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九課《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教材解析

《古詩三首》是四年級語文上冊部編教材第三單元第九課。

本課的三首古詩都是描繪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發了對自然美景的喜愛之情,《題西林壁》和《雪梅》則在描寫景物之餘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暮江吟》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用淺白的語言,描繪出他觀察到的美妙景色。詩的大意是:紅日西沉,餘暉鋪灑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處呈現出紅色,未受光處呈現出青綠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麼叫人喜愛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樣閃爍發光,月亮如同一張彎弓掛在空中。詩的前兩句寫日暮時分,夕陽與江水相映成趣,“一道"與“鋪”寫出夕陽餘暉是灑滿江面的,而“瑟瑟”和“紅”的顏色對比,能讓人產生豐富的想象。後兩句以“九月初三夜”作為過渡,將時間從傍晚引至入夜後,“可憐”是詩人脫口而出的真情稱讚,“露似真珠”“月似弓”兩處比喻的使用,更生動地描繪出了景色的美妙。詩人從黃昏時分起,一直遊賞到夜間, 面對自然美景,吟成了這首格調清新的詩歌,充分表達了他對眼前景色的喜愛之情。

四上第九課《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教材解析


《題西林壁》是宋代詩人蘇軾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牆上的一首七言絕句,是他遍遊廬山之後的題詠。詩的大意是:從正面看,山嶺連綿起伏;從側面看,山峰巍峨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子。之所以認不清廬山真正的面貌,是因為我正身處廬山之中。詩的前兩句寫遊山所見,說明隨著觀察點的變化,廬山呈現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嶺”“峰”具體描繪出山的形態,“各不同”則給讀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間。後兩句為遊山所感,“真面目” 是指廬山的全貌,“不識”是因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非整體。全詩道出了一個樸素而又重要的道理: 當人沒有跳出局部從整體觀察時,就很難認清事物的真相與全貌。

四上第九課《暮江吟》《題西林壁》《雪梅》教材解析


《雪梅》是宋代詩人盧鉞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用妙趣橫生的語言描寫了他眼中的梅和雪。詩的大意是:梅和雪都認為自己佔盡春色,誰也不肯服輸。這可愁壞了文人墨客。難以評議二者的高下。其實,梅在晶瑩潔白上應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卻又輸給梅所帶的一段清香。 詩的前兩句展現了一幅“梅雪爭春圖”,通過“爭”“未肯降”這種擬人化的表達,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動起來。梅雪爭春,讓詩人們費盡心思,一個“費”字準確地說明了二者的難分高下。後兩句轉而描述梅與雪的不同,“遜”和“輸",寫出了梅、雪各自的不足,也從側面表現出對方的優點,雪勝在“三分白”,梅勝在“一段香”。 這裡的梅、雪對比,其意不在評判高下,而是啟發讀者認識到二者是各有所長的。

三首古詩均配有插圖,勾勒了詩中描寫的景物,畫面簡潔,卻意境深遠。第一組圖表現了詩人正佇立江邊欣賞“殘陽鋪水中”的畫面,第二組圖畫的是連綿的遠山與高聳的峰巒,第三組圖表現的是枝頭的梅與雪融為一體的景象。這些插圖,有助於學生更直觀地理解詩意。

(來自教師教學用書,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