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工作」從新冠肺炎疫情看生態道德建設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將“積極踐行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納入“推動道德實踐養成”層面,提出“綠色發展、生態道德是現代文明的重要標誌,是美好生活的基礎、人民群眾的期盼”。此次在湖北省武漢市暴發的新冠肺炎疫情,無疑印證了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的緊迫性。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既是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建構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必然要求。

敬畏自然的倫理精神和生態道德素養

敬畏是人類的一種倫理精神與道德品格。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意思是說,君子有三種敬畏:敬畏天命,敬畏有德之人,敬畏聖人的思想理論;小人不懂天命而不加敬畏,對有德之人態度輕慢,對聖人的言說多有輕蔑。其中的“天命”實際上是指自然及其運行規律。那麼,人類又為什麼要對自然和自然規律懷有敬畏之心呢?這是因為,人類是自然在演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高級動物,須根據大自然的時節變化、氣候變遷與星移斗轉來安排自己的生產與生活,如春耕夏作、秋收冬藏,春夏減衣、秋冬加衣。飲食也是依時節而變。這表明,人類的生存與生活在根本上必須遵從自然秩序和自然法則。不僅如此,大自然無時無刻不在向人類提供生命存活與延續的物質給養,每個人的衣、食、住、用、行所需要的物質資料,都來自大自然的恩賜和饋贈。因而,馬克思說:“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而從自然生態史來看,在人類出現在地球上之前,某些動植物就早已生活於地球之上。這就意味著,某些地球生物具有比人類更為悠久的地球生活史,人類應該對它們予以敬畏、尊重和愛護。

現代自然科學和生態學的研究已經表明,地球是一個完整的生態體系,每一生物物種在地球生態系統中都有他人他物無法代替的獨特功能與價值。並且,任何一個物種,上至人類下至一株小草或一隻螞蟻,也都有著自身的生存法則。也就是說,每一地球物種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態位”。就人類而言,站好“生態位”不僅要求人類必須有特定的生存空間和活動邊界,而且要有正確的發展方式與生活方式,且與其他物種保持適度的張力與動態平衡。如果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斷地超越自己的“生態位”,一方面,破壞和汙染自然生態環境,過多消耗地球上有限的資源,另一方面,又不斷強佔、擠壓其他生物物種的生存空間,如把野生動物作為自己的盤中美味,這些行為勢必招致自然界和其他生物物種的強烈回應與報復,給人類自身的生存帶來危機。因此,老子就曾告誡說:“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這就是說,天地之所以長久,是因為它不爭或沒有自己的私利。恩格斯也警示我們:“我們不要過分陶醉於人類對於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對於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會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後和再往後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正因如此,遵循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和自然法則安排人類的生產與生活,用生態道德來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恰恰是人類對自然心懷敬畏的必然要求。

提升公民生態道德素養,為美好生態生活奠基

《綱要》明確指出,要“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引導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增強節約意識、環保意識和生態意識”。加強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的目的,就是要通過立生態道德之基,正生態道德之本,塑生態道德之魂,以提升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形成人與自然、人與其他生物動物(包括野生動物)之間和諧共生的良好關係,為新時代全體中國人民過上美好生活奠定基礎。

立生態道德之基。恩格斯說過:“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並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尚書·周書·泰誓上》中有云:“惟天地,萬物父母。”正是大自然孕育、創造了人類,因而大自然是人類生存發展之基。所以,人類要立足於人與自然這一依賴與被依賴的關係,現實地將生態道德的價值追求和倫理取向與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有機統一起來,這一點,恰恰是人類真正過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和基礎。

正生態道德之本。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自然生態資源與環境問題成為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挑戰之一。在這一背景下,公民必須將以自然為本現實地納入生態道德之本真意涵之中。以自然為本,是指人類在維護與實現自身對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審慎地考慮自然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及其限度,以科學的生態精神與負責任的生態倫理實踐維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安全與利益。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自然是生命之母,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可以這樣說,只有在以自然為本基礎上才可能有真正的以人為本。缺乏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毫不顧及自然與生態承載力的單向度的以人為本,本質上還是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其實踐結果必然給人類自身帶來無盡的危害。

塑生態道德之魂。生態道德是內容繁多、系統龐雜的體系,而生態責任無疑是生態道德體系的靈魂。這是因為,在人們的美好生活越發受到生態環境因素的現實制約時,只有以生態責任理念貫通和挈領生態道德體系,生態道德才能不斷拓展、豐富和鮮活起來,才能顯現出調節人與自然之間矛盾方面的重大作用。通過公民生態道德建設,能在實踐中喚醒人們的生態良心,激發人們的生態情感,培育人們的生態理念,提升人們的生態審美能力,而所有這一切最後都聚焦於一點:使公民培養出強烈的生態責任精神並自覺承擔和履行生態責任。

推進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的著力點

以法治力量推進和保障公民生態道德建設。制度與法律是規約行為、揚善抑惡、道德教化中不可或缺的剛性力量。良法是善治之始,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告誡我們一方面要大力完善已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另一方面要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在立法層面嚴厲打擊非法捕殺交易運輸野生動物及製品,以及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與現象。各省區市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對包括政府、企業、公民個人在內的所有自然人的生態行為進行嚴格規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從而真正發揮法治對全體公民生態行為的規範、懲戒、震懾、警示與教育作用。

不斷加大面向全體公民的生態知識傳播和生態教育力度。知其善才能行其善,瞭解和掌握必要的生態知識,是公民履行生態責任的前提。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較低,與接受的生態教育不足、生態知識素養缺乏有關。各級政府要利用各種方式加強對公民生態知識的傳播和教育,幫助所有公民全面瞭解生態系統和人類應承擔的生態責任。在此過程中,要把複雜高深的理論簡化為內容生動活潑和可視化的通俗知識體系,這樣,普通公民才能將這些知識聽懂、識記和理解,並將其銘記於心。與此同時,還要把生態破壞造成的嚴重後果呈現給受眾,以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喚醒公民內心深處的生態良知、不斷激發生態覺悟,促使他們在現實生活與工作實踐中自覺反思和審視自己的需要、慾望與行為,進而不斷矯正自己的不合理需求、剋制不良慾望並減少盲目行為,實現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的綠色化。

把公民生態道德建設融入公民成長的“生態嵌套結構”及其運行全過程。法國哲學家愛爾維修有句名言:“人是環境的產物。”馬克思肯定並發展了此觀點,他認為,人是環境和教育的產物,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而美國學者布朗芬布倫納的生態系統理論認為,生態系統是“一組嵌套結構,每一個嵌套在下一個中,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並且嵌套結構是一個由微系統、內部系統、外部系統和宏觀系統這樣一個由小至大、由內向外的嵌套結構構成的生態系統。其中,小的嵌套結構如家庭、學校、社區、企業等,大的嵌套結構如共同體、國家、社會乃至整個地球和自然生態。由此可知,每一個個體對自然的敬畏精神和生態道德的形成也是在嵌套結構中受結構運行和影響的結果。公民生態道德建設必須與各個嵌套結構的運行緊密結合起來,而非遊離於生態嵌套結構的運行之外。即是說,要把公民生態道德建設的內容貫穿於家庭、學校、企業、媒體、民間組織等各類組織及其規則和組織運行的全過程。

在日常生活實踐中提升和鍛造公民的道德素養與生態道德品格。亞里士多德說過:“我們通過做公正的事成為公正的人,通過節制成為節制的人。”這表明,具有某種美德的人是通過實踐鍛造而成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躬身踐行美德,我們才能把自己塑造成為社會所期待的有德之人。公民的生態道德素養是從不浪費糧食、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和塑料袋、不踐踏綠地草坪、不亂砍濫伐森林樹木這樣一些具體道德行為的反覆實踐中開始生髮的,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節約資源、綠色生產、綠色消費、環境正義、生態修復、生態審美、生態責任等更高層次的生態道德理念和道德規範,則需要更持久的實踐和磨鍊,才能由外部的他律轉化為公民的自律,最後形成穩定的生態行為習慣和生態道德品格。而隨著公民生態行為習慣和生態道德品格的形成,我們就可以日益減少對大自然的破壞和汙染,通過發展方式的變革和生態修復還大自然以原色,進而在全社會真正形成尊重、關愛、保護自然和野生動物的倫理自覺與生態道德風尚。(作者:龍靜雲,系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湖北省倫理學學會會長)

審核:段利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