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分裂的可能性有多大?

一路向北的ai


其實大家從小學課本上就學到,印度是一個與很多西方文明並列的文明古國,3000多年曆史上分分合合,統一王朝與分裂割據局面並存,也有外敵入侵等各種突發變故導致國家分裂等。這也是眾多古國的歷史。

但是古代分裂不等於現代一定就分裂。相反現代如果要獨立或者搞分裂,會被很多法律與現實制約的,不是像古代一樣誰的兵強馬壯,誰就可以鬧獨立,或者一統天下。所以說,印度要分裂的可能性,在現代是越來越小了。特別是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更是如此。

木叔可以參照歷史上外敵入侵印度的情況做個介紹—— 最為人所熟知的一次就是英國人佔據印度的幾百年。當時的印度被英國的一個“東印度公司”統治(沒錯,這就是殖民地的命運,一大部分地區成為一個國有公司的財產),由於物產豐富,稱為女王皇冠的明珠,自然就是英國人的原材料來源,以及重要商品傾銷地。

二戰後,隨著全球民族獨立運動興起,英國就策劃了印巴分治。這個東印度公司也好,後來的英國印度總督也罷,所統治的印度地區就被劃印度與巴基斯坦兩部分,這是一次外敵入侵帶來的分裂。 現代的印度能有被再次殖民統治的可能嗎?當然沒有。所以這條分裂道路的可能性幾乎為0。

那麼再來看看內部有沒有分裂的因子,比如哪個地區鬧獨立之類的。這確實存在風險,但風險也是可控的。 在近代的話,說到分裂,很多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特別是多民族國家。比如印度的鄰國巴基斯坦,俾路支人制造爆炸襲擊,本質也是想分裂。土耳其庫爾德工人黨的分裂勢力更是全球共知。所以印度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由民族分裂勢力一點也不奇怪。只是媒體不怎麼關注和報道罷了。



(印度反政府武裝很有特色)

最讓印度中央政府頭疼的事該國東北部的很多邦分裂勢力。他們主要是左翼武裝組織。比如靠近中緬孟交接的阿薩姆邦,就有阿薩姆族分裂武裝試圖用暴力實現獨立。這些組織的名字很能反映這個特色,比如“阿薩姆聯合解放陣線”。他們是老牌獨立勢力,上個世紀70年代就成立了,一直與印度政府周旋至今。

東北部不安寧,印度西北部靠近克什米爾地區也很亂,也有不少分裂組織。不過這不是左翼武裝了,是某些宗教的分裂勢力,諸如克什米爾族,他們希望克什米爾歸屬同為一個宗教的巴基斯坦。

因此,在木叔看來,東北部和西北部這兩大分裂勢力是現代印度內部面臨的最重要的分裂風險,如果印度中央政府孱弱,對這兩個地方的控制將弱化,那麼他們的分裂可能會成為現實。


木春山談天下


【印度分裂的可能性其實相當大,我給大家從人口比例、歷史案例、現實可能這三個角度去分析一下】

首先,居於主體的印度斯坦族(HINDUSTANI),只佔印度總人口的46.3%。人口在1000萬以上的其他少數民族有20多個,如果不考慮人多人少,印度總計可能有200多個民族,號稱“民族的博物館”。據YouTube的網站統計,印度用戶用近20種不同的語言在YouTube上傳視頻,語言不同,文化區割可見一斑。相比中國93.3%的人口都是漢族,一共只有56個民族,印度有一個極容易形成分裂的民族人口結構。

其次,印度在二戰後獨立的過程中,已經被英國按照宗教信仰進行了“印巴分治”,通俗的說就是考慮到不同民族的宗教信仰問題,英國讓巴基斯坦和今天的孟加拉(當時的東巴基斯坦)從英屬印度中分離出來,成為獨立於印度的國家。可見,在外力的作用下分裂印度不是什麼天方夜譚,70年前才剛剛發生過。如果哪天有一個世界霸權閒來無事,想把印度再削弱一下也不是不可能。

最後,再來說幾個印度看得見摸得著的潛在分裂風險。

一、西孟加拉邦問題。光看名字,你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離主義傾向,因為在它的東邊就是已經獨立的孟加拉國,西孟加拉如果有向孟加拉國靠攏的傾向,大家應該都不奇怪。更何況這個西孟加拉邦就是前些天發生騷亂的地方。從地圖上看,這個邦離洞朗還挺近:

二、泰米爾問題

如果是20年前就開始關注國際問題的中國人,應該都會知道一個泰米爾猛虎組織在斯里蘭卡鬧獨立,直到幾年前,才被斯里蘭卡政府軍搞定。這個泰米爾人可不是隻有斯里蘭卡有,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的印度,也有一個泰米爾人聚集的地方。如果我們看看中東的庫爾德人今天在土耳其鬧獨立,明天在伊拉克鬧獨立,後天靠著美國轉戰敘利亞,就完全可以想見,如果哪一天印度國運衰微,泰米爾人當年能在斯里蘭卡跟政府軍打上幾十年,怎麼不可能在印度搞分裂呢?

其實邊上就是斯里蘭卡的泰米爾人地區附近。


日公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看看薩沙今天拍的這張圖,你就知道印度不太可能分裂。

印度教婦女和穆斯林婦女親密的交談。

印度穆斯林小夥也告訴薩沙:印度是個神奇的國家。雖然宗教眾多,民族複雜,還有種姓的殘餘問題,但人和人大體相處融洽。一棟公寓裡面,五花八門住著各種人,有時候也有中國人,但大家並沒有衝突。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大體如下:

第一,印度是民主制度。

大體上各邦也是各省是自治的,而印度的不同民族往往以邦為單位居住。

所以各邦的自治政策,大體維護了本民族的利益,自然不可能分裂。

況且,在印度這個國家,印度族仍然佔差不多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其他民族最多不過百分之十,印度族仍然是絕對的多數民族。

少數民族數量較少,但又能夠維護自己的利益,自然不會分裂。

第二,印度是宗教信仰自由。

宗教信仰自由貫徹的很好,一條街上既有印度教的神廟,也有穆斯林的清真寺。

你信你的,我信我的,大家並不衝突。

其實,早在印巴分裂時,互相仇殺,死了幾十萬人。後來錫克教叛亂,有死亡幾十萬人。

為此甘地、英迪拉等印度偉人先後遇害,付出血的代價。

現代的人引以為戒,宗教問題不嚴重。

2004年,一項調查發現,72%的印度穆斯林對印度民主的運轉狀況感到滿意,比印度人總體的滿意度(69%)更高。

總所周知,穆斯林的鬥爭性是比較強的。連他們都滿意,印度自然比較穩定。

第三,印度政府奉行的很多政策受到人民支持。

印度獨立之時,其實根本不存在真正統一的印度。

印度大約百分之五十的領土,為500多個土邦的國王管轄。

印度建立以後,面臨極大的威脅,連英國人都管理不好。

最終,巴基斯坦獨立出去。

但印度隨後出臺了很多政策,以實現國家的穩定。

目前,印度奉行醫療和教育免費,雖然質量很爛,但至少讓底層窮人有條活路。

大家都看過的我不是藥神。

印度為了給窮人絕症患者治病,以政府出面耍流氓,仿造世界著名治療癌症的藥物,廉價的給國內窮人吃。

政府耍流氓為了老百姓,也算是盡了力。

印度的社會福利部門,會盡量給窮人提供住處和免費的飲食。自然數量和實際需要有一定缺口,但至少政府也努力去做了,大大緩解社會矛盾。

還有印度儘量解決國內各種複雜問題。比如憲法取消了種姓制度,今天這個制度的殘餘雖然還在社會上起作用,但已經遠遠不是當年那樣。

莫迪就是種姓的吠舍甚至首陀羅。在以往,莫迪絕對不可能成為國家領袖。至今,已有過兩位“賤民”當選為印度總統。

其實原因還有很多,就說這幾個吧。

薩沙個人認為,印度的制度是比較合理的。

印度沒有該國政客認為的那麼好,也絕對沒有某些人宣傳的那麼差。

再說白了,印度絕對是一個潛在的大敵。


薩沙


印度分裂可能性非常大,因為現在的印度形成國家概念都沒有多久。在我們已知的歷史概念中,印度還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並稱,怎麼印度國家概念形成沒有多久呢?

其實所謂的“四大文明古國”,文明從遠古傳到今天,文明薪火沒有斷的只有我們中國,延綿不斷的5000年的歷史。而其他三個國家早期古文明早已經消亡了,例如四大文明古國中最古老的國家——古埃及的尼羅河文明,早已經不存在了,古埃及人也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兩河流域的古巴比倫文明,由阿摩利人所建立的文明古國,後來也消失了。古巴比倫所在地就是今天的伊拉克,加上現在的埃及,兩個文明古國都變成阿拉伯人的地盤,正宗的伊斯蘭文明。印度也是一樣,古印度文明在不斷外來民族入侵後,逐漸消亡,這些民族早期是從伊朗高原過來的雅利安人,後開又來了希臘人、貴霜人、白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阿富汗人等遊牧民族統治印度;而且歷史上印度也從來不是一個國家概念,而是一個地理名稱,早期印度特指的是印度次大陸(南亞次大陸)。印度半島上有多個邦國,從來就沒有真正統一過,最強大時期有孔雀王朝和莫臥兒帝國,也只是印度地區的宗主,卻沒有真正掌控整個印度半島。

只有到了17世紀初,海上殖民者英國人的東印度公司來印度殖民後,開啟了印度近300年被英國征服殖民的歷史。英國人用高超的統治技術把印度地區整合在一起,在19世紀中期形成了一個國家的雛形——英屬印度。之後印度人才有了國家概念,當然,內部依然邦國林立,但在英國殖民者統治逐漸形成一個鬆散的共同體。

1947年,英國殖民者撤出英屬印度,印度立即就分裂兩個國家,那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根據宗教劃分的。而印度內部很多邦國也打算在英國人撤出之後獨立,但英屬印度的家底,英國人都交給了國大黨領袖尼赫魯,這些邦國獨立活動被尼赫魯出兵強行鎮壓下去。但由於宗教、語言、文化的不同,印度境內分裂勢力依然非常猖獗,而印度政府吹噓的2.5線戰爭,意思是印度對外可以兩線作戰同時,還可以應付國內戰爭,這個0.5線指的就是印度政府鎮壓分裂勢力。

連印度政府都在時時刻刻提防著國內分裂勢力,你說印度分裂的可能性有多大?當然是隨時可能發生,就看印度政府的掌控力如何了。


大正看世界


印度分裂的可能性非常小。

的確,印度的確有著分裂的內部動因。自古以來,印度次大陸上就小國林立,在莫臥兒帝國之前,基本沒有哪一個帝國/王朝能夠統一絕大部分的印度,而且印度不像中國有著高原、戈壁的屏障,歷史上常常出現征服王朝,所以從歷史傳統上來看,印度並不是一個“自古以來”的統一國家。

同時,印度號稱“民族大熔爐”,土邦之間、種姓之間、民族之間、宗教之間均有著複雜矛盾,這也是英國人在結束殖民統治後施行“印巴分治”的理由——或許說藉口之一。印度國內不少地區自治、獨立的呼聲都很高,尤其是東北地區,網絡上盛傳使用“六星紅旗”、“龍國徽”的“小中國”曼尼普爾邦也是其中之一(當然“小中國”是個謠言)。

但是,這樣的印度依然不太可能分裂。印度是一個聯邦共和國,各邦有著極高的自治權,這種自治已經能夠充分滿足各邦的利益。而在外交上,因為所有的邦都依附在統一的印度之下,所以又能享受到大國的尊嚴與利益。印度民族雖多,但主體民族印度斯坦族佔一半以上;印度宗教雖多,但信仰印度教的教徒佔近八成。印度雖然有著諸多不足,但先進的體制讓印度各個利益群體能夠在大國尊嚴中享受到自治權利,所以它分裂的可能性是非常小的。


切割地球


這個問題,大概有一個頭這麼大。

所以印度說:“分裂你個頭!”

今天的我國可以說是世界上週邊形勢最惡劣的國家,雖然我們有著960萬平方公里的廣闊土地,但是我們的周邊似乎沒有一個善茬。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當然不希望周邊出現一個強大到可以威脅我們生存的國家政權。這些國家實力越小,國土越破碎,對我們越有利,特別是領土較大的國家,例如北方的俄羅斯和西南的印度。

眾所周知,印度是當今世界上人口僅次於我國的國家,這個國家從1947年獨立開始,就一直謀求恢復英屬印度的榮光,而且為實現其野心,還與我國爆發了激烈的邊境戰爭。

不過印度始終沒有經歷類似於我國這樣時間較長,規模較大的徹底革命。它的成立,完全聽命於英國殖民者,英屬印度時期,為控制這個人口眾多的殖民地,英國殖民者刻意的將英屬印度分而治之。

也就是說,雖然被稱為英屬印度,但在這塊土地上始終是幾百個土邦林立的局面。印度在更多時期被稱為一個地理概念而非一個國家。

那麼這個有幾百個土邦拼湊起來的國家,有可能再次走向分裂嗎?靜夜史認為可能性微乎其微,為什麼這麼說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印巴分治淨化了印度人口

曾經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終於在20世紀走向了衰落。面對殖民地風起雲湧的獨立浪潮,疲於奔命的英國殖民者,最終不得不做出妥協。一戰後元氣大傷的英國出臺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認各自治領的獨立地位,由此建立英聯邦。

但是對印度這顆“英王皇冠上最為光亮而珍貴的寶石”,英國從來沒有想過放棄。在隨著印度社會的進步,出現了國大黨等致力於印度獨立的政黨後,英國殖民者馬上扶持伊斯蘭教建立全印穆斯林聯盟,組成分庭抗禮的局面。

毫無疑問,英國這種卑劣的做法導致印度社會更加對立,尤其是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派的對立。

但是當印巴分治方案出臺後,大量伊斯蘭教徒流向東西巴基斯坦,而東西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也流向印度,這使得印度教徒在印度的比例大大上升。

經過印巴分治的人口淨化,印度的民族認同感更高。

2、戰爭強化了民族意識

印度獨立以來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野蠻的戰爭史。我們知道當一個國家捲入戰爭時,任何人都不可能獨善其身,即使戰爭規模再小。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正是通過印度參與了眾多戰爭,才使得印度國民對於印度這個國家有了更深的認可度。

印度人民逐漸懂得:一個強大的印度國家比各自為政的土邦要好得太多太多。自印度獨立以來,印度和巴基斯坦進行了三次戰爭,其中第三次戰爭直接肢解了巴基斯坦,促使孟加拉國獨立,而今天的印度仍然和巴基斯坦就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劍拔弩張。

另外印度還在1975年吞併錫金,以武力控制不丹的內政外交,對尼泊爾形成高壓態勢。

可以說除了62年的那場慘敗,印度幾乎是連戰連捷。而那場慘敗,在客觀上也讓印度人民更加團結,因為解放軍打到新德里,針對的可是在座的各位三哥喲。

另外在戰爭方面,我們不能不說的就是印度在1961年收復果阿的壯舉,作為剛獨立十幾年的新興國家,印度敢於挑戰昔日的葡萄牙帝國嗎?事實證明他敢,於是印度的民族自信心再次膨脹。

3、世界需要一個統一的印度

今天的印度,是美國和俄羅斯的座上賓,俄羅斯那一美元賣出的航空母艦養活了俄羅斯軍工好多年,要是沒有印度,這好事哪找去?

所以無論俄羅斯軍工還是美國的軍工,對印度那是10000個喜歡,而對於看一眼就能造出來的我國軍工,則充滿了深深的鄙視。

所以信奉“造不如買,買不如租”的印度,絕對是西方軍工大佬所需要的,從利益的角度出發,一個統一的印度勢必比分裂的印度更好。

而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印度的作用就更大了。地球人都知道,印度的北部是一直在崛起的世界大國,而這個崛起的大國,不僅撼動了蘇聯在共產主義陣營的地位,更直接威脅了美國的霸權。所以無論俄國還是美國,都不希望這個大國崛起得太順利。

中蘇交惡後,蘇聯除在北方陳兵百萬,在南扶持越南,剩下的大部分精力都在偏袒印度,包括62年。而美國不僅需要遏制這個世界大國,也需要遏制俄國,所以全力扶持印度也是美國的既定政策。

而統一的印度無疑比分裂的印度更能發揮牽制作用。

所以儘管印度國內動盪不安,地方山頭林立,貪汙腐敗橫行,但印度仍然是一個統一的印度,一個自認為可以超越北方大國,傲視美俄的印度。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如果有人和大家說,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在歷史上原來是一個國家,是在1947年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將它們分開了,你會相信嗎?如果再有人和大家說,英國殖民統治者才是現代印度的國父,你相信嗎?可能有人就說了,印度的國父是印度的開國總理尼赫魯啊,怎麼變成英國殖民統治者了?這一定是胡說八道。可我要告訴你,這還真不是胡說八道。印度將開國總理尼赫魯視為國父並不假,但真正的現代印度國父卻是英國殖民統治者——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英國的殖民統治,就不會有如今的印度。這怎麼回事呢?事情得從印度的歷史說起。

在印度的歷史上,只有莫臥兒王朝建立了統一的國家。雖說這個莫臥兒王朝從建立到滅亡期間共有三百年左右,但他真正統一印度的時間卻只有一百年左右。換句話說,在印度的歷史上,只有一百年左右的時間處於統一狀態,其他的時間都處於分裂之中,就類似於我國的春秋戰國、五代十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那樣。也正是由於統一的時間短,印度人並沒有形成大一統的意識,他們對政權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最多隻到邦這一級。正因如此,所以就有一些歷史學家認為,對古代印度,與其說他是個國家,不如說他是個地理名詞更合適。

那是誰讓印度人有了大一統的意識呢?是英國殖民者。正是英國殖民統治印度的兩百多年,讓印度人有了大一統的意識。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殖民統治者才是印度的國父。但將印度人繫於統一的卻不是什麼國家主權、民族大義,而是宗教。直到現在,印度人對宗教的歸屬感和認同感都遠遠的超過對國家和民族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不久前,就有一部分印度教教徒認為,印度著名的旅遊景點泰姬陵是穆斯林建築,是信奉伊斯蘭教的莫臥兒王朝建立的,將它從北方邦的旅遊推介手冊上除名了。要知道,泰姬陵在印度,在北方邦的地位,那就如同故宮、長城在中國,在北京的地位啊!如果哪天北京將它們從自己的旅遊推介手冊上除名了,你覺得正常嗎?也正是因為印度人對宗教的認同感和歸屬感高於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所以,印度國內的宗教矛盾和衝突沒有一刻消停過。也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在1947年英國殖民者決心讓英屬印度獨立的時候,乾脆就按照宗教信仰的不同,將原英屬印度分為如今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錫蘭(斯里蘭卡)三個國家。英國人說了,你們的宗教信仰不同,生活風俗格格不入,在一起過容易打架,還是分開過比較好。雖然有人說當年的蒙巴頓分治方案是為了肢解印度,防止印度將來變成大國,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的是,英國人這麼做也不是沒有道理。咱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印度教將牛視為神物,對牛頂禮膜拜,別說吃牛肉了,連牛他們都捨不得打,所以去印度旅遊的人也經常見所謂的神牛在印度的街頭溜達來溜達去。印度教徒的肉食來源多為豬肉和雞肉。可伊斯蘭教教徒則恰恰相反,他們是不吃豬肉的,肉食來源多為牛肉。這兩撥人生活在一起,不出事才是怪事呢!當然,在有英國這個共同的敵人之前,他們還能維持著表面上的團結,因為他們都不願意做英國人的奴僕,必需要團結才能打敗英國。可英國人一不在了,衝突那就難免的了。那最好的辦法是什麼?兩個字:分家。大家按照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不同分開過日子。

可分家這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雖說是按照宗教信仰、風俗習慣不同來分,可問題是有很多地方不同宗教信仰的人是混居雜居的,而且有些人還家大業大,故土難離,所以,無論是印度還是巴基斯坦,都有信仰對方宗教的人留在本地。可這兩撥人本來就相互看不順眼,加上印巴又是敵對國,所以他們看在自己領土上的異教徒就像在看敵人一樣。如今的印度雖然是印度教教徒佔絕對多數,但伊斯蘭教教徒也不少。據統計,目前印度國內一共有1.5億穆斯林,而且這人口還在不斷的增長之中。再加上印度教存在著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人一出生就被分為三六九等,永世不得翻身,而伊斯蘭教則主張平等,所以印度國內改信伊斯蘭教的人也越來越多。如果印度國內的宗教問題處理不好,將來還真有可能再次分裂。

另外一個有可能導致印度再次分裂的就是領土問題。一個是克什米爾問題。在歷史上印巴為了克什米爾問題爆發過三次戰爭,如今照樣衝突不斷。克什米爾大多數人信奉的是伊斯蘭教,按照宗教歸屬來說應該是歸巴基斯坦。可當年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首領卻是個印度教教徒。於是他就主張克什米爾歸印度。能多塊地當然是好事啦,所以印度政府馬上就承認,說克什米爾是自己的;巴基斯坦很不高興,認為這地方本來就是我的,憑什麼給你?於是大家就出兵搶。搶的結果就是一人搶了一半,可他們誰都不滿意,都認為這地方本來就是我的,憑什麼只能得一半?所以印巴圍繞克什米爾歸屬問題爭到現在也沒解決。

除了克什米爾問題外,還有東北問題。印度的所謂東北地區主要是靠近孟加拉國、緬甸、中國的那幾個邦。這幾個邦包括我國的藏南地區、曼尼普爾邦、阿薩姆邦等,他們與印度中央政府離心離德。例如曼尼普爾邦,這裡的人就自認為是中國人。你到網上查一下,就發現這裡的人不但在外貌上像中國人,而且還有六星旗,用中文,說漢語,連軍隊也叫人民解放軍。而錫金邦更是上世紀70年代吞併的。去年中印在洞朗地區鬧不愉快,就是因為洞朗地區對印度來說太敏感。那裡和不丹、錫金、孟加拉國交匯,只有一條窄窄的西里古裡走廊連接著印度本土和東北七邦。真打起仗來這條走廊一被切斷,對印度來說就麻煩了。現在這幾個邦都有叛亂武裝,印度折騰了幾十年也沒把他們消滅。如果有哪天,印度衰落,控制力下降,東北七邦還真有可能從印度分離出去。




血染戰旗紅


印度分裂的可能性不大,現在的印度是印度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候,在印度孱弱的時候都沒有分裂,現在分裂的可能性更小了。

由於印度地緣位置的特殊性,印度很容易受到從西北大陸而來的威脅,印度歷史上的幾次亡國,基本上都是出於這樣的情況。而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印度的地緣情況,印度也非常容易獲得全國的統一,只要有一個強權存在,則印度的統一就比較容易實現。比如印度歷史上的莫臥兒王朝、英國殖民者治下的印度,以及當下的印度,都是這樣的情況。

當然,印度國內也面臨著很多的問題,比如歷史上遺留下來的王公邦國的問題、宗教的問題、種姓的問題、民族的問題等多種至今仍然在影響印度穩定的問題。

但是,這些問題根本不足以挑戰印度一個統一國家的權威。在小邦方面,印度對小邦的掌控能力也是非常強大,此外,由於印度小邦實在太多,導致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小邦實力太弱,無法對印度形成較大的威脅。而對於印度的宗教問題,印度由於宗教導致的分裂,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已經分裂形成了,印度再繼續分裂的宗教條件基本不可能再存在。而對於種姓等文化問題,這個情況在印度全國都一樣,不是地域差異因素,更不可能導致印度的分裂。

不過,也有人會認為,現在印度的統一是拜英國所賜,英國退出印度以後,如果沒有美國、俄羅斯等國對印度的支持,那麼印度的前途也不樂觀。這個更加是無稽之談了,比如印度尼西亞,這個國家歷史上從來就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國家,且國內的種族、文化等差異比印度更大,受到大國的支持也相對印度更少,為什麼沒有走向分裂呢?


蘇綻


印度分裂的可能性很小,幾乎沒有

中國和印度都是世界級的文明古國,但是與中國不同的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印度只是一個地理概念,在印度歷史上幾乎沒有一個王朝100%的統一過南亞次大陸。而且印度民族眾多,今天印度最大的民族是印度斯坦族,該族人口達到了3.3億人,世界第二大民族,僅次於漢族。

但是相較於印度13.39億的人口而言,印度斯坦族僅佔印度總人口的1/4,在印度國內並不佔絕對優勢。而印度國內的泰盧固族、孟加拉族、馬拉地族人口都超過1億或接近一億。

除此以外,印度國內的人口過千萬的民族更是不下十幾個。民族成分的複雜註定了印度在歷史上很難形成一個整體。即便是強盛一時的莫臥兒帝國也不曾徹底的政府整個印度,直到英國殖民者到來,印度的政治版圖才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印度各地語言)

從18世紀開始,英國人就開始蠶食印度,到1858年,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被授予印度女皇稱號,莫臥兒王朝滅亡,英屬印度殖民地建立。

在英國人的統治下,雖然仍舊有少數土邦保留了一定權限的自治(例如克什米爾),但印度的大多數地區都被英國人整合到了一起。而正是在英國人的影響下,印度人形成了近代的國家觀念,並且更重要的是,英國人用英語統一了印度各個民族的語言,這為以後印度建國打下了堅實地基礎。

二戰之後,大英帝國徹底走向敗落,印度的獨立已呈不可逆轉之勢。但英國人並不想看到一個統一強大的印度,於是英國政府就利用宗教矛盾,激化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的衝突,最終導致英屬印度分裂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印巴分治之後,印度獲得了原英屬印度的大部分領土,而新成立的印度共和國則採取聯邦制度。

“聯邦制”和“中央集權制”是當今世界上最主要的兩種國家制度。後者表示一個國家是由一個政權發展而來的,而前者則表示這個國家是由許多獨立的政權共同聯合建立的。由於印度在歷史上存在著大大小小許多土邦,因此獨立後的印度也選擇了聯邦制度。

(印度各邦地圖)

不過採取聯邦制度並不代表國家就容易分裂,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德國這些國家都是聯邦制。到目前為止,這些國家的聯邦政府都保持著對國家的絕對控制。而印度在獨立之後,印度政府也始終保持著對各邦強大的控制力。

當然,印度也有追求獨立的反政府武裝,特別是印度的東北地區,反政府武裝十分活躍。印度東北部地區與緬甸和中國接壤,這裡的居民的祖先許多都是來自東亞和東南亞,是黃種人。當地無論文化還是人種,都與印度主力社會不同,因此這裡民眾對印度的認同感較低。

而面對著山頭林立的反政府武裝,印度政府軍一直是疲於應付,在鎮壓不利的情況下,印度中央政府近年來加大了招安力度,並且增加對東北地區的經濟建設,試圖消磨當地的獨立情緒。

(為了打擊反政府武裝,印軍甚至曾越境進入緬甸境內打擊反政府武裝據點)

目前印度政府的這一做法還是比較有效的,現在許多反政府武裝開始選擇與政府合作,向合法政黨進行轉變,東北諸邦的獨立意識已大不如前。

如今,印度國內還是非常團結的,沒有什麼大的分裂傾向。


千佛山車神


對比來看,當前印度分裂的可能性要遠低於其建國後的那些年。


印度剛剛建國時,好多人都不看好其“國運”,不僅其原來的宗主國——英國國內不斷有人唱衰印度,連印度本國很多人士都對本國維持完整和統一持懷疑態度。和樓上回答的一樣,彼時的印度雖成功獨立,但內部的民族分裂運動此起彼伏,錫克人的卡列斯坦運動、那加蘭人、廓爾喀人、激進毛派等等,都發動過武力分裂運動,還都曾在印度國內掀起不小的波瀾。


但是,建國七十年以後,從整個社會來看,印度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已經遠遠增強,舉個例子來說:如今會說印度統一語言——印地語的人越來越多,從前印度國會辯論都使英語,一群英國教育系統培養出來的精英侃侃而談,普通百姓很有距離感,如今莫迪演講也好,印度國會重大辯論也好,都使用的是印地語。另外,伴隨經濟的發展,印度國內的民族主義情緒也日益增長,民眾的愛國熱情也是很高滴。


(印度民眾為慶祝獨立日創作的漫畫,印度教徒、穆斯林和錫克人同慶獨立日,象徵國家的團結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