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此人不死,明朝至少可再延續百年,中國歷史或將改寫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無數的仁人志士、英雄豪傑像流星劃過長空,雖然很快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但他們燃燒了自己,為黑夜星空帶來了一線光明和希望。自孔子以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便是無數儒家士子的人生目標,無數人前赴後繼,能到達終點的卻有限。

公元1586年,大明萬曆十年六月二十日,明朝最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萬曆第一首輔張居正因勞累過度病逝,萬曆皇帝下令暫停朝會以示哀悼,並下旨設九壇以國公和太傅的禮儀進行祭祀,追贈上柱國,諡號文忠,皇帝命令四品京官,錦衣堂的長官,司禮太監護送他的靈柩返鄉安葬。不久張居正就遭到清算,抄家並且被剝奪了所有官職和殊榮,家裡人餓死的餓死,流放的流放,就連死去的張居正也險遭開棺鞭屍,直到天啟二年,天啟皇帝才為其恢復名譽。


若此人不死,明朝至少可再延續百年,中國歷史或將改寫

張居正畫像

在張居正死後,海瑞曾評價了一句“居正工於謀國,拙於謀身”,從結果來看,海瑞的評價確實還是很精準的。在張居正統領國政的十年當中,他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號“萬曆新政”,據《明神宗實錄》記載,在這十年裡大明朝國家安定,百姓安居樂業,任用名將戚繼光、李成梁等人鞏固國防,邊關安定,四周的少數民族也都服從中央;加大官員考核制度,重用幹實事的官員,重視河工,疏通漕運,清查土地,改革賦稅,打擊地主豪強。據記載張居正死後,太倉也就是國家糧庫裡面的糧食可以用十年之久,太常寺積金至四百餘萬,《明神宗實錄》稱其為經濟之才。可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最後落得個身死命消、家族破滅的下場,張居正真的是隻善於謀國,不擅長謀己嗎?又或者有什麼難言之隱?

張居正一生經歷了嘉靖、隆慶、萬曆三朝,嘉靖皇帝可是偷懶皇帝的典範,雖然不上朝處理國家大事,卻將國家權力牢牢地攥在手心,帝王權術玩兒的那叫一個暢快,嚴嵩鬥夏言、徐階鬥嚴嵩、李春芳鬥徐階、高拱鬥春芳,內閣首輔換了一茬又一茬,張居正卻屹立官場,位居內閣次輔。作為徐階的弟子,嚴嵩很賞識他,而且還提拔他,高拱和他是好朋友,隆慶皇帝欣賞他,就連萬曆皇帝生母李太后都很看重張居正,官場上的明爭暗鬥、勾心鬥角見的多了去了,試想一下,這樣的一個人能想不到自己將來的身後事嗎?又或者有不為人知的苦衷、顧慮?

若此人不死,明朝至少可再延續百年,中國歷史或將改寫

《萬曆首輔張居正》劇照

張居正,荊州江陵人,幼名白圭,張居正從小就很聰明,是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七歲的時候就熟讀六經,十二歲是考中秀才,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喜愛,勉勵他好好讀書,長大後好報效國家,又親自為他改名“張居正”,希望他能夠遵循正道,做一個君子,實現“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標,幾年後張居正考中舉人,受到了湖廣巡撫顧璘對他十分賞識,顧璘曾對別人說“張居正這孩子是出將入相的材料”,並解下犀帶贈予居正說:“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顏淵這樣的人,不要只做—個少年成名的舉人。”果然幾年之後,張居正考中進士,入職翰林院。老師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盼,無時無刻不督促著張居正,去實現他的人生抱負。

既然如此為什麼張居正不提早辭官歸鄉、急流勇退,也好頤養天年啊?是當了十年的宰相沒當夠嗎?嚐到權力的滋味放不下了嗎?我們不妨大膽的猜測一下,受李士翱、顧璘的影響,張居正心中有大宏願,他想要改變這個暮氣沉沉的國家,尤其是顧璘的賞識和稱讚,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隆慶皇帝死前將國家和小皇帝託付給他,隆慶皇帝的賞識、李太后的信任,士為知己者死,如果不盡心竭力的輔助小皇帝治理國家,如何對得起皇帝和太后的知遇之恩呢?官場的浮浮沉沉,也讓張居正對國家弊病有了充分的認識,“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既然坐到了首輔的位置,總要為天下人做點什麼,俗話說屁股決定腦袋,既然國家疲弱,那就得去改,“既上盡頭竿,不悔挽天傾”。官場上人走茶涼、身死政息都是很常見的,後來者總是踩著前人們的屍體走上來,前人們的施政理念總是會被後來者推翻,新政改革才初見成效,尚在襁褓中的新政是經受不住政治風浪的,估計張居正也有這樣的擔心吧!當謀國和謀己二者只能取其一時,張居正依然選擇了為國不惜身,正所謂“忠孝不能兩全,二者相左,當取大者”。張居正唯一沒有想到的就是萬曆皇帝對他的怨恨和恐懼如此之深,以至人亡家破。


若此人不死,明朝至少可再延續百年,中國歷史或將改寫

張居正銅像

張居正改革扭轉了國家的財政危機,抑制了土地兼併,化解北部邊疆衝突,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朝的國祚。崇禎皇帝曾評價張居正:“思陵之季,撫髀思江陵,而後知: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時之相一也。”假如張居正不死的話,改革繼續執行下去,將會一改國家頹勢,大明朝應該會重新煥發活力,或許就不會有“薩爾滸之戰”,崇禎估計也不會煤山吊死了,中國歷史或將就此改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