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沒有哪一場戰役的勝利,是兩個名將之間的合作取得的?

不才講史


1945年3月31日,在蘇軍總參謀部作戰室,斯大林親筆塗掉了總參給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劃定的戰役分界線,而改在了柏林東南60公里的呂本,這就意味著斯大林原來的想法已經變卦了。

(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司令員科涅夫)


在攻取希特勒德國老巢的戰役準備中,斯大林本來打算讓“最高副統帥”朱可夫負責主要破城,畢竟朱可夫在當時的蘇軍那是“第一名將”。但是垂死掙扎的德軍,還能在柏林和外圍防線集中100萬兵力負隅頑抗,單憑朱可夫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110萬人又顯然力不從心。


所以科涅夫同樣擁有110萬人馬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投入作戰成為必需,那麼其實也簡單,讓科涅夫受朱可夫節制和指揮不就完了?但是斯大林並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畢竟兩位蘇聯元帥都是戰功赫赫,面對如此巨大的榮譽,直接圈定攻克柏林的戰果完全歸於朱可夫,也是不合適的。

(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


於是斯大林改變了主意,決定讓兩位元帥既合作又競爭,所謂合作,就是兩個方面軍共同撕開柏林東邊最堅固的奧得河防線,所謂競爭,便是之後從兩個方向分別向柏林市區突進,什麼總理府或者國會大廈等巢穴,誰先攻下來就是誰的功績,等於在柏林戰役最後階段將搞起“雙雄競爭”。


蘇軍內部稱之為“展開社會主義勞動競賽”,斯大林當面對科涅夫說:“倘若敵人在柏林東接近地上進行頑強的抵抗,以致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的進攻受阻,烏克蘭第一方面軍應準備以各坦克集團軍從南面突出柏林”,這就算是給科涅夫授予單獨進攻的尚方寶劍了。

於是從1945年4月16日起,兩個方面軍同時投入作戰,朱可夫(77個師)一口氣打出123萬發炮彈,許多德軍被炸的精神崩潰,而科涅夫(70個師)甩的炮彈超過150萬發。蘇軍用炮火開路發起猛烈進攻。果然,由於德軍防禦重點就是在城東,朱可夫的部隊遭遇瘋狂抵抗,推進十分緩慢。


朱可夫在回憶錄中不無酸溜溜地寫道:“奪取柏林的任務完全可以交由一個方面軍,即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但至少要給它的左翼加強兩個諸兵種合成集團軍、兩個坦克集團軍、一個空軍集團軍以及相應的炮兵和工程兵部隊”。。。這等於把他一個方面軍的兵力翻番,其實還是想指揮科涅夫。

(希特勒負隅頑抗)


柏林戰役打到4月21日的時候,根據朱可夫的請求,斯大林打電話給科涅夫,說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進攻受阻,詢問是否可以把朱可夫手下的兩個坦克集團軍調過來,從科涅夫打開的缺口向柏林突擊。科涅夫當即表示了拒絕,認為這樣會造成部隊建制和作戰的混亂,並表示自己有能力單獨突破。


1945年4月22日,科涅夫的兩個坦克集團軍從南方突至柏林城郊,三天後與與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第4坦克集團軍在柏林以西的波茨坦會師,從而完成了對柏林的合圍。在柏林以北地區德軍,也被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擔任助攻任務)合圍,柏林陷落只是時間問題了。同一天,科涅夫的部隊在易北河與美軍會師,爭得了第一個榮譽。

(科涅夫元帥)

不過,斯大林還是有點偏袒“勝利的象徵”的朱可夫,隨後要求科涅夫所部在柏林西南圍剿德軍溫克將軍的第9集團軍,而將攻佔柏林核心區的作戰任務仍然交給了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4月28日,朱可夫麾下的第3突擊集團軍和近衛第8集團軍,聯手逼進柏林德軍最後一處支撐點蒂爾花園區,兩天後佔領國會大廈,德軍宣佈投降。


因此,柏林戰役的勝利是由朱可夫和科涅夫兩大名將共同完成的,蘇軍總計付出了304000人的傷亡,俘虜德軍480000餘人,但最終的榮譽卻被朱可夫摘得,並且代表蘇軍接受德軍投降的也是朱可夫,為此,兩位蘇聯元帥後來出現了一定的裂痕。


度度狼gg


布拉德利的兇猛

1945年3月,在法國取得巨大勝利的盟軍開始向納粹德國領土進攻,大抵這世界上除了希特勒,幾乎每個人都知道德軍輸定了。然而盟軍並沒有放棄對德軍的追擊,他們很清楚,一旦進度不夠快,納粹就有可能就地組織防線,屆時盟軍將面臨巨大的傷亡。

奧馬爾·布拉德利率領的美第12集團軍就在盟軍的箭頭位置,其實從個性上說布拉德利並非貪功之輩,在一堆性格張揚的美軍將領中他是少見的低調派。在公開場合布拉德利總是顯得彬彬有禮,甚至沉默寡言,很多記者對他的評論是“普通人”。

然而這次布拉德利卻顯得異常兇猛,他甩開大部隊起碼3天的路程,直接衝到萊茵河畔的魯登道夫大橋前。3月7日到達當天就開始發動猛攻,不計代價的狂攻了足足10天后,美軍佔領了這座大橋,橫渡萊茵河。可布拉德利這次依然沒有停手,他下令繼續向德國腹地穿插。

蒙哥馬利的穩健

3月24日,英國元帥伯納德·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聯邦第21集團軍(包含美軍第9兵團)也抵達了萊茵河畔的韋塞爾地區,對布拉德利的意圖蒙哥馬利心領神會,當即兵分三路強渡萊茵河,藉著布拉德利那邊吸引德軍注意力,穩穩的向德國腹地推進。

蒙哥馬利是英軍在二戰裡少數能拿出手的名將,歷來以固執穩健著稱,讓他帶兵該贏的通常都可以贏下來,但該輸的也一定會輸掉。但這貨也同樣以缺乏機智和溝通能力而臭名昭著,連本國的紳士都不太待見他。

蒙哥馬利大抵沒啥自知之明,在盟軍將領中著實沒少得罪人,比如西西里島戰役中他就命令過布拉德利讓出公路給英軍,轉而去打墨西拿。布拉德利雖然很不爽,但沒像巴頓一樣自作主張,還是服從了指揮,結果蒙大帥之後評價他為“愚蠢且盡責”。這也就是布拉德利,換成常隊長來都得噴他,合著老子聽指揮也不對?

包圍魯爾的口袋

其實布拉德利和蒙哥馬利這對冤家的目標是一致的——徹底包圍魯爾地區。這樣既可以切斷柏林的工業品供給(魯爾是著名的工業區,那時候也生產燃料),又能把莫德爾率領的B集團軍裝進口袋,40多萬大軍再不能參加柏林保衛戰。

就這樣,布拉德利的橫衝直撞與蒙哥馬利的步步為營在魯爾地區一南一北形成了兩條鐵臂,這是一次標準而經典的鉗形攻勢。納粹防守大師莫德爾明知道如此,卻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發生。

1945年4月1日,兩支鐵臂在利普斯塔特會師,這個愚人節沒有任何玩笑,魯爾被嚴絲合縫的裝進了口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德軍的士氣就徹底崩潰,莫德爾無視元首“戰鬥到最後一人的命令”,就地解散了B集團軍,隨後飲彈自盡,32萬5千餘名德軍成為俘虜,搞得美軍都沒處安置。


這次魯爾包圍戰雖然不像斯大林格勒戰役、諾曼底戰役等一眾二戰名局那般著名,但兩個頗有心病的名將確實聯手奉獻了一次經典的鉗形攻勢,大大縮短了戰爭結束時間。順便說一下,雙方剛會師布拉德利就把美軍第9兵團給要回去了,別說老實人不會報復......


歷史吐槽機


這樣的戰役太多了。

淮海戰役,由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60萬聯合對付國民黨徐州剿總80萬。這場戰役可以說是國共雙方精銳雲集,名將如雲。我軍方面有華野司令員兼政委陳毅,華野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參謀長陳士渠,副司令譚振林,中野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參謀長李達,麾下戰將更有葉飛、陶勇、王必成、宋時輪、韋國清、楊勇、王近山、陳賡等開國名將。國民黨方面陣容也不錯,杜聿明、黃維、邱清泉、黃伯韜等等也是國軍名將。淮海戰役殲滅敵軍55萬餘人。

平津戰役,由東北野戰軍和華北野戰軍一起發動。國共雙方也是精銳雲集,名將如雲。我軍方面有東野司令林彪,政委羅榮桓,參謀長劉亞樓,華野司令兼政委聶榮臻,麾下有李天佑、韓先楚、洪學智、黃永勝、楊德志、羅瑞卿、耿飆等開國名將。國民黨方面有華北剿總傅作義,陳長捷、郭景雲等。平津戰役殲滅、改編敵軍47萬人。

渡江戰役,由二野和三野一起發動。而二野和三野就是原來的中原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對陣的是國民黨京滬杭警備司令湯恩伯集團。為防止出現美軍干預的情況,中央還對渡江戰役進行了加強,將四野的12兵團10萬人調了過來,力求做到有備無患。兵團司令員是後來的開國大將、人民海軍首任司令員肖勁光。渡江戰役殲滅敵軍40萬人。

西南戰役,由劉鄧和賀龍指揮,參戰部隊有二野的三兵團、五兵團,一野的十八兵團、四野的47軍,歷時三個月,殲滅國民黨軍90萬人,解放了雲貴川康四省。

柏林戰役,由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和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共同完成,兩支蘇軍就如一支鐵鉗將柏林層層圍住,最後共同將德國法西斯的老巢搗毀,將勝利的旗幟插上德國國會大廈。

庫爾斯克戰役,二戰最大規模的坦克大決戰,蘇軍方面由朱可夫元帥、科涅夫元帥、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共同指揮,德軍由曼斯坦因元帥、莫德爾元帥同指揮。庫爾斯克戰役粉碎了德國妄圖重新奪取戰略主動權的企圖,從此之後,蘇德戰爭的戰略主動權牢牢的掌握在蘇軍用裡。爾後,蘇軍強渡第聶伯河,收復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打出東南歐,直搗柏林。

諾曼底登陸戰役,由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將軍和英國的蒙哥馬利元帥共同指揮,對陣德國的隆美爾元帥。諾曼底登陸拉開了盟軍反攻歐洲的序幕,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從此德軍陷於兩面作戰的囧境。蘇聯紅軍和盟軍東西對進,加速了法西斯的滅亡。

萊特灣大海戰,人類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海空大戰,由美軍的尼米茲上將、麥克阿瑟上將對陣日本的慄田健男、小澤治三郎。萊特灣大戰是美日艦隊的大決戰,雙方都投入極大的兵力,光是參戰的航母就高達50艘,還有2000多艘各種其他軍艦,如戰列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登陸艦等。萊特灣大戰徹底的打敗了日本的聯合艦隊,美軍開始反攻菲律賓。從此,日本海軍只能退守本土,再也無力出戰。


血染戰旗紅


詩人元帥陳毅和戰神大將粟裕,二人既是搭檔關係,也是上下級關係,二人合作打了不少經典的戰役,其中在抗戰時期比較經典的就是黃橋戰役。


1940年新四軍蘇北指揮部成立,陳毅任書記和總指揮,粟裕任副總指揮兼參謀長,全軍7000人。新四軍挺進黃橋時,與國民黨頑軍發生了矛盾,黃橋決戰在即。

黃橋決戰,新四軍只有7000人,而韓得勤的部隊有三萬人,這是一場險惡之仗。粟裕則提出了一個比較冒險的作戰方案,即以3/4的兵力出擊,只留1/4的兵力守衛黃橋。由於陳毅是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的最高指揮官,大凡重要的決策,最後都得要陳毅來拍板才行。陳毅對粟裕的軍事才華、指揮藝術和遠見卓識是欽佩的。最終陳毅拍板,按照粟裕的部署進行黃橋戰役。隨後陳毅和粟裕召集各縱隊領導幹部開會,大家很快便統一了認識。葉飛、王必成、陶勇都表態,誓死保衛黃橋, 堅決打好這一仗!






黃橋戰役共殲滅頑軍11000人,俘虜中高級軍官10人,下級軍官600餘名。繳獲各種長短槍3900餘支、輕重機槍189挺、山炮3門、迫擊炮59門以及大量的彈藥和軍需用品。陳毅和粟裕聯手,取得了黃橋戰役的勝利,為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


歷史軍魂


我是小司馬講史,為您作答。

小司馬講史最佩服古代的名將了,今天介紹的兩位名將都是契丹人,一個叫耶律斜軫,一個叫耶律休哥。耶律斜軫是遼代中期的著名將領、軍事家,深得時任皇帝耶律賢的器重,命他節制西南面諸軍,為南院大王,後任西南面招討使。他曾有過活捉名將楊業、擊潰名將潘美的壯舉;耶律休哥也是遼代名將、軍事家,曾率軍屢次擊潰宋軍,取得了戰場上的勝利。上述兩位名將在高梁河之戰中有過合作,並率軍取得了勝利。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匡義親率10萬大軍北伐,宋軍很快便突破了遼軍在沙河的阻截,繼而圍困幽州。幽州守將遼耶律奚底初戰失利,便退兵至幽州城北清河。他急忙派人把情況報告給了遼景宗。遼景宗知曉情況後,不敢怠慢,急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軫與惕隱耶律休哥分別率軍去解幽州之圍。耶律斜軫率援軍在幽州城北故意打著耶律奚底軍青色旗引誘宋軍追擊,以分其攻勢。同時,惕隱耶律休哥也率援軍趕到高梁河。

恰好遇到了宋太祖親率的宋軍。耶律斜軫與耶律休哥分率援軍左右兩翼夾擊宋軍,宋軍大敗,死傷甚眾。遼軍乘勝追擊宋軍三十餘里,殺死宋兵一萬餘人。耶律休哥本人在高粱河一戰中也付出了慘重代價,他身負三處創傷。高梁河之戰後,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受到遼景宗的重賞,耶律休哥在此戰中出色的發揮,使得遼景宗對他加以重用。

兩位名將緣何能在高梁河之戰中擊潰宋軍呢?小司馬講史認為主要有一下幾點原因:

  1. 耶律斜軫和耶律休哥兩人配合默契。在此戰前,耶律斜軫已是聲名在外,而耶律休哥卻是個沒有什麼名氣的小將。但耶律斜軫並沒有輕視耶律休哥,而是對他很尊重,處處信任他。互相信任是二人團結一致、配合默契戰勝強敵宋軍的一個重要原因。

  2. 二位名將所選擇的戰術得當。耶律斜軫先是採取示弱誘敵,引宋軍北進,進而以分宋軍的攻勢,隨後等到耶律休哥率軍趕到高梁河,二人採取夾擊的策略,使得宋軍慘敗。
  3. 此次北伐,宋太宗所選擇的時機不合時宜。由於剛剛滅掉北漢政權,宋軍還沒有來得及休整戰力,就開始揮兵北上,其結果只能是慘敗而回。


(小司馬講史文,圖片轉自網絡侵刪!)


小司馬講史


1.漠北之戰,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漢朝騎兵深入大漠,大敗匈奴。

衛青和霍去病兩位漢朝的頂級名將,想必也不用小編多說了,大家必定也都耳熟能詳。這兩員漢軍的無雙大將,率領著漢朝騎兵橫掃草原大漠,將強大的草原帝國徹底打服。



公元前119年春,為進一步追擊退入漠北的匈奴主力,漢武帝決定遣大將軍衛青、驃騎將軍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及數萬步兵,兵分兩路深入漠北,主動尋求匈奴主力,並將之徹底殲滅。此戰,不僅是漢匈雙方的關鍵決戰,同時也是漢軍作戰距離最遠,戰鬥最艱鉅的戰役。

漠北之戰漢軍取得徹底的勝利,共殲滅匈奴九萬人。經此一戰,匈奴的有生力量基本被殲,匈奴單于從此不敢再在大漠北緣立足,不得不向西北方向遠遁,因此出現了“漠南無王庭”的局面。



2.定襄之戰,唐初名將李靖與徐世勣合力擊敗東突厥。

定襄之戰,是唐滅東突厥之戰中至關重要的一役,此戰由唐初的兩名頂級名將李靖和徐世勣領軍。他們兩人與侯君集一道,並稱唐初三大名將。



公元629年(貞觀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以東突厥進攻河西為藉口,詔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唐滅東突厥之戰就此打響。

次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驍騎自馬邑出發,進屯惡陽嶺,乘夜奇襲襄城。頡利可汗未料唐軍會突如其來,認為李靖敢孤軍深入,定有主力隨後,於是慌忙將牙帳撤至磧口。之後,由於心腹大將康蘇密降唐,頡利可汗被迫率所部退往陰山,最終遭到兵出雲中的徐世勣所部唐軍截擊,突厥軍大敗。



頡利可汗在定襄之戰被李靖和徐世勣的大軍擊敗後,倉皇由雲中向西逃竄,想投奔吐谷渾國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國王麴文泰。結果半路上,部眾大多叛逃,最後身邊只剩數十騎,走投無路的頡利可汗最終被李道宗所部大軍擒獲。

3.抗倭戰爭中的平海衛之戰,戚繼光俞大猷兩位抗倭名將通力合作的大捷。

在明朝中葉東南沿海的抗倭戰爭中,湧現了眾多抗倭名將,如戚繼光、俞大猷、胡宗憲、譚綸、唐順之、楊文等等。而這其中又以戚繼光和俞大猷最負盛名。



抗倭戰爭中,最為艱鉅的一戰便是著名的平海衛之戰,而此戰的勝利正是戚繼光與俞大猷通力合作的成果。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明朝當局為搗毀盤踞平海衛倭巢,命譚綸為福建巡撫,指揮福建總兵俞大猷、浙江副總兵戚繼光、廣東總兵劉顯三路大軍會戰平海衛。

針對平海衛三面環海,易守難攻等特點,譚綸決定採用水陸聯合,中間突破,左右夾擊之戰法,以戚繼光擔任中軍,劉顯為左軍,由陸路正面進攻倭巢;又以俞大猷為右軍,率水師經由海路進攻,以斷倭寇逃路。



平海衛一戰,在三路大軍的互相配合,戚繼光首先從中間突破,劉、俞水陸夾攻,進而一舉攻克平海衛,斬倭2200餘人,救回被擄男女3000餘人,隨後明軍更是乘勝收復興化府,進而掃除了侵擾閩地沿海的倭寇。



這些歷史要讀


1、抗倭英雄俞大猷和戚繼光

俞大猷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

相比於戚繼光會懂得人情世故,名利雙收,俞大猷雖然戰功累累,卻經常被彈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領軍功,但俞大猷卻從來不會計較,仍舊全力打擊倭寇。

2、淮海戰役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於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複雜的戰役。 淮海戰役是中國人民解放戰爭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三大戰役的第二個戰役。


歷史分享者


直羅鎮戰役是在毛澤東的直接指揮下,彭德懷元帥、林彪元帥、徐海東大將等

密切配合下,取得的一次大捷。

中共中央率紅軍陝甘支隊到達陝北並與紅15軍團勝利會師,極大地震驚了國民黨當局,蔣介石調動東北軍5個師3萬餘兵力,企圖乘中共中央和紅軍立足未穩予以消滅。

直羅鎮是一個不過百戶人家的小鎮,三面環山,一條從西而來的大道穿鎮而過,北面是一條小河。

按照毛澤東指示,紅一方面軍司令員彭德懷及紅一軍團軍團長林彪、紅十五軍團軍團長徐海東等率領團以上幹部從各自駐地前往直羅鎮,登上週圍多個山頭,仔細查看道路、山嶺、村莊、河流,結合地形地勢,研究作戰部署,最終確定了具體作戰方案。

1935年 11月20日,在飛機的掩護下,敵先頭部隊第109師兵分三路向直羅鎮進攻,紅軍以一部兵力節節抵抗,逐漸將敵誘入直羅鎮,進入預設戰場。21日晨,紅軍向直羅鎮之敵突然發起猛烈攻擊,很快將國民黨軍分割、包圍。紅一軍團殲滅了北山寺的敵軍,紅十五軍團消滅了旗杆山的敵人,據守高地的國民黨軍兩個團長,一個被擊斃,一個在絕望中自殺。23日黃昏,圍殲鎮東南的牛元峰土寨戰鬥再次打響,紅軍以猛烈火力將敵壓制,很快逼近寨子,並用手榴彈將敵打亂,戰士們在震天動地的喊殺聲中衝進寨子,與敵展開肉搏戰,終將敵全部殲滅,109師師長牛元峰被擊斃。

直羅鎮戰役,紅軍先後殲滅國民黨軍1個師1個團,擊斃師長牛元峰以下1000餘人,俘獲5367人,繳槍3500百餘支(挺),其中輕機槍176挺、迫擊炮8門、子彈22萬發。繳獲電臺兩部,戰馬300匹以及其他軍用物資。

1935年11月30日,毛澤東在紅一方面軍營以上幹部會議上,作了題為《直羅鎮戰役同目前的形勢任務》的報告,其中講到:直羅鎮一仗,中央紅軍同西北紅軍兄弟般的團結,粉碎了賣國賊蔣介石向陝甘邊區的“圍剿”,為黨中央把全國革命大本營放在西北的任務,舉行了一個奠基禮。


zj史海拾貝


有淮海戰役,中野劉伯承司令員與政委鄧小平,華野司令員陳毅慄裕一舉殲滅敵軍80萬。


東方京川


淮海戰役由中原野戰軍劉伯承和華東野戰軍陳毅兩大野戰軍進行,殲滅國民黨軍六十萬,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硬是把數十萬敵軍包圍、圍點打援,把一頓夾生飯硬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