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祥苓口述歷史》九 王瑤卿先生主考進中國戲校進修 迷上餘派

前言: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祥苓先生師承南麒北馬,又幾十年精研餘派唱腔藝術,他在樣板戲《智取威虎山》中塑造的楊子榮的英雄形象更是家喻戶曉,無人不知無人不讚。2015年上海文史館為了保存歷史記憶,記錄時代風雲,推動口述歷史研究工作。邀請童先生口述“童家班”以及有關《智取威虎山》一劇臺前幕後種種經歷,由馮紹霆先生撰稿,出版了《童祥苓口述歷史》一書,經《頭條》黃V影視表演藝術家陳旭明老師引薦,蒙童老垂青,賜我一本。在此深表謝意。反覆拜讀受教頗多,深感此書乃京劇史中的一筆寶貴財富。經請示童祥苓先生得應允,特借《今日頭條》陸續連載與大家分享。

上期提到童先生在家由著名武丑李盛作先生督促練功,本書寫的就是“李盛作”,有位讀者網名“火星叔叔馬丁747”,指出應為“李盛佐”,我查了查資料,確實應為李盛佐。是當時在上海很有名氣的一位武丑名家,在此衷心感謝“火星叔叔馬丁747”讀者的指正。特附上一張李盛佐先生的劇照。


《童祥苓口述歷史》九 王瑤卿先生主考進中國戲校進修 迷上餘派


四、迷上餘叔巖

1950年,馬少波先生、李和曾先生動員葆姐、二哥、大哥參加剛成立的國家院,認為我年還小應該先到戲曲實驗學校進修,它是中國戲曲學校的前身。父母說這樣也好,我就報考了插班生。當時戲校在趙登禹路離我家不遠。解放前,我們家從大柵欄搬到了上海,當時那房子就讓我哥哥看著,但是我們不敢出租,因為那時候怕亂,怕出租了以後人家不走怎麼辦。另外,也不指望房租吃飯,就讓我大哥看著。後來,我們都參加上海京劇院了,家裡人少了,爸爸就決定把這麼個大房子賣掉了。考戲校的時候,我還住在大柵欄。

聲樂、基本功考試之後,又考了兩出戏,《問樵鬧府》和《定軍山》。那天,主考王瑤卿先生,和梅蘭芳、茹富蘭等好多先生坐在那兒,背後一個黑板,寫著“童祥苓考試《問樵鬧府》”。後來馬少波先生對家裡說,考完了,王校長大家怎麼辦,大夥兒說聽王校長的,就定了六年級。我屬於帶藝進校,需要重點考,六年級的就我一個人。校長和所有教授還簽字蓋章,作個憑證上報才算數。


《童祥苓口述歷史》九 王瑤卿先生主考進中國戲校進修 迷上餘派

(被尊為通天教主的王瑤卿先生)


雷喜福先生也是中國戲校的教授。我去上課,他正在教《群英會》,把我轟出來了:你從小就上我的課,這出戏已經學了,現在又跑我課上來學什麼,上外頭去!”人家上課,我只能在外面閒逛。正好碰上茹富蘭先生,說我學武生是個料,讓我每天練。後來學生體檢,查出我肺門擴大。雖說史若虛教務長為我保留了學籍,我怕學武生,退了學。其實,能跟茹先生學點東西多好啊。

這樣,在家養好病,我與大哥開始私人小組去全國各地演出。這時候,對戲也比以前懂得多了些。空下來的時候,常去逛宣武門城牆根的舊市場。一次忽然聽到有人在唱二黃三服,唱腔很有味,這一段我沒有學過。順著聲音,找到一個賣舊唱片的地攤上,等手搖留聲機上的唱片唱完一看:餘叔巖《沙橋線別》。我年紀小,沒能看到他的演出,這是頭一次聽餘叔巖,確實唱得好,醇厚!雖然嗓音有啞的感覺,現在講是聲帶長了小結,這段還是唱得非常流暢。嗓子壞到這個地步,還能唱到那個份上,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從高音到低音,五音俱全,唱腔柔裡藏剛,行腔圓潤流暢,吐字連接恰到好處,任何一個老生都唱不到這個份上。


《童祥苓口述歷史》九 王瑤卿先生主考進中國戲校進修 迷上餘派

(這張老唱片讓童祥苓先生迷上了餘派)


從那時候起我就迷上他了。買下唱片,連留聲機都買了回來。餘先生共錄了十八張半唱片。唱片是雙面的,半張就是隻有單面。我上舊貨市場淘,把他的唱片弄齊了。買來之後就聽,每天至少兩三個小時,一張唱片聽了不知道多少遍。開始是模仿,他怎麼唱,我就怎麼唱。唱著唱著,覺得越聽越有東西。就研究他為什麼這樣唱,他的音出來怎麼就不一樣,就從表面到內質地研究,去學。我發現餘先生唱腔所以有味道,不僅具有先天條件,還因為口腔部位的巧妙運用。我唱不出他那個勁頭,有時候拿個紙對著噴。噢!他是這樣發音的。勁頭在哪?這個在舌頭上,那個在牙齒上,那個在腮幫上。他的行腔就是前後鼻音、胸腔頭顱、真聲假聲的轉換運用,嗓子靈活得不得了,真假聲力度一樣。我特別愛聽餘先生後期灌製的幾張唱片,比如《摘纓會》。後期餘先生的嗓子已經很差了,但力度、行腔運用仍然非常好,換了別人決達不到他的水平。餘先生是從心裡把唱腔的意境和人物的氣派都唱出來了。


《童祥苓口述歷史》九 王瑤卿先生主考進中國戲校進修 迷上餘派


評價戲曲的唱,要看功力,一個要聽吐字發音的靈活度,一個要聽力度。聲音出來,外面看起來是抹的灰,裡面得是鋼筋,得有勁頭。嗓子很華麗很好聽,但是沒有力量,這樣的唱就沒味道。因為只是靠天賦,沒下什麼功夫。天賦是三成,功力必須達到七成,而且年齡越增長,功力就越明顯。年輕人靠氣力,有嗓子,可以往高了嚎,兩小時後就趴下了。餘先生嗓子不行了,他行腔還是很流暢,這就靠他嘴上的功力,中氣、丹田氣合二為一。小時候雷先生給我練功喊嗓子,“咦……啊一個音節一個音節的喊,每個音節一口氣能唱多長。開始每個音節持續時間五十個字,然後五十一個,五十二個------,唱到兩百個字,功力就有了,唱下來用氣很勻。京劇要拉長腔,不得一口氣唱下去麼?就是運氣要勻,要一點點地均勻分佈,這還是初步的基礎,學了餘先生,我才懂得唱腔的功力,還得有力度,有韻味。


《童祥苓口述歷史》九 王瑤卿先生主考進中國戲校進修 迷上餘派


學習餘先生,是我自發的。怎麼會自發?感謝雷喜福雷先生,他說唱戲要學聽戲,會看戲,誰好在哪裡。學戲當中雷先生不斷地敲打,我就逐漸懂戲了。所以我知道餘先生的唱是好東西,所以就學,十八張半唱片聽了三年。相信別人都不會下這個功夫,因為實在太枯燥了。聽著聽著,還要倒回來再聽那一句,就想我怎麼唱不出那個味道,怎麼某個字發音和我的不一樣,為什麼我的發音沒有力度呢?研究來研究去,找到竅門了。不是說學會餘先生的就行了,和他一樣就好了。這個不對,要學到他骨子裡的東西。(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