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走親戚那些事(散文)

鄉情:走親戚那些事(散文)


時過境遷,想起七八十年代的過年,許多細節歷歷在目。清貧時代,過年最是孩子們渴盼的一件事。

那時,男孩多喜歡玩鞭炮,女孩多愛扎頭花。當然,男孩女孩也最喜穿新衣。每年農曆臘八一過,鄉下的黃昏時分,伴著縷縷炊煙,時常響起零星的鞭炮聲,那是按捺不住激動心情的孩子們燃放的。隨著零星的鞭炮聲愈來愈密,年節的腳步逐漸近了。

從大年初一開始,各式各樣走親戚的便開始輪番上演。路途遠的多半騎自行車,三里五里的,步行的也很常見。遇到晴天,一見陽光,路面化凍或是積雪融化,常常給走親串友的人添了很多麻煩。騎車的騎不了一段路,泥濘纏滿車瓦,騎車人要不時下車找個棍棒臨時拾掇一番,方能繼續前行;步行的,要不時停下來,走到樹跟前或是石頭旁,將腳底使勁往上蹭,颳去泥巴才好輕裝趕路。

那時,走親戚用來裝禮品的多半是竹籃或是人造革包,上年歲的提籃子的居多,年輕些的拎包的佔多數。穿著上,講究的多是一件藍色或是灰色的卡中山裝上衣,沒條件講究的多是穿一身沒補丁的藍灰粗布衣,腳下通常是縫製的棉鞋,偶有穿翻毛皮鞋或是大頭鞋的,都是時尚的年輕人。

走親戚的人,帶的禮品通常是黃草紙作外包裝的點心,上用一張紅紙覆蓋,外圍以紙繩纏成十字結;除了草紙包裹的點心,也時常搭配自制的食品,如油炸饊子、丸子、焦葉一類, 也有帶一塊醃肉、帶一條醃魚的,甚至帶白麵饅頭作禮物的也常見。那時物質匱乏嘛,純小麥饅頭只有過年待客時才能吃上,平時多是玉米麵、高粱面、紅薯面等雜麵饃為主。

鄉情:走親戚那些事(散文)


客人到家通常是在上午十點多至十一點之間。主客之間就著一杯白開水說閒話,雖沒有茶葉,但招呼客人慣常也叫"喝茶"。主客之間,抽著旱菸或一兩毛一包的"春秋""豐收"牌香菸,聊著年景的好壞,說著熟人的軼事,邊等著能幹的女主人不久將隆重的飯菜擺上桌。

宴席開始時,主客之間免不了一番謙讓。開飯時女主人是不上桌的,孩子通常也是不上桌的,都被打發到一邊玩去了,什麼時間回來他自會拿捏火候,一點不用大人操心。雖說女主人不上桌,但客人通常也會客氣招呼女主人的:"別忙了,來一起吃嘛!"女主人慣常回敬"您吃您吃,我這還忙著,甭管我……"

飯間,主人不停招呼客人,"你看你,甭停住(手),趁熱叨(夾)菜吃"。客人不住回應"吃著呢,吃著呢,都是自家人,老嚷(讓)啥……"主客一謙一讓之間,常把飯局拖得較長。畢間年景不好,難得一次豐盛的飯菜,葷菜魚肉都有,客人即便食慾再旺,也要節制得像似十分吃不下。明明三五口一個饅頭即可下肚,偏要將整個饅頭一掰兩半,手裡只拿半塊饅頭,以示禮節和節制;主人為表熱心,常要反覆招呼客人,"吃饃,緊著吃,鍋裡多著呢!"客人往往再三推讓,"吃飽了真飽了,我還能做假嘛!"就這樣,客客氣氣,一頓飯結束時常都日頭偏西了。

鄉情:走親戚那些事(散文)


吃完飯,主客間通常又一場拉鋸戰又要開始上演了。放下碗筷,閒聊幾句,收住話,客人表示要回了。主人不免要挽留"慌啥?再坐會唄!"客人忙說"不啦,不啦,回去還一堆事呢!"說話間拿過自己的籃子或包,給主人留下禮物。這時主人趕緊上前阻攔,說是"留了,夠了夠了!"客人撕拽著表示"我拿來的,咋能再拿回去,我這留給誰誰誰的,再不要掙啦,要不我翻臉啦!"說著,客人拿著包急往外走,主人忙拿著客人留下的禮物往外攆。客人忙著往外跑,邊走邊回頭,"甭再出症了,我走啦……"終於,望著客人背影遠去了,主人才只好作罷。

也有客人留禮物更乾脆的,直接將籃子或包底朝上一磕,將東西倒的一乾二淨。這樣的親戚,通常是外甥探望上年歲舅舅的,或是外孫探望外公外婆的。主人看其是晚輩,難得一片孝心,見其心誠,不做多半推讓,主客之間都看得開,這最好不過,反倒顯得真情自然。

物質匱乏的年代,走親串友各有一番風情。一個禮字道不盡情難卻,一個情字說不盡愧在心。情禮兩相難,相親情更怯。過往的歲月,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鄉情:走親戚那些事(散文)


鄉情:走親戚那些事(散文)


鄉情:走親戚那些事(散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