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藥如神”,須明功能、炮製,繼承發揚前賢經驗


“用藥如神”,須明功能、炮製,繼承發揚前賢經驗


葛根除解表發汗功效,還有降血壓、升發胃中陽氣之用。苦寒藥過量時,易傷胃口,加葛根可避免此過。葛根連用多日,可能會影響睡眠,配白芍則眠佳。葛根用量不能太輕,三五分(1~1.5g)沒有效果,至少要一錢(3g)以上。

生薑汁、蒜頭汁之類灌服,或以熱物敷臍可急救陰暑之證,千萬不可因中暑以冷飲或冷敷治之,乃因此病外雖熱而內實寒故也。

烏梅有解暑、殺菌、生津之效,一味煎服,有預防夏天霍亂、登革熱流行之妙。

草藥鵝不食草一撮搗汁,加黑砂糖服,渣貼內關穴可治瘧,發作時服之,立時可止顫抖。

升麻、葛根、桔梗性皆升提,三者配伍,可相得益彰,卻脾陽不升之口渴。

生甘草瀉火,炙甘草補中,其理易明,然殊不知用升提藥多時,甘草之量可以加重。

苡仁祛溼力宏,張錫純治水腫常遣使苡仁、赤小豆、白茅根。苡仁亦可消油脂,去黑斑。孕婦多服苡仁,易致胎兒不長,因之,古人云:孕婦勿服,以利小便傷胎故也。

養陰藥太多,對腸胃不佳者,易致洩瀉,斯時可佐以白朮;便軟者,生地宜慎用,必要時改用首烏、女貞子、旱蓮草之類,稍佐砂仁、陳皮可也。

肉桂可引火歸原、降衝逆,如蘇子降氣湯、通關丸等方,其中皆用桂。肉桂宜沖服,每次服用五分(1.5g)即可,至多一錢(3g)。

附子為溫陽藥中最熱者,可挽命於垂危,然毒性大,用之不慎,易生他變,因之有些醫者一輩子不敢用附子,這就有點矯枉過正了。徐小圃善用附子早已流傳佳話,我們應當潛心研究前賢運用附子之經驗。臨床證明,肩背疼痛、身痛而倦重者,在羌活勝溼湯中加上附子,往往可提高療效。

姜、桂往往被任用治瘀或利小便,如五皮飲用姜皮,生化湯用炮姜,《金鑑》積聚門方中十常八九用桂,此乃辛熱藥鼓動氣化、增快循環、暢流血行故也。若全用寒藥,則血液反凝澀不行,膀胱氣化遲緩。

丹參一兩,加紅花、赤芍、桂枝等,脈弱者加人參,治心血管阻塞者有效,可免西醫遇此概行手術之苦。治療之理,乃因集活血通陽於一方,此即“心為循環樞紐,貴流暢,最忌鬱滯”之謂也。

木耳一至二兩(30~60g),紅棗數粒,姜數片,雖為偏方,然對心血管病有效,我們應當博採,不可冷眼對待。木耳有抗凝血之作用,黑糖有活血之功效,故上方若加黑糖,則效果更佳。

連翹善清心熱,精神刺激或飲酒過多者,上見舌紅舌破,下見小便短赤,斯為心火為祟,用之甚為合拍。

琥珀入心,乃松脂入土中凝結而成。高麗參三兩(90g),三七二兩(60g),配琥珀五錢(15g),研末服用,可治心臟疾病。

木香辛溫,入脾胃二經,功擅芳香健胃,行氣止痛,然藥有兩種:一種名老木香,香味甚重,普通用錢半(4.5g)即可,量多味苦難以下嚥,煎藥時須後下;一種名南木香,氣味較淡,效力較差。

地榆為止血要藥,大便下血炒用,尿血生用。用量為四五錢至一兩(12~30g)。《金鑑》醋煮地榆一兩(30g)治婦人下血不止。燒傷起疤發爛,可用地榆炒炭研粉,蜜調敷於患處。

白及粉性黏,功擅止血,痰中有血及胃潰瘍者,鹹可用之;白及可長肉芽,然必須為生白及,炮製成的白及,失去黏性,可能無效。

麥芽服之傷胎,人知之甚少,而功助消化,人皆盡知,故有人買三仙服用,用以消食,然久服之,亦會致洩瀉,因麥芽發酵故也。

桑寄生可降低膽固醇、軟化血管;杜仲可降血壓;夜交藤可安神,治失眠,其原植物為首烏,應為草本,然目前藥房售者多為木本,不知系何物。

決明子微炒,平時大便不通、血壓高者甚佳,炒焦則影響療效。決明子有兩種:一種為長條形而一截截的;另一種呈圓形,又名望江南,效果較佳,研末服用,可兼治糖尿病。

花生之營養素在其紅皮之中;蠶豆殼炒黑研末,可治胃癌初期。此乃一般果實之功效皆在其皮故也。

胡桃肉功在補腎,為滋潤之品,故與川貝、款冬配伍,可療唱歌喑啞。

蜈蚣、全蠍功擅鎮痙。蜈蚣性燥,不宜用之太多,一兩條即可,不去頭足亦無妨;全蠍性格柔和,多用無妨。

煅石膏研末,有收斂、清熱之效,故將其置於牛膽內風乾,可治燙傷。

土茯苓功效祛溼解毒,香港腳發爛,爛至足背,可用土茯苓、黃柏研粉,流水者直接敷之;乾性者,調膏敷之。然必須為真土茯苓,現藥店所售之土茯苓,用至五錢以上,煮起來就稠黏,不知為何物。

白金丸可治羊癇風,藥物組成為白礬、鬱金二味,然藥要經自己親手製過才知究竟,殊不知此二藥很難成丸,須裝在膠囊內服用。

礞石滾痰丸擅治痰火擾心。古人謂礞石要燒至白色,硝燒至消失,然礞石燒紅即可,硝再長時間燒煅,也不會消失不見。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人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