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錫礦山

  錫礦山銻礦區位於湖南省中部冷水江市,距市中心約13公里,靠近資江和湘黔鐵路,礦區附近有豐富的無煙煤資源和大型坑口電站,電力供應充足。礦區海拔標高為300~800米,南北長約6~7公里,東西寬1~1.5公里,面積約6~10平方公里。主要生產單位有:南、北兩礦的採場、選廠、南煉廠、溼法煉廠,以及機修廠、科研所、技校、子弟學校、汽車運輸總隊等。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原錫礦山閃星銻業公司南煉廠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銻都大廈從這裡開工並崛起。

國家標準局委託錫礦山礦務局先後制定的精銻、銻白、生銻的國家標準,已進入世界銻行業先進標準行列。精銻國家標準1979年頒發執行(國家標準:GB1599-79),1980年榮獲國家科技成果四等獎;銻白國家標準於1983年頒發執行(國家標準:GB4062-83),1985年獲湖南有色科技成果三等獎;生銻國家標準於1985年正式頒發執行(國家標準GB5236-85),同年獲湖南有色科技成果四等獎。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只要從冷水江火車東站走出來,彷彿就能立刻感覺到錫礦山的氣息。高聳的樓房、繁榮的商鋪,工礦業給這個毗江小縣帶來了巨大的富足與榮耀。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新中國成立前的錫礦山工程處辦公樓現在改建成了展覽館

益陽銻品冶煉廠


  益陽銻品冶煉廠位於益陽市石碧湖,1965年2月創建。 廠區佔地面積6.6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754.42萬元,淨值556.22萬元。主要產品——銻白的年綜合生產能力3000噸,還擁有年綜合回收黃金50公斤的配套工程。1986年,被省政府定為出口產品的生產基地。益陽銻品冶煉廠堅持走科技興廠之路。1984年即作出規劃,向銻系列產品的深度發展,要求加工出精產品——粒度分級銻白。988年,各項經濟技術指標再上新臺階。與1987年比較:工業總產值增長35.38%,實現稅利增長22.4%,人平創稅利15347元,居全省同行業第一,成為益陽市工交企業第一個盈利大戶。1989年,國內銻品生產過剩,國際銻品市場蕭條,該廠生產經營一度陷入困境。在這種情況下,該廠大力調整產品結構,及時提出了“三高一低”的奮鬥目標,即:產品開發高檔次,經營管理高層次,經濟效益高水平,成本費用低消耗。全廠職工齊心協力,強化競爭意識,廣闢銷售渠道,調整服務方向。科技人員瞄準國際市場,加快新產品的研製步伐,做到外商需要什麼就設法生產什麼,積極開發出7種新產品,其中有3種新產品實現了當年開發、當年受益:焦銻酸納銷往西德、荷蘭;高純三氧化二銻銷往瑞典、挪威;YT阻燃劑打入美國市場,並受到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絕緣材料廠的青睞


水口山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水口山礦務局位於衡陽市以南四十公里的常寧縣松柏鎮。該礦是中外聞名的鉛鋅產地,相傳發現於北宋,明代已有大規模私人開採,清朝中葉礦產開採益盛,清光緒二十三年(1896)正式收歸官辦,由湖南省礦務總局管轄,至今有90年的正規開發史。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1949年10月衡陽解放,水口山礦由人民政府接管。1951年,接收湖南煉鋅廠(一廠)和衡陽鋅品廠(二廠),恢復黑鉛煉廠的生產,同時在水口山興建浮選廠,在松柏新建煉鋅廠(四廠),以擴大鉛鋅的生產。1953年鉛鋅礦井下完成排水修窿任務,正式恢復生產。此後又新建了稀有金屬冶煉廠(六廠)、機修廠、銅冶煉廠(五廠),接辦了柏坊銅礦、車江銅礦(1962年接辦,1968年又移交衡陽地區冶金工業局領導),組建了一整套輔助生產、科研、設計、建築安裝單位及生活服務設施,使該礦成為大型有色金屬採、選、冶聯合企業。該局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重點企業之一。水口山礦務局所屬的各礦、廠都有人才、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優勢。50年代,該局幫助籌建過廣西泗頂鉛鋅礦、湖南桃林鉛鋅礦、黃沙坪鉛鋅礦、株洲冶煉廠等大中型有色金屬企業,同時還為其他不少的新建單位輸送了一批生產、建設與管理人才。

黃沙坪鉛鋅礦


  黃沙坪鉛鋅礦位於湖南省桂陽縣城西南9公里處的黃沙坪鎮,距郴州市45公里,礦區總面積為4.5平方公里,是以鉛鋅為主的多金屬礦,可供工業利用的有鉛、鋅、硫、銀、銅、鎢、鉬、鉍、鐵、螢石等。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黃沙坪的金屬礦,宋代即設場開採,清乾隆時最盛,民國初年一度停採。1954年至1957年曾由四〇八、四五二等地質勘探隊進行了一系列的勘探。1957年8月27日,冶金工業部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決定黃沙坪鉛鋅礦由水口山礦務局籌建。1958年2月成立水口山礦務局黃沙坪鉛鋅礦籌建組。基本建設經過了三上兩下。第一次上馬是1958年2月,工程由湖南省第二工程公司承包,8月即因保鋼鐵“元帥”升帳而下馬。第二次上馬是1959年11月,旋即停建。第三次上馬是1961年3月,由湖南省冶金建築安裝總公司的井巷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和機電安裝公司分別承包井下、地面建築與安裝工程,1966年建成採選能力1000噸/日的中型礦山,1967年元月1日正式投產。 自投產至1985年,全礦共生產鉛鋅金屬量39.42萬噸(其中鉛1.37萬噸,鋅25.74萬噸)、硫精礦92.21萬噸,工業總產值(按1980年不變價折算)5.58億元,實現利稅2.4億元,上交利稅2.25億元(相當於國家歷年累計基建投資的5倍)。

株洲冶煉廠


  株、洲冶煉廠位於株洲市清水塘,是我國最大的鉛鋅冶煉廠,以生產鋅、鉛、銅為主,綜合回收鉍、鎘、金、銀等20多種產品。設計能力為年產16萬噸,其中電鉛居全國第二位;電鋅居全國第一位。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1985年, 有鉛、鋅、銅和綜合回收四大生產系統,還有較完備的動力、維修、倉儲、運輸、銷售等輔助設施,共有冶煉爐、窯及電解槽900餘臺,金屬切削機床及鍛壓設備共140餘臺,動力設備60餘臺,運輸設備102臺(其中有蒸汽機車2臺)。設有科研、計量和自動化中心,化驗和檢驗中心,安全環保中心。歷年基建投資1.41億元,更新改造資金7747萬元。固定資產原值1.56億元,淨值1.01億元。從1958年底部分投產到1985年,累計完成生產總值45億多元,電鉛81.4萬噸,電鋅85.47萬噸,電銅12.45萬噸,精鉍4892噸,電鎘3685噸;上交稅利7.56億元,為基建投資額的5.35倍。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柿竹園有色金屬礦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柿竹園有色金屬礦系1986年7月由原來的東波有色金屬礦和柿竹園多金屬礦合併而成的中型國營礦山,隸屬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該礦位於湖南省郴縣境內,五嶺山脈騎田嶺的分支山麓,有公路通往京廣鐵路郴州車站。

該礦開採歷史比較久遠。據明萬曆《郴州志》載,明嘉靖年間已有碑誌記述金川(船)塘早在百年之前就有人採鉛鋅煉白銀。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編寫的《郴縣誌》也有關於金船塘開採鉛鋅,柿竹園、野雞尾開採錫礦的記敘。

桃林鉛鋅礦


  桃林鉛鋅礦是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長沙公司所屬的大型有色金屬礦山,是國家“一五”期間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1956年籌建,1959年開始生產,國家核定其採選礦綜合生產能力為100萬噸/年。礦址位於湖南省臨湘縣境內,有鐵路專用線與京廣線於臨湘車站接軌,礦區公路與地方公路網合成一體,又靠近長江城陵磯港口,水陸交通方便。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該礦共有6個礦體:東有坵坪坳、杜家衝、銀孔山、上塘衝,西有官山、斷山,由東至西總長達13公里。礦區地質構造簡單,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裂隙充填礦床。1957年經國家儲委批准的儲量總和為3244萬噸。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經過30年開採後,還有儲量1200多萬噸。1989年初,“三級礦量”形象為:開拓礦量785萬噸、採準礦量151萬噸、備採礦量49萬噸,存窿礦量82萬噸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湘東鎢礦


  湘東鎢礦位於湖南省茶陵縣城北約50公里的漢背,地處湘贛邊界,屬武功山脈,主峰鄧阜仙海拔1080米。
  鄧阜仙鎢礦於1919年被發現,翌年即開始採礦。1919年以前,由私商經營,共有8個採鎢公司,1920~1949年共產高錫鎢約1500噸。1949年春,礦商離山停辦。1950年,人民政府派人上山收砂,並組織200餘人以民窿方式開採。1950~1951年,共產高錫鎢140噸。1951年8月,中南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湖南分局接管了礦山,成立茶湘管理處,仍以收砂為主。1952年民主改革後,固定了職工,改變了收砂制度,恢復和擴大了生產。1953年茶湘管理處與衡湘管理處合併為湘東鎢礦。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該礦為花崗岩型的急傾斜高中溫熱液裂隙充填石英脈黑鎢礦床,品位較富,伴生銅、錫、鋅、銀等。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1985年末,湘東鎢礦有采掘工區4個,選礦廠、冶煉廠、機修廠各1個,有職工2166人,固定資產原值2252萬元,淨值877萬元,累計完成基建投資2382萬元,更新改造資金1458萬元。從1950~1985年,共生產鎢精礦(折金屬含量)3.67萬噸,銅精礦(金屬含量)1.45萬噸,錫精礦(金屬含量)2184噸,三氧化鎢800噸,仲鎢酸銨488噸,工業總產值3.64億元(其中出口產值2.23億元,佔60%);累計上繳稅利9488萬元,為基建和更新改造資金總和的2.47倍,上繳稅利額在全國大中型鎢礦中佔第3位。

瑤崗仙鎢礦
  瑤崗仙鎢礦位於宜章、資興和汝城三縣交界處,在南嶺山脈主峰騎田嶺東北,屬宜章縣境地,距京廣鐵路線白石渡車站51公里。礦區面積16.5平方公里,地形崎嶇,山勢陡峻,主峰天鵝塘海拔1694米,狹谷深邃,溪溝縱橫,匯合於壠下河和流坡河。流坡河最大流量為2.5立方米/秒,為礦山的主要水源。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該礦自1914年開採以來,生產波動很大,無系統記載。根據零星資料統計,到1949年止,共生產鎢砂約1萬噸。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該礦為高溫熱液黑鎢石英脈型礦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曾有幾批學者來礦進行地質調查,寫過學術論文,但未進行實地勘探。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的1954年,才由湖南冶金地質勘探公司206隊上山進行了歷時12年的系統地質勘探,1966年底提交了《湖南瑤崗仙鎢礦荒山區段地質勘探總結報告》。至1980年末,黑鎢礦區保有儲量為:礦石量201.5萬噸,鎢金屬量2.45萬噸。

株洲硬質合金廠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株洲硬質合金廠又名國營六〇一廠,曾用名中南硬質合金廠、湖南冶煉廠、長江工具廠、長江冶煉廠等。
  該廠於1953年開始籌備,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156項重點建設工程之一。
  該廠初步設計系根據1953年5月15日中蘇兩國簽訂的技術援助協定和1953年8月20日簽訂的第102245號合同,委託蘇聯鋁鎂設計院莫斯科分院編制的。1955年5月,蘇聯有色冶金工業部稀有金屬管理局國立機要設計院根據我國批准的初步設計和1954年10月15日的審定議定書編制出技術設計,規模為年產硬質合金500噸。
  1955年3月動工興建,至1957年11月底基本完成廠房施工。1958年4月1日經國家驗收投產。1953~1960年先後有54名蘇聯專家參加選址、施工、安裝、試生產等項工作,他們熱情傳授技術,交流經驗,起了指導作用。
  作為從國外引進全套生產設備和工藝技術的株洲硬質合金廠,自投產以來,一直抓住科學研究和技術革新不放,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就。50~60年代初,該廠科研工作主要是學習、掌握和運用蘇聯的工藝和技術。但由於當時片面追求高產量,實際研究成果不多。該廠1963年編制了《1963~1967年五年發展規劃》,就硬質合金、鎢、鉬、鉭、鈮產品發展方向和科研工作做了全面部署。在掌握蘇聯技術的基礎上,開始趕超世界先進水平,1963年研製成功G6X合金,1964年研製成功YM1、YM2合金,1965~1966年研究成功白鎢精礦酸分解工藝。與此同時,合金產品材質有了很大提高,一些粗晶粒合金相繼研究成功。至70年代,在單項工藝研究成功的基礎上,逐步向整體工藝改革發展。特別是70年代後期,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到1980年止,獲國家科委、冶金部獎勵項目有39個,獲省、市獎勵的27個,編著出版了《硬質合金鑿巖工具》(陳獻遷編著,中國工業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硬質合金生產》(張荊門等編著,冶金工業出版社,1974年6月出版)、《鋼結硬質合金》(蕭玉麟等編著,冶金工業出版社,1982年8月出版),後者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

株洲鎢鉬材料廠


  株洲鎢鉬材料廠創建於1972年,位於株洲市新華西路85號。椐1989年統計:擁有固定資產原值2700萬元,淨值2050萬元,職工900餘人(內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5人)。主要產品有:仲鎢酸銨、鎢粉、三色氧化鎢、陽級鎢棒、鎢絲、鉬絲、鎢杆、鉬杆、鎢線圈等200多個品種、規格。1987年鎢絲產量已突破一億米。仲鎢酸銨、W31鎢絲是部、省雙優產品;鎢線圈、鉬絲獲省優質品獎;超細鎢絲獲省優秀新產品獎。在1989年度北京首屆國際博覽會上,仲鎢酸銨獲銀牌獎,鎢絲獲銅牌獎。該廠產品除滿足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的用戶需要外,還遠銷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國家及香港、臺灣等地區。該廠於1986年經國務院機電產品出口辦公室和對外經濟貿易部批准為第二批擴大外貿自主權企業。

汝城鎢礦
  汝城鎢礦年產鎢精礦1300多噸,是全省重要鎢礦基地之一。該礦位於汝城縣白雲仙,海拔1612米。礦部設於小垣,南53公里至廣東樂昌,西98公里至白石渡,東46公里至汝城縣城,交通便利。


  汝城鎢礦是多種有色金屬礦山,以開採黑鎢石英礦床為主,同時回收鎢錳鐵礦、鎢酸鈣礦、錫石、輝鉬礦、輝鉍礦、黃銅礦、黃鐵礦、綠柱石等8種礦物。50年代以前,選礦是簡單的人工重力選礦,50年代是半機械化重力選礦,1965年發展為現代化重選、浮選、磁選、電選、水冶等十幾種連續性生產的機械化作業。至1985年,兩個機選廠處理合格礦石的能力為500噸/日,年產鎢精礦1000噸以上,並附產錫、鉬、鉍、銅等精礦。該礦自建國後不斷髮展,形成了系統的生產能力。至1985年底,具有采選綜合能力35萬噸/年,累計基建投資910萬元,更新改造資金2373萬元,固定資產原值2233萬噸,淨值1010萬元,累計利稅1703萬元。

寶山銅礦


  寶山銅礦位於桂陽縣城西南郊約1公里處,距郴州40公里。寶山俗稱寶嶺,古名虎形山或虎爪山,屬大湊山之一部,系湖南產銅的重要基地。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寶山銅礦所產鉬精礦含錸600~800克/噸,品位在全國名列前茅。為了回收錸,1976年成立了鉬錸試驗組,引進美國以石灰焙燒法從鉬精礦中回收錸的專利,對其工藝流程(石灰焙燒鉬精礦—酸浸鉬錸—萃取或離子交換回收錸)進行了為期3年的試驗,於1979年3月通過鑑定,受到冶金工業部的表彰,獲省人民政府科技成果三等獎。冶金工業部隨即下達建設《寶山銅礦鉬錸冶煉車間設計任務書》,由長沙有色冶金設計院設計,自籌資金296.8萬元,於1980年11月動工興建,1982年投產。

麻陽銅礦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麻陽銅礦位於麻陽縣九曲灣,地處麻陽、辰溪兩縣邊界,距麻陽和辰溪火車站均30餘公里,還可從辰溪入沅水下洞庭。1985年末,該礦採選能力達500噸/日,有職工1292人,各種機電設備807臺。1950~1985年共生產銅金屬含量1.28萬噸。湖南省冶金工業廳根據勘探資料,於1966年報國家計劃委員會批准,興建麻陽銅礦,由北京有色冶金設計總院設計,建設規模為500噸/日,年產銅金屬量1900噸,由湘西鎢礦負責籌建。後來,冶金工業部又確定麻陽銅礦為採、選、冶直到壓延成材的小型聯合企業。隨即接收原黔陽專署銅礦的設備、房產和留守人員,進行施工前的準備工作。1968年7月正式成立麻陽銅礦,為省直屬企業。1978年3月開拓斜井,1979年末採礦能力達385噸/日。1984年3月全面竣工投產,採礦能力達到了設計要求。

湘鄉鋁廠


  湘鄉鋁廠始建於1958年,是以生產鍊鋁用氟化鹽為主,同時生產電解鋁、氫氧化鋰產品的綜合性有色企業。該廠地處湘鄉市城西北部4公里的可心亭,全廠佔地1.41平方公里,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氟化鹽生產廠家。工廠在籌建初期稱湖南鋁廠,以後更名為湘鄉鋁廠、國營三〇五廠、湘鄉氟化鹽廠,1978年4月恢復湘鄉鋁廠原名。該廠先後隸屬於冶金工業部、中國鋁業公司、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長沙有色金屬加工廠


  長沙有色金屬加工廠位於長沙市南區大椿橋,廠區面積28萬平方米。
  該廠是1964年4月由下馬的國營六〇二廠改建而成,以生產銅鋁材為主.據1985年統計,全廠擁有職工1148人,設備306臺,設計能力為年產銅鋁材2000噸。
  長沙有色金屬加工廠初成立時,只有150人,一面生產打火石,一面精選鎢砂,兩項業務經濟效益都好,年獲利數十萬元,為發展銅鋁材生產積累了資金。


  1965年9月,湖南有色金屬工業管理局從冶金工業部在上海召開的銅鋁會議上獲悉銅鋁管、棒材加工在中南地區還是空白,於是決定長沙有色金屬加工廠以生產銅管、棒材為主。1967年10月,該廠本著自力更生的精神,充分利用原國營六〇二廠的廠房及公用設施,繼續擴建,投資160萬元,興建銅鋁材加工工程

香花嶺錫礦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香花嶺錫礦位於湖南省郴州地區的臨武、郴縣、宜章三縣交界處,礦區面積約60平方公里,礦本部設在距臨武縣城西北面30公里的香花嶺。195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接管香花嶺錫礦。經過36年的建設,該礦已形成以生產錫為主,兼產白鎢、鉛鋅的配套生產系統,共生產有色金屬5.45萬噸,其中精錫0.16萬噸,錫精礦金屬含量1.02萬噸,錫精礦0.60萬標準噸,鉛含量1.79萬噸,鋅含量1.86萬噸,銅含量102噸,銀20噸,錫精礦的產量在全省佔第一位。錫產品在60年代就銷往香港和歐洲。進入80年代以來,全礦推行全面質量管理,產品質量穩步提高。精錫產品的品質優良,1983年在北京《全國出口商品生產基地、專廠建設成果展覽會》上獲得中國對外經濟貿易部頒發的《榮譽證書》。1985年新創的“尖峰”牌白鎢精礦產品深受用戶好評,鉛、鋅產品的質量也達到國家標準。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衡陽冶煉廠


  衡陽冶煉廠是錫冶金的專業廠。該廠主要產品為精錫、焊錫及其他錫合金,還生產高含量氧化鈷及其它貴金屬產品。
  該廠位於衡陽市北郊七里井,佔地9萬多平方米,水陸交通便利。主要原料為錫精礦,由香花嶺錫礦、瑤崗仙鎢礦、道縣湘源錫礦等礦山供應。所用煙煤大部分來自山西大同,焦炭主要來自漣源鋼鐵廠、邵東焦化廠。
  衡陽冶煉廠的前身為衡陽市冶煉化工廠,是1958年3月建立的小型冶金化工企業,以生產紅丹、氧化鈷為主,還生產過黃丹、密陀僧、三鹽基硫酸鉛、二鹽基亞磷酸鉛、電解鉛、硬質合金、混合稀土金屬、硫酸銅和金銀等產品。
  1973年改名為衡陽冶煉廠。1974年定點生產精錫,只用了兩年時間和85萬元的投資,就在北郊七里井一片荒丘上建起了全省第一家煉錫廠。1977年11月精錫車間試車投產成功。1979年工廠全部搬遷到新廠址。以後,不再生產紅丹、黃丹、硬質合金等產品,成為以生產錫金屬為主的,產品比較專一的有色冶金企業。

新晃汞礦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新晃汞礦(轄新晃酒店塘和鳳凰茶田兩個礦區),是一個具有采、選、冶和汞產品深度加工能力的中型聯合企業,礦部設在新晃侗族自治縣境內,隸屬於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總公司,礦區佔地23平方公里,交通稱便。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明朝末年,即有人在此採汞,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經歷了民辦、官辦、商辦三個時期。1951年,湖南省工業廳接管後,正式命名為新晃汞礦。經過36年的改造和擴建,採礦、選礦、冶煉、機械動力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和進步。1976年3月,該礦的“新——1型”機械化掘進作業線,創造了獨頭平巷月掘進1056.8米的全國同行業最新紀錄,跨入世界先進行列,這個作業線的掘進隊被冶金工業部授予“勇攀高峰的快速掘進隊”光榮稱號。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黃金洞金礦


  黃金洞金礦在平江縣境內,距平江縣城77公里,距長沙市155公里,有一條19公里的公路與湘贛公路銜接。地處深山,有金塘、金枚兩個礦區,礦部設在金塘。1949年7月14日,礦山和平解放。8月,長沙市軍管會派員接管。軍管小組深入發動群眾,加速建設,擴大生產,1950年黃金產量創歷史最高紀錄。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上世紀80年代的冶金工業部黃金洞金礦


  1953年,因資源不清,生產方式落後,成本高,金價低,虧損嚴重,金礦停辦,全部設備、人員統一調撥,僅留下40多位老工人成立洗沙組,淘洗廢砂,實行生產自救。
  1958年,平江縣銀行接收洗砂組,逐步恢復擴充。1959年平江縣工業局接管該礦,正式成立平江黃金洞金礦。在此期間,國家先後投資76.8萬元,黃金貸款67.3萬元,從事恢復性建設,生產工藝仍沿襲土法,回收可見金。1965年,礦區至長壽公路通車,隨即籌建40噸/日處理能力的選礦廠。1967年,選礦廠正式建成投產,以球磨機取代水碾碎礦,採用重、浮聯合流程回收含砷金精礦;還相應地建設了機電、焙燒配套工程。70年代以來,又對採、選系統進行了調整和改進,綜合生產能力提高87.5%,金屬回收率達到82%以上。為解決金精礦脫砷問題,1978年底建成日處理精礦7噸迴轉窯一座,指標為砷揮發率98.99%,脫砷率73.8%,焙燒後的精礦含砷平均0.3%以下,白砒純度平均96.59%以上,金損失率在0.66%以下。1980年銷售白砒金額達12萬元。焙燒生產工藝是目前國內既可火法提煉低砷金精礦,又能獲得合格白砒的先進工藝。

老照片裡的湖南有色冶金工業記憶:錫礦山,水口山,株冶,黃沙坪

2008年的湖南黃金洞礦業有限責任公司

湘西金礦


  湘西金礦發現於清光緒元年(1875),已有110年的開採歷史。1953年由沅湘管理處與桃湘管理處合併組成湘西鎢礦,1976年6月改為湘西金礦。從1950年至1985年,湘西金礦的發展經歷了一條曲折的道路。


  1951年,沃溪礦區採用斜井開拓,首次使用風鑽鑿巖。1953年,建成沃溪伍家堡第一條機械捲揚提升斜井線,平巷鋪設輕便鐵道,用手推車運輸。到1954年,各礦區新建的4座發電廠相繼投產,共安裝柴油發電機組7臺,蒸氣發電機2臺,裝機容量1660千瓦。1955年在沃溪首先建成機械化選廠,1957年又建成西安、桃安兩座半機械化選廠,從而結束了沿用幾十年的手選作業的歷史。此後改進浮選、精選工藝流程,增加選礦設備,使選礦回收率大幅度上升。到1958年,鎢選礦回收率比1953年提高19.6%,銻選礦回收率提高4.8%;井下通風排水、平巷運輸、採場搬運等都實現了機械化或半機械化,採礦能力從1951年的4.32萬噸上升到21.71萬噸;黃金、精銻、白鎢精礦的產量分別比1953年增加118倍、1.26倍和0.94倍;累計實現利潤和上繳稅金2256萬元,為同期投資額的3.2倍。
  遵照國務院關於增產黃金的指示,湘西金礦調整產品結構,將黃金列為主要產品,並於1959年興建黃金選廠,加上發動群眾採金,超額完成了第二個五年計劃指標,產量比第一個五年計劃增加2倍多。

本文配圖均為網上轉載,感謝每位提供珍貴影像的作者,因轉載眾多或無法確認追溯原作者, 如來源標註有誤或涉及版權問題煩請告知,我們將及時予以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