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歲嫁給姑父,三十歲成皇太后,卻死後多年沒被下葬

我們都知道清朝時期滿蒙聯姻是非常常見的,另外在滿蒙習俗中,對於倫理綱常並不是特別看重,所以像兄弟娶寡嫂、姑侄姐妹共嫁一夫這樣的事情非常常見。下面說到的這位孝莊文皇后便是其中的一個典例。

十二歲嫁給姑父,三十歲成皇太后,卻死後多年沒被下葬

孝莊文皇后

身為公主,年幼和親

孝莊文皇后出身蒙古科爾沁,本名布木布泰,她的母族在當時算是非常顯赫的,而身為蒙古尊貴的公主,她的婚姻也註定不平凡。在布木布泰十二歲的時候,一支迎親的隊伍將她從科爾沁草原迎到了盛京,而她的夫君則是比自己大了二十多歲的親姑父皇太極。前有比自己輩分大的姑姑為正室,布木布泰只能屈居為皇太極的側福晉,不過得益於母族和姑姑的支持,她在嫁過去時算是地位最高的側福晉。

十二歲嫁給姑父,三十歲成皇太后,卻死後多年沒被下葬

孝莊文皇后劇照

婚後年幼貌美的布木布泰應該也是受過一段時間寵愛的,而且作為地位僅次於正室的側福晉,身後還有姑姑撐腰,生活過得倒也滋潤。可後來她的夫君皇太極為了擴張勢力,一再收納側福晉,其中還包括的布木布泰的親姐姐海蘭珠。海蘭珠一進後宮便倍受皇太極寵愛,其受寵程度在各種史書或相關影視作品中都可窺見一二。而比姐姐更早嫁過去的布木布泰反而受了冷落,地位一降再降,幾乎每一個新進的側福晉地位都高於她。

之後到了皇太極稱帝,冊封五大福晉之時布木布泰已然成了其中排名最末的永福宮莊妃,地位遠不如貴為皇后的姑姑和宸妃姐姐。好在布木布泰育有三女一子,又有姑姑和母族支撐,日子便這樣一直過下去了。

十二歲嫁給姑父,三十歲成皇太后,卻死後多年沒被下葬

孝莊文皇后劇照

丈夫逝世,成為盛年寡居的皇太后

皇太極去世後,多爾袞和豪格兩方為帝位爭執不斷,最後各退一步,推立布木布泰的兒子福臨為新帝。此後,年僅三十歲的布木布泰盛年喪夫,與姑姑哲哲一起成為了皇太后。後世許多關於孝莊文皇后的緋聞野史也都來源於此,其中與多爾袞的傳聞最甚。《清史通俗演義》中就就有關於太后、攝政王合宮的記錄,而張煌言在《建州宮辭》中也提及過"太后下嫁"的盛景。不過《建州宮辭》倒不是很可信,畢竟其談到的"慈寧宮裡爛盈門"一條就可推翻其說法,因為孝莊文皇后是順治十年才住進的慈寧宮,而實際上多爾袞順治七年就已經去世了。

十二歲嫁給姑父,三十歲成皇太后,卻死後多年沒被下葬

孝莊文皇后劇照

不過還是有不少人認為,太后下嫁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而且盛年寡居的皇太后和年輕有為、大權在握的攝政王之間的確有些令人浮想聯翩,近年也有不少影視作品將二人渲染成青梅竹馬的情人關係。但至今也並沒有確鑿證據說明二人之間是否有超乎尋常的關係,而野史記載畢竟是野史記載,倒也不必太過認真。

十二歲嫁給姑父,三十歲成皇太后,卻死後多年沒被下葬

孝莊文皇后劇照

先後輔佐兩任帝王,壽終正寢後停棺數十年

孝莊的兒子福臨也就是順治帝是由她一手帶大的,雖然一些影視作品中將順治的形象渲染成了一個痴情、"叛逆"的"熊孩子",但歷史上真實的順治在親政之後勵精圖治,在經濟、政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為之後的康乾盛世打下了堅實基礎。可見孝莊還是教養有方的,之後再一手輔佐康熙帝登位、親政更是不必多說了,康熙在歷史上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

據史料記載,康熙和這位祖母的關係非常好,孝莊文皇后病危之時,康熙悲慼萬分,一直侍奉左右,還曾禱告上蒼,願折自己的壽來換祖母的時日。更令人驚異的是,在孝莊文皇后去世之後,康熙竟將孝莊的棺木暫時安置在順治陵墓的一側三十多年,直到雍正繼位幾年之後才將其下葬,有說法稱是康熙不捨祖母因而不願讓其下葬,令人不僅感嘆祖孫情深。

十二歲嫁給姑父,三十歲成皇太后,卻死後多年沒被下葬

孝莊文皇后劇照

影視作品中的布木布泰是大玉兒,有過人的智慧和手段,有相愛多年的情人多爾袞;而歷史上的孝莊文皇后只是蒙古公主,年幼和親,沒有丈夫的寵愛,盛年守寡,兒子早逝。她是位很有能力的女政治家,但她也只是一名可憐的女人。有人說她成為最大贏家只是因為她活得長久將所有的對手都給熬死了,但在歷史公平的評判下,我們所看到的是一名傑出的古代女性,一名優秀的母親和祖母。也正因她是如此矛盾的結合體,才會讓那麼多人被她吸引,為她在影視作品中塑造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形象。

參考文獻:

(1) 《清史稿》

(2) 蔡東藩《清史通俗演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