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著名的認知神經科學家邁克爾· 加扎尼加說:"除了薄薄的一層'此刻',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記憶。"你就是你的記憶,正是記憶塑造了當下的自我,而這種記憶也可能會帶來無邊的苦痛。

《海邊的曼徹斯特》就是講述這樣一個悲傷的故事,在雙敘事閃回中,面對曾經的悲痛記憶,我們看到一個男人是如何拒絕與過去和解,正如在影片結尾,侄子問李他為什麼不能留下來(作為監護人一起生活?)李說道: "I can't beat it. Ican't beat it. I'm sorry.",不是我不想,而是我無法與自我和解。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情舒緩但是卻展現了人類最真的情感體驗,很多人說,苦難算什麼,忘掉苦難一直往前看就成了,但是有時候這種苦難深入骨髓卻成為我們的一部分,如何能夠往前看,電影以一種近乎白描的方式展示了這種想要救贖卻無法救贖的旅程,這部電影在豆瓣評分較高達8.6分,而這麼高分的背後則是人類最普適情感的共鳴,佛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李不是自甘入地獄的,記憶讓他墜入地獄,無人能救贖。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記憶中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哈姆雷特》中的奧菲莉亞,在父親被情人殺死、情人佯裝發瘋、自己慘遭拋棄之後,也跟著發瘋,口中喃喃低語:"迷迭香,是為了幫助回憶;親愛的,請你牢記在心。"

在文藝作品中,經常有這樣的場景,那就是某種物品或地方就代表著一種記憶,奧菲莉亞口中的是迷迭香,李的記憶則是自己的故鄉曼徹斯特,這些物品或地點則代表著傷痛的來源,但是生活就是這樣,當你越向逃離時,這些東西會把你往回拉,讓你重新面對一次,再次面對時,是救贖還是繼續沉淪,一切在於自己的選擇。

當影片徐徐展開時,我們看到李是一個孤獨無聊的人,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在做工的房子裡和酒吧裡面有美女撩他都無動於衷,酒後一言不合就打架,這個男人不正常,一個努力工作的男人如此不正常必然有原因,這是最簡單的因果理論,所以當他因哥哥去世返回家鄉時,謎底就此揭開。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導演肯尼思·洛納根是個小怪才,原來這部電影是由他的朋友馬特·達蒙來指導的,結果後者沒有檔期,然後他就自己玩起來了,自己撰寫的劇本所以拍起來很順利,在這部電影裡有很多倒敘和閃回,導演很不負責的說:"如果我所建構的場景順序無法被實際的應用,剪輯師會解決這些的。"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結果才看這部電影的人估計有點不適應,因為倒敘和閃回很突然,若是不注意還不知道其實電影的場景是在回憶,得要適應一下才明白哪個場景是當下,哪個場景是過去,這部電影幾年前看過,如今重刷時依舊感覺有點突兀,不過慢慢就習慣了,卻是發現這樣的剪輯方式很美,在不落痕跡中通過雙敘事結構展現,如前一個場景家裡的幾個人還在為哥哥的病情討論,而後一個場景,數年後李不得不到醫院來處理哥哥的後事了。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當然,這樣的閃回最主要的則是通過李的記憶,一點點的把過去的美滿婚姻生活及當下呈現的狀態形成對比,到底是什麼導致了李當下狀態:那就是由於他的過失,導致自己的孩子們身死,而妻子也離開了他。妻子可以繼續生活,但是他卻停留在過去,拒絕生活在當下。


和過去不和解的方式

這部電影之所以讓人感觸良多並且豆瓣評分較高,有一個特色就是並沒有刻意的正能量化,在許多類似的電影中,主人公最後都通過自己的回憶或反省達到了救贖,而這部電影裡李卻是拒絕了救贖,也許這就是普通生活的常態,不是說忘記過去就忘記的。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曾經李在警察局中自殺未成,已經宣佈了他對於生活的絕望。因為無法原諒自己,所以在影片中李的狀態一直處於遊離,當律師宣佈哥哥的遺囑時,哥哥並沒有和他商量過,可能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能讓他重新迴歸家庭,但是李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拒絕:我不可能做他的監護人。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當再一次遇到前妻時,兩個心碎的人卻是如此尷尬,前妻試圖向李表示歉意,畢竟李並不是有意要燒死自己的孩子,連警察也說不能因為沒有把火爐的擋火板忘記放下就定李的罪。

災難發生後,李的痛苦並不比妻子少,通過李的回憶並沒有展現災難之後夫妻相處的細節,這也是李刻意的記憶迴避,在電影中李的回憶其實是零碎的,多數是可以通過其中的回憶碎片讓觀眾自行腦補出來,這也是電影的另一個特色之處,與過去的不和解那麼回憶也不必全面,只把關鍵的節點描繪出來,這樣的回憶反而能夠最簡單的表達劇情。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通過兩人相遇的簡短談話應該能夠明白,前妻曾經是以最惡毒語言來對待李,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在李的身上,這樣推的最大問題就是當李已經處在自責的深淵時,前妻不是和李一起面對和互相安慰,而是落井下石,進一步讓對方墜入十八層地獄,這也是事後當時間慢慢過去,她想走出,而李卻依舊停留在深淵中的原因之一。

這種心理是許多人經常犯的毛病,當災難已經發生後,剩下的就是指責,但是指責有沒有用呢?其實最重要的不是指責,而是一起面對和互相取暖,也許在互相幫助下還可能一起走出曾經的苦難,只是前妻的做法卻讓李無法回頭。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當侄子問李在哪生活你有什麼好在意的,到哪裡不都可以工作嗎,何必不呆在曼徹斯特的,只是他還不明白為什麼叔叔不願意呆在這裡,當最後有一個鏡頭是侄子看到李一直隨時攜帶著孩子們的照片並且擺在櫃子上時,其實已經明白了一點:李一直活在過去的記憶裡,至今沒有走出,那麼這個地方就是他最傷心之地,如何能夠說走出就走出來的。

《海邊的曼徹斯特》:我們以什麼樣的記憶來生活?

在睡夢中,李夢到女兒說:你看不見我們身上著火了嗎?

這是過往記憶和自責的混合夢境,只可惜沒有《盜夢空間》中那種時間停止可以讓他和女兒在夢中團聚的迷失層(limbo),否則李應該願意進入其中,與其在現實中行屍走肉般的活著,不如和女兒一起在夢裡開心的生活。

豆瓣上有個高分的短評說明了他的狀態:

我和我不想要的後半生,我和我不願意和解的自己。你們都朝春天去,就留我在破碎裡又喪又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