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節公”鄧世昌簡介 鄧世昌是怎麼死的?

 相信每一個學過歷史的人,對於鄧世昌這個人絕對不陌生。因為我們的歷史老師,在講到甲午海戰的時候,對於鄧世昌此人會多次提到,對於他為國壯烈殉節的愛國情懷也極力讚揚。

  鄧世昌公元1849年出生於廣東番禺,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他是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是清朝光緒帝和威海百姓推崇的民族英雄。

  鄧世昌,原名永昌,字正卿, 是富貴人家出生。等市場的父親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鄧世昌從很小的時候就跟隨自己的父親移居上海,在此期間從下方學習了算術和英語。

  長大後,鄧世昌考入了福州船政學堂。那個時候的船政學堂,分前學堂和後學堂。前學堂專攻製造,因為法國在製造方面領先他國,因此在前學堂以法文教學。後學堂專攻船艦駕駛,那個時候英國海軍在駕駛方面頗有成就,因此後學堂實行英文教學。鄧世昌因為小的時候就學過英語,於是便與葉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基礎較好的學生,一起被招進了學堂。鄧世昌英語基礎較好,在學習過程中能很快地領悟,再加上他少年時就聰穎好學,”有幹略“,因此在學堂學習期間取得優異成績。

  當鄧世昌作為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批學生畢業後,於1871年被派到”建威“練船,隨船巡歷南洋各島。1874年被任命為”琛海“兵船大副,以後歷任”海東雲艦“、”振威艦“、”飛霆艦“等兵船管帶。

  

“壯節公”鄧世昌簡介 鄧世昌是怎麼死的?

公元1879年,感念朝廷在海上兵力薄弱,對於國家安全不利的情況下,李鴻章上奏朝廷請求建立中國人自己的新式海軍。這一請求,很快便得到了朝廷的同意。而鄧世昌也在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的時候,被調入北洋海軍中,任”鎮南“炮船的管帶。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和”揚威艦“、”致遠“艦管帶。

  公元1894年,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壯烈殉國。當時鄧世昌作為艦長的”致遠號“是艦隊領頭戰艦,因此一直與日軍戰艦鏖戰。到了後來,戰艦受損嚴重,槍彈火炮已經打空,在這樣的情況下,鄧世昌下令調轉船頭全速開向日軍戰艦”吉野號“。那個時候,艦中兵士還有些慌亂,鄧世昌鼓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什麼樣的將,帶什麼樣的兵,有了這麼一個氣節高尚的將領在,致遠號戰艦的其他船員也表現出了大無畏的精神。服從軍官命令,以全速衝向日軍戰艦。

  日軍戰艦見殘破的”致遠號“,悍不畏死的衝向己方戰艦,內心大驚。集中全部火力,轟向致遠號。致遠號若能夠拼死吉野號,那絕對是大功一件,但最後還是因為被日軍魚類擊中沉入海底。

  雖然沒有拼死日軍戰艦,但致遠號官兵的功績卻永垂不朽。全艦官兵全部壯烈殉國,而鄧世昌更是在已經被士兵救起的情況下,選擇了自殺殉國,和自己的士兵,和自己的戰艦一起沉入海底。他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於海,義也,何求生為!“

  對於鄧世昌的表現,光緒帝大讚其:”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師昭忠祠,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

  鄧世昌的死,對於當時積弊的清朝,絕對是一記響鐘。他用自己的死,證明了中國海軍的氣節,激勵了越發的愛國人士。在他死後,威海百姓,自發下海打撈殉國士兵屍體,並自發為其修建祠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