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下到嬰幼兒的小朋友,上到成年的大人,很多都有過面對自己的父母時情緒崩潰的經歷。雖然說這種經歷的緣起可能並不是因為什麼大事,更多的只是生活中、家庭中的些許小事,但不知怎地最後都能引發一場情緒大爆炸。對於小朋友的大哭大鬧似乎年輕的父母們都覺得比較正常,也不會太在意。而對於那些成年的孩子們情緒爆發時,上了年紀的父母則會被戳中內心的痛點而跟著一起情緒失控,一方面可能是認為孩子已經成年了,也有了自己的事業和家庭,突然想到這一路對他們養育的辛苦和不易不免有些傷感,另一方面也著實想不通為什麼都成年的孩子了還是那麼不懂事,還要來氣自己年邁的父母呢?

由此看來,在很多處於不同年齡段的親子關係中,都存在兩者之間的某種隔閡,而這種隔閡的起源有可能來源於兒時就已經形成的心靈裂痕,也有可能來源於孩子長大後接觸了新的觀念和廣闊的世界後產生了顛覆性的認知轉變,但自己逐漸變老的父母卻仍然停留於已經嚴重過時的固有認知中而無法自拔,於是對於萬事萬物的看法和態度雙方就極易出現極大的分歧,以至於親子之間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溝通的內容,關係也感覺越來越遠,除了簡單的吃喝拉撒和曾經的共同回憶外便沒有什麼話題了。這也是造成現在處於奮鬥上升期的成人們感到無力和孤獨的原生原因,與此同時老人們同樣因為無法理解年輕人也會倍感孤獨和寂寞。那麼

出現這種不可迴避的親子之間的情感疏遠到底是為什麼呢?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在個體兒時的教育經歷中,孩子們鮮少被科學對待,特別是缺乏情緒能力的教育內容,導致親子關係一度緊張

我們在接觸的很多教育個案中會發現,無論是正在長大的孩子還是已經長大的成人,出現教育或心理問題的多數都是在情緒控制方面表現較差甚至是極端的個體,他們沒辦法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緒,只要情緒一上來便已經忘記了自己是誰,說了什麼,做了什麼,只有當那個勁兒過去後才能慢慢冷靜,後悔懊惱,同時他們在情緒方面也沒有表現出一定的方法替代的意識和行為。雖然從個體大腦發育水平的事實出發考慮,從生理機制講大腦關於情緒控制的區域是需要等到成年後才會逐步發育成熟的,但這並不代表在成年之前我們對於情緒就完全是束手無策、無能無力的,這是兩個概念。

所以即使是處於幼兒期、學齡期、青春期的孩子,其實在情緒自我控制方面是具備一定能力的,只是還無法做得那麼完美而已,但絕對不是無能。那事實和理論為什麼會差那麼遠呢?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首先在之前很長一個時期的教育內容中,我們的家庭中對於孩子除了涉及學校考試內容以外的教育內容的認知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對於比知識還重要的能力都沒有引起全體父母足夠的重視,就更不用說關於孩子們的人格、心理、大腦發育等其它方面的教育內容了,對孩子進行全面教育的理念倡導和教育執行也是最近幾年才被廣泛地關注和提出的。

其次同樣在之前很長一個時期的教育認知中,我們的父母們也普遍認為自己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完全或者大部分依靠學校教育來完成的,對於作為孩子的父母到底能夠在孩子的教育中佔據什麼位置,能起到什麼關鍵作用是完全沒有概念和自信的。當然這其中有一定的歷史原因,但更多的是作為父母群體的整體無意識和教育背景的普遍缺乏。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再者,教育的科學保障一定是與大眾的家庭經濟水平生活質量相關聯的,如果一個家庭的生活環境很惡劣,父母就會在長時間的經濟重壓之下造成自我人格的扭曲,與此同時會在日常生活中在孩子面前展露最真實的人性,比如情緒崩潰,態度惡劣,行為暴力,思想惡俗等等。孩子們在貧窮環境中是很少能夠接受到正確的科學教育內容的,而且還會在父母身上以及周圍的生活圈中極大地吸收這些不良的思想和行為。而到了最近二十年,隨著我們國家整體經濟的上升,家庭經濟收入水平也有了持續可觀的提升,於是我們才能夠逐漸開始有意識地豐富我們的教育和精神世界,我們的父母也才有大腦空間開始思考如何更為科學的教育孩子。但之前成長中的創傷和痛卻仍然留在了現在已經成為父母的幾代人的身體裡,他們在教育下一代的過程中,那些留在身體裡的刺還會不經意間偷跑出來刺傷孩子或者自己。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所以我們看到現在已經成為父母的一代,當面對自己生養的孩子時,當面對給予自己生命的年老的父母時,都普遍缺乏情緒控制能力,都會不自覺地對孩子大吼大叫,對另一半亂髮脾氣,對自己的父母聲嘶力竭,雖然處於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本身各方壓力都非常大,再加上我們正處於一個極具變革的時代,社會對於人的要求又在迅速地提高,成人們對於自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似乎除了整日的挑戰和壓力以外真的很難能夠從哪裡獲取些什麼積極的能量讓自己充實起來,但除了這些現實的壓力外其實新時代的父母之所以如此無力、無助是因為在兒時的成長中缺乏了太多除學習知識以外的教育內容以及面向未來的多元教育內容,這就導致長大後處於新時代的成人有點找不著方向,更無所適從。當有一天知道自己的缺失和問題時,突然發現自己沒有學習的、或者缺乏的內容真的太多了,更嚴重的是這些缺失的部分居然會深深地影響到下一代。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這也是為什麼只要有意識知道作為父母要開始學習科學的教育理論和方法時,首先要先從如何做好父母角色開始的原因。因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還需要從父母身上汲取更多的成長養分,父母是鮮活的例子和榜樣;而對於快要老去的父輩來說,他們已經深陷過時的固有思想中無法自拔,也就不可能重新開始學習如何和成年子女更和諧更有效地相處,他們也不屑於這樣做,所以能夠實現三代家庭的整體和諧以及下一代未來幸福成長的目標就只能依靠處於中間的成年父母了。這是多麼偉大的使命啊,但卻很難。不過只要時刻警醒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三代人的幸福,特別是自己孩子的幸福未來時,可能父母本能中的那種偉大的愛的力量就會源源不斷地溢出,也就更能堅定我們年輕父母們的決心了。

當個體成人離開家後,父母鮮少能參與孩子的生活和成長經歷,生疏和差距逐漸增大導致雙方事實上處於兩個世界

①對於離開家還未真正進入社會的孩子們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還有一個幾乎所有家庭都會面臨的事實是,父母們一般都會親密地陪伴孩子18年,在這18年中,父母對於孩子的情感是逐級飆升的,對於孩子生理性的瞭解也是無人能及的。比如身體健康方面知道孩子的軟肋,飲食方面知道孩子的口味偏好等等,但對於孩子心理和思想層面的瞭解反而是越來越少的。同時孩子們對於父母的依賴度、情感濃烈度也是下降的,比如隨著孩子們年齡年級的增大,會越來越發現父母無法給予持續有效的建議和解法,也會越來越少有共同的話題愛好和興趣,當孩子們心目中父母的核心位置被替代,權威感下降後,其實孩子們自己是非常糾結痛苦的,但他們又不懂得該如何與父母講這些煩惱,也無處排解,更沒有好的方法解決,於是我們能看到很多家庭隨著孩子的長大,幸福感也越來越弱,矛盾衝突也會隨之升級,親子關係愈演愈烈。最後大家不得不忍耐著,撕扯著,堅持熬到孩子上大學離開家。

而這種情況下的離去,表面上會使雙方如釋重負,關係緩和不少,其實雙方理想中也是想著分開後的再相聚可能過去的問題不快就會被時間癒合,心理的創傷也會被治癒,大家再見面會一團和氣。但事實上,一團和氣只是孩子們放假回家後的前幾天,而用不了幾天就又會重蹈覆轍。關於這點很多已經上了大學的同學們都深有體會。其實家庭給個體帶來的創傷是很難在短期內通過時間能夠徹底癒合的,更何況孩子只是上了大學,還未真正進入到社會,還未真實感受世間萬物。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②對於畢業後真正進入社會開始闖蕩的孩子們

而對於那些已經進入社會開始闖蕩的已經長大的還未成熟的孩子們,他們會攜帶著成長過程中的傷疤在未知的世界中跌跌撞撞,摔倒爬起,不斷接受著各種鍛造與洗禮,而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現實世界中,在痛並快樂著的心理感受中,在遭遇了人生很多第一次的經歷後,他們不斷生長出強硬的翅膀,也鍛鍊得更具力量,他們不斷邁向幸福的人生。而這個被鍛造、被淬鍊的過程,是沒有多少父母親眼看到過的,也更不會產生同頻共振,溝通也只限於偶爾的一個問安電話,回家探親也僅限於在生活起居和過往的回憶中,至於真實經歷的那些一般不會向父母表露,一方面不想讓他們擔心,另一方面即使說了也沒用,因為彼此早已不是同一個世界的人。前面的擔心確實是出於孩子們的懂事成熟,而後面的想法則多了幾分無奈和無助。

但在他們內心深處,當他們在外闖蕩碰到困難、坎坷、受傷時,其實是非常渴望得到父母們的鼓勵和支持的,當然如果能在專業問題上能夠給予一定的建議和思路那絕對是最幸福的。但這最多也僅限於大腦中的美好幻想,而當拿起電話的那一刻還是會假裝堅強,假裝一切都好。不過很多逆境中成功的人可能也得益於這種深深的無助,但成功的代價就是需要自己慢慢消化這些情緒。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③父母其實可以通過努力進入孩子的世界,即使不完全在最起碼也是靠近的

我想說的是,那些一路走來背後都有家庭給予情感和專業雙方面甚至多方面的支持的孩子們更容易獲得成功,也更容易獲得幸福和快樂,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被塑以完善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寬泛的視野,多元的文化,他們有更多的自信和勇敢,也更喜歡挑戰不懼失敗,有更包容的心態,人際關係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力方面也都是凸顯的,這些都更能幫助他們獲得事業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一切都看似那麼水到渠成,非常自然。而這一切都是來源於家庭背後的父母。所以我們一直希望在新時代,能夠有更多的父母成長為這樣可以持續給予孩子力量的父母,確實我們現在有這樣的條件和機會了,讓我們的孩子將來面對未來世界時能夠信心滿滿,不再無力。

結語

我們也一直夢想著終有一天能夠看到每一家、每一戶,無論孩子年齡大小,無論祖輩高齡多少,一個家庭在一起相處總是能夠時刻保持和諧、快樂、幸福,家庭成員間的情感流露都是那麼自然而濃烈,溝通交流的內容也能跳出生活基礎需求而上升到專業領域或者精神層面,而這樣一種家庭相處模式也能更加激發個體更多的創造力以及對於生活的幸福感,也就能夠將更好的狀態投入到事業和生活中。教育的目的最終還是希望我們每個受教育的人能夠獲得幸福的人生,能夠明白人生的意義!

親子之間溝通越來越少的那些無奈和心酸,但同時也是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