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一直拍不好,一定是審美出了問題

在技術迅速革新,各大相機、手機廠家的器材快速更新換代的情況下,攝影的器材有著越來越大的傳感器,越來越智能的操作系統。各大品牌的手機在攝影領域也不斷深耕,旗艦機都有了雙攝鏡頭,拍照算法越來越人性化。


技術的進步讓攝影愛好者有了更多操作的空間,可以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可是,總有小夥伴遇到這樣的問題:為什麼自己換了更好的設備,哪怕是學了更多的攝影技術之後,總覺得照出來的片子不好看呢?


一切文學藝術的問題,如果不從美學的角度和高度上去關照,就不可能有透闢的認識和理解,因為文學藝術的根本屬性是審美。


----美學家 胡家才


打羽毛球的小夥伴都知道,在打一段時間之後,總會遇到瓶頸,要麼換更好球拍,要麼請教練來提升自己打球的戰術。


同樣的,攝影更需要從理念上,從思維上,從美學的高度來提升自己的水平,打破自己舊有的對“美”的認識,才能突破瓶頸。


01

漂亮不等於美


常見的誤區是把漂亮和美混為一談,認為漂亮的東西拍出來就是美的。比如有的影友去看花展,在現場看,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非常漂亮,但照片拍回來看,卻不怎麼美,我們來看一下攝影作品《荷花》。


照片一直拍不好,一定是審美出了問題


夏天滿池的荷花開放,豔麗無比,也很漂亮,但拍出的照片卻感覺平平。這是為什麼呢?那是因為對漂亮和美的理解還有誤區。


什麼是漂亮?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給出的定義是:“美與漂亮在造型藝術領域裡卻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漂亮一般是緣於渲染得細膩,柔和,光挺,或質地材料的貴重,如金銀、珠寶、翡翠、象牙等”。例如,絲綢做的衣服,鑽石做的項鍊等,是漂亮的,漂亮的絲綢衣服和鑽石項鍊在模特身上是美的,但穿在一個不修邊幅的人身上,那就不美了。


美是一種藝術效果。漂亮的東西拍攝出的畫面不見得美,而往往不漂亮的東西卻能拍出很美的畫面,我們來看一下攝影作品《古城》


照片一直拍不好,一定是審美出了問題


這幅作品中有兩個因素,一個因素是冬天的幹樹枝,另一個因素是古城的剪影,兩個因素都很一般,單獨看,並不漂亮,但它們組成的畫面卻是美的。這說明美是一種藝術效果,與拍攝對象的漂亮與否無關。


中國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曾經有過這樣的體驗:“我在山西見過一件不大的木雕佛像,半躺著,姿態生動,結構嚴謹,節奏感強,設色華麗而沉著,實在美極了!我無法考證這是哪一朝的作品,當然是件相當古老的文物,拿到眼前細看,滿身都是蟲蛀的小孔,肉麻可怕。我說這件作品美,但不漂亮。”


02

像不等於美


先來看一幅美術作品《寒窗讀易》。這是清代湯貽芬的作品,細看每一個局部,雖是生活中的場景,但又不是真實景象的寫生。例如,山勢突兀類似桂林的山,但山的形狀和走勢又不像;水岸旁的小村,又像庭院花園;畫作的風格簡練,雖然與真實的生活場景不完全相像,但畫意很美;反過來,畫面與現實完全相像的卻不見得美。


照片一直拍不好,一定是審美出了問題


當代美術家吳冠中曾有這樣的經歷,一次去貴州路過犀牛洞,匆匆一看覺得意境很美,回到賓館他憑印象畫出來,寥寥幾筆,畫意甚美,但總覺得意猶未盡,於是轉天再去犀牛洞,整整畫了一天,細碎無遺,像倒是像了,但一點不美,全是呆石頭,用吳老自己的話說,“天哪,醜態畢現!”


由於有這些經驗,吳老曾深有體會地說:“如果讓我畫客觀景物, 可以畫得非常像,還不太吃力,但像不等於美。”


延伸到攝影中來,照片拍攝得真實且準確再現原貌,與照片的美感也不是一回事,常常出現的情況是照片拍得實實在在,但不具有美感,美感的表現並不單單是景物的準確的原貌再現,而是要有一定條件要求。


03

美的表現方法的多樣性


西方古代美學家對“美的表現方法多樣性”早有認識,例如,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99年)在與弟子的談話中就涉及這方面內容。


蘇格拉底:我知道許多東西都是美的。

弟子問:這些美的東西彼此相似嗎?

蘇格拉底:不盡然,有些簡直毫無相似之處。


我國美學家高爾泰也曾對此作過論述:“強調審美的變化、差異、多樣性,是很有意義的……美學所關心的,不是某一作品,某一作家,某一流派的具體內容或其成功和失敗的社會歷史原因,而是什麼樣的作品是藝術作品,什麼樣的作品則不是,或缺少了什麼就不是,什麼樣的經驗、心理、意識等在作品中表現出來,才能使作品成為藝術……”


照片一直拍不好,一定是審美出了問題


美是具有多樣性的,因此美的表現也是有多種形式的,美的創作也是有多種方法的,包括經驗、心理、意識等多種因素在內。


《攝影美學》帶你提升自己的審美水平,並將審美運用到攝影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