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真的是一篇好文章嗎?


《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真的是一篇好文章嗎?


從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因為我只能報農村戶口,而
  你是城市戶口。……於是我要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得你生下來就擁有的大城市戶口,考學
  是我跳出農門唯一的機會。……我屬於比較幸運的,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於交齊了
  第一年的學費,終於可以如願以償地在大學校園裡汲取知識的養分了。我努力學習獲得
  獎學金,假期打工掙點生活費,因為實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錢。……我發現自己真是
  土得掉渣,不會作畫,不會演奏樂器,不認識港臺明星,沒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
  mp3,不知道什麼是walkman。我的英語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我的發音中國人和外國
  人都聽不懂……終於畢業了,能幸運地在上海找到工作的應屆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
  右的工資,我要租房,要交水電煤電話費還要還助學貸款,還想給家裡寄點錢讓弟妹繼
  續讀書,剩下的錢只夠我每頓吃蓋澆飯。”
  


    在奮鬥了18年之後,“我”終於融入到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與周圍的白領沒有什
  麼差別。“我的白領朋友們,如果我是一個初中沒畢業就來滬打工的民工,你會和我坐
  在starbucks(星巴克)一起喝咖啡嗎?不會,肯定不會。比較我們的成長曆程,你會
  發現,為了一些在你看來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真的是一篇好文章嗎?


  那年我25,無數個夙興夜寐,換來一個碩士學位,額上的抬頭紋分外明顯,腳下卻
  半步也不敢停歇。如果不想讓戶口打回原籍,子子孫孫無窮匱,得趕緊地找份留京工
  作。你呢?你不著急,魔獸世界和紅色警報?早玩膩了!你野心勃勃地籌劃著“創業創
  業”。當時李彥宏、陳天橋、周雲帆,牛人們還沒有橫空出世,百度、Google、完美時
  空更是遙遠的名詞,可青春所向披靡不可一世,你在校園裡建起配送網站,大張旗鼓地
  招兵買馬,大小媒體的記者蜂擁而至。334寢室很快在全樓名噪一時,小姑娘們從天南
  地北寄來粉粉的信紙,仰慕地寫道:“從報上得知你的精彩故事……”得空,爬上樓頂
  吹吹風,你眉飛色舞地轉向我,以照顧自己人的口氣說,兄弟,一起發財如何?
  
    好呀,可惜,我不能。創業於你,是可進可退可攻可守的棋,啟動資金有三姑六眷
  幫忙籌集,就算鎩羽而歸,父母那三室一廳、溫暖的灶臺也永不落空。失敗於我,意味


  著覆水難收一敗塗地,每年夏天,為了節省三五百塊錢的機器錢,爹孃要扛著腰肌勞損
  在大日頭下收割5畝農田。我穿著借來的西服完成了第一次面試,戴著借來的手錶與心
  愛的女孩進行了第一次約會。當你拿到了第一筆投資興奮地報告全班時,我冷靜地穿越
  大半個北京城,去做最後一份家教。沒錯,“這活兒技術含量忒低”,但在第一個月工
  資下發前,我租來的立錐之地與口糧全靠它維持。
  
    不多久,互聯網就遭遇了寒流,你也對創業意興闌珊,進了家國有性質的通信公
  司,我被一家外企聘用。坐井觀天的我,竟傻傻地以為扳回了一局。明面上的工資,我
  比你超出一截,稅後8000,出差住5星級賓館,一年帶薪休假10天。玩命一樣地投入工
  作,堅信幾年後也有個童話般的結尾,“和公主過上幸福的生活”。
  
    好景不長,很快,我明白了為什麼大家說白領是句罵人的話。寫字樓的套餐,標價
  35,幾乎沒人搭理它。午餐時間,最搶手的是各層拐角處的微波爐,“白領”們端著帶

  來的便當,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後來,物業允許快餐公司入住,又出現了“千人排隊等
  麗華”的盛況。這些月入近萬的人士節約到摳門的程度。一位同事,10塊錢的感冒藥都
  找保險公司理賠;另一位,在髒亂差的火車站耗上3個小時,為的是18:00後返程能多
  得150元的晚餐補助。
  
    這幕幕喜劇未能令我發笑,我讀得懂,每個數字後都凝結著加班加點與忍氣吞聲;
  俯首帖耳被老闆盤剝,為的是一平米一平米構築起自己的小窩。白手起家的過程艱辛而
  漫長,整整3年,我沒休過一次長假沒吃過一回鴨脖子;聽到“華為25歲員工胡新宇過
  勞死”的新聞,也半點兒不覺得驚訝,以血汗、青春換銀子的現象在這個行業太普遍
  了。下次,當你在上地看見一群人穿著西裝革履拎著IBM筆記本奮力擠上4毛錢的公交
  車,千萬別奇怪,我們就是一群IT民工。
  
    惟一讓人欣慰的是,我們離理想中的目標一步步靠近。
  
    突如其來地,你的喜訊從天而降:邀請大家週末去新居暖暖房。怎麼可能?你竟比

  我快?可豁亮的100多平方米、紅蘋果傢俱、37寸液晶大彩電無可質疑地擺在眼前。你
  輕描淡寫地說,老頭子給了10萬,她家裡也給了10萬,老催著我們結婚……回家的路
  上,女朋友鬱郁不說話,她和我一樣,來自無名的山城。我攬過她的肩膀,鼓勵她也是
  鼓勵自己,沒關係,我們拿時間換空間。
  
    蜜月你在香港過的,輕而易舉地花掉了半年的工資,回來說,意思不大,不像TVB
  電視裡拍的那樣美輪美奐;我的婚禮,在家鄉的土路、鄉親的圍觀中巡遊,在低矮昏暗
  的老房子裡拜了天地,在寒冷的土炕上與愛人相擁入眠。幸運的是,多年後黯淡的圖景
  化作妻子博客裡光芒四射的圖畫,她回味:“有愛的地方,就有天堂。”
  
    我們都想給深愛的女孩以天堂,天堂的含義卻迥然不同。你的老婆當上了全職太
  太,每天用電驢下載《老友記》和《越獄》;我也想這麼來著,老婆不同意,你養我,
  誰養我爸媽?不忍心讓你一個人養7個人。當你的女孩敷著倩碧面膜舒服地翹起腳,我

  的女孩卻在人海中頑強地搏殺。
  
    兩個人賺錢的速度快得多。到2004年年底,我們也攢到了人生中第一個10萬,誰知
  中國的樓市在此時被魔鬼喚醒,海嘯般狂飆突進,摧毀一切渺小虛弱的個體。2005年3
  月,首付還夠買西四環的酈城,到7月,只能去南城掃樓了。我們的積蓄本來能買90平
  方米的兩居來著,9月中旬,僅僅過去2個月,只夠買80多平。
  
    沒學過經濟學原理?沒關係。生活生動地闡釋了什麼叫資產泡沫與流動性氾濫。這
  時專家跳出來發言了,“北京房價應該降30%,上海房價應該降40%。”要不,再等
  等?我險些棲身於溫吞的空方陣營,是你站出來指點迷津:趕快買,房價還會漲。買房
  的消息傳回老家,爹孃一個勁兒地唏噓:抵得上俺們忙活半年。在他們看來,7500元一
  平方米是不可思議的天價。3年後的2008,師弟們紛紛感嘆,你賺大發了,四環內均價1
  萬4,已無樓可買。
  
    幾天前,我看見了水木上一句留言,頗為感慨:“工作5年還沒買房真活該,2003

  年正是樓市低迷與蕭條之時。等到今天,踏空的不僅是黃金樓市,更是整個人生。”
  
    真要感謝你,在我不知理財為何物之時,你早早地告訴我什麼叫消費什麼叫投資。
  
    並非所有人都擁有前瞻的眼光和投資的觀念。許多和我一樣來自小地方、只知埋頭
  苦幹的兄弟們,太過關注腳下的麥田,以至於錯過一片璀璨的星空。你的理論是,賺錢
  是為了花,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增值,買到喜愛的商品,讓生活心曠神怡。而我的農民兄
  弟——這裡特指是出身農家畢業後留在大城市的兄弟,習慣於把人民幣緊緊地捏在手
  中。存摺數字的增長讓他們痴迷。該買房時,他們在租房;該還貸時,他們寧可忍受7
  %的貸款利率,也要存上5年的定期。辛苦賺來的銀子在等待中縮水貶值。他們往往在
  房價的巔峰處,無可奈何地接下最後一棒;也曾天真地許願,賺夠100萬就回家買房。
  可等到那一天真的到來,老家的房價,二線、三線城市甚至鄉鎮的都已瘋長。
  
    這便是我和你的最大差別,根深蒂固的分歧、不可逾越的鴻溝也在於此。我曾經以

  為,學位、薪水、公司名氣一樣了,我們的人生便一樣了。事實上,差別不體現在顯而
  易見的符號上,而是體現在世世代代的傳承裡,體現在血液裡,體現在頭腦中。18年的
  積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財務觀念,造就了那樣一個你,也造就了這樣一個我,造
  就了你的疏狂佻達與我的保守持重。當我還清貸款時,你買了第二套住房;上證指數
  6000點,當我好容易試水成為股民,你清倉離場,轉投金市;我每月寄1000元回去,承
  擔起贍養父母的責任,你笑嘻嘻地說,養老,我不啃老就不錯了;當我思考著要不要生
  孩子、養孩子的成本會在多大程度上折損生活品質時,4個老人已出錢出力幫你撫養起
  獨二代;黃金週去一趟九寨溝挺好的了,你不滿足,你說德國太拘謹美國太隨意法國才
  是你嚮往的時尚之都……
  
    我的故事,是一代“移民”的真實寫照——迫不得已離鄉背井,祖國幅員遼闊,我
  卻像候鳥一樣輾轉遷徙,擇木而棲。現行的社會體制,註定了大城市擁有更豐富的教育
  資源、醫療資源、生活便利。即便取得了一紙戶口,躋身融入的過程依然是充滿煎熬,

  5年、1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奮鬥才獲得土著們唾手可得的一切。曾經憤慨過,追尋過,
  如今,卻學會了不再抱怨,在一個又一個縫隙間心平氣和。差距固然存在,但並不令人
  遺憾,正是差距和為彌補差距所付出的努力,加強了生命的張力,使其更有層次更加多
  元。
  
    可以想見的未來是,有一天我們的後代會相聚於迪斯尼(這點自信我還是有的),
  講起父親的故事,我的那一個,雖然不一定更精緻更華彩,無疑曲折有趣得多。那個故
  事,關於獨立、勇氣、絕地反彈、起死回生,我給不起兒子名車豪宅,卻能給他一個不
  斷成長的心靈。我要跟他說,無論貧窮富貴,百萬家資或顛沛流離,都要一樣地從容豁
  達。
  
    至此,喝不喝咖啡又有什麼打緊呢?生活姿態的優雅與否,不取決於你所坐的位
  置、所持的器皿、所付的茶資。它取決於你品茗的態度。
 
    我的白領朋友們,如果我是一個初中沒畢業就來滬打工的民工,你會和我坐在“星

  巴克”一起喝咖啡嗎?不會,肯定不會。比較我們的成長曆程,你會發現,為了一些在
  你看來唾手可得的東西,我卻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從我出生的一刻起,我的身份就與你有了天壤之別,因為我只能報農村戶口,而你
  是城市戶口。如果我長大以後一直保持農村戶口,那麼我就無法在城市中找到一份正式
  工作,無法享受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你可能會問我:“為什麼非要到城市來?農村不
  很好嗎?空氣新鮮,又不像城市這麼擁擠。”可是農村沒有好的醫療條件,去年SARS好
  像讓大家一夜之間
  
    發現農村的醫療保健體系竟然如此落後,物質供應也不豐富,因為農民掙的錢少,
  貴一點兒的東西就買不起,所以商販也不會進太多貨。春節聯歡晚會的小品中買得起等
  離子彩電的農民畢竟是個別現象,絕大多數農民還在為基本的生存而奮鬥,於是我要進
  城,要通過自己的奮鬥獲得你生下來就擁有的大城市戶口。
  
    考上大學是我跳出農門的惟一機會。我要刻苦學習,小學升初中,初中升高中,高

  中考大學,我在獨木橋上奮勇搏殺,眼看著周圍的同學一批批落馬,前面的道路越來越
  窄,我這個佼佼者心裡不知是喜是憂。激烈的競爭讓我不敢疏忽,除了學習功課,我無
  暇顧及業餘愛好,學校也沒有這些發展個人特長的課程。進入高中的第一天,校長就告
  訴我們這三年只有一個目標——高考。於是我披星戴月,早上5∶30起床,晚上11∶00
  睡覺,就連中秋節的晚上,我還在路燈下背政治題。
  
    而你的升學壓力要小得多,競爭不是那麼激烈,功課也不是很沉重,你可以有充足
  的時間去發展個人愛好,去讀課外讀物,去球場揮汗如雨,去野外享受藍天白雲。如果
  你不想那麼辛苦去參加高考,只要成績不是太差,你可以在高三時有機會獲得保送名
  額,哪怕成績忒差,也會被“掃”進一所本地三流大學,而那所三流大學我可能也要考
  到很高的分數才能進去,因為按地區分配的名額中留給上海本地的名額太多了。
  
    我們的考卷一樣我們的分數線卻不一樣,但是當我們都獲得錄取通知書的時候,所

  交的學費是一樣的。每人每年6000元,四年下來光學費就要2.4萬元,再加上住宿費每
  人每年1500元,還有書本教材費每年1000元、生活費每年4000元(只吃學校食堂),四
  年總共5萬元。
  
    2003年上海某大學以“新建的松江校區環境優良”為由,將學費提高到每人每年1
  萬元,這就意味著僅學費一項四年就要4萬元,再加上其他費用,總共6.6萬元。6.6萬
  元對於一個上海城市家庭來說也許算不上沉重的負擔,可是對於一個農村的家庭,這簡
  直是一輩子的積蓄。我的家鄉在東部沿海開放省份,是一個農業大省,相比西部內陸省
  份應該說經濟水平還算比較好,但一年辛苦勞作也剩不了幾個錢。以供養兩個孩子的四
  口之家為例,除去各種日常必需開支,一個家庭每年最多積蓄3000元,那麼6.6萬元上
  大學的費用意味著22年的積蓄!前提是任何一個家庭成員都不能生大病,而且另一個孩
  子無論學習成績多麼優秀,都必須剝奪他上大學的權利,因為家裡只能提供這麼多錢。
  我屬於比較幸運的,東拼西湊加上助學貸款終於交齊了第一年的學費,看著那些握著錄

  取通知書愁苦不堪全家幾近絕望的同學,我的心中真的不是滋味。教育產業化時代的大
  學招收的不僅是成績優秀的同學,而且還要有富裕的家長。
  
    我終於可以如願以償地在大學校園裡汲取知識的養分!努力學習獲得獎學金,假期
  打工掙點生活費,我實在不忍心多拿父母一分錢,那每一分錢都是一滴汗珠掉在地上摔
  成八瓣掙來的血汗錢啊!
  
    來到上海這個大都市,我發現與我的同學相比我真是土得掉渣。我不會作畫,不會
  演奏樂器,不認識港臺明星,沒看過武俠小說,不認得MP3,不知道什麼是walkman,為
  了弄明白營銷管理課上講的“倉儲式超市”的概念,我在“麥德隆”好奇地看了一天,
  我從來沒見過如此豐富的商品。
  
    我沒摸過計算機,為此我花了半年時間泡在學校機房裡學習你在中學裡就學會的基
  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我的英語是聾子英語、啞巴英語,我的發音中國人和外國人都聽不
  懂,這也不能怪我,我們家鄉沒有外教,老師自己都讀不準,怎麼可能教會學生如何正

  確發音?基礎沒打好,我只能再花一年時間矯正我的發音。我真的很羨慕大城市的同學
  多才多藝,知識面那麼廣,而我只會讀書,我的學生時代只有學習、考試、升學,因為
  只有考上大學,我才能來到你們中間,才能與你們一起學習,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服從這
  個目標。
  
    我可以忍受城市同學的嘲笑,可以幾個星期不吃一份葷菜,可以週六週日全天泡在
  圖書館和自習室,可以在週末自習回來的路上羨慕地看著校園舞廳裡的成雙成對,可以
  在寂寞無聊的深夜在操場上一圈圈地奔跑。我想有一天我畢業的時候,我能在這個大都
  市掙一份工資的時候,我會和你這個生長在都市裡的同齡人一樣——做一個上海公民,
  而我的父母也會為我驕傲,因為他們的孩子在大上海工作!
  
    終於畢業了,在上海工作難找,回到家鄉更沒有什麼就業機會。能幸運地在上海找
  到工作的應屆本科生只有每月2000元左右的工資水平,也許你認為這點錢應該夠你零花
  的了,可是對我來說,我還要租房,還要交水電煤電話費還要還助學貸款,還想給家裡

  寄點錢讓弟妹繼續讀書,剩下的錢只夠我每頓吃蓋澆飯,我還是不能與你坐在“星巴
  克”一起喝咖啡!
  
    如今的我在上海讀完了碩士,現在有一份年薪七八萬的工作。我奮鬥了18年,現在
  終於可以與你坐在一起喝咖啡。我已經融入到這個國際化大都市中了,與周圍的白領朋
  友沒有什麼差別。可是我無法忘記奮鬥歷程中那些艱苦的歲月,無法忘記那些曾經的同
  學和他們永遠無法實現的夙願。於是我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下了上面的文字,這些是最
  典型的中小城市和農村平民子弟奮鬥歷程的寫照。每每看到正在同命運抗爭的學子,我
  的心裡總是會有一種沉重的責任感。
  
    寫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怨天尤人,這個世界上公平是相對的,這並不可怕,但是對不
  公平視而不見是非常可怕的。我在上海讀碩士的時候,曾經討論過一個維達紙業的營銷
  案例,我的一位當時曾有三年工作經驗,現任一家中外合資公司人事行政經理的同學,
  提出一個方案:應該讓維達紙業開發高檔面巾紙產品推向9億農民市場。我驚訝於她提

  出這個方案的勇氣,當時我問她是否知道農民兄弟吃過飯後如何處理面部油膩,她疑惑
  地看著我,我用手背在兩側嘴角抹了兩下,對如此不雅的動作她投以鄙夷神色。
  
    在一次宏觀經濟學課上,我的另一同學大肆批判下崗工人和輟學務工務農的少年:
  “80%是由於他們自己不努力,年輕的時候不學會一門專長,所以現在下崗活該!那些
  學生可以一邊讀書一邊打工嘛,據說有很多學生一個暑假就能賺幾千元,學費還用愁
  嗎?”我的這位同學太不瞭解貧困地區農村了。
  
    我是70年代中期出生的人,我的同齡人正在逐漸成為社會的中流砥柱,我們的行為
  將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把這篇文章送給那些在優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和很久
  以前曾經吃過苦現在已經淡忘的人,關注社會下層,為了這個世界更公平些,我們應該
  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讓社會責任感駐留我們的頭腦。
  
    我花了18年時間才能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
  

    把這篇文章送給那些在優越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和很久以前曾經吃過苦現在已
  經淡忘的人。為了這個世界更公平些,我們應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特別是在作關乎
  眾人命運的決策的時候,讓這份社會責任感駐留我們的頭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