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貼是不是失去自我?

吃著玩


臨摹名家字帖,不會失去自我。

1、任何事情都是要學習的,一個人從哇哇大哭落地開始,以後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在學習與臨摹,正如說話一樣,跟自己的父母學,讀書學知識跟老師學,進入社會工作跟有經驗的前輩學習;

學書也一樣,需要有人帶,你不可能自己創造文字,也不可能自己創造書體,從篆書到草書、行書、楷書,那都是經歷幾千年的智慧結晶。

2、學書的目的就是為了體現藝術的美感,而名家字帖經過了千百年的沉澱,他肯定是形成了書法的藝術美感,我們通過臨摹去體會其中的美,少走彎路,避免閉門造車。

3、書法藝術是一種傳承:名家的字帖,也不是完全從無到有創造的自我,這種自我是一種傳承,是一種整合,融會貫通而成。像歐陽詢的歐楷,在之前的一些墓碑上就已經有近似的風格,只是歐陽詢在傳承中再加入自我,形成了歐楷風格。

任何知識的獲得,都是需要傳承,不斷的在前人的基礎上添磚加瓦,才有這麼光輝燦爛的文明。

4、臨貼根本不用擔心失去自我,你始終是你,是獨一無二的,你字帖臨得再像,一旦脫離字帖,寫下的第一筆就具有了自我,我們練習書法,肯定不是為了天天臨摹,我們最終的理想是創作,創作就形成了自我。


設計師清華


書法件需要有共性也需要有個性,切不可人云亦云,千書一面,每個書者的境遇,性格,才情,修養不一,映射在筆下的作品,也當各具面貌,書法精髓在於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然書法又是一個傳承與開拓並存的藝術形態,這兩者如何協調,如何促進,拙見如下:

一:書法臨帖在臨什麼?


書法的學習,從描紅摹寫開始,以某家某碑某帖為範,心追手摹,畢生效仿,毫髮不爽,連作品的用墨枯潤,牽絲盤旋,漬墨飛白,圈點塗刪,等全盤承接,從而形成強烈的肌肉記憶,下筆必成所學碑帖之態。用功越深其形態就越接近某帖,從而無限用功無限接近。此法受古今諸多書者所推崇。在當下亦成主流,愈演愈烈。觀書展亦有穿越之感........

愚以為如此臨習書法非習書之道也,幾點心得如下:

1:選師:,對古賢人的充分了解,在你心中給其畫像,包含:身高體態,性情習慣,德行學養,書法論著,履歷典故等,在你心中豐滿其藝術形象,從而對其有一種為師的崇敬。

2:選帖:根據你個人的性情喜惡,選擇你喜歡的法帖,深入瞭解法帖背後的故事,讀懂法帖的文章內容,以及法帖寫成的背景。(古人法帖多為文章載體,其文意會主導書寫的情緒,風格,節奏等,碑不在此列),

3:讀帖:結合以上兩點讀懂法帖的精神內涵;讀懂法帖的章法,總結出其節奏,避讓,空間的分割,找到法帖的開始—高潮—結尾的變化,以及章法之眼等;研習法帖的運筆的內在軌跡,思考在這種內在軌跡下,如何產生的該帖的筆法,(每個法帖的內在運筆軌跡幾乎一致,這點很重要),總結該法帖的普遍結字特點,找到字眼等。總結出以上資料,形成一套完整的系統。(簡單的理解,就像數學的公式,這個公式是自己去總結歸納的)

4:臨寫:根據以上總結針對性的練習。可適當強化系統中的特點。

5:出帖:當臨寫達到一定的水準時,將自己的書法見解,和以上系統進行有機的結合,不斷的實踐錘鍊,而形成一套全新的書法系統,全新的屬於你自己的書法面貌由此誕生。

二:書法件如何創作?


當下書法的創作與古人已經有截然的區別,古人傑出的書法件的誕生都是“無意為佳乃佳”,陸游詩云“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書法亦然;用”創作“的方式呈現書法件,是當下“書法作品”誕生的主要途徑;我們如何創作出一件書法作品呢?

1:文辭內容:確定好文辭內容,充分明白其內涵,及出處背景等。

2:書體,墨法的選擇( 根據文辭的內容,分析出其內在的精神美學,是雄壯、溫婉、禪機、勵志等,選中相應的書體和墨法,書體和墨法本身具有其獨特的語言)

3:字法的準確性,篆、隸、草、楷、行。中都有獨特的字法形式,特別是篆、草,需要反覆考證其正確字法。

4:立意:創作者對作品的表達。(作者的藝術思想,和精神內涵,)

5:章法的確定,思考尺幅大小,文字在載體上的分佈。

宗上對臨帖和創作的草草闡釋,拋磚引玉,同修書道!


夏庸一二三


臨摹名家字帖的目的是與字帖對話,一種心靈感應,發現自我,瞭解自我。不會失去自我。

古代的名碑名帖,是培養創作書法藝術的搖籃。也是一座寶藏,通過臨摹,會逐步學到表現自己情感所對應的線條語言,通過臨摹會了解當時古人的思想,使創作的作品內涵高雅豐厚。

唐代宗李世明學習書法,以王羲之為宗,視他的法帖為珍寶,潛心臨摹,後來又師虞世南,不僅沒有失去自我,而且還創作出《溫泉銘》這樣遒媚勁健,自然精妙的個人風格。

張懷瓘讚道:"翰墨之妙,資以神助,開草、隸之規模,變張王之今古,盡善盡美,無得而稱。″

(個人淺見,僅供參考。不當之處,敬請包涵。上圖《溫泉銘》為唐太宗李世明書。)


神韻軒書法


看這個問題,說明很多人對“因”和“果”都分不清。

可以說,沒有一個人天生就善書法!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這是一個必經的學習過程,沒有“因”,哪有“果”呢?這個時候你都還沒學會寫書法,你哪有什麼“自我”可以失去呢?

你此時的“自我”,對於書法而言,就是一個尚未開化的自我,沒有經過書法教育的自我,一個書法的門外漢。就算失去了,那也是一個沒有書法價值的“自我”。

打個比方吧,有人還沒有出去掙錢,就擔心說“要是我掙了錢以後被小偷偷了怎麼辦?”,“既然有可能會被小偷投錢,拿我就不去掙錢了”,你說可笑嗎?豈不是“因噎廢食”!

其實,臨帖就是書法學習和自我的培養塑造過程,不必擔心臨摹名家字帖會失去自我,相反,臨寫名家字帖洽洽是提高你的書法技巧,豐富你的書法內涵,使你不斷成長(而不是失去)的必經之路。


比喻不一定很恰當,但理就是這個理。(附圖:趙孟頫行書《瘡痍帖》)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


麓風軒


很高興回答你這個問題!

任何技能或藝術的學習均從模仿起步,特別是模仿優秀的作品。所以,你這種擔心是不必要的!

書法史上任何一位名家均從臨摹學習中出來,從未出現一位沒經過臨摹訓練的書法家。也就是說書法要經過臨摹階段才有成為書法家的希望,否則就一定不可能。

著名的書畫大師吳昌碩在詩、書、畫、印各領域成就非凡,石鼓文書法更是站在了歷史的巔峰至今無人超越!他從三十歲開始臨習《石鼓文》,一直臨習到八十多歲,也就是說他僅《石鼓文》一帖就臨習了五十年。現代人一提到《石鼓文》必提吳昌碩,臨了五十年他不僅沒有失去自我,反而創造了自我!一個初學者

如果想學《石鼓文》,一開始就用《石鼓文》原拓本是根本無從下手的,原文雖然有斑駁陸離、樸拙奇趣的美,但是大部分筆劃甚至結構都看不清楚。

最便捷的方法就是從吳昌碩臨本入手。我們從上兩圖對比中…看得出吳昌碩他臨《石鼓文》臨出了自己獨特的風格!而且成就非凡!

歷史上還有很多名家,如王羲之學衛夫人和鍾繇而成了“書聖”,顏真卿臨習二王但創立了與二王相反的書風,蘇東坡習顏卻引領了宋朝尚意的書風。這些臨古創新風的例子舉不勝舉!

注意的就是…臨摹初學專於一家,打好基礎之後則一家為主,百家為輔。不斷增強文學詩詞修養和學習書法理論。多欣賞古今名家法帖,多對比、分析、思考。

書法是非常神妙的傳統文化藝術,其中的過程更加奧妙!在臨習漫長的歷程中…收穫的不僅僅是把字寫美觀了,而且還會在那個過程中…收穫知識、思想上的昇華、藝術上的領悟,甚至練到一定程度還會如佛家修煉那般的頓悟!到了這個境界…不知不覺…筆墨之下流尚出來的…全是你自己的生活、經歷、才華、思想、情懷!


許悅愛書法


首先感謝提出這個問題。

屬於共性的想法,長時間臨摹名家書法帖子,筆墨就沒有了變化,成為名家的傀儡,是書奴,臨摹是否能夠出帖,走出古人或名家書法的影子,應該是沒一個書法人非常急切的願望。

事情的過程,兩面性,學其筆法,必有學習他人,一定程度上又想要脫韁寫出自己的筆畫風貌,所以事物屬於辯證的,自己的書寫有了瑧熟,不可永遠在停留在別人或是書家書墨中徘徊,獨立自主,寫出自己的理想筆墨,屬於自己的個性化的藝術表達方式。

其中的奧秘,是為背叛名家書之筆形,嘗試著自己的筆畫特徵,若此才能夠轉入出帖的境況。若還是不能夠走出書匠的思維,絕對是真正的書法跟屁蟲。

由此如何出帖,不趨步書家字帖的模式,從這個窠臼中勇敢的走出來。必然有一種脫離且不本分的舉動。

在臨貼中不斷的加入自己的元素,自己情性表現出來。

具體如何形成自己的風格上,需要較長的時間。非一日可成就自己的風度。

有人認為臨帖不可全似,具有七分筆意,三分自己的筆貌。對出帖非常重要。這種學書,是自己動腦,充分發揮自己的天資。這樣會有自己的創作階段。


狂喜淡墨a


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字帖是不是失去自我,我想開始學習必須失去自我,不要有太多個性,要融進原作,進入名家的內心,先打進去,然後跳出來!我看臨摹名家字帖失去自我有幾大好處。

1、站在巨人大師肩上,中國書法博大精深,我們臨摹的名家作品都是個人與那個時代、環境的創造體現。每一個名家作品都是一座高峰,我們臨摹作品,就是他們在傳授給我們文化知識!

2、通過臨摹名家作品,我們可以直接學習筆法、結構、章法佈局,美感等。

3、文化修養和人格魅力,歷代巨匠大師,我們有幾人能及!他們是中國文化的重要重要代表,能量相當大!

臨摹名家作品,我們是在繼承,傳承,學習,我們在臨摹學習後,融匯貫通,創新,才能成就自己有個性創造的作品!





書法學習欽


第一,很多隻強調描摹,不重視臨寫。因為描摹字帖,寫完了字帖也就沒用了,這樣促使你去買下一本,這樣字帖的銷量就起來了。如果按正確的臨摹方式,一個字帖可以用一輩子,商家就賺不到錢了。但是,對練字者而言,臨摹結合才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第二,很多隻依賴田字格、米字格,不重視自然書寫。實際上各種格子只是一個初學階段的工具,不能長時間地去依賴它。事實上,確定筆畫位置的方法並不是靠在田字格或米字格上的座標,更不要說井圓格、八卦格之類的複雜輔助線。濫用座標法確定精度的最大問題,是很容易讓人忽視字內部筆畫的相互關係,舉個例子:

這是歐陽詢的《九成宮醴泉銘》中的成字,作為主筆的戈鉤位置至關重要。如何確定起筆位置(A點),常用的方法是把這個字放進米字格或者九宮格,然後儘量找到A點的座標,最後在格子裡寫準對應位置。

但更好的方法是觀察筆畫之間的相對位置,尤其是與上一筆的承接關係,而不是孤立地對應座標。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到,歐陽詢在處理這個字的時候,戈鉤的起筆位置正好在上一筆折鉤鉤角(B點)的正上方處。然後我們對比九成宮中有所的成字,發現儘管戈鉤長度不完全一樣、弧度也不完全一樣,但是卻都有AB點對應關係。再對比一些其他書家的結構特徵,發現王羲之、鍾繇等儘管字形迥異,但同樣存在這樣的規律。

為什麼有這樣的對應關係,其實即便是楷書也是連貫書寫的,有一個迴環。當下方的折鉤寫完,筆揮到上方寫戈鉤時,顯然是正上方落筆比其他任何一處落筆來的更明確。反之,如果不這樣書寫,楷書不過是單純幾個筆畫在座標上的機械化拼接、搭合,那就不是字了。

推而廣之,那麼所有含有戈鉤筆畫的字,是不是都存在這樣的規律?其他筆畫又有何規律?如果只是依賴於米字格、九宮格、井圓格等座標,那麼就很難發現這些共性規律。

同時,這種方法觀察並練習獲得的書寫能力,在今後脫格書寫時同樣有效。反之,一般的今人字帖當中,基本上是沒有脫格練習這個階段的。這意味著你在字帖和格子上寫的是一個樣子,平時日常寫字又是另一個樣子。

所以我建議是格子只推薦田字格,而且練到單字穩定後立即要淘汰,不能一輩子依賴它。


威武先生正傳


書法實在是我們進入中國文化史的一個簡要讀本。如果說它簡要的話,並不是說它淺,它很深,它很高。但是圖像一看就知道那個人的人格結構。如果有機會練練書法,讀書法,追一追書法,崇拜崇拜一些書法,我們的渾身所謂的書卷氣就會增加,我們的生命價值就會出現新的等級。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很多人常常都迷失其中,那麼,面對這種困惑,應該如何解決呢?

  問:這種迷失自我現象,應該是每個書法學習者都經歷過吧?

  答:應該都經歷過,有的明顯,有的不那麼明顯,持續時間也長短不一罷了。有的人,迷失了一段時間後,通過自我反省,而逐漸找回了自我。而有的人,則一輩子就這麼迷失下去。

  問:但有的人,沒怎麼過臨過帖,也說不要迷失自我,這種說法有道理嗎?

  答:這種現象,基本上就屬於空談。你沒臨過什麼帖,沒感受到古人逼人的法度和氣韻,又何來迷失自我?打個不太恰當的比喻:剛剛學習游泳的人,還在淺水區撲騰的人,就大談特談如何在深水激浪中保持自我而不被淹死,這不是自欺欺人嗎?

  問:對於已經臨帖多年的人而言,如何保持古人與自己個性之間的平衡?

  答:不過分崇拜古人,再找回你剛剛學習書法時那種“天不怕、地不怕”的衝勁,這就是比較合適的一種心態了。這並不是說你就不要臨帖了,帖照樣還是要臨下去的,但要學會取捨、分析、思考,做到不人云亦云。





沐子櫻心澤


答:書法愛好者臨摹名家是不是失去自我?你提的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首先說一下你的提問,這樣的一個提問的話有點太籠統,我先按我的理解來給你做一些講解,因為我也不知道你是臨摹名家,指的是哪裡的名家?是指以前的古代的,還是現代的?

首先我們來談一談臨摹要臨摹什麼?這個問題我們要臨摹什麼?臨摹是取法我們要取什麼法,就從他最好的源頭開始,這樣我們學習到的是他的方法,追宗思源最早的或者是最好的一些古人的法帖,每一個書體都有他的法度,我們怎麼樣去先把他的法度繼承下來?這個步驟很關鍵。當我們繼承了某個字帖的特性,那麼也就是說,我們掌握了這一個字貼的方法。這是屬於一個集成階段。

學習書法要先繼承,再借鑑,再創新就是要繼承學習綜合利用,相互借鑑,取法合理,有傳承在綜合性的特點,能把幾個帖融合在一起,這才是我們合法合度的創新表現自我。不能憑空想象表現自我,這是很多人都在不遵循法度,不遵循碑帖而異想天開的想法。所以我們一定要有傳承,有出處的表現,自這就是很多人在講的,書法是帶著鐐銬的舞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