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和《駱駝祥子》這些家喻戶曉的作品相比,《貓城記》在老舍的作品中絕不能說是有名,但也絕不能意味著它的意義不深刻。老舍筆下的“貓國”荒誕可笑,可是一切滑稽的事情都發生的合乎邏輯,這更不得不讓人佩服作者的想象力與思維能力。第一遍看這本書時我應該還是初三畢業或者正在上高一,當時只是為了諷刺而去看這本諷刺小說,可能是為了滿足自己某種正義的獵奇心,這種暗戳戳的東西(指“諷刺小說”)更能讓人覺得自己知道了什麼別人不知道的事,確實能給我某種精神上的優越感。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再看這本書,本意是看點輕鬆的、不那麼費腦、諸如小說一類的書換換腦子,因而隨手拿起了這本不算太厚的《貓城記》,沒想到反而給自己找了“麻煩”。以平常心再看這本書,並不像堆俄羅斯方塊那樣急於把書中的“諷刺”與我知道並且想證實的那些事情胡亂的對應起來,因而可以有一些較之前更深的反思。

書中的“外國人”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大致是說:我們並不瞧不起窮人,只是瞧不起沒人格的民族。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首先說“迷葉”,一讀到時我就知道它大概指代的是“鴉片”。迷葉貫穿了整本書,表面上看起來,它也是致使貓國衰弱的罪魁禍首。何曾幾時貓人也是吃正常食物的民族,只是因為迷葉吃了能賽過活神仙,便對它愛不釋手。莊稼也不種了,工也沒人做了。因為吃了迷葉會讓人變懶。這種安逸直接導致貓國的農業和工業停止發展,只能靠迷葉維生,迷葉又是外國來的東西,大家也就更離不開外國人了。一開始貓國確也有些人反對吃迷葉,可是肉菜價格及其高昂,除了上層其他人都吃不起(上層大多又依靠種植迷葉獲利),也只得吃著迷葉迫生了。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貓國人的崇洋媚外,絕對是刻在骨子裡的。貓人以迷葉為食,可又因服食迷葉變得懶惰不想種植,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搶了。有時僱傭來守林的士兵心情不好了也會聯合起來把園主綁了,自己去搶迷葉吃。杜絕這種現象的方法呢,自然是請一個外國人來園裡守著,好吃好喝的供著。有外國人在,其餘貓人自然不敢踏進這片園子半步,守衛兵也不敢監守自盜,因為貓人覺得外國人是“天神下凡”,伸手就能放出天雷劈死他們。外國人在貓國殺了貓人也不用償命或坐牢,因為法律管不了外國人,甚至連賠錢 都不用,因為他是外國人。“殺了就殺了,幾個貓人而已”,這是貓人自己的想法。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喊口號是貓人及其願意幹的事情,又不用做實事,又能得個好名頭。貓人從不做清潔,若哪時老天賞臉下了場大雨把城市沖刷地乾乾淨淨,貓人便會情緒高昂的在牆上寫“清潔運動”。圖書館裡沒有一本書,卻也要寫上“圖書館革命”。“大家夫斯基”,這樣斯基那樣斯基的,也是貓人喜愛的口號,至於是什麼意思呢?不重要,反正大家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只是這麼說能讓別人覺得新潮,滿足自己愚蠢的虛榮心。這樣“哄(黨派)”那樣“哄”,建立時口號都喊得極其動聽,只要一有官做,理想和口號都是狗屁。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貓人不僅待洋人極好,對自己的私利也是極其重視。貓國上下最關心的事無非就是權力和國魂。有權力就可以種迷葉、吃迷葉,有國魂也可以買迷葉。在貓國人的心中家國天下都不重要。和平時期,看守圖書管的學者可以把裡面的書全賣了,只為換點國魂買迷葉吃;校長教員販賣校園裡的器材,也是為了“維生”;看守博物館的也可以把所有文物全部賣給外國人,因為文物呆在博物館裡“一文不值”……這些是貓國“精英”的做法,普通大眾自是無法得這些大利,他們能做的也就是當別人家的房子被雨淋塌時爭先恐後地把別人的磚瓦往自己家裡搬,順便再抽空看看熱鬧。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戰爭時期,貓國官兵拿了外國人給的錢(國魂)轉身就跑,因為自己的小命更重要。抱團“反抗”的人,在外國人打到之前就因為互相爭搶打的死了一大半。貓國的“雄兵強將”們在亡國之際也還在互相爭鬥,只為搶著第一個把國家交給外國人,這樣等外國人接手後才能做大官…… 書的最後,是一大群貓人像羔羊似的被幾個外國人趕著進入挖好的土坑裡,絕望的哭聲整天撼地,也不見大家群起反擊。當哭聲被土壤掩埋漸漸減弱,就像舞臺劇謝幕一樣,給貓國緩緩拉上了幕布,貓國文明也從我腦中由灰褐色變為了黑白。從上到下瀰漫的自私之風,註定了貓國不會有多少“吶喊者”,無藥可救成了貓國的標籤,毀滅也成了他們國家和民族的最終歸宿。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貓國沒有“吶喊者”,但是也有幾個(大約只有2個)“覺醒者”,我並不認為是他們的覺醒者懦弱怕事,實在是貓人確實也不具備被喚醒的智力。且看他們對待教育的態度:“慢慢的教育經費被皇上,政客,軍人,都拿了去,大家開始專作索薪的運動,不去教書。學生呢,看透了先生們是什麼東西,也養成了不上課的習慣,於是開始剛才我說的不讀書而畢業的運動。這個運動斷送了教育經費的命。皇上,政客,軍人,家長,全贊助這個運動;反正教育是沒用的東西,而教員是無可敬畏的玩意兒,大家樂得省幾個錢呢。但是,學校不能關門;恐怕外國人恥笑;於是入學便算大學畢業的運動成熟了。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你問,這新教育崩潰的原因何在?我回答不出。我只覺得是因為沒有人格。你看,當新教育初一來到的時候,人們為什麼要它?是因為大家想多發一點財,而不是想叫子弟多明白一點事,是想多造出點新而好用的東西,不是想叫人們多知道一些真理。這個態度已使教育失去養成良好人格和啟發研究精神的主旨的一部分。及至新學校成立了,學校裡有人,而無人格,教員為掙錢,校長為掙錢,學生為預備掙錢,大家看學校是種新式的飯鋪;什麼是教育,沒有人過問。”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貓國的滅亡總的來說就是因為“禮崩樂壞”,君不似君、臣不像臣;學生不學真知,只為得個“大學生”的名頭;老師校長不為了教育而教書辦學,卻為了錢和職稱爭的頭破血流;學者學富“無”車,只管把自己知道的東西胡亂的堆砌,再爭個光榮的頭銜;男女間的關係不再談愛,更多的是為了“那麼著”;政治家不談政治、革命者只為做官……這樣的社會,就像個巨大的絞肉機,一輪一輪的,一代人又“迫害”下一代人,直到所有人都被絞地稀巴爛,直到亡國滅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最能描述我對貓國滅亡的態度了。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這不僅讓我反思,怎樣的教育才會導致一個民族愚昧至此?對於愚昧的人又要怎樣的教育才能把他喚醒?我們國家幸而不只有一個“小歇”,不只有一個“大鷹”。危難時刻總是有人為國為民族挺身而出,實乃國家之大幸。近代的亡國危機,理應給我們敲了個警鐘。可環視身邊的人,依然能看見許多問題:自私、功利、不喜實證、不喜反思、不學真知、兩性關係畸形、空虛……成績不好還有其他路可走,可是“無人格”該怎麼辦?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書中眾貓人皆醉,但是他們看上去都很快樂,沉浸在自己空虛的生活裡,什麼也不用愁。唯有獨醒者,看出了大家的愚蠢,卻又無力改變,預見了國將要亡,卻無法喊出聲音,痛苦、悲觀,是他們清醒的代價。奴隸不知道自己是“奴隸”,也不覺得自己可憐,愚蠢的人也不會覺得自己愚蠢,更不會為了想要改變而頭疼。可是,到底是做一個被矇在鼓裡、麻木無知的人好,還是看清真相、尊重事實好?

再讀《貓城記》,看遍貓生百態,一個文明的最後剪影

這部小說,能引起我反思的點絕不止這麼幾個,只是從中挑了幾個我共鳴最強的幾個點來寫。老舍這篇小說的深刻程度,也絕不是我三言兩語就能夠講明白,看一兩遍就能吃透的。它的預見性還很強,故事中的許多事後來都在現實中發生了,有些問題(如上文所提)時至今日也還依舊存在,不得不讓我驚歎老舍的眼光毒辣。

本篇文章中可能有少數細節與小說原文有細微出入(可能是記憶有輕微偏差),還望大家包涵並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