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不一定就是贏,輸也未必就是輸,三個故事告訴你,裡面有大智慧


贏不一定就是贏,輸也未必就是輸,三個故事告訴你,裡面有大智慧

人都有好勝之心。兩個人吵架或者爭論,雙方都想贏。如果有一方輸了,就會覺得沒有面子。

這是普通人的心理。如果輸贏都是像表面上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那麼很多事情其實也就很簡單。

不過,有時候,我們所看到的並不是事情的真相。以前總說“眼見為實”,後來發現,眼見的也不一定就是真實的。那麼,什麼是真實的,除了眼睛看到了,還要用腦子去思考,因為,有些輸贏之間,贏的也許並不是你所看到的贏,輸的也未必就是你所看到的輸。

看過一個故事,說有個少年捉到一隻蝴蝶,捂在手中。在路上,他遇到了一位和尚,就想跟和尚賭他手中的蝴蝶是生還是死,如果和尚猜錯了,就得把肩上的柴火送給少年。

和尚猜了蝴蝶是死的,結果少年放飛了手中的蝴蝶,贏到了和尚的那擔柴火。這場賭,看似是少年贏了。他也很高興,就把柴火挑回家,告訴了父親。

贏不一定就是贏,輸也未必就是輸,三個故事告訴你,裡面有大智慧

哪想到,這位父親隨手就給了兒子一個巴掌,然後帶著兒子和那擔柴火去了寺院,給和尚賠不是。和尚倒是沒說什麼,只是微笑。少年卻不理解。

回家的路上,做父親的才給兒子解釋,說和尚是有一顆慈悲之心,因為如果他猜蝴蝶是活的,少年也會因為想要贏得那擔柴火而捂死蝴蝶,所以,和尚寧願失去柴火,也不願意蝴蝶失了生命。少年這才恍然大悟,羞愧難當。

所以你看,在這一場“賭博”中,誰才是真正的贏家呢?這讓我又想起另外一個故事。

顏回生性純良,又愛學習,深得孔子的喜歡。有一次,顏回上街的時候遇到了一件事:在一家布店面前,買布的人和賣布的店家發生了糾紛,因為買布的人說“三八二十三”,問店家為何要收他“二十四;”文錢。

顏回是忠實的人,就上前跟那個買布的人說:三八確實是二十四。

那個人不服,一定要跟顏回賭,還要一起到孔子面前理論,說如果顏回輸了就把頭冠摘下來給他,如果他輸了,他就自殺。

到了孔子面前,孔子聽了事情的經過後,說:三八確實是二十三,顏回,你輸了,把頭冠摘下來給人家吧。

贏不一定就是贏,輸也未必就是輸,三個故事告訴你,裡面有大智慧

如果換了別人,肯定是不服的,一定要理論到自己贏才算。但顏回對老師一直是遵從的,雖然內心鬱悶,卻也不敢違逆,只好摘了頭冠送給那個買布的人。買布的人歡歡喜喜地走了。

顏回這才不解地問孔子明知道三八二十三是錯的,為什麼還要偏向那個買布的人?孔子說:

你輸了,只是丟了頭冠,可是他輸了,卻是要丟了性命的,頭冠和性命相比,哪個更重要呢

顏回這才大悟,理解了孔子的用心。所以,表面看,是買布的人贏了顏回,但實際上,他是輸得更徹底:一個本來就錯的人,還要用性命去賭,如果不是遇到孔子的仁德,他豈不是要輸掉性命?

所以,輸贏之間,誰是真正的贏,誰又是真正的輸,都不是表面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其實也有很多隻想“贏”而失了德行的人。

贏不一定就是贏,輸也未必就是輸,三個故事告訴你,裡面有大智慧

前些年,村裡有兩家人一直在吵架。吵架的原因是為了一條小巷子。東家說小巷子該屬於他家,西家也說小巷子該屬於自家。於是兩家一直吵個不停,連村幹部也無法調停。後來,只好判為公用,但東家能使用的面積大些。沒想到,西家突然說算了,他也不爭了,認輸作罷。

東家很高興,因為他覺得是自己贏了,感覺臉上很有光。為了佔用更多的地方,東家把很多東西都堆在小巷裡,包括鐵撬和鋤頭等。

但有一天,東家八十多歲的老母親不知為什麼,偏偏去走小巷,然後跌倒,被鐵撬刺破了血管。當時正是農活時間,也沒多少人路過那裡。等到被發現時,老人已經因為流血過多去世了。

東家這才後悔不已。他贏了小巷,卻失去了母親。所以,到底是誰贏了呢?

有時候,贏是一種意氣,輸卻是一種智慧。我們總說“退一步天闊天空”,用一顆寬容仁愛的心,去“輸”一下又何妨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