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和戰術有什麼不同,你怎麼看?

漢史趣聞


1939年四月,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率總部駐紮在樊城,轄區從三峽以東的沙市宜昌一直延伸到大別山區,防區很廣。

當時日軍已經佔領武漢,即可能直接溯江西進直接向重慶方向進攻,攻取宜昌,為下一步進攻重慶做準備,也可能向襄陽樊城一帶進攻,以減輕武漢外圍地區國軍對武漢的壓力。李宗仁綜合各種情況之後判斷,日軍會進攻襄樊。

於是李宗仁下令以八十四軍個六十八軍防守正面的隨縣,棗陽一線,張自忠的三十三集團軍守備大洪山,孫連仲的第二集團軍和孫震的二十二集團軍防守桐柏山脈一帶,江防則由江防司令郭懺所部負責。

其中的八十四軍是桂系部隊,之前三個師被打得損失了三分之二,這時候縮編為一個師,李宗仁又另外調入了三十一軍和第七軍都曾指揮過的桂系老部隊一七三、一七四師兩個師,共三萬餘人,說明李宗仁是很有決心的。

日軍進攻部隊為第三,第十三,第十五,第十六等師團和第四騎兵旅團,共約十餘萬人,沿襄陽到花園的公路和京山到鍾祥的公路兩條路線向西進攻,目的是掃蕩大洪山和桐柏山的國軍,佔領襄陽,樊城和南陽,以鞏固武漢。

按照李宗仁的設想,正面抵抗的部隊要節節抵抗,且戰且退,誘敵深入,等敵人進入隨棗地區後,桐柏山的部隊從敵人側翼出擊,一舉切斷襄陽到花園的公路,會同正面防禦的部隊,將敵人圍殲。

湯恩伯在徐州會戰之後奉命調往江南,後來因為江南部隊太多,就又北調,從沙市渡江來到五戰區,再次劃入李宗仁的麾下。湯恩伯到襄樊一帶後去見李宗仁,李宗仁和他講了自己的計劃。

結果李宗仁還沒有講完,湯恩伯便大發脾氣說,這樣不行,你不能胡亂拿我的部隊來犧牲。李宗仁仍然耐心對他解釋說,試圖說服他,你以桐柏山為後方,有什麼危險?言下之意是,如果攻擊不利,尚可向桐柏山區轉移,危險並不大。但湯恩伯一怒之下,拂袖而出,李宗仁也無可奈何。

之後,日軍進攻到隨縣大洪山一帶,因為這一帶都是山地,日軍機械化部隊的優勢無從發揮,所以日軍與國軍激戰十天,大小二十餘戰,卻始終無法突破國軍防線。此時李宗仁命令湯恩伯從桐柏山出擊日軍側翼,湯恩伯部與日軍實際上已經有所接觸,但馬上迅速撤往舞陽。

日軍持續進攻後,隨縣失守,五月八日以後,又加強了對國軍兩翼的攻擊,南面攻破棗陽,北路從信陽攻破桐柏,唐河,與南路會師棗陽,完成對大洪山和桐柏山地區國軍的包圍。李宗仁的長官部也不得不迅速撤退。

無奈之下,李宗仁嚴令湯恩伯會同孫連仲自豫西南下,向唐河一帶出擊,克復新野和唐河,與包圍圈內得國軍相互呼應。接著,李宗仁命令國軍從十五日起全線反擊,激戰至十八日,日軍開始總退卻。但國軍恢復棗陽後乘勢追擊,日軍退守隨縣,國軍攻城無術,只好望城興嘆。雙方在隨棗地區進入膠著狀態,轉入休戰。

李宗仁認為,此戰關鍵就在於湯恩伯不服從命令,在正面守軍苦苦支撐時,湯恩伯不肯從桐柏山出擊,攻擊日軍側背,反而徑直向北撤退,讓日軍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力攻擊,導致戰局惡化。如果湯恩伯能夠遵命出擊日軍側翼,則此戰可望取得不低於臺兒莊戰役的戰果。


蕭武


戰略和戰術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人擅長戰略是戰略家,有的人擅長戰術是戰術家,相對來說戰術家比較多一點。畢竟戰術是著眼於眼前的戰役,戰略是著眼於長遠的戰役,能帶來更大的回報。

但是,一個頂尖的軍事家,即使戰略家也是戰術家,正如我們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領袖毛澤東。他就是偉大的戰略家和戰術家。

我們通過他指揮的戰爭,來加以說明什麼是戰術,什麼是戰略。

我們先從大的方面戰略開始說起吧,土地革命時期,毛澤東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就是戰略方面的。

正是他提出的這條戰略為中國的革命指明瞭方向,只要我們沿著這條方向去努力,就一定能贏得戰爭的勝利,不得不說,最終我們革命取得的勝利,就是在星星之火,有了燎原之勢開始的。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發表的《論持久戰》也是從戰略方面講的,《論持久戰》指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是需要長時間的鬥爭來完成的,我們要想取得勝利,必須經過戰略防禦階段,戰略相持階段和戰略進攻階段。

不過,我們絕對不會輸的,因為我們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戰爭。

正義的戰爭,我們就一定會勝利的。只不過要經過長時間獲得而已,結果我們就是抗戰了八年,才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還有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制定的三大戰役,都是戰略層面的。我們解放全中國,打敗國民黨反動派,就是從三大戰役的勝利開始的。

相信說完這些你就明白戰略是什麼了。

下面我們再說什麼是戰術,以及戰術的實施,戰術相對來說就比較小了,比如紅軍長征時期,毛澤東指揮四渡赤水之戰,取得的勝利中採用的聲東擊西,集中我軍主要兵力,各個擊破敵人的方法,就是戰術方面的。

還有抗日戰爭事情的,游擊戰、地雷戰、地道戰、麻雀戰.......,這些都是戰術方面的。

毛澤東之所以帶領我們打敗一切國內外反動派,取得了革命最終的勝利,就是在戰略和戰術相結合的情況下取得的。

最終毛澤東帶領我們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讓四萬萬中國人民獲得了自由與獨立,民主與自強,全體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


漢史趣聞


戰略就是說整個大局觀,不在乎局部的一時得失,甚至有時候局部的失利是為了贏得整個戰略上的勝利,而戰術說的就是整個大局上的一部分,在某一部分取得勝利就是戰術上的勝利;分析這個問題,可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那就是曼施坦因和隆美爾;

“北非之狐”隆美爾,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侏儒;

世人都說隆美爾是“戰術上的巨人,戰略上的侏儒”,雖然後世確實有不少人崇拜“北非之狐”隆美爾,但那也是崇拜其在戰術造詣上的素養,二戰的經歷告訴我們,在戰術造詣上隆美爾確實了得,整合北非之德軍與意大利弱旅,在缺糧少彈的情況下將英法聯軍打得節節敗退,很多戰場細節都做的相當到位,但是後來德軍在蘇聯戰線吃緊,全國物資資源跟不上的情況下,隆美爾仍然採取主動出擊,大殺四方的戰略進攻,將自己的戰線拉得太長,而德國整個物資資源已經大量消耗在蘇聯戰場,無法再進行有效支援北非戰場,所以北非戰線後期迅速敗退,即使前期隆美爾打得再好也不能掩蓋北非之全敗的事實,而另外一個就是諾曼底登陸,隆美爾耗費大量資源建設的“大西洋壁壘”戰略,卻完全錯判盟軍登陸之地,直接讓德軍西線戰場全面失利,所以戰術上隆美爾造詣頗深,但是戰略嚴重不足;

二戰德軍三大名將之首曼斯坦因,當之無愧的戰略天才;

曼帥才是二戰德軍統帥大將當中的戰略大師,前期小試牛刀參與並籌劃了入侵波蘭的“白色計劃”,後期讓其成名之作便是一舉滅亡法國的“曼施坦因計劃”,當時德國眾多將領均主張正面強攻比利時和荷蘭,但曼斯坦因卻建議將裝甲集中到南方的B集團軍群之中,穿越阿登山區,從後方截斷英法主力,最終歷史得到驗證,曼帥將強攻法國的苦戰變成了一場歷時不到三十天的閃擊戰,讓法國耗費天價打造的“馬奇諾防線”形同虛設;

後來其指揮德軍入侵蘇聯,前期進展神速,在短短4天之內深入了蘇聯國境200多公里,在克里木戰役中,在蘇軍海軍空軍佔盡優勢的情況下,曼斯坦因指揮德國軍隊擊敗了三倍以上的蘇軍,為了消除蘇聯對羅馬尼亞油田的威脅,克里米亞戰役中的刻赤半島戰,曼帥又以傷亡7000人的微小代價俘獲了蘇軍17萬五千多人;但後期德軍總部希特勒的命令總是與曼帥戰略意圖相左,當曼斯坦因準備穿越刻赤海峽,向高加索地區進發之時,希特勒卻要求他拿下戰略上並不太重要,但卻堅若磐石的城堡列寧格勒,最終久攻不下的列寧格勒為蘇聯爭取到緩衝時間,利用自己的國土面積縱深,蘇聯終於將德軍拖入到冬天,隨後德軍局勢轉瞬即下,戰場節節敗退;

而在整體德軍大敗退的情況下,曼斯坦又多次在戰場上以少勝多,其中指揮德軍打出了哈爾科夫戰役,此戰是後期德軍給蘇聯造成的為數不多的一場重大戰役,可以說這場反擊戰至少延緩了德國戰敗的速度兩到三年,後期因為希特勒解除了曼帥的兵權,它這才退出了自己的軍事職業生涯,縱觀曼施坦因的一生,打過數不勝數的以少勝多的戰役,而在整個德軍陸軍將領當中,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戰略天才,他對整個戰場的局勢分析完全不看中一城一區的得失,也不計較一兵一將的成敗,整合所有的資源以最少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勝利果實才是其指揮藝術;

所以說戰略與戰術的區別,完全就是全局觀與局部觀的區別,戰略是由一個個戰術組成,最終戰略的勝利也需要一個個戰術的配合;


尖刀出鞘


1948年10月底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後,東北野戰軍百萬之師成為全國戰場的戰略預備隊,戰爭的天平已經傾斜。西柏坡接下來所最關心的最大戰略問題,是不讓華北傅作義集團南逃而就地殲滅之。因為傅作義手下的中央軍和綏遠系部隊有將近60萬人,如果跑到中原地區與徐州之敵合股怎麼辦?

(郭景雲劇照)

那樣的話,連淮海戰役的實施都將不具備條件,敵我兵力實在過於懸殊,本來蔣軍徐州“剿總”就擁兵近80萬,再加上傅作義的60萬人馬,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聯合起來(60餘萬)也毫無勝算。即便傅作義選擇海路南撤,也將極大影響後來的渡江戰役,因為傅部中有20多萬中央軍嫡系部隊,是隻聽從蔣某人號令的。

所以從戰略上看,抑留傅作義集團於平津地區加以殲滅是最理想的,但是敵人是不會聽我們指揮的。蔣某人和美軍顧問團在東北全境解放後,也已經意識到華北守軍的危險,緊急命令傅作義飛往南京面議,主要討論的就是華北部隊南撤的問題,為了拉攏傅作義就範,蔣氏還開出了傅任“東南軍政長官”的條件,可謂不惜血本。



不過傅作義此時有兩個戰略誤判,其一是遼瀋戰役中我東北野戰軍傷亡必然慘重,至少要休整三個月才能入關,因此在1949年元旦之前,華北局勢尚無大的危險。其二是不願意帶綏系部隊前往中原和江南,更希望退守塞外的綏遠老巢以待時局之變,畢竟自己不是黃埔嫡系,南逃以後有“寄人籬下”之憂,所以其後大約一個月時間內,傅作義始終猶豫不決。

但是要注意,猶豫歸猶豫,如果沒有有效的戰術手段加以抑留,傅作義只要發現東北野戰軍主力有入關的跡象,早晚還是要跑路的。尤其是該集團作戰序列中第四、第九兵團的20多萬中央軍,根本不可能西撤綏遠,而無論它們陸路撤往中原還是海路撤往江南,都將極大影響解放戰爭的進程,淮海戰役後期,蔣某人甚至就差兩個精銳軍的兵力(杜聿明語)。



傅作義集團的部隊,彼時駐守在從塘沽、天津、北平、張家口再到塞外綏遠省會歸綏(今呼和浩特市)的一條東西橫線上,很像個“一字長蛇陣”。西柏坡的毛澤東經過深思熟慮,在必須抑留傅作義集團的戰略構想之下,採取了“文章從西線做起”戰術思想,絕對是解放戰爭中最精彩的戰役謀劃,堪稱神來之筆。

毛澤東運用的戰術其要點有二:第一條是命令東北野戰軍克服困難,以最快的速度組織先遣兵團南下,從而彌補我華北軍區兵力的不足(華北軍區野戰部隊只有三個兵團,其中徐向前第一兵團又在山西打擊閻錫山,因此用來對付平津之敵的,只有楊成武和楊得志兩個兵團20萬人),同時要求東野主力也須儘快結束休整秘密入關。



第二條下達給華北軍區楊成武第三兵團,著該部以突然的動作包圍張家口並圍攻之,西柏坡判斷:張家口是北平保持與綏遠聯繫的重要節點,傅作義一定會派嫡系精銳、起家部隊第35軍增援,然後我楊得志兵團與東野先遣兵團(程子華部)合力將第35軍包圍在北平以外,如此,傅作義必然心疼自己的軍事老本而援救之,則南逃計劃就會擱淺。

而戰役的發展進程與西柏坡的設想驚人的一致,1948年11月23日,東野程子華先遣兵團從喜峰口秘密入關;11月29日,楊成武兵團遵令向張家口發起攻擊;12月2日,傅作義命令郭景雲第35軍乘400輛卡車從北平馳援。



12月5日,東野先遣兵團在開進途中擅自攻克密雲,傅作義發覺不妙,急令第35軍全速返回北平;12月7日,楊得志兵團在新保安將東撤之35軍包圍;12月9日,傅作義出動第16和第104軍試圖解圍,被東野先遣兵團徹底擊潰。而為了不使傅作義“丟卒保車”放棄第35軍全速南撤,以待我東北野戰軍主力入關,西柏坡再令楊得志兵團兩週內對新保安圍而不攻。

12月11日,東北野戰軍第一梯隊六個軍到達戰場,根據西柏坡“圍而不打”以及“隔而不圍”的戰術原則,迅速完成了對北平、天津、張家口之敵的戰略包圍和戰術分割,截斷了他們可能南逃或西竄的通路,東野參謀長劉亞樓則指揮部隊攻克塘沽,封閉了敵人的海上退路。



這個時候,傅作義就算想跑也跑不掉了,東野和華北軍區的百萬之師已經全部到達指定位置,偉人毛澤東的用兵如神,確實是名不虛傳。

由此可以看出,戰略是指導思想,戰術是貫徹手段,平津戰役中我人民解放軍無論是在戰略思想還是在戰術實施上,都明顯高於蔣軍若干個段位,使敵人完全被牽住鼻子而陷於被動,傅作義空有十三個軍50個師的龐大兵力,最終結果是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裡就灰飛煙滅。


度度狼gg


什麼是戰略?什麼是戰術?

這個問題,從粟裕大將三次拒絕下江南可以輕鬆看出二者的不同。

1947年,解放戰爭開始進入下半場,因為,仗著美械裝備和飛機大炮的蔣軍不再能對我軍發動“全面進攻”,而是隻能集中力量攻擊陝北的西北野戰軍和山東的華東野戰軍。每當講到這裡,我們總是能背出歷史教科書上非常熟悉的一段內容“蔣軍兩個拳頭打人,像一個大啞鈴,咱們就南下反擊,開始外線作戰,砸斷他的啞鈴把子!”

砸斷這個啞鈴把子的,是三路大軍,第一路是陳賡謝富治的太嶽兵團,南下隴海路以南,在豫西一帶作戰,第二路是劉伯承鄧小平的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後改為中野),南下大別山建立根據地,直接威脅長江流域國統區心地帶,第三路是是粟裕的華野西兵團,南下魯西、豫東和淮北一帶,與蔣軍爭奪淮河流域。

必須承認,解放戰爭中期的外線作戰戰略,和初期的“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得”,都是解放軍中央軍委制定的優秀戰略方案,但,外線作戰難度很大。這個戰略執行起來太難了。

性格耿直的粟裕大將,三次拒絕了這個戰略,或者說是三次推遲了這個戰略。因為原定計劃中,粟裕兵團是要求到江南的江蘇、浙江和江西建立根據地,直搗黃龍。

第一次拒絕下江南戰略,是1946年6月,中央軍委給華中野戰軍的指示非常明確:命令粟裕、譚震林率華中野戰軍主力離開蘇中根據地,西出津浦線,配合陳毅領導的山東部隊作戰, 並在 7 月 10 日以前完成一切攻擊準備。

粟裕指出:”蘇中是老根據地,地形複雜,物產豐富,群眾基礎好,並且有蘇皖、魯南、豫皖、中原各個根據地策應,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現正面臨蔣介石的15 個旅圍攻,我們留在蘇中作戰殲敵更為有利。”劉先勝、鍾期光同意粟 裕的意見,認為:“蘇中根據地是蘇中軍民用鮮血和生命開闢、建立起來的。現在我們一槍不放就撤退轉移,蘇中老百姓不理解,部隊的士氣也會受影響。”

粟裕用戰術上的優劣分析,成功說服中央,同意暫不下江南,而在蘇中尋機殲敵,才有了3萬多解放軍一個月時間殲敵5.3萬的蘇中七戰七捷!

第二次拒絕下江南戰略,就是在三大主力挺進中原三把鋼刀插入敵人心臟的大背景下。當時,中央軍委命令 劉鄧“下決心不要後方”,率一、二、三、六 縱千里躍進大別山;指令華東野戰軍陳士榘、唐亮率 3 個縱隊,葉飛、陶勇率 2 個縱 隊,渡運河西進魯西南,與劉鄧大軍靠攏; 指令陳賡、謝富治與秦基偉的九縱、孔從 洲的三十八軍等組成一個集團,至豫西開闢鄂豫陝根據地。

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劉鄧、陳謝兩個集團不折不扣執行了這個戰略,丟失了幾乎所有的重武器,後來的半年時間打得很艱苦。尤其是曾為我軍第一主力的劉鄧大軍,在大別山山區不敢和中央軍和桂軍動手,只能打其他雜牌軍,甚至連被服廠都辦不起,給戰士發佈料自己做軍裝,被兄弟部隊笑話是“花褲子隊伍”。

粟裕大將收到“應速西去,愈快愈好”命令,去指揮陳、唐、葉、陶 5 個縱隊,策應劉、鄧作戰。再一次“斗膽直陳”,要求在魯西南和豫東打仗,於是才有了沙土集戰役的偉大勝利。

到了1948年1月,經過“新式整軍運動”,我軍戰鬥力大大提高。粟裕上書說“我軍在中原戰場上已集中十幾個能打硬 仗的縱隊,並且有華東、華北和中原解放區為依託,具備了打大殲滅戰的條件,關鍵在於集中更大兵力。只要我們能打兩三個大殲滅戰,中原局勢很快就會改觀。”並且加上了了“管見所及,斗膽直陳。是否妥當,尚祈裁示”16 個字。

可是中央卻認為,挺進江南的時機再次到來,於是粟裕又成了挺進江南的先鋒。不僅如此,原華東野戰軍還將改編為東南集團軍,粟裕作為第一兵團司令兼政委帶著三個縱隊準備在八九月渡江作戰。

粟裕決定,第三次拒絕下江南!他親自到西柏坡,陳述了自己的觀點“3個縱隊過江, 既達不到調動敵人回防江南的目的,又削弱了我軍在中原戰場打大殲滅戰的力量。 3個縱隊過江以後長途轉戰,估計要有五六萬人的減員,以這樣多的減員,在中原 戰場可殲敵 3 至5 個軍”。

在粟裕的強烈建議下,中央再次推遲了下江南的戰略,並且決定讓粟裕全權代理華野的黨政軍職務。

這一決定,對於解放戰爭來說,是影響全局的。粟裕從指揮三四個縱隊十來萬的兵團級司令,成了指揮十幾個縱隊五六十萬軍隊的野戰軍司令。在劉鄧大軍5個縱隊的配合下,粟裕兵團五天時間攻克河南省會開封,殲敵4萬,6天時間殲滅區壽年兵團,重創黃百韜兵團,殲敵6萬,至此,中原戰局全面改觀。

豫東戰役,毫無疑問成為了淮海戰役的序曲,也因為豫東戰役的輝煌戰績,粟裕有機會指揮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和中原野戰軍 1 個縱隊,發動了驚天動地的淮海戰役。

直到1949年4月,粟裕將軍終於率軍渡過長江,一舉攻克了南京和上海。此時,距離中央第一次給粟裕提出“下江南”戰略,已經是兩年零十個月了。

毫無疑問,粟裕大將在戰略上的高瞻遠矚和戰術上的精密計算,是一般將領難以企及的。既考慮戰略上的軍棋推演,又考慮戰術上的實現難度,這是粟裕將軍給我們留下的最重要的軍事理論遺產。


歷史知事


戰略和戰術簡單來說是全局和局部的區別,大部分時候這兩者是緊密相關的,也有二者出現衝突的時候,這時戰術就必須服從於戰略。

遼瀋戰役的時候,主席的決定是先打錦州,將東北的國民黨主力殲滅在關外。因為1948年底,東北戰場是我軍唯一一個佔有兵力優勢的戰場,在關外殲敵,可以大大減輕全國其他方向的壓力,這就是從戰略眼光。而林彪只從東北野戰軍的角度,認為先打長春損失最小,沒有考慮到瀋陽錦州的幾十萬國民黨軍退到華北後,聶帥那邊將面臨什麼壓力。當然最終還是從全局角度出發,做出了對我方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很多時候,戰略機遇並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由戰術上的勝利演變而來的。

淮海戰役,粟裕剛開始的計劃只是用華野殲滅黃伯韜兵團,中野配合牽制,執行一個小淮海的戰術目標。但是當中野圍住了黃維兵團,其他國民黨軍隊進退猶豫的時候,戰略機會出現了。配合作戰變成聯合作戰,小戰役演變成大規模的戰略決戰,將國民黨僅剩的精銳全殲在長江以北。

國民黨那邊在戰略方面幾乎就是一個完美的反面教材。看的透局勢的人指揮不動部隊,指揮部隊的各司令就只想著保存自己的實力,陽奉陰違。李天霞馳援張靈甫,出工不出力,就等著74師被全殲。廖耀湘兵團支援錦州走三步退一步,猶猶豫豫,喪失了戰機,最後被十幾萬精銳全殲在東北平原。黃伯韜撤退時為了等一個軍歸建,白白浪費一天時間,讓華野紮了口袋。白崇禧為了逼老蔣下臺,截斷了長江運輸線,導致淮海戰役的關鍵時刻老蔣一兵一卒都沒能北上支援。

相比之下,中原突圍,皮定均只帶一個旅殿後,已經抱了必死之心。為了配合華野圍殲黃伯韜,劉帥放話即便是中野拼光也要拖住黃維。


百勝刀王胡逸之


我是齊奧爾科夫,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戰略

何為戰略?在軍事上,戰略是軍事戰略的簡稱,其是直籌劃和指導戰爭及非戰爭軍事行動全局的方略。戰略一次,在中國最早出現在西晉初史學家司馬彪(對你沒聽錯,確實是司馬彪)所編著的《戰略》一書。後來在《三國志》、《廿一史戰略考》等古文中。其本意是指導戰爭的謀略。

現代軍事戰略是國家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軍事政策的集中體現,是一切軍事活動的主要依據。按行為主題,分為國家軍事戰略、軍種戰略、戰區戰略;按性質和作戰類型,分為進攻戰略和防禦戰略;按使用的武器,分為常規戰爭戰略和核戰爭戰略;按戰爭持續時間分為速決戰略和持久戰略。軍事戰略構成有主要有:戰略目的、戰略方針、戰略任務、戰略力量、戰略措施等。

中國的戰略彈道導彈


戰術

何為戰術?在軍事上,戰術主要是指進行戰鬥的方法。戰術主要包括:戰鬥原則及兵力部署、戰鬥指揮、協同動作、戰鬥行動方法和各種保障措施等。按基本類型,分為進攻戰術和防禦戰術;按參展軍兵種,分為聯合戰術、軍種戰術、兵種戰術和專業戰術;按規模,分為兵團戰術、部隊戰術和分隊戰術等。行軍、宿營、輸送變更部署和換班的方法也屬於戰術的範疇。戰術從屬於戰役法和戰略,又對戰役法和戰略產生一定的影響。靈活運用和變換戰術,對於取得戰鬥的最後勝利具有重要意義。

敵我交戰,有裝備拼裝備,沒裝備就得拼戰術。戰略與戰術的區別,簡單理解就是戰略是宏觀的,是戰爭的指導思想,而戰術是微觀的,是具體的作戰方法。再簡單理解,戰略很宏大,戰術很具體,範圍相對較小。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哪一方面存在問題,都有可能導致戰爭的失利。


齊奧爾科夫


看到樓主的問題,想起來毛主席說的一番話。1946年夏,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毛澤東分析了雙方力量對比後,提出了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和打敗蔣介石的政治方針與軍事原則,在粉碎蔣介石全面進攻、重點進攻後立即轉入戰略反攻。

戰略是全局性、深遠性、綱領性的,戰術則是局部性、短暫性、操作性的。戰略戰術既有本質區別,也是密切聯繫的。

舉例,例如今年公司定個小目標,目標銷售額為1個億(戰略),為了實現一個億的銷售目標要組建100人的營銷團隊,市場預算為500萬(戰術)。再比如我們國家的十三五規劃(戰略),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戰術上就要採取什麼措施確保十三五期間實現這些戰略規劃。

再看具體的區別:

1.針對的具體事件不同:戰略針對宏觀問題,是高瞻遠矚而制定的,是指導和運用戰術的。戰術針對具體的微觀問題,戰術必須是具體地針對個別情況而制定的,有豐富多采的變化和機敏迅速的反應這兩個重要的特點。

2.針對範圍不同:戰略針對全局問題,戰術針對局部問題。

3.時間方面不同:戰略針對長期問題,戰術針對短期問題。

通俗的講就是:戰略考慮打不打,戰術考慮怎麼打。戰略是回答 “我們為什麼要這麼做”。戰術是回答 “我們要做什麼才能達到設計的目標”。


漁人草舍


1、戰略和戰術來源於軍事用語,後應用在商場、職場等。從軍事角度,戰略和戰術有著本質的區別,中間還有個戰役,分別對應宏觀、中觀和微觀。

2、戰略指的是韜略、謀略,屬宏觀指導層次,戰術指的是器術、操術,屬微觀執行層次。戰略指導戰術,戰術服務於戰略。

3、古往今來,戰術家常有,而戰略家不常有。《孫子兵法》算是中國最早關於戰爭的戰略著作,孫子算是中國最早的戰略家。“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名言警句,閃爍著光輝的戰略思想。

4、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明戰略和戰術之間的區別,如:劉備團隊裡,諸葛亮算是戰略家,其它只能算是戰術家,諸葛亮在隆重茅廬之外,就預測三分天下,這就是戰略預見;毛主席從來不親自指揮戰爭,但《論持久戰》卻奠定了抗日戰爭的戰略格局,林彪對革命前途心存疑惑時,毛主席卻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這就是戰略家和戰術家的區別;錢老回國後,我們的國防百廢待興,先發展什麼後發展什麼,這就是戰略,確定的“兩彈一星”國防發展戰略,奠定了中國建國後幾十年的安全穩定,至於“兩彈一星”怎麼研製,那就是戰術層面的事了。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您,謝謝!






鐵索寒


以遊戲為例,如果會打lol,dota就比較好理解,三條線對線基本上是戰術線,而總體上可以說是戰略,對線打贏或者輸只是戰術上的輸贏,對總體戰略只是會影響,並不能決定總體戰略走向,發揮好自己在總體陣容中的定位,即使是戰術上輸的一方也能贏得總體戰略上的勝利。而這個關鍵點就是打野,也就是戰略執行者,一名優秀的打野對敵我雙方強勢期的判斷,gank路線佈置,反蹲,指揮等等必須謀劃在心,具體可參考lol中最優秀的打野選手mlxg和廠長 ,前者兇猛強悍,以強勢入侵著稱,後者則比較喜歡反蹲,代表英雄雷克塞,伊芙琳,國內很多打野選手基本上都會觀摩學習這兩人套路,前者的風格勇猛激進,常常不是大優勢碾壓,就是崩的極快,後期被碾壓。而後者善於運營,擅長牽扯壓制分推,個人對線即戰術上對線還必須配合戰略佈置才有可能成功,反之,戰術上有優勢,與戰略目的相違背,也獲得不了勝利。具體來說,戰術上的輸贏就好比是青銅白銀段位,如果兩條線崩了即戰術上輸了,也就輸了,因為沒有戰略,黃金白金則是小戰略,即戰術上各線相互有小配合,陣容也合理,打野,ad,ap,輔助,top都有,兩路被壓崩,戰略上不出大問題,翻盤幾率很大,再往上鑽石王者就是戰略了,基本上戰術上輸了,會想辦法儘快止損,以免因影響戰略意圖的實現,如果還是不懂,搜索一下蕪湖大司馬的ob韓服王者局,說的很清晰明白,曾經國服前十的玩家,著名戰隊教練,意識極好,也可以看看原edg戰隊教練阿布解說lpl賽事,講的也挺細緻,對戰局走向把握的很精準。當然 ,如果不玩遊戲的話,算我白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