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接上期《顏真卿之死是江淮經濟力量壓過河北的唐王朝政局表現》

目錄

1顏真卿同李希烈談判為唐軍調動爭取了時間

2河南郟縣的情況

3唐德宗為什麼在上津古鎮設置官驛?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1顏真卿同李希烈談判為唐軍調動爭取了時間

顏真卿到了李希烈的軍營談判不成被曾經的自己人李元平給出賣而扣押,從此走上不歸之路。這意味著唐王朝和李希烈叛軍的談判決裂了。這是顏真卿到李希烈軍營的第一個階段。

第二個階段就是河北藩鎮再度勸進李希烈稱帝的階段。說來李希烈也是年輕,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顏真卿到此和他談判的性質的嚴重性,河北的幾個藩鎮還把他往火上架呢。

朱滔、王武俊、田悅、李納各遣使到李希烈這裡對他上表稱臣,勸進其稱帝。稱帝豈是鬧著玩的?李希烈剛剛翅膀硬了就想稱帝了。這說明他根本不清楚稱帝是什麼意思呢。四位反王派來的使者拜舞於李希烈面前,對他說:"朝廷誅滅功臣,失信天下。都統你英武自天,功烈蓋世,已為朝廷所猜忌,將有韓信、白起之禍,應當稱帝號,使四海臣民知道該歸附於你。"其實這些話跟他都不靠邊。自然跟稱帝也不靠邊。李希烈身邊應該沒有深通政治的人,入李元平那樣的都是白痴,當然不清楚這樣的危害。李希烈看到河北的四大強藩都重視他,自然立刻飄飄然 起來,已經有了稱帝的打算了。此時就將顏真卿叫來,其實是要對顏真卿此時自己的實力,也就是說河北的四個藩鎮都要和自己合作,你也該和我合作。這是李希烈希望和顏真卿合作的表示,可以說是李希烈求顏真卿了,李希烈說:“我現在被河北四位藩王推舉稱帝,他們和我想法可謂不謀而合,太師你看目前我的情況,難道就真的是那種被朝廷猜忌而無容身之地的人嗎?”這幾乎是在說我勢力大的很,根本不在乎你這朝廷的看法,你們拿我也不能怎麼著。顏真卿回答說:“這乃是四凶,何謂四王?相公不自保功業,為唐忠臣,乃與亂臣賊子混到一起,難道是想求與之同覆滅邪!”顏真卿的話裡還是帶有規勸的意思的。當然,一個人展示自己的力量是希望顏真卿跟自己走,一個是勸他歸唐,尿不到一個壺裡,談崩是必然的。過了幾天,李希烈宴請四位使臣,讓顏真卿陪坐,其實還是想讓四位使臣一起勸顏真卿。希望顏真卿和他們合作。同宴四位使者,這比之前只是耍嘴的情況要好的多,讓顏真卿能夠看到四位藩鎮都是支持自己的。這對於熟悉歷史,熟悉藩鎮的顏真卿而言,不過是小兒科,他怎麼能看到眼裡?四位使者對顏真卿勸說:"久聞太師重望,今都統將稱大號而太師適至,是天以宰相賜都統也。"這四位使者的話最清晰不過的表明了此時河北藩鎮的勢力希望和顏真卿代表的士族勢力結盟。這當然是在說明他們是有合作的基礎的,當然有基礎不等於就成功。之所以說有基礎其實是在說明各有所需。可是為什麼顏真卿沒有和河北藩鎮合作呢?我的看法是,士族必須是以掌握大量土地為條件的也就是以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為條件,因此與藩鎮的濃厚的商業文化是矛盾的,也正是強烈的商業文化腐蝕、瓦解了士族的經濟基礎,可以說,他們雙方實際上是死敵,根本上不存在著合作的可能性,雖然有所需,可是根本矛盾是對立的,是不可調和的,那就不好辦了。顏真卿怒斥四位使者叱曰:"何謂宰相!汝知有罵安祿山而死者顏杲卿乎?乃吾兄也。吾年八十,知守節而死耳,豈受汝曹誘脅乎!"四使不敢復言。看到老頭根本不怕死,李希烈就在顏真卿的館舍的院子挖了一個大坑,準備將老頭活埋。老頭根本不在乎,對李希烈說:“死生已定,何必多端!快給我一把劍,我自殺完事,這樣,豈非讓你很開心嗎?"愣的怕不要命的,李希烈也沒有轍。

就在顏真卿和李希烈這裡交涉的時候,朝廷調集了哥舒曜——哥舒翰的兒子帶領大軍前來剿滅李希烈了。從時間看,顏真卿是為這次軍隊調動爭取了時間。據胡三省的註釋引:考異曰:顏氏行狀以為:“公至許州,希烈前後詐為公表,奏請州者數十,上知而寢之。”這就是說李希烈冒充顏真卿的奏章希望能夠不戰而從朝廷那裡獲得更多州郡的管轄權。可是唐德宗鬼精的很,知道這些都不是顏真卿的手筆。我想從書法角度上也許就可以看出來了。我想按照常理,這麼大的行動,顏真卿在出長安前,肯定和唐德宗做好了各方面的準備了,比如會出現什麼狀況,類似的以顏真卿的名義給朝廷寫奏章的事情,也極可能在討論之中,也就是說顏真卿在來之前和德宗做好了約定的了。所以看到那些假冒的奏章,唐德宗根本沒有放到心上。但是這種情況就為朝廷調動部隊留出了時間。

2河南郟縣的情況

正月戊戌,朝廷以左龍武大將軍哥舒曜為東都、汝州節度使,將鳳翔、邠寧、涇原、奉天、好畤行營兵萬餘人討李希烈,又詔諸道共討之。哥舒曜行至郟城,遇希烈前鋒將陳利貞,擊破之。李希烈兵馬受到了一個小挫折。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郟縣,隸屬於河南省平頂山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平頂山市北部,屬豫西山區向豫東平原過度地帶。東接襄城縣,西鄰汝州市,南依衛東區及寶豐縣,北連禹州市。周康王時稱“夾”,春秋時名夾邑,屬楚,戰國歸韓;秦始置縣,隸屬穎川郡;北魏太和十七年改為龍山縣,屬順陽郡。1949年屬許昌專區;1986年歸平頂山市管轄。

1955年,毛澤東同志為郟縣大李莊鄉(今廣闊天地鄉)寫下光輝批示:“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郟縣交通便利,通訊發達。距新鄭機場僅80公里,南(京)—洛(陽)高速毗鄰縣城10公里,鄭(州)—堯(山)高速、洛(陽)—界(首)公路和鄭(州)—南(陽)公路西線在縣城交匯,以縣城為中心,形成了完善的交通網絡。

郟縣縣城位於縣境中部偏南,背劉山,面汝水,居洛陽通許昌、南陽通衢要塞,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劉山,即大劉山位於郟縣縣城西北15公里處,是郟縣的主山,也是郟縣、禹州的界山,山體呈東北西南向,長8公里、寬4公里,主峰海拔704.5米。據說大劉山以前叫做大龍山,因劉邦在此山圍獵,劉秀奔走此山,之後改名為大劉山。但它西南面的姊妹山,卻仍然稱為二龍山。明永樂二年八月,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明成祖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在郟縣大劉山腰捕獲騶虞也就是今天的熊貓;九月,朱橚向永樂皇帝獻熊貓。《明太宗實錄》卷三、四有載。在當時就已經是轟動事件。一個在河南的藩王應該沒有道理去四川搞一個熊貓來獻給永樂帝。永樂二年,都城當然還是在南京,而不是今天的北京。可見明初河南的氣溫居然河今天四川溫度相似。北方草原的邊界線自然就會往北褪去,這也是永樂帝北伐成功的自然氣候條件。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紅圈是城鎮,黑線勾勒的都是山,藍紫線都是通道聯繫。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所以我們現在談的如何其實就是北汝河。

北汝河兩岸,有大小溝溪1304條,造就了一方物產豐茂的沃土,人類蹤跡可追溯到舊石器時代,自周而到漢、唐,都是拱衛古都洛陽的南和東南方向的門戶。

自郟縣西南而去荊襄,或者順東南延申可以到江淮了。

汝瓷、汝帖、汝石名揚天下。汝州發現的眾多古文明遺址,都在汝河及其支流沿岸。

酈道元曾描述汝河兩岸景緻:“左右岫壑爭深,山阜競高,夾水層松茂柏,傾山蔭渚。”汝河在汝州、郟縣段地勢開闊,流速變緩,河道變寬,曲曲折折,古稱“汝海”。

此地在《詩經》有了《汝墳》開篇,據說後代李白、孟浩然、王維、蘇軾、梅堯臣等也多有關於汝河的篇章。

關於這裡,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說:

《左傳》昭元年,楚公子圍使公子黑肱城郟。又十九年,令尹子瑕城郟,是也。

這應該是有確切文字記載的最早的關於郟縣的歷史了。這等於說是楚國人才開始修建的。可是一修建就修建在了東都洛陽的門口,這幾乎是堵著周天子的東南大門。接著:

秦二世元年,陳勝兵起,勝將鄧寵將兵居郟,章邯遣軍擊破之。

陳勝吳廣起義這裡居然就和章邯大戰一番了。這說明當年起義軍對這裡很重視。接著是漢代:

漢置郟縣,自是常為東西孔道。

設置縣級行政單位,說明地位重要。東西孔道才是這裡重要的戰略功能。而這裡的東西孔道其實是從汝州的整個地區來說的,郟縣正好處在孔道的東南口上。相當於這個孔道的大門,特別是東北-西南方向的大門。接著:

後魏太和十七年,以縣有龍山,改置龍山縣。隋復為郟城縣。唐建中四年,李希烈叛,寇汝州,陷之。哥舒曜以東都節度使進討,破希烈前鋒將陳利貞於郟城,進攻汝州,克之。

這裡可是將李希烈反叛和哥舒曜在這裡的戰事作為重點來介紹的。說明這次戰事對於體現郟縣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很有典型性的。

之後李希烈立刻使其將領封有麟據鄧州,從南陽西北而入藍田武關的交通線就被切斷了。江淮的貢賦就斷絕了,商旅自然也不通。


3唐德宗為什麼在上津古鎮設置官驛?

壬寅,詔治上津山路,置郵驛。這裡說的就是今天湖北十堰市的上津古鎮。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上津歷史圖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上津古鎮位置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上津地形圖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上津衛星圖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從 上津到鄖西縣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上津,鄖西,十堰市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順上津金錢河而下可入漢水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上津鎮和金錢河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自駕路線從西安到上津古鎮

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位於湖北省鄖西縣城西北70公里的上津鎮,為明代城址。地處鄂西北邊陲,與陝西省漫川鎮接壤,南臨江漢流域,北枕秦嶺山脈,古城坐落於漢江支流金錢河下游東岸,素有“朝秦暮楚”之稱,歷為交通、政治、文化、商貿、軍事之要地。地理座標北緯32 8 11、東經110 2 11,古城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約300米,城區面積約為3.5平方公里。

在歷史上,上津一帶是金錢河流域最大的沖積開闊地。

金錢河,長江水系漢江支流。源於陝西省柞水縣金井河,流經柞水縣、山陽縣,入湖北省鄖西縣夾河鎮,在夾河鎮與漢江交匯,這也是夾河鎮名字的由來。主要支流有:色河、西河、箭河、唐家河等。

據說當年金錢河環城西而過,為防河水衝擊古城,便在河兩岸廣為植柳,因此,上津城又被稱做“柳州城”。金錢河河床腹地寬闊,水勢浩蕩,從隋唐時期開始,這裡就是一個舟楫穿梭、商賈雲集之地。可惜因戰火不斷,河床淤塞,上津碼頭的繁華也隨著時光的流轉而消失。天子渡口的由來要說古鎮之風流,還要數其作為“天子渡口”的繁華。按當地人考證,“上”乃天子,“津”為渡口,上津即為“天子渡口”。歷史上,南糧北運有三條要道,東邊是沿海漕運,中有京杭大運河,西以漢口為集散地,穿漢江,翻秦嶺,達長安。在西線通道上,無疑自漢江入金錢河,至上津,再以騾馬馱運翻越秦嶺小道直至關中,是其中最便捷的通道。險峻的楚塞秦關,加上南北物流的交通要道,使上津建制具有悠久的歷史。據鄖西縣誌記載:上津建縣始於三國曹魏,距今已有近1800年曆史,其間曾14次建縣,六次設郡,兩次置州。上津不僅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繁華顯赫一時,它踞上津的歷史十分悠久。它在周朝的時候屬於絞國。公元前700年,楚武王率兵滅掉了絞國。秦國惠王的時候,同楚國交戰,楚國打敗了,將上津等地割讓給秦國,於是上津就歸屬於秦國。

公元223年,魏文帝在這裡設立平利縣,在此屯兵控制漢江的上游。從此揭開了上津設置縣、鎮、郡守的歷史。歷史上,上津曾經四次建縣,六次設郡,兩次設州,直到清順冶年間,它才併入到鄖西,成為鄖西的一個重鎮。

秦楚要塞,自古以來更以雄關當道而成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據說宋太祖趙匡胤、黃巢、李自成、張獻忠等都在這裡留下過足跡。


控制河南郟縣,為什麼影響湖北十堰西北的上津古鎮?

目前看,朝廷掌握著襄陽,也就可以控制漢水。而逼得朝廷如此,那就是因為李希烈從汝州可以方便地佔領南陽,立刻掐斷了從武關藍田入長安的傳統補給線。南陽才是河南影響湖北西部山區漢水流域的中間環節。此路再斷,唐王朝長安君臣就得餓死了。通鑑上看似一南一北兩條不相干的史料,可是一對照地圖就發現,根本就是息息相通。

不過整體介紹汝州,我們得下次再講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