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來西亞華人養血蚶

酸辣開胃的亞參叻沙、濃郁可口的咖喱面、以及香噴噴的炒粿條裡不能缺少的靈魂材料之一——血蚶。其肉嫩鮮美、血液鮮紅,無論是簡單地汆燙即起,或是辣炒料理都行。然而,養殖血蚶卻是一門極具風險,和仰賴自然生態環境的行業。在這座位於雪蘭莪州西部的百年華人漁村,巴西不南邦(Pasir Penambang),在90年代以養殖血蚶聞名,同時也也因盛產新鮮美味的海鮮及海產而有著海鮮天堂之稱。

巴西不南邦擁有著自然條件的優勢,沿海一帶的海床土質含有高量泥漿,加上淡水與海水混合的水質,蚶苗會從物資豐富的土壤裡攝食藻類,是養殖血蚶苗的溫床。加上養殖者勤於照料,血蚶的存活率頗高且肥碩,規模和產量僅次於霹靂州十八丁“蚶都”。不同於主攻外坡和出口市場的十八丁,巴西不南邦的血蚶只批發供應本地菜市場。

自9歲稚齡開始以漁業維生,並在1989年開始從事血蚶養殖業的郭聰明大叔,在巴西不南邦甚至西馬一帶中算是血蚶養殖技術的權威人物。雖已退休十年,談起血蚶,他依舊神采飛揚地分享多年來的養殖場管理心得。蚶苗從播下到收成耗時14至18個月,這期間需要不時抽查蚶苗的生長狀況,並且疏散長勢密集的蚶苗。

經驗豐富的郭大叔透露,蚶苗的存活率得高達30%才有盈利的可能。結合數量與質量的豐收,血蚶養殖業的盈利額甚是可觀。一九九五年為巴西不南邦血蚶出產最高峰,年產量四萬噸,卻於2015年跌至三千餘噸。回顧90年代輝煌時期,當地有高達十來戶血蚶養殖者,而今屈指可數。

近年來,各地海域面臨海水汙染如垃圾和化學排放,對血蚶的生存百害而無一利;海上工程也將大量泥漿和廢料衝進養殖區,導致血蚶窒息而死。氣候的變化也增加了血蚶養殖的風險,例如2004年末的海嘯除了帶來狂風駭浪,地殼鬆動也令海床的土質變硬,血蚶存活率低迷。另外,近年來自然蚶苗難求,養殖者被迫向鄰國購入的蚶苗卻遭逢水土不服的問題,全“蚶”覆沒,血本無歸。

在成本變高的狀況下,血蚶的售價飆升,非法撈捕和盜竊血蚶者趁機從中取利,血蚶養殖業者可謂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在血蚶供不應求的狀況,加上飽受嚴重的虧損,全馬各地許多戶血蚶養殖者選擇轉行或結業。無懼萬般艱難仍努力堅持做下去的駱國雄大哥,為了節省人力資源成本事事親力親為,今年42歲的他已然是巴西不南邦最年輕的血蚶養殖業者。

巴西不南邦的血蚶養殖業一度輝煌,卻躲不過風浪與波折,面對莫測的變幻和挑戰,業者們該何去何從?若無法歷盡千帆,隨著血蚶日益罕見,血蚶養殖業猶如風中殘燭,明滅不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