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問劉伯溫,朱家是否可以長久?劉伯溫說,吾主萬子萬孫是什麼意思?

紅雨說歷史


民間有諺語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意思是說劉伯溫要比諸葛亮還厲害一點。

就拿題主所說的“萬子萬孫”是出自鼎鼎大名的《燒餅歌》。劉伯溫的《燒餅歌》和諸葛亮的《馬前課》相比,預言更精確,事件更詳細一些。


按照傳說,《燒餅歌》來源於某日劉伯溫上朝和朱元璋的對話。

當時朱元璋正在吃早飯,手裡的燒餅剛咬了一口,太監來報劉伯溫求見。

朱元璋想要考一考劉伯溫的占卜預測能力,於是用碗扣住燒餅,讓劉伯溫上殿。

劉伯溫來了之後,朱元璋問道:“都說先生深明數理推算,你能猜猜我這碗裡是什麼嗎?”

劉伯溫掐指一算,說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

朱元璋深以為奇,於是追問天下後事。

劉伯溫數:“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這天數已定,你朱元璋後世多子多孫,何必還管以後的事。


朱元璋說:“自古興亡交替皆有天數,況且天下非一人之天下,有德者居之,說了也無妨,你就簡單講講吧。”

劉伯溫說:“我洩露天機,罪過不輕,作為天子的皇帝饒我不死我才能說。”

於是朱元璋賜了免死金牌,劉伯溫說出了有名的《燒餅歌》,為朱元璋預測了之後八百年的國運。


這裡《燒餅歌》先不講,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搜索看一看。咱們就說劉伯溫怎麼猜到的燒餅和這“萬子萬孫”。

劉伯溫求見之時正趕上朱元璋吃飯,朱元璋問的是碗下是什麼,而不是碗裡裝的什麼,所以劉伯溫肯定知道是朱元璋吃的早飯,而且是乾糧,不是粥一類的。

能用碗扣住的東西,個頭肯定不是很大,而且極有可能是圓形的,所以劉伯溫說“半似日兮半似月”。即使是方形糕點也沒事,因為“日”、“月”二字就是方塊字。

朱元璋吃沒吃很好看出來,所以說“曾被金龍咬一缺”。

最後這個“餅”字說得好,古代麵食統稱為“餅”,不管你燒餅、烙餅、饅頭,都可以叫餅。

劉伯溫回答的完美。


再說這“萬子萬孫”。

朱元璋一生高產,有二十六個兒子(包括夭折的)、十六個女兒,還有眾多義子。朱元璋的這些子女也很給力,為朱元璋生下了眾多的第三代。像朱元璋五子周定王朱橚,生有十五個兒子;朱元璋十五子遼簡王朱植有二十個兒子。

劉伯溫如果說百子百孫,那肯定是要殺頭的。當時朱元璋可能就不止一百個孫子了,難道以後出生的都要夭折嗎?說個“萬子萬孫”,你朱元璋也不可能去數,你活著的時候肯定也不會有這麼多。

再說朱元璋是皇帝,人稱“萬歲”,有“萬子萬孫”豪不稀奇。

完美!

不過後來事實證明,劉伯溫錯了。說朱元璋“萬子萬孫”太保守了。

整個明朝,朱元璋所有後裔不納糧,不納稅,除了自己所分土地的收入還有朝廷賞賜。朱氏後裔除了大宗之外,小宗基本不參與朝廷活動。大家每天的生活就是吃喝玩樂造小孩。據統計,明末時期,朱元璋後裔就有數十萬之多。


可惜,這數十萬朱氏子孫也沒有守住大明江山,也許真像劉伯溫的《燒餅歌》裡所說,這都已經定好了。


別酒流年


萬子萬孫既是劉伯溫的一句奉承的話,同時也是對明朝天下壽限的一種計算方法。



世人都說劉伯溫是神機妙算,其實仔細研究一下,萬子萬孫的這個結局似乎是歷朝歷代沒有逃出來的歷史規律,似乎和數學有著深刻的關係,或者說和當前比較流行的評價理論相關聯,這個評價結果似乎都符合朝代發展規律,劉伯溫似乎早就研究明白了這個道理?



按照明朝的分封制度,朱元璋家所有人都是要被分封的,分封可不是簡簡單單的,給你一個王、給她一個公主的名號,而是有具體實在的實物和土地,土地叫封邑,實物是俸祿。皇權的體現不就是封邑和俸祿嗎?給不同的封邑和俸祿起了不同的名字,就是各朝各代職官體系!

萬子萬孫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結局?為什麼要預示著明朝要滅亡這個事情?他們倆之間的關係到底是一個什麼關係呢?我們按照推斷方式來計算一下,到達萬子萬孫的時候,明朝將面臨什麼樣的結局?

當朱元璋有1萬個兒子的時候,按照明朝給予分封王的土地是2000畝,他光兒子的土地就達到了2000萬畝。再加上那麼多公主、格格的封地是多少呢?再加上王公大臣等等人的封地,粗略估計會達到8000萬畝,當時大明朝的土地有多少呢?

按照中國當前的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計算,根據《2016年中國國土資源公報》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耕地面積20.24億畝。按照明朝當時所佔領地域350萬平方公里具體分析,最大可供使用的土地面積為1.4億畝。光老朱家這群吃閒飯的人都佔有國家一半以上的土地,這些土地根據明朝的律法來說,土地上的產出歸個人所有,不上交國家。

按照當時明朝糧食的主產小麥、水稻和玉米,按照當時小麥、水稻和玉米的產量大致為每畝地產量為300斤-400斤計算,這個養活大明自己的老百姓是相當困難的!

再加上當時明朝採取的科舉制度,秀才、舉人、狀元,及個人所具有的土地是不用交稅納糧的,這個群體又不在少數,誰給國家納稅交糧,國家的財政收入從哪裡來呢?

國家財政沒有,哪裡有錢給大家發工資啊,沒有錢發工資,大家上班還有啥勁啊,那要到豈不是跟鬧著玩一樣嗎?

劉伯溫提出的萬子萬孫這個情況,需要多少年能達到?

老朱一輩子娶了一大堆媳婦,一共生了25個兒子,24個公主。大家都像老朱這樣的生子女有點嚇人。按照一個人能生兩個孩子計算,老朱家的天下,從第一代開始到萬子萬孫這個標準,需要多少年呢?第一代1個,第二代2個,第三代4個,第四代8個,第五代16個,第六代32個,第七代64個,第八代128個,第九代256個,第十代512個,第十一代1024個,第十三代2048個,第十四代4096個,第十五代8192個,第十六代16384個。

如果按照這個理論計算下來,一代人20年,大明朝就是300年的命,事實上,明朝的天下多少年呢?276年!算下來就是14代,多一點。大漢天下400年,分為東漢和西漢,唐朝也是289年。生的兒子越多,萬子萬孫來的越早,國家滅亡越早。

土地的生產力決定了國家人口的數量上限值,同時決定了國家財政的收入的上限值,相應的也決定了國家公務員工資水平。隨著老朱家人口的數量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傾吞了本屬於老百姓、王公大臣的工資和私人收益,這些老百姓和王公大臣似乎就不是那麼心甘情願地接受這個事實了,造大明朝的反是必然的結果,大明朝倒閉是必然結果。

在大明朝傳世傳到第14代的時候,剛好出現了劉伯溫出現的萬子萬孫的時期,這個時候大明朝的年號也到了萬曆,有人便說是劉伯溫《燒餅歌》的預言,萬子萬孫,萬曆皇帝和萬曆皇帝的兒子這個解釋有些牽強附會,而且屬於後世文人的意淫罷了。



燒餅歌中所謂言中的哪些歷史事件,不過是科學計算的結果,是客觀存在的具體現象,不是劉伯溫玄而又玄的什麼預測之術,一切意淫在數據和科學理論面前都是經不起驗證的!

相信科學,不要相信文人那張不靠譜的嘴。


少華聊史


劉伯溫(1311~1375)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軍師,據說他能掐會算,上察天文、下曉地理、聽風辨吉凶,堪比當年的諸葛亮,民間有“前生軍師諸葛亮,後世軍師劉伯溫”之說。

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后,有一天早上閒來無事,他想測試一下劉伯溫到底有多大能耐,於是就把咬了一口燒餅扣在了玉碗裡,等劉伯溫進屋後,朱元璋讓他猜裡面是什麼?

劉伯溫捻著鬍鬚掐指一算,只見他口中唸唸有詞:子醜寅卯……

不消片刻,劉伯溫朗聲說道:“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朱元璋大喜,掀開碗一看果然是咬了一口的燒餅。



有人可能要問,劉伯溫真的能掐會算嗎?

我可以鄭重的告訴大家,世界上就根本沒有能夠預測未來的人,古代沒有,現代也沒有。

古代那些“半仙們”,比如周朝的姜子牙;漢朝的女相師許負、三國的諸葛亮、于吉、左慈、管恪、南華仙人、許紹;唐朝的袁天罡和李淳風等人,包括劉伯溫在內都是人們吹出來的神人。

究其原因是古代科學不發達,對一些事根本無法解釋,如天象、災難等現象,官方總要給出一個答案吧,到後來出現了“欽天監”這一官職,所謂欽天官說的就是這類牛人。

咱們回頭說劉伯溫猜“扣在碗中燒餅”這件事,劉伯溫裝腔作勢一番,其實心中在想:老朱早上喜歡吃燒餅、喝豆漿,豆漿喝完了,扣在碗裡了不就是燒餅嗎?



其實劉伯溫是根據平時的經驗推測出來的。

我可以這樣說,歷史上的半仙兒們,都是憑藉日常積累經驗來預測未來走向的,這和現在的智囊團,預測師身份差不多。

親們千萬不要相信能通過天干地支,子醜寅卯能推測未來。準確來說,這些半仙們其實就是心理專家,他們通過察言觀色判定你的心理活動,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

當時朱元璋沒看透劉伯溫的內心世界,以為他就是一個神人。朱元璋好奇大發,於是問劉伯溫明朝的國運如何?

劉伯溫說:“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

按照當時的語境來看,劉伯溫說的是句奉承話,意思是說:“皇上有兒子,兒子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明朝國運千秋萬代”。

當初的秦始皇也是這樣想的,嬴政稱帝后自詡是“始皇帝”,他想二世、三世、四世無窮無盡傳下去。然而夢想很豐滿,現實卻很殘酷,秦朝二世而亡。



其實仔細想來並不奇怪,國運的長短不以個人的意志而無限延長,這不符合推陳出新、能者居之的規律。

秦朝如此,明朝也如此。

朱元璋當然和秦始皇一樣往好處想,老朱可不想蠍子蜇!他認為劉伯溫說的是朱家天下會子子孫孫傳下去,其實劉伯溫說的不是這意思。

劉伯溫說的“萬子萬孫”的意思指:明朝到萬曆子孫這一輩就滅亡了。

事後歷史證明果不其然,到了明萬曆期間,由於朱翊君(萬曆)28年不上朝,當時好多朝廷大臣都不認識皇上,朝政廢弛,各種機構不能正常運轉,這就造成了國家的衰敗。

萬曆駕崩後,他的兒子朱常洛繼承皇位,這貨有福無命享受,繼位一個月因吃“紅丸”命喪黃泉。



朱常洛死後由他的長子朱由校繼位,也就是萬曆的孫子。

朱由校這貨不務正業,不是想法搞好國家,而是悶頭鑽研起了木工活,國家大權下放給了太監魏忠賢,老魏把持朝政,搞的國家滿目瘡痍。

朱由校做了7年的皇帝就掛了,接下來誰來繼承皇位出現了問題,原來朱由校沒兒子。

嚴格來說朱由校有三個兒子,但出生不久就都死了,到後來他和乳母客氏相好,客氏是個狠毒且捻酸吃醋之人,凡是朱由校寵幸的妃子懷孕後,都被客氏整流產,所以年紀輕輕的朱由校無子接位。



根據傳統宗法繼承製,如果無子繼承,接下來的是“兄終弟及”,於是朱由校的弟弟朱由檢繼承了皇位,朱由檢就是歷史上的崇禎皇帝。明朝滅亡就是亡在崇禎手上,崇禎也是萬曆的孫子。

綜上所述,我不知道歷史是迎合了劉伯溫的讖語,還是劉伯溫確實很牛逼推測到了明朝亡在萬曆子孫手上?但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朱元璋確實沒有想到他的子子孫孫如此昏庸無能。


秉燭讀春秋


1368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他放過牛、當過和尚、要過飯,他從最底層做起,在劉伯溫等人的輔佐下打下了江山。他知道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對朱家的江山顧慮重重。

有一天早上,朱元璋在大殿內吃早餐,他雖然當上了皇帝,但他的生活依然很簡樸,他的早餐是燒餅、稀粥、一些青菜。他拿起一個燒餅,剛咬了一口,就聽外面一個太監來稟報:“劉伯溫覲見”,朱元璋便心生一計,想測試下劉伯溫,於是他便把這個剛剛咬了一口的燒餅,放在一個大碗裡,並用碗蓋蓋上。一切準備就緒,朱元璋給身旁的太監一招手,那太監宣劉伯溫晉見。

劉伯溫,這個名字大家一定都聽說過。這個人在民間被傳為神人,他幼時是神童,12歲考中秀才(見縣太爺不用跪)相當於本科,23歲進士(天子門生,相當於博士),26歲縣長,就現在來說他的學歷也是很牛。他是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溫州市文成縣)人,也叫劉青田,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能掐會算,知天機,未卜先知,可謂精通。他在軍事、政治、文學上都造詣匪淺。他就像一個完美的穿越者,料事如神。民間更是廣為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他50歲出山,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無論大戰、小戰,文戰、武戰,他的妙計都層出不窮。所以朱元璋只要有疑難問題,都會找他去密室商量,尊他為“老先生”。



這次朱元璋故意先賣個關子,等劉伯溫走進大殿內,行過禮。

a: 朱元璋就問他:“老先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您猜這碗裡是什麼?”

b: 劉伯溫掐著手指來回一算,說:這東西是圓的,既像太陽又像月亮,它剛被大金龍咬一口,它就是個燒餅”。

朱元璋開懷大笑,令人打開碗,果然是個燒餅。

a:朱元璋接著問:俺家的江山壽命大概有多長?以後發展趨勢咋樣?



萬子萬孫含天機

b:劉伯溫又掐掐手指說:“一切老天說了算,陛下您萬子萬孫,不必問了。”在這裡劉伯溫說出了天機,“萬”指的是萬曆皇帝。明朝最後果然毀在了萬曆皇帝的兒孫手中。更確切地說大明從萬曆皇帝這就已經有了滅亡的趨勢,他30年不上朝,縱情酒色。

他的兒子朱常洛沉湎酒色,縱慾淫樂,“一月天子”最後服“仙丹”死了,終年38歲。

萬曆的孫子朱由校,魯班的忠實粉絲,“木匠皇帝”,整日沉迷於木匠活,1627年8月11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藥”身亡,終年23歲。

萬曆的孫子朱由檢,哥死弟繼位,內憂外患,天災不斷。吊死煤山,明亡。這正是劉伯溫唱詞:“萬子萬孫”的應驗。

a:朱元璋沒有聽懂,又看劉伯溫說話有顧慮,他就說到:“國家興敗皆有定數,這天下也不是我一個人的天下,有德有能力的人都能得天下。老先生說吧,沒關係。”

b:劉伯溫慎重地說:“天機不可洩露,否則是大罪。請陛下饒我不死,我才敢說。”

朱元璋立刻賜了劉伯溫一個免死金牌,劉伯溫開始放心大膽地說起來,這裡用“唱”更恰當些。老朱還令旁邊那太監給劉伯溫敲碗助興,因為劉伯溫說的話琅琅上口,就像詩歌一樣:“我朝大明一統世,南方終滅北方終,嫡裔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

意思大概是,如今太子朱標雖是嫡出,會有文星要取而代之繼承皇位。這裡所說的“文星”,就是後來繼承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

朱元璋以為他在羅嗦直接打斷他的唱詞,直奔主題說:“我南京城防守如此堅固嚴密,針扎不進,水潑不進,難道還有啥危險?”

劉伯溫唱:“都城雖然防守嚴密,但恐怕燕子會飛進來。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老朱心想:“這天機也太深奧了,俺不懂也不敢問”,只見朱元璋的眉頭擰成了疙瘩,也沒有聽懂啥意思,感覺不是啥好事,擺擺手叫那個敲碗的太監下去了。

這段歌謠中,劉伯溫更像穿越者,他準確地描述了朱元璋駕崩以後的大明王朝是個什麼樣。“燕子”,就是指燕王朱棣,這段歌詞的意思即燕王朱棣(年號永樂)在謀士姚廣孝(禿頂人,僧人)的幫助下,發動靖難之役,謀逆篡位。

劉伯溫看朱元璋對此非常關心又接著唱:“北方胡虜害生民,御駕親征定太平。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

意思是,為了驅除外敵瓦剌,俗稱的韃子,明英宗朱祁鎮不聽大臣勸阻,御駕親征,結果他兵敗被俘,明朝也差點亡國。這是歷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變,也是歷史上御駕親征最慘的一次。

劉伯溫一直唱,下面省略一千多字。

劉伯溫不僅預測了靖難之役、土木堡之變等整個明朝歷史,更神奇神奇的是,它甚至預測到了鴉片戰爭和慈禧當政攻打太平軍的事。

劉伯溫死後幾十年,他唱的那些預言的確發生了,人們都非常驚奇,驚歎劉伯溫是神人。

他的這首預言1912字,在中國傳統的歷書《通勝》中可把它翻出來。


這個故事也有一些人質疑,說它是明朝以後的人編的。是編者把《燒餅歌》署名為劉伯溫,這是後人假託劉伯溫之名寫成的,劉伯溫是個神乎其神的人物,用他當此書的作者,更令人驚歎。另外並無任何史料能夠證明此書為劉基所作。

關於開頭,劉伯溫之所以能一下子猜到碗裡的燒餅,這與他的細心有很大的關係,朱元璋的早餐還在那擺著呢,桌子上應該有朱元璋吃掉的很少的幾粒芝麻粒,鬍子上也有,這難免被細心的劉伯溫看到。另外劉伯溫的人緣非常好,朱元璋身旁的太監給他手語也不一定。


當然也有很多人對此深信不疑,歎服它的精準,《燒餅歌》是從一定的“象數”規律排來,涉及到“象、數、理、佔”的入化應用。至今民間仍有很多人認為它概括了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今後的各種大事,並在拭目以待等著預言的應驗。


小姐姐講史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劉伯溫,大家都比較熟悉。提起劉伯溫,大家都知道這麼一句諺語,“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劉伯溫在小說中和民間被人神話了,稱劉伯溫前知五百年,後知五百年。神機妙算,呼風化雨。其實沒有這麼玄乎,主要是劉伯溫對天文地理,風水五行,天下形式,都洞若觀火,比較擅長而已。


劉伯溫傳的比較玄乎的故事很多,就像題目中的朱元璋問劉伯溫朱家江山運勢怎麼樣,能否長久,劉伯溫回答是吾主萬子萬孫。這是什麼意思呢?其實這個故事出自朱元璋和劉伯溫的一次對話,這次對話還引出了中國十大預言之一的《燒餅歌》。

劉伯溫投靠朱元璋時就很有名氣,為朱元璋出謀劃策立了不少功勞,其中最有名的莫過於幫助朱元璋打敗張士誠,當年張士誠很是囂張,幾十萬大軍來打朱元璋,水軍更是比朱元璋的厲害,戰船也比朱元璋的好,很多人都建議朱元璋退守金陵,只有劉伯溫覺得應該拼死一戰,還分析出陳友諒各項弱點,最後朱元璋贊同了劉伯溫的觀點,並且打敗了陳友諒。奠定了一統江山的基礎。


後來朱元璋又先後滅了張士誠,平定江南,帥兵北伐,推翻元朝,建立大明。

有一天,當上皇帝的朱元璋正在吃餅,畢竟老朱是窮苦人家出身,身為皇帝覺得吃餅就挺好的,很是悠然自得的樣子。這時太監說大臣劉伯溫進宮有事和皇帝朱元璋商量,在外面候著呢,老朱剛咬了一口餅,怕劉伯溫看見,就把餅放在了一個大碗下面,然後宣劉伯溫進來。

劉伯溫進來後,朱元璋這時有了歪主意,你劉伯溫不是號稱神機妙算嗎?咱偏不信,於是問劉伯溫這碗底面是什麼?劉一算就回答說:“半似日兮半如月.定是金龍咬一缺。”朱元璋大為震驚,好你個劉伯溫,挺厲害啊,會點。

朱元璋就又問大明江山能否長久?劉伯溫心想哪個朝代都會滅亡的,但是他不能這樣說,就說出了,茫茫天數,我主萬子萬孫。何必問哉。”然後朱元璋一再追問,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就把明朝的所有運勢都說出來了,只不過極其隱晦。朱元璋也是一知半解,劉伯溫有說天機不可洩露,不過朱元璋聽說傳到萬子萬孫,覺得挺高興的。就對劉伯溫加官進爵,賞賜金銀。

其實這個萬子萬孫被後來人理解為傳至萬曆皇帝的兒子孫子就沒有了,萬曆兒子明光宗朱常洛,萬曆兒子朱由檢朱由校,傳到朱由檢也就是崇禎明朝就滅亡了。



其實我覺得這都是後來人的“馬後炮”,劉伯溫當時肯定隨口一說,類似拍馬屁的話,就被後人解釋成了這樣。而且劉伯溫後來和朱元璋的對話記錄成了《燒餅歌》,裡面更是隱晦的記錄了靖難之役,土木之變,魏忠賢亂政,後來的明朝滅亡。


其實都是後來人寫的拆字遊戲,正史從來沒有說過燒餅歌是劉伯溫所寫,而且燒餅歌裡的拆字句子很多都是硬湊的,估計不知道是清末或者民國的哪個秀才寫的,文采也不怎麼好,和大才子劉伯溫的身份不能匹配。其實就像《推背圖》一樣,都是後來人強行的解釋,並不能預測後事,都是事後諸葛亮而已。劉伯溫連一個胡惟庸都擺不平,最後還被胡下毒毒死了,自己的運勢都預測不了,何談預測幾百年後的事。


楚風說歷史


《燒餅歌》的傳說

在我國民間傳說中,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身邊的謀臣,是一個堪比姜子牙、諸葛亮、李淳風、袁天罡的人物。在傳說中,這些人物都是掌握天地造化奧秘,能知過去未來的人物:比如姜子牙曾算出周朝有八百年國運;諸葛亮算出後世1300年後,有個叫張獻忠的人會在蜀地胡鬧;而李淳風、袁天罡則算出唐朝傳到第三代以後,會有個姓武的女人推翻大唐。

而劉伯溫在民間傳說中,也具備這個能力,並且留下過相關的預言作品,叫做《燒餅歌》。

傳說劉伯溫算出朱元璋會對功臣進行迫害和殺戮,於是向朱元璋提出退隱要求。朱元璋則要求劉伯溫為大明朝推算國運。於是,有了朱元璋和劉伯溫關於預測未來的對話,事後朱元璋命人將這些對話記錄下來,於是有了《燒餅歌》。

在這些對話中,劉伯溫採取了暗示手法,告訴了朱元璋明朝的國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句:

一句是朱元璋問朱家是否可以長久,劉伯溫說吾主萬子萬孫。不過朱元璋只道這是劉伯溫是在拍自己馬屁,沒有多想。

另外一句是劉伯溫告訴朱元璋:朱家的天下會傳到“六百半”。朱元璋聞聽這一說法喜出望外,認為大明的六百五十年國運秒殺秦以後所有王朝,因此欣喜不已。

那麼,萬子萬孫和六百半,究竟代表什麼?

劉伯溫的謎底

先說六百半。

大明朝從洪武元年(西曆1368年)建立,到崇禎十七年(西曆1644年)滅亡,前後276年,如果將南明的弘光、隆武、永曆三朝以及明鄭都算上,滿打滿算只有315年,約等於300年。而所謂的六百半,指的是六百的一半,三百年。

而所謂的萬子萬孫,這裡的“萬”指的是萬曆皇帝,萬子萬孫,指的是萬曆子孫。

明朝萬曆帝時期,大明朝迎來了轉折點,這一點,歷史學界是公認的,比如說有歷史學者出版的《萬曆十五年》,就通過對比手法,比照出萬曆十五年,大明朝和世界的變化與差距。

而埋葬明朝的清朝,其前身後金汗國的建立,以及讓後金贏得對明朝戰爭主動權的薩爾滸之戰,都發生於萬曆時代。因此說明朝滅亡的萌芽,在萬曆時期已經種下了。



明朝最後的一位皇帝崇禎帝朱由檢,是萬曆皇帝的孫子,泰昌皇帝的次子。崇禎帝在位期間,明朝對外戰爭不斷失利,同時明朝內部農民戰爭也風起雲湧,最終,內憂外患的明朝陷入坍塌,李自成的農民軍攻入北京後,崇禎帝自知天命已經不在大明,於是自殺身亡。

崇禎死後,明朝殘餘勢力在南方重建朝廷,擁立萬曆的另一個孫子——福王朱由崧為皇帝,是為弘光帝。弘光帝又稱“蛤蟆天子”,登基後只會吃喝玩樂,最終被清朝擒殺。

此外,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永曆皇帝朱由榔,也是萬曆帝的孫子。朱由榔在位十多年,到處逃避清朝的追殺,最終隨著南明全境淪陷而逃到緬甸,最終被吳三桂擒殺。

誰是明朝末代皇帝?

而關於明朝的末代皇帝,歷來有三種爭議:一種認為是崇禎帝,理由是崇禎時期的明朝是正統,所以說明朝末代皇帝是崇禎;

另一種爭議認為,明朝末代皇帝是弘光,理由是南京也是明朝首都,首都沒有丟失的情況下,明朝依舊是正統,因此弘光帝是最後一位在首都(南京)登基的明朝皇帝,因此弘光帝是末代皇帝。


第三鍾說法認為明朝和南明是一個整體,因此明朝的末代皇帝,應該是最後一個有大明皇帝稱號的永曆皇帝。

不過,不管是崇禎、弘光還是永曆是明朝末代皇帝,都應了劉伯溫的那句“萬子萬孫”。


藤樹先生


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而劉伯溫當時對朱元璋回答所說的“萬子萬孫”是指萬曆皇帝的兒子兒孫。

劉伯溫預測明王朝遷都

劉伯溫是明朝第一高人,精通醫卜星相,天文地理,所以朱元璋每當有什麼事大都要問一下劉伯溫。早在修建南京都城時,朱元璋讓劉伯溫選擇了一處風水寶地,好讓大明王朝長久興盛。這天朱元璋要劉伯溫選擇一個地方作為皇宮正殿的根基。劉伯溫選擇了前湖,於是命人在湖邊水中打一個木樁。可朱元璋看到後覺得離水太近,便命令將木樁移到離水稍遠之處。劉伯溫想要阻止,卻又怕得罪老朱。朱元璋看到劉伯溫的臉色,便問道“劉愛卿覺得不妥嗎?”劉伯溫說“大殿乃大明根基所在,如今木樁移動,恐怕將來我大明會遷都。”朱元璋不以為然。



劉伯溫預測燕王謀反

南京都城竣工後,朱元璋帶著劉伯溫前往巡視。朱元璋望著美麗的亭臺樓閣,雄偉堅固的城牆,護城河又寬又深,於是對劉伯溫說“這都城城牆這麼高大堅固,誰能攻得進來呢?”劉伯溫回道“陛下所言甚是,敵人攻不進,只有燕子能夠飛進來。” 果然,後來燕王造反,攻入南京。


“萬子萬孫”

朱元璋生性多疑,當了皇帝后又掛慮明朝能延續多少年。這天他於是又問劉伯溫“劉愛卿,你精通天文地理,陰陽八卦,你算一算我大明國祚有多長呢?”劉伯溫馬上回答說“大明國祚悠久,萬子萬孫方盡!”朱元璋聽了之後非常滿意,心想一萬個兒子,一萬個孫子,應該有很多年了。其實劉伯溫指的是後來“萬曆皇帝的兒子和孫子”。 明朝萬曆皇帝的兒子是泰昌皇帝,兩個孫子則是天啟皇帝和崇禎皇帝。崇禎皇帝在媒山自縊死後,明朝滅亡,南明弘光帝也是萬曆皇帝的孫子。這就是“萬子萬孫”的真正寓意。劉伯溫在明朝初年就預測到了明朝在何時滅亡,真是不可思議。


其實,當時對於朱元璋這樣的提問,劉伯溫這“萬子萬孫”也是挺隨和的回答,然而沒想到明朝後來還真有一個“萬曆皇帝”,這也許是偶合吧。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最具有傳奇性的開國皇帝之一,他於1368年初,在應天府稱帝,建立了大明王朝,他小時候的經歷非常可憐,不僅家中親人早亡,還欠了官府非常多的銀兩,不得不過上還不起錢和上街乞討的悲慘生活。

朱元璋和劉伯溫的對話

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難,朱元璋當時從一個不入流的小乞丐,一步步地走向社會,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打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江山,而這個江山姓朱!可能是從小經歷了太多的辛酸,也可能是在征戰的途中太過於辛勞,所以他格外的珍惜建國之後的生活。

傳說劉伯溫算出朱元璋會對功臣進行迫害和殺戮,於是向朱元璋提出退隱要求。朱元璋則要求劉伯溫為大明朝推算國運。於是,有了朱元璋和劉伯溫關於預測未來的對話,事後朱元璋命人將這些對話記錄下來,於是有了《燒餅歌》。

在這些對話中,劉伯溫採取了暗示手法,告訴了朱元璋明朝的國運,其中比較重要的有兩句,其中一句是朱元璋問朱家是否可以長久,

劉伯溫思前想後,沒有名言,也沒有期滿,他委婉地說:

天下大事自有天數,吾主萬子萬孫,您不用問我,上天自會安排!

劉伯溫的這個回答,言外之意便是,上天自有定數,豈能是你我能干涉的?

這算是說了實話,再者他說吾主萬子萬孫,也就是在向朱元璋報喜,您有子孫萬代,您說朱家能不能長久?可能朱元璋聽出了劉伯溫的意思,

那麼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萬子萬孫:

萬便指的是萬曆皇帝朱翊鈞;

萬子便是萬曆皇帝的兒子朱常洛;

而萬孫,便指的是萬曆皇帝的孫子朱由檢。

明朝時期有一位萬曆皇帝,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的戰績,所有政令都是用奏摺解決,明朝基本腐朽了,而萬曆皇帝之後明朝也僅僅只是傳承到了第三代崇禎皇帝。崇禎父親繼位後過於短命,還有兄弟天啟皇帝沉迷木工藝術不務朝政,而崇禎回天乏術大明才在其手中終結。

總結:其實,當時對於朱元璋這樣的提問,劉伯溫這“萬子萬孫”也是挺隨和的回答,然而沒想到明朝後來還真有一個“萬曆皇帝”,這也許是偶合吧。


路之意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單單是從這句話裡面,就已經能夠看出來,劉伯溫的確是個能掐會算的智計無雙的人物。

當然,劉伯溫也確實配得上這個名頭,就像是許多電視劇,演義中經常出現的羽扇綸巾的形象一般,劉伯溫也配得上那麼一個形象。


既然劉伯溫說朱元璋能夠傳萬世子孫,那是不是真的意味著朱元璋就可以放心自己的大明王朝能夠傳遞萬世了?作為後來者的我們,自然知道,劉伯溫的預測其實已經失敗了,大明朝終究還是沒有挺過三百年,沒有打破封建王朝三百年的魔咒,消失在了歷史之中。這是不是意味著劉伯溫的預言是錯誤的?

劉伯溫曾經去拜謁朱元璋,恰巧遇見朱元璋在吃飯,此時的朱元璋將燒餅扣到了碗下,有心試探一下劉伯溫是不是真的預言帝,讓劉伯溫猜測一下朱元璋吃的是什麼,憑藉著空氣中殘存的燒餅氣味,劉伯溫很快就說出了朱元璋在吃燒餅的事實。朱元璋聽後大喜,趕忙拉著劉伯溫探討了一下朱家萬氏子孫的問題。

後來就傳出了燒餅歌,據說這首歌裡面講述的正是明朝後世的故事,燒餅歌的預言中,包含了朱棣謀權篡位等一大批具有代表性的歷史事件,但燒餅歌看起來似乎卻並非是完全的,後面的某些句子甚至預言了日本侵華等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大事件。


那麼,這是不是意味著劉伯溫的預言真的就出問題了?從筆者的角度來看,或許劉伯溫的那句話也算不上是預言,阿諛奉承應該佔據了多數。

阿諛奉承,上至宰相,下至衙役,只要是朝廷的在職人員,都少不了要學習這個技能,不能說因為劉伯溫神算而有例外。

朱元璋生性殘暴嗜血,死在朱元璋手下的各級官吏數不勝數,明初數個大案件,牽扯到的人員動不動就是幾萬人,朱元璋照殺不誤,劉伯溫豈敢觸了朱元璋的逆鱗,真的算出明朝只有短短兩百多年的壽命?阿諛奉承倒也是免不了的。

但劉伯溫的預言從某個角度來看倒也的確沒問題,明朝亡於崇禎皇帝之手,崇禎之前還有朱由校,還有朱常洛,朱由校是崇禎皇帝的兄長,而朱常洛則是兩人的父親,朱常洛的父親又是萬曆皇帝,從這個角度來看,明朝的確滅亡於萬氏子孫,也就是萬曆皇帝的孫子輩。


但問題又來了,如此理解雖然看似有道理,但實際上,卻又有了取巧的嫌疑,是劉伯溫真的曾經這樣預言過,還是隻是湊巧了而已,這卻是不可知的。


魏青衣


萬子萬孫的意思,這是指明朝將亡於萬曆皇帝的兒子和孫子,這顯然是瞎猜測、亂聯繫,劉伯溫這樣回答,其實是在耍滑頭。



以劉伯溫能耐,當然能算出,明朝只能堅持276年,但如果實事求是地說出來,朱元璋一惱火,他的老命肯定就得交待,於是他靈機一動,告訴朱元璋,老朱家肯定會有萬子萬孫。

朱元璋有萬子萬孫,那還不是很正常的事嘛,但能不能保住江山,讓大明王朝延續下去,那就不一定了,其實,即便朱元璋不是皇帝,就是一個普通老百姓,要有萬子萬孫,幾千年繁衍下來,也不是沒有可能。 劉伯溫這樣巧妙地回答,既達到了讓朱元璋滿意的目的,又沒有為迎合聖意、刻意撒謊,充分體現了他的智慧。 當然,話說回來,朱元璋一人就能生幾十個兒子,每個兒子也都拼命的致力於造人運動,反正有朝廷供養嘛,到了明朝末年,僅僅才過了200多年,這些皇子皇孫的數量恐怕有數以百萬計。而這,已經是遠遠突破劉伯溫多當年的樂觀考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