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極必衰,從經濟興起到經濟衰弱,談古代日本寺院經濟的興與衰

盛極必衰,從經濟興起到經濟衰弱,談古代日本寺院經濟的興與衰

東大寺

在東亞國家裡中國算是佛教文化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度,也是東亞佛教的發祥地。作為佛教文化底蘊如此優厚的國家擁有眾多寺廟是無可厚非之事,據截止2012年的統計全國寺廟為3.3萬餘所。而日本據2016年統查約有7.7萬所,雖說時間上有偏差但是數量基本上是中國的一倍,但是不能否認佛教在日本曾經的輝煌發展。

一、何為寺院經濟

“寺院”就是廟宇,唸經拜佛之地。“經濟”大家都能想到:物品價值與資源配置轉換。世間萬物都有其價值所在,一旦藉助外力就能實現資源的轉換;且每個存在的事物都有著一定的黃金期與蕭條期,話說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那麼“寺院經濟”簡單來講就是:以寺院為中心的價值資源轉換。決定寺院經濟的興衰外力決然離不開國家的支持與社會形態的發展。

二、古代日本寺院經濟興起

日本佛教的引入是在6世紀中期由從中國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也恰恰可以表明日本的寺院體系基本上與中國同宗同源。佛教的引入也讓日本從貴族的氏族統治社會過渡到封建統治社會

,寺院經濟也是在封建統治社會下建立的封建莊園經濟。而寺院經濟的興衰又儼然與佛教的起伏是一脈相承。

盛極必衰,從經濟興起到經濟衰弱,談古代日本寺院經濟的興與衰

遣唐使

1、政策支持

在中國古代“經濟”一詞有:人文文學的思想內涵也同時兼具著治國平天下的意思。所以標榜著“經濟”二字的人不僅要做到文能安邦還要達到武能抵禦敵。在古代僧侶在當時就是貴族階級也得禮讓三分的,佛教弟子普遍能識文斷字還有著不俗的武藝。日本亦是如此,自推古朝時期開始的與中國大陸通交,遣隋使,遣唐使單批約為一百餘人左右。其中據《日本後紀》記載留學僧人數高達80%。這一出發點無疑劃開了僧侶與普通大眾的距離也在無形中確定了僧侶的特殊社會地位。

2、王室助力

據《日本書紀》得知在推古朝時期就開始設立僧官制度:“夫僧人尚犯法,何以誨俗人?故自今已後,任僧正、僧都,仍檢校僧尼”。

並在大寶元年開始設“國師”一職來統一管理轄區內的僧尼以及寺廟等活動。到了奈良時代佛教又被推崇為“鎮國”之法。在日本大多數皇族都是佛教的信徒廣修寺廟募捐土地,減免賦稅等極力宣揚佛法傳播,佛教能夠如此順利的在日本傳播興盛王室朝廷的扶持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佛教為日本國家初期的建立統一的也真正起到了治國平天下作用,這也是日本王室開始一直毫不動搖的堅持佛教為國教的動力所在,為寺院經濟的確立提供了強大的物資支持。

三、高速發展的寺院經濟

佛教的傳播如果只是單方面的王室的扶持是遠遠不夠強大到撼動人們心中根深蒂固的神學崇拜的。佛教的引入不僅使得日本社會安定統一也同時促進了商品經濟以及文化的流入,使得國民在物質水平和精神層面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盛極必衰,從經濟興起到經濟衰弱,談古代日本寺院經濟的興與衰

日本香道

1、文化融合

佛教嚴格區分就是一種哲學,作為一門學科首先需要的就是文字的襲程,打破了日本閉關隔絕的狀態也同時刺激了日本上層社會開始接觸佛經文字。中國不少僧人提倡三教合一,主張:佛儒並重。也影響到日本佛教在禮佛參禪之餘對儒教也有很大的造詣。為而後的文學的湧現打下了基礎。同時在佛像繪畫與雕刻引進大批工匠藝人,這讓日本社會面貌發生了極大的變化。

佛樂佛香的注入更是讓日本人民的生活增加了情調樂趣,如今被日本號稱為“三雅”的香道就是從佛教檀香開始的。可以說佛教傳入就是為日本文學世界打開了一個的大門。這使得佛教在上層社會快速傳播開來,也讓寺院經濟的得到了上層文化人士的支持。

2、經濟發展

日本打開國門使得佛教的引入傳播,其次刺激了日本的經濟發展。大量佛經的的流入需要招募大量的人材統一培訓和抄寫,同時需要大批工匠興建廟宇。如此能極大的解決社會上人員的冗餘情況促進了人們勞動的積極性也調動了國內生產力的發展。而沿海城市的打開使得與大陸和朝鮮半島的通商更加頻繁,大量先進的工藝品以及先進的技術開始慢慢的流入。寺院也利用自身的資源在社會上為商旅提供住宿飲食之便,提供治病除疫等慈善事業。佛教的如此動作很快的席捲了整個國家,此時寺院經濟已經相當的完善。

3、佛法深入

日本的物質水平在佛教的傳播階段隨著寺廟的興建而節節攀升。佛教不僅能讓物質生活有了顯著的改善,在人們心靈撫慰上也有很大的安撫作用,其宗教信仰不僅是像之前神學崇拜之依附於內心的堅定,更是讓廣大信眾從根本上感受到佛教帶來的改變。佛教傳播從開始的王室極力推廣下而

演變成一種人們自發性的活動。這些都說明了日本民眾對佛教的認可,而民眾的支持也使得寺院經濟在日本社會上牢牢的站穩了腳跟,同時也驗證了日本寺院經濟曾經的繁榮昌盛。

盛極必衰,從經濟興起到經濟衰弱,談古代日本寺院經濟的興與衰

日本僧人

四·古代日本寺院經濟的衰落

月盈則虧,盛極必衰。

佛教也難逃此命運。俗話說: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日本佛教寺院經濟的興盛的支柱也同時是其衰落的根源。

1、政策轉變

寺院經濟隨著日本佛教的興起,在奈良時代佛教的寺院經濟已經達到一個巔峰。此時佛教的存在不在是皇室治國平天下的希望而變成了一種潛在的威脅。奈良末期的道鏡更是弄權朝政,為了避免奈良六宗的干政,桓武天皇將首都遷至平安京並禁止奈良大寺隨同遷移並對佛教政策進行一系列整頓《日本後紀》記載“僧尼出家之時,授之度緣,受戒之日,重給公驗”也就預示著朝廷對佛教的不信任。

而王室開始培養新興的護國佛教:“天台宗與真言宗”來鞏固自己的地位,極大削弱了主流佛教的社會地位,也恰恰表明了王室對於佛教一家獨大的忌憚而採取了制約措施,佛教從開始的國家性慢慢轉化為民間性

。王室的釜底抽薪使得寺院經濟開始出現衰落。

2、喪失民心

日本社會經過飛鳥時代和奈良時代的發展平安時代社會已經達到了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生活上的富足和經濟上的發達社會基本形態已經滿足人們日常需求擺脫戰亂貧窮。飽暖思淫慾,朝廷的過於放權,社會的安定已經讓最初的佛教開始不在滿足於佛學的文化的傳播和寺院的內部管理。大肆奪取人們的農田建立商鋪獲取經濟稅收,勾結貴族豪強牟取私利。日益凸顯的慾望反而讓社會陷入一種混亂。而森嚴的等級制度內定的傳承使得日本寺院經濟完全演變成一種家族經濟產業,佛教的腐敗現象早已打破讓人們心中幻想慢慢也就失去民心。

盛極必衰,從經濟興起到經濟衰弱,談古代日本寺院經濟的興與衰

奈良斑鳩寺

在平安末期,災害不斷流民四起,曾依仗大量的土地稅收的寺院經濟也遭到嚴重的打擊,經濟來源的青黃不接使得大量寺院開始尋求貴族庇佑,大量寺院轉變為私寺。到了平安末期上層僧官職位完全被貴族壟斷,使得僧官制度開始瓦解。隨著武士的崛起,尚武開始步入日本社會主流思想,順勢而為的“僧兵”也開始出現,大部分僧兵都是為了逃稅而出家的農民,流民之徒。使得佛教越來越不嚴肅。社會因素的種種原因導致佛教已離心離德,隨之寺院經濟也陷入嚴峻的困境。

五、終章

1、分權而治

鎌倉時代幕府的建立也就基本確立了“公家,武家,寺家”的三足鼎立情況。寺院由一開始的朝廷單方面的管轄掌握變成由國家和幕府分權而治。幕府同時為了彰顯武家文化開始扶持“禪宗”。新興佛教的產生也正是由於有志僧侶以及群眾對原有的舊佛教的體制不滿而導致的。主流佛教開始在上位者及貴族的心中失去主導地位,寺院經濟的頹勢早已昭然若是。

2、神道教崛起

為了更大限度的打壓佛教的勢力,在幕府時期並開始扶持本土神學來與之抗衡,力求減弱佛教在國民中的地位。神道教自佛教引入到確立為國教一直就屈服於佛教之下,神道教在幕府時期為了更好順應統治者的需求開始部分與中華的程朱學相結合,在荷田春滿以及本居宣長的倡導下開始在民間復興,有於佛教分庭抗禮之勢。寺院經濟此時已經完全不復奈良時期的輝煌。

盛極必衰,從經濟興起到經濟衰弱,談古代日本寺院經濟的興與衰

日本神道教婚禮

六、總結

用進廢退,這是亙古不變的法則,一旦被社會體制所拋棄隨之而來的就是事物本身的價值滑落。寺院經濟一直伴隨的就是僧侶,佛法以及寺廟的傳播,依仗也不過是國家的支持與國民的認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如今日本的寺院經濟更是多元化也就是為了更好的宣揚自己的文化和順應時代的潮流。

參考文獻:

1、《佛教史》

2、《日本後紀》

3、《日本書紀》

4、《世界佛教通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