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認為今不如昔

懷舊是很正常的,每個人的童年都很值得懷念,無憂無慮,無所牽掛,記住的都是美好的,不好的全忘完。

為什麼有人認為今不如昔

童年記不住高樓大廈

一、普通民眾認同今勝昔

魯迅《風波》裡的九斤老太常常懷舊,不時發出:一代不如一代的慨嘆。她的牙齒不行了,卻抱怨豆子太硬了,他老頭生下來是九斤,孫子生下來才六斤,真是一代不如一代。

今天也是一樣,大多數人生活問題解決了,有飯吃了,有肉吃了,有新衣服穿了,有存款了,這些基本生活問題解決了,手頭也有零花錢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部分人卻富裕了、暴富了,甚至擁有了千百億元的財富,對於普通農民而言,他們的感受不強烈,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有奢望會成為富翁,解決吃穿住行就知足了,幾千年如此,沒有更高的奢望。他們是認同今勝昔的。

為什麼有人認為今不如昔

盼啊盼大年終於可以吃一頓餃子白麵饅頭了

二、今不如昔是一部分人的心理落差

一些過時“精英”階層就不這麼想,我曾是精英,我在過去也是一呼百應,我為啥就不能致富?要是過去,馬雲算個屎殼郎,馬化騰算個小跟班。自己年輕的時候,別人穿得赤皮露肉,自己卻可以穿個日本尿素包裝布袋縫製的褲子,小風一吹,忽閃忽閃飄,那叫啥?叫地位,叫能力,叫精英,叫高高在上。當今呢,這些感覺蕩然無存,這心理落差不是一般的大。

那時候,我還是小學生,一天兩頓紅薯面,早上紅薯面窩窩頭,中午紅薯幹摻少許黃豆做的麵條,晚上乾脆——沒飯,孩子們哭啊,撒潑打滾,也沒人理你,因為,多吃一頓飯,春季就要斷糧,父母不餓嗎,不可憐孩子嗎?現實就擺在那裡,他們辛酸和無奈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時間久了,習以為常了,孩子們撒潑打滾的事也沒有了。

為什麼有人認為今不如昔

當今吃飯如同天天過年

口號震天響,一派昇平景象。其實是維持生命不死,你懷念,我不懷念,我喜歡的還是當下,雖然當下有弊病,不完美,起碼不捱餓,民以食為天,吃不飽肚子,談什麼懷念?我以前是民的子女,現在長大了,成了民。心裡自有一杆秤。

宣揚今不如昔的人無限放大今天的不公平,對進步視而不見,對不公平除了抱怨,沒有改良的勇氣,也沒有具體的應對辦法,除了傳播負能量,沒有任何解決方案。他們自己也不知道什麼是高尚道德。

如果真的讓他回到過去,他又不同意,這些觀念永遠蜷縮在心裡。一有機會,出來懷舊一番,振振有詞,唾沫星飛濺,故作高深,時不時拿出來示人一下,又趕快收起,除了同齡的幾個今不如昔的夥伴,年輕人根本不聞不問,他們只關心掙錢、工作,買房,還月供這些現實問題。

為什麼有人認為今不如昔

今天的年輕人可以有自己的愛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