等干擾排除掉,自淨其心的內明功夫。

而由此也就引出了“慎獨”這個實證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聊一聊到底什麼是“慎獨”,以及“慎獨”與“誠意”的關係。

在原本《大學》關於“誠意”的述論中,曾子曾兩次提到“故君子必慎其獨也”,足見“慎獨”的功夫對於“誠意”這一環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那麼到底什麼是“慎獨”?

字面上理解就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要保持小心謹慎的狀態。

於是,問題就來了。

慎獨,人生最高深且簡單的功夫

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慎獨這個詞的出處,更不知道“慎獨”是“誠意”的功夫,結果都理解偏了。

甚至很多人還因此產生了質疑,自己一個人獨處又沒有危害他人和社會,難不成還要一本正經?

這也是後世批孔批儒的一個罪證。

其實這都是誤會,要明白所謂“慎獨”,慎的是什麼?

不是單純意義上的謹言慎行,而是慎自己的“意”,要用自己的精力時刻去監視自己的“意”,不要讓它有一刻散漫發散。

這才是真正的“慎獨”,才是“誠意”的真功夫。

為什麼要如此?

曾子言:“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這裡的小人並不是指小孩,而是與君子相對的缺乏學養功夫的人。

小人閒來無事的時候往往很不耐煩,心裡就要開始琢磨不好的事情。

而當小人亂來的時候如果見到了君子又會覺得自己做錯了,或是害怕責備,於是便要拼命說謊來掩蓋自己的行為,表現出自己沒有做錯的樣子。

但這樣有用嗎?

曾子說:“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

顯然是沒有用的,別人看自己就如同看透自己的肝肺一樣,有什麼用呢?

曾子一言說透了社會中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

我們平日裡工作和生活,其實時刻都在犯“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的毛病。

比如傳閒話,這是我們每天都在遇到的情況。

慎獨,人生最高深且簡單的功夫

跟小張說小李的不是,扭頭又跟小李說小張的不是;本來一點小事,為了有趣,非要添油加醋去造謠。

當被別人發現的時候,又非要找些藉口來掩蓋這種行為,擺出一臉無辜,強裝好人的樣子。

自以為聰明無事,但其實呢?

“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人生在世千萬不要覺得自己聰明,也千萬不要覺得別人蠢。

世人都是一樣的,誰也騙不了誰,不過是互留個面子,不說罷了。

所以,曾子告訴我們:“此謂誠於中,形於外。”

人內心的狀態,是會從外在顯露出來的。

其實我們人任何的一次起心動念,都是一次蝴蝶效應,其影響是會一點一點擴大的,這在佛家叫意業,是很嚴重的。

但我們尋常人卻從來沒有注意到這一點。

曾子顯然也發現了這個情況,所以又特意強調:“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

“十”是形容詞,形容很多。也就是我們每個人時刻都被很多人盯著,很多人用手指著,沒有絕對隱蔽的時候。

的確,人只要還活在社會中,別管是誰,什麼位置,是絕對脫離不開現實環境的,因此你的周圍永遠會有人關注著你。

而且位置越高,財富越多,關注你的人也就越多。

故而詩云:“勸君高舉擎天手,多少旁人冷眼看。”

所以要小心謹慎,盯著你的人越多,你的處境也就越危險。

這就是“慎獨”的道理。

而當你經常下“慎獨”的功夫,時間久了,心中的“意氣”、“習氣”等等閒雜念頭少了,也就漸漸做到了“誠意”。

慎獨,人生最高深且簡單的功夫

明白了“慎獨”與“誠意”的關係,那麼做到“誠意”對於我們日常處事有什麼意義呢?

曾子搬來了自己老師孔子的話來說明。

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之後曾子補充道:“無情者,不得盡其詞,大畏民志,此謂知本。”

訟就是打官司的意思,孔子告訴別人,打官司的時候,往往是各有各的理。

這個時候要保持自己的客觀和理智,不能被任何一方牽動了思路和情緒,理智分析,最終要和平解決糾紛。

其實在善惡這個問題上,從來沒有絕對,因為善惡是一個絕對主觀的問題,所以不論是哪一方,站在自己的立場上來看,怕是都沒有錯。

這個時候怎麼辦,就要“大畏民志”,依照絕大多少人公認的是非來決斷,因為此時,“民志”就是善。

“此謂知本”,這個“本”是什麼?

其實就是“誠意”。

這就又回到了我們的主題上來了,我們在面對社會中的種種問題的時候,心中往往是亂流不斷,時刻在跟自己鬥爭。

道德觀、得失心、別人的建議、自己的理智等等此類的念頭非常之多,再加上我們的主觀情緒,所以在如此之多的“意”的影響之下,我們的決斷難以做到絕對客觀公正。

所以人的紛爭往往都是這個“意”搞出來了,所以“知本”就是讓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而“誠意”就是讓我們止了這個“意”。

如此一來,這些心中的自我鬥爭停止了,種種紛爭也就少了。

至此,“誠意”的全部意義都已經論述完畢。“誠意”的道理對於我們的日常為人有著非常重要的警醒和指導作用。

而且“誠意”是“大學之道”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值得我們好好品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